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根据自身的工作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就退耕还林工作进行探讨。简单阐述了退耕还林工作当前所取得的绩效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的处理措施,最后并对如何推进退耕还林工作提出若干建议,发表自己在工作中所积累和总结的若干看法,供同行参考。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探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不断恶化,森林资源锐减、洪涝灾害频发、沙尘暴次数增多、环境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生态问题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改善以上问题,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1“退耕还林”概念的提出
退耕还林主要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理应进行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2 选择“退耕还林”的理由
在我国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大家所调查的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
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
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
退耕还林虽然在短期内减少了耕地面积,但就其长远的发展来看,防止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改善了环境,反而可以使耕地面积增加并带来其他的经济收益。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退耕还林。
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前期准备工作问题
种苗准备难。种苗生产的计划性和季节性很强。如 2001 年由于计划来得太迟,全县退耕还林用苗绝大部分是从外县甚至外市调进的,结果因急于用苗和长途运输,苗木质量难以保证,造林成活率比较低,后来,由于偿尽了外地调苗的苦头,每年都准备了过量的苗木,造成了苗木剩余浪费,如 2004 年剩余浪费苗木达 500 万株,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计划未能在采种之前下达到县。
工程布局及计划安排难。由于各级没有真正编制过《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未能及时下达,前期准备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工程布局无据可依,只能在平衡各方利益,承受着各种压力的困境中仓促出台,建设计划就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散安排,无法遵循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也将因此大打折扣。据笔者了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西部地区因局部地方分到的计划过多,不惜采用毁林开荒手段来凑足退耕还林计划,这不是与退耕还林初衷背道而驰的吗?
作业设计难。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要求,退耕还林作业区面积要采用测绳或罗盘仪等仪器侧量,每亩设计费用最低要达到 15 元,但实际能到位的设计费用最高只有 2 元,所以真正的作业设计工作无法开展。
3.2 荒山荒地造林问题
按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农户在完成坡耕地还林的同时,要配套完成相应面积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对荒山荒地造林给予每亩50 元的种苗及造林补助费,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就一个县来说,往往这个乡、这个村,这一户的退耕地多,荒山荒地少,而相反那个乡、那个村、那一户的退耕地少,荒山荒地多,荒山荒地造林无法与农户退耕地退林面积相配套,结果因补助标准过低,荒山荒地造林质量难以保证,造林后的补植和抚育工作就更难落实,造林成效将难以预料。
3.3 工程监理问题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必然要通过落实严格的监理措施来保证其质量和成效,但由于工作经费不足,这项关键的保障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
3.4 工程成果巩固问题
就目前我县的实际来看,农民目前耕种坡耕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基本口粮,而是为了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经济收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靠外出打工、在现有耕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等,所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基本口粮保证问题和国家补助到期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笔者认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臨的主要问题:一是施工质量问题;二是林牧矛盾问题;三是森林火灾问题;四是盲目开发经济林而可能出现的新的毁林开垦的问题。
4“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4.1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提高工程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规模之大,投资额之多,是任何一项基本建设工程都无可比拟的,也是全国仍至全世界所关注的,其成败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前途,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组织实施,确保质量和成效。为此有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在国家、省和县三级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还未编制之前,暂停新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完善退耕还林投资政策,将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所需经费纳入工程投资总额,并按工程投资总额3%的比例由中央财政拨付,确保各项建设程序落实到位。
把荒山荒地造林补助年限延长至 3 年,第一年每亩补助 200 元,第二、第三年每亩补助 50 元。
加快林业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步伐,实行政事、政企分开,转变林业主管部门工作职能,把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等职能交给企事业单位。
4.2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新的毁林开垦和破坏幼林的违法行为;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和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加强新造幼林的封禁管护工作,防止牲蓄破坏;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林农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开展山地资源的能力。
