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英语正在衰落
英语先是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二战后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霸主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传播和影响。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另有4亿人以英语为公共交际语言,即第二语言,此外还有大约10亿人以英语为外语,于是不少人认为英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世界语”。
目前,英语是最通用的国际语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英语就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敲门砖”。然而,语言学家们告诉我们,英语并非像它看起来那么咄咄逼人。实际上,英语作为母语的地位正在衰落,而且,英语的发展日益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即便是在美国,英语也没有独占鳌头。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在10年前,每7个美国人中约有1人在家里讲非英语语言。10年来,美国人口中的移民比例一再扩大,使用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在1980~1990年间增长了50%。西班牙语言在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西南部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西班牙裔人占了纽约人口的30%,纽约一家西班牙语媒体公司旗下的电视台,每天吸引的观众甚至超过了英语电视台。
在美国,其他语言的使用率增加得更快。根据调查,在这10年中,美国讲汉语的人数增长了98%。目前,大约有240万讲汉语的人生活在美国,他们每5个人中就有至少4人在家里说汉语。
1980~1990年间,使用朝鲜语的人数增长了127%,使用越南语的人数增长150%。近年来,在美国一些小城镇,从亚拉巴马州的享茨维多到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从威斯康星州的沃索到德克萨斯州的塞尼索,都发生了语言的争议。人们吃惊地发现,许多新移民的英语很差,而且其中一些人根本不想花力气去学习英语。
如果英语在讲英语国家的某些地方都不能立足,怎么能说“英语征服全球”了呢?实际上,英语永远不会实现“全球化”,那些只会讲英语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流利地同任何地方的人交谈。
英国语言研究专家大卫·格拉德尔说:“英语不会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全球化’。”他列举了一连串可能导致世界语言前景变化的事件——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结盟——亚洲、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等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贸易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美国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发挥的作用将很小,改变世界的技术革新将不断地在不讲英语的国家出现,以及中东或亚洲对美国价值和文化的抵制。
如今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的3倍。大约13亿人把汉语当作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只有4亿。当然,英语依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母语,尽管在未来50年内它可能要让位给以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为主的南亚语言。
根据专门从事英语教学推广的英国英语公司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至少有15亿人以汉语为母语,5.5亿人的母语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5亿人把英语作为母语,作为母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地位将同英语相当,分别有4.9亿人和4.8亿人使用。而在15~25岁的年轻人中,英语预计将排到第四位,不仅落在汉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后面,还落后于阿拉伯语,仅仅排在西班牙语之前。
因特网已经成为在世界上传播英语的工具。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因特网的内容80%是英文的。然而越来越多讲其他语言的人开始上网,并用自己的语言浏览或创建网页。英国英语公司曾断言:“非英语使用者是因特网新用户中增长最快的。”我们没有理由对此感到吃惊,毕竟世界上只有大约4亿人的母语是英语,而大约57亿人的母语是其他语言。
不管网上有多少英文内容,英语也不可能在因特网中一统天下,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使用他们的母语作为媒介上网。
至于把英语当外语的人数,英国语言学家克里斯特尔说“最少有5亿,最多有10亿。”以后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因为在调查中并没有要求受调查者回答有关英语能力或其他语言能力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他们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评估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因此,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讲英语,实在无从得知。讲英语的人中,讲得怎么样、理解能力怎么样又是一个问题。尽管英语的使用和教学范围很广,但那种有10亿或15亿人讲英语的说法在现实中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
总的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区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决定了其语言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己进入一个停滞不前的时期,英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也相应出现停滞,可以说英语发展高峰期己过,开始出现颓势。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阿拉伯国家以高油价控制世界经济,有资源聚宝盆之称的非洲广受世界关注等,一些非英语语言如汉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发展速度也远远快过英语。其中席卷全球的中文热就是一个典型。
二、英语正在分化
英语在全球的流行也不得不付出另一种代价,即英国再也无法控制英语的发展, 英语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逐步走向分化,成了一个“国际大家庭”。
英语以善于吸纳其他语言的词汇而著称。不过,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英语时,英语必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很少有人会像英国人那样使用标准的英语,印度人、加拿大人、南非人、澳大利亚人以及新西兰人都没做到这一点。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商务、技术人员都会说英语,可是由于受母语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发音并不很准确,日本人说英语r与l分不清;拉丁语系的人说英语,有r结尾的单词往往加上小舌颤音;东南亚的人说英语往往夹杂着本国母语的语调,而且t音常用d来代等。
“南非英语”、“印度英语”等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英语自不必说。连主要由英国移民组成的国家,英语也难以成为一种统一的语言。就如我国各地的方言一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有地方口音。例如,苏格兰人通常会吞掉一些音节,不少新西兰人把“set”说成“sit”。
在不同的国家,同一个英文单词能有不同的含义。在南亚,“hotel”指饭馆,但在澳大利亚,“hotel”却是指酒吧。在南非“robot”不是指机器人,而是指红绿灯。
为了满足英语不流利的人的需要,有些国家还发明了“特殊的”英语,比如“美国之音”在40多年前开始使用慢速英语,而后一直沿用至今。特殊英语的词汇量只有1 500个单词。
由于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少英语单词的读音和含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故美国英语就不同于英国英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英语也不同于英美英语。这些不同英语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发音,更在于词法和句法,有时其变异性大于同一性。这就是说,英语本身的规律性(语法约束力)抵不住它对于使用者的生活土壤的适应性。如新西兰这个主要由英国移民组成的国家也大量吸收本地毛利人的词汇,以显示其民族特性。特别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加勒比地区、南亚地区和非洲在英国本土的移民,他们把在出生地学得的各种“变种英语”顽强地带进英国,对标准的牛津英语提出强大挑战,实际上正在改造着英国的标准英语。尽管英国人对此耿耿于怀,竭力加以抵制但却无可奈何。因为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败,即使是标准的牛津英语,其地盘也越来越小,不得不让位于被世人讥笑为商人英语的美式英语。
如果哪个英国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使他“乡音无改”,只怕己经不能完全听懂家乡的语言了。据统计,在亚非地区大约有6 000万人在说着互相难以沟通的“英语”。就连语法这样的基本构架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处于改变之中。英国的语言学家戴维在德国汉堡的一次报告会上谈到这样一个例子:埃及的导游顽固地把“欢迎到埃及来”中的那个“到”字说成“in”,而不按正确的语法规则说“to”。以弘扬英国文化为宗旨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无奈,只好拱手投降,在最新埃及版的英语教科书中己经堂而皇之地为“in”加冕祝福了。今日的错误可能就是明天的规则。
可以预言,在英语“全球化”过程中将出现更多彼此不同的英语。如在中国,不少英语爱好者说的是美国人、英国人难以听懂的“中国式英语”。
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忧心忡忡地说:随着美式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别越来越大,两百年后,美国人与英国人交谈,必须配上翻译才行。
三、把学外语的包袱甩给外国人
一些人总是惧于英语所谓“世界语”的声威,不敢大张旗鼓地把汉语推向世界,然而一位日本学者却认为汉语更有资格充当“世界语”。
“如果一定要有一种世界共同语,那么中文显然比英语更加适合担当这个角色。”2001年10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文明之间的对话”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大泽保昭这样说。
大泽保昭教授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一种语言要想成为世界共同语,它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中国拥有占世界上1/4左右的人口。第二,这种语言应该拥有非常辉煌的文化遗产,希腊文、阿拉伯语、拉丁语、法语、印度语以及中文等,显然都符合这样的一个条件。但综合来看,中文显然是最合适的。英语之所以成为目前的世界共同语,只是基于近代史上的既成事实,而不是一个最合理的结果。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中文己成为席卷全球的热潮,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位日本学者的见解。而且这一势头还将继续发展,美、法、英、加、澳,特别是亚洲的泰国、日本等学习中文的热潮一浪高似一浪。英语的颓势也就意味着将给汉语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行海外汉语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海外汉语教育越发达,会讲汉语的外国人就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用汉语来与国人沟通和交流,相应地国人就不会为了与外国人沟通而费力去学英语,英语学习负担就可减轻。既然外国人热衷于学汉语,我们不妨顺水推舟,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国人尽情地学汉语,让外国人为学汉语这门外语而苦恼和费力吧!这等于把学外语的沉重包袱甩给外国人,而国人则可尽享外国人汉语水平提高给我们带来的交流上的便利,这与美国人、英国人从来不学外语,而一贯让外国人用英语来与自己沟通是一回事。
英语旋风席卷全球时,法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法国就梦想把法语扩张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到19世纪末,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法语也成了世界的外交通用语,似乎法国人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英语旋风愈演愈烈,而法语却越来越受到冷落。为扭转颓势,法国曾不惜每年花费10亿美元,用于海外的各种援助项目,以拓展法兰西文明和法语空间。
我们应拿出法国人在全球推广法语的干劲来推行海外汉语教育,法国能一年拿出10亿美元在全球推广法语,我国能否一年拿出10亿人民币来推行海外汉语教育?说难听点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外国人在汉语学习上加负,我们才可能在国内英语学习上(让学生及成人)减负,外国人加负,国人减负,这一增一减就是辩证法。把学英语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一方面可让学生减负,一方可把节省下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他更重要、更有用的科目知识,岂不两全齐美?
(作者单位:成都益林管理咨询公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石 炯
英语先是随着大英帝国的扩张而传播到全世界,二战后美国的政治、军事和经济的霸主地位进一步扩大了英语的传播和影响。目前全世界大约有4亿人以英语为母语,另有4亿人以英语为公共交际语言,即第二语言,此外还有大约10亿人以英语为外语,于是不少人认为英语是人类历史上第一种“世界语”。
目前,英语是最通用的国际语言。对发展中国家而言,英语就是参与全球化进程的“敲门砖”。然而,语言学家们告诉我们,英语并非像它看起来那么咄咄逼人。实际上,英语作为母语的地位正在衰落,而且,英语的发展日益受到其他语言的影响。
即便是在美国,英语也没有独占鳌头。根据美国人口调查局的数据,在10年前,每7个美国人中约有1人在家里讲非英语语言。10年来,美国人口中的移民比例一再扩大,使用西班牙语的美国人在1980~1990年间增长了50%。西班牙语言在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和西南部许多地区被广泛使用,西班牙裔人占了纽约人口的30%,纽约一家西班牙语媒体公司旗下的电视台,每天吸引的观众甚至超过了英语电视台。
在美国,其他语言的使用率增加得更快。根据调查,在这10年中,美国讲汉语的人数增长了98%。目前,大约有240万讲汉语的人生活在美国,他们每5个人中就有至少4人在家里说汉语。
1980~1990年间,使用朝鲜语的人数增长了127%,使用越南语的人数增长150%。近年来,在美国一些小城镇,从亚拉巴马州的享茨维多到康涅狄格州的梅里登,从威斯康星州的沃索到德克萨斯州的塞尼索,都发生了语言的争议。人们吃惊地发现,许多新移民的英语很差,而且其中一些人根本不想花力气去学习英语。
如果英语在讲英语国家的某些地方都不能立足,怎么能说“英语征服全球”了呢?实际上,英语永远不会实现“全球化”,那些只会讲英语的人可能永远都无法做到流利地同任何地方的人交谈。
英国语言研究专家大卫·格拉德尔说:“英语不会像人们所期望的那样‘全球化’。”他列举了一连串可能导致世界语言前景变化的事件——可能出现的政治、经济结盟——亚洲、阿拉伯世界、拉丁美洲等可能出现的区域性贸易组织,在这些组织中,美国和其他讲英语的国家发挥的作用将很小,改变世界的技术革新将不断地在不讲英语的国家出现,以及中东或亚洲对美国价值和文化的抵制。
如今世界上以汉语为母语的人是以英语为母语的人数的3倍。大约13亿人把汉语当作母语,而以英语为母语的人只有4亿。当然,英语依然是世界上第二大母语,尽管在未来50年内它可能要让位给以印地语和乌尔都语为主的南亚语言。
根据专门从事英语教学推广的英国英语公司预测,到2050年,世界上至少有15亿人以汉语为母语,5.5亿人的母语是印地语和乌尔都语,5亿人把英语作为母语,作为母语西班牙语和阿拉伯语的地位将同英语相当,分别有4.9亿人和4.8亿人使用。而在15~25岁的年轻人中,英语预计将排到第四位,不仅落在汉语、印地语和乌尔都语后面,还落后于阿拉伯语,仅仅排在西班牙语之前。
因特网已经成为在世界上传播英语的工具。根据过去几年的情况,因特网的内容80%是英文的。然而越来越多讲其他语言的人开始上网,并用自己的语言浏览或创建网页。英国英语公司曾断言:“非英语使用者是因特网新用户中增长最快的。”我们没有理由对此感到吃惊,毕竟世界上只有大约4亿人的母语是英语,而大约57亿人的母语是其他语言。
不管网上有多少英文内容,英语也不可能在因特网中一统天下,研究发现,人们更喜欢使用他们的母语作为媒介上网。
至于把英语当外语的人数,英国语言学家克里斯特尔说“最少有5亿,最多有10亿。”以后还会出现各种各样的说法,因为在调查中并没有要求受调查者回答有关英语能力或其他语言能力的问题。他们可能没有受过正规的英语教育,他们对自己英语能力的评估可能准确,也可能不准确。因此,世界上到底有多少人讲英语,实在无从得知。讲英语的人中,讲得怎么样、理解能力怎么样又是一个问题。尽管英语的使用和教学范围很广,但那种有10亿或15亿人讲英语的说法在现实中缺乏有说服力的依据。
总的来看,在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各地区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程度决定了其语言在世界上的传播与发展,以美国为首的英语发达国家对世界经济、政治的影响己进入一个停滞不前的时期,英语在世界上的传播和影响也相应出现停滞,可以说英语发展高峰期己过,开始出现颓势。而随着中国的崛起、俄罗斯的复兴,阿拉伯国家以高油价控制世界经济,有资源聚宝盆之称的非洲广受世界关注等,一些非英语语言如汉语、俄语、阿拉伯语等对世界影响越来越大,学习的人越来越多,发展速度也远远快过英语。其中席卷全球的中文热就是一个典型。
二、英语正在分化
英语在全球的流行也不得不付出另一种代价,即英国再也无法控制英语的发展, 英语不再是一种单一的语言,而是逐步走向分化,成了一个“国际大家庭”。
英语以善于吸纳其他语言的词汇而著称。不过,当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使用英语时,英语必将向不同的方向发展。很少有人会像英国人那样使用标准的英语,印度人、加拿大人、南非人、澳大利亚人以及新西兰人都没做到这一点。
尽管大多数国家的商务、技术人员都会说英语,可是由于受母语影响,很多国家和地区的人发音并不很准确,日本人说英语r与l分不清;拉丁语系的人说英语,有r结尾的单词往往加上小舌颤音;东南亚的人说英语往往夹杂着本国母语的语调,而且t音常用d来代等。
“南非英语”、“印度英语”等这些第三世界国家的英语自不必说。连主要由英国移民组成的国家,英语也难以成为一种统一的语言。就如我国各地的方言一样,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也有地方口音。例如,苏格兰人通常会吞掉一些音节,不少新西兰人把“set”说成“sit”。
在不同的国家,同一个英文单词能有不同的含义。在南亚,“hotel”指饭馆,但在澳大利亚,“hotel”却是指酒吧。在南非“robot”不是指机器人,而是指红绿灯。
为了满足英语不流利的人的需要,有些国家还发明了“特殊的”英语,比如“美国之音”在40多年前开始使用慢速英语,而后一直沿用至今。特殊英语的词汇量只有1 500个单词。
由于在以英语为通用语言的国家和地区,不少英语单词的读音和含义都有不同程度的差异,故美国英语就不同于英国英语,澳大利亚和加拿大的英语也不同于英美英语。这些不同英语之间的差别不仅在于发音,更在于词法和句法,有时其变异性大于同一性。这就是说,英语本身的规律性(语法约束力)抵不住它对于使用者的生活土壤的适应性。如新西兰这个主要由英国移民组成的国家也大量吸收本地毛利人的词汇,以显示其民族特性。特别有趣的一个现象是加勒比地区、南亚地区和非洲在英国本土的移民,他们把在出生地学得的各种“变种英语”顽强地带进英国,对标准的牛津英语提出强大挑战,实际上正在改造着英国的标准英语。尽管英国人对此耿耿于怀,竭力加以抵制但却无可奈何。因为随着“日不落”帝国的衰败,即使是标准的牛津英语,其地盘也越来越小,不得不让位于被世人讥笑为商人英语的美式英语。
如果哪个英国人“少小离家老大回”,即使他“乡音无改”,只怕己经不能完全听懂家乡的语言了。据统计,在亚非地区大约有6 000万人在说着互相难以沟通的“英语”。就连语法这样的基本构架也在“全球化”的冲击下处于改变之中。英国的语言学家戴维在德国汉堡的一次报告会上谈到这样一个例子:埃及的导游顽固地把“欢迎到埃及来”中的那个“到”字说成“in”,而不按正确的语法规则说“to”。以弘扬英国文化为宗旨的英国文化委员会无奈,只好拱手投降,在最新埃及版的英语教科书中己经堂而皇之地为“in”加冕祝福了。今日的错误可能就是明天的规则。
可以预言,在英语“全球化”过程中将出现更多彼此不同的英语。如在中国,不少英语爱好者说的是美国人、英国人难以听懂的“中国式英语”。
一位英国语言学家忧心忡忡地说:随着美式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别越来越大,两百年后,美国人与英国人交谈,必须配上翻译才行。
三、把学外语的包袱甩给外国人
一些人总是惧于英语所谓“世界语”的声威,不敢大张旗鼓地把汉语推向世界,然而一位日本学者却认为汉语更有资格充当“世界语”。
“如果一定要有一种世界共同语,那么中文显然比英语更加适合担当这个角色。”2001年10月,在清华大学举行的“文明之间的对话”国际研讨会上,来自日本东京大学的教授大泽保昭这样说。
大泽保昭教授认为,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里,一种语言要想成为世界共同语,它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第一,它必须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语言。而中国拥有占世界上1/4左右的人口。第二,这种语言应该拥有非常辉煌的文化遗产,希腊文、阿拉伯语、拉丁语、法语、印度语以及中文等,显然都符合这样的一个条件。但综合来看,中文显然是最合适的。英语之所以成为目前的世界共同语,只是基于近代史上的既成事实,而不是一个最合理的结果。
近几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学习中文己成为席卷全球的热潮,这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这位日本学者的见解。而且这一势头还将继续发展,美、法、英、加、澳,特别是亚洲的泰国、日本等学习中文的热潮一浪高似一浪。英语的颓势也就意味着将给汉语在海外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
推行海外汉语教育的意义十分重大,汉语对外国人来说是一门外语,海外汉语教育越发达,会讲汉语的外国人就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外国人用汉语来与国人沟通和交流,相应地国人就不会为了与外国人沟通而费力去学英语,英语学习负担就可减轻。既然外国人热衷于学汉语,我们不妨顺水推舟,积极创造条件让外国人尽情地学汉语,让外国人为学汉语这门外语而苦恼和费力吧!这等于把学外语的沉重包袱甩给外国人,而国人则可尽享外国人汉语水平提高给我们带来的交流上的便利,这与美国人、英国人从来不学外语,而一贯让外国人用英语来与自己沟通是一回事。
英语旋风席卷全球时,法国人心里很不是滋味。1789年的资产阶级大革命之后,法国就梦想把法语扩张为一种全球性语言。到19世纪末,法国是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帝国,法语也成了世界的外交通用语,似乎法国人的梦想就要变成现实。然而,进入20世纪之后,英语旋风愈演愈烈,而法语却越来越受到冷落。为扭转颓势,法国曾不惜每年花费10亿美元,用于海外的各种援助项目,以拓展法兰西文明和法语空间。
我们应拿出法国人在全球推广法语的干劲来推行海外汉语教育,法国能一年拿出10亿美元在全球推广法语,我国能否一年拿出10亿人民币来推行海外汉语教育?说难听点就是要千方百计让外国人在汉语学习上加负,我们才可能在国内英语学习上(让学生及成人)减负,外国人加负,国人减负,这一增一减就是辩证法。把学英语的大量时间节省下来,一方面可让学生减负,一方可把节省下的时间用于学习其他更重要、更有用的科目知识,岂不两全齐美?
(作者单位:成都益林管理咨询公司)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责任编辑 石 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