5 对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
5.1 目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某些地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耕农户害怕在退耕国家补助期后没有经济来源。重退耕,轻管理。在还林区验收后农户疏于管理,使林地退化,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大户参与承包加剧了农民得仇富意识。退耕还林不是朝夕便能完成的工作,往往从承包退耕到拿到国家补助需要一两年。一些有先见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便将土地集中承包了进行退耕,一旦得到国家补助后,又造成了那些呗流转了土地的农户的心理不平衡。
5.2“退耕还林”工作预防对策
加强宣传,更新农民传统的耕作观念。另一方面尽量多的争取补助,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退耕验收后仍然经常组织工作人员下乡视察还林的后续工作,防止弄明复耕,指导村民发展配套产业(如上面提到的转龙镇发展林下养鸡项目),教给村民防止病虫害的技术。仔细检查退耕面积大的农户的土地手续,核实面积,一定避免发生强占土地或未经合法程序土地流转。
6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作是国家保障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也是人们就当前环境问题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作为从事林业工作的一员,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造福群众,改善生态环境。
关键词: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探讨
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却不断恶化,森林资源锐减、洪涝灾害频发、沙尘暴次数增多、环境污染加剧,水土流失严重,荒漠化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减少,这些生态问题给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日益严重的威胁。实施退耕还林,不仅能改善以上问题,还能保护生态环境。
1“退耕还林”概念的提出
退耕还林主要是指在水土流失严重或粮食产量低而不稳定的坡耕地和沙化耕地,以及生态地位重要的耕地,理应进行退出粮食生产,植树或种草,我国实行退耕还林资金和粮食补贴制度,国家按照核定的退耕地还林面积,在一定期限内无偿向退耕还林者提供适当的补助粮食、种苗造林费和现金(生活费)补助。
2 选择“退耕还林”的理由
在我国多数地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建设用地增多,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但在大家所调查的退耕区中,多数表现为相反的情况,即耕地面积存在增加的现象。据了解,耕地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毁林(草)开荒。虽然这些地区的耕地总面积存在增加的情况,但在人均耕地面积上却与其他地方表现为同一倾向,即:人均耕地在不断地减少。这是由于人口的不断增加所致。
退耕还林使耕地减少,人口的增加使耕地的需求量增加。人口与耕地比例的变动使耕地变得更加紧张。退耕区多属干旱或半干旱区,干旱发生的频率高而且严重,从而对当地的粮食生产造成极大的影响,年与年之间的粮食产量波动很大是该类地区最大的特点。
上述表明,退耕区的人口生存条件是比较差的。由于自然环境条件所限,不少成灾年份对人口的生存影响很大。退耕区自然条件现状的形成与历史上人口的增长和活动关系密切,同时也与今后人口的发展关系密。
退耕还林虽然在短期内减少了耕地面积,但就其长远的发展来看,防止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改善了环境,反而可以使耕地面积增加并带来其他的经济收益。因此,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就必须要退耕还林。
3“退耕还林”工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3.1 前期准备工作问题
种苗准备难。种苗生产的计划性和季节性很强。如 2001 年由于计划来得太迟,全县退耕还林用苗绝大部分是从外县甚至外市调进的,结果因急于用苗和长途运输,苗木质量难以保证,造林成活率比较低,后来,由于偿尽了外地调苗的苦头,每年都准备了过量的苗木,造成了苗木剩余浪费,如 2004 年剩余浪费苗木达 500 万株,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计划未能在采种之前下达到县。
工程布局及计划安排难。由于各级没有真正编制过《退耕还林总体规划》,年度计划未能及时下达,前期准备经费严重不足等原因,工程布局无据可依,只能在平衡各方利益,承受着各种压力的困境中仓促出台,建设计划就像撒胡椒面似的分散安排,无法遵循重点突出,分步实施的原则,给工程管理带来了极大的困难,工程建设质量和成效也将因此大打折扣。据笔者了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西部地区因局部地方分到的计划过多,不惜采用毁林开荒手段来凑足退耕还林计划,这不是与退耕还林初衷背道而驰的吗?
作业设计难。按照国家林业行业标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要求,退耕还林作业区面积要采用测绳或罗盘仪等仪器侧量,每亩设计费用最低要达到 15 元,但实际能到位的设计费用最高只有 2 元,所以真正的作业设计工作无法开展。
3.2 荒山荒地造林问题
按国家规定退耕还林农户在完成坡耕地还林的同时,要配套完成相应面积的荒山荒地造林任务,对荒山荒地造林给予每亩50 元的种苗及造林补助费,这在实际工作中很难操作。就一个县来说,往往这个乡、这个村,这一户的退耕地多,荒山荒地少,而相反那个乡、那个村、那一户的退耕地少,荒山荒地多,荒山荒地造林无法与农户退耕地退林面积相配套,结果因补助标准过低,荒山荒地造林质量难以保证,造林后的补植和抚育工作就更难落实,造林成效将难以预料。
3.3 工程监理问题
退耕还林作为一项重大的基本建设工程,必然要通过落实严格的监理措施来保证其质量和成效,但由于工作经费不足,这项关键的保障措施基本上没有得到落实。
3.4 工程成果巩固问题
就目前我县的实际来看,农民目前耕种坡耕地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获得基本口粮,而是为了种植经济作物获得经济收入,但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农民获得经济收入的主要途径是靠外出打工、在现有耕地上实行集约经营、对现有低产林进行改造等,所以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基本口粮保证问题和国家补助到期后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笔者认为,巩固退耕还林工程成果面臨的主要问题:一是施工质量问题;二是林牧矛盾问题;三是森林火灾问题;四是盲目开发经济林而可能出现的新的毁林开垦的问题。
4“退耕还林”工程建设的一些对策与建议
4.1按照基本建设程序组织实施退耕还林提高工程质量
退耕还林工程规模之大,投资额之多,是任何一项基本建设工程都无可比拟的,也是全国仍至全世界所关注的,其成败与否,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形象,关系到林业建设的前途,必须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来组织实施,确保质量和成效。为此有如下几点具体建议:
在国家、省和县三级退耕还林总体规划还未编制之前,暂停新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
完善退耕还林投资政策,将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工程验收等所需经费纳入工程投资总额,并按工程投资总额3%的比例由中央财政拨付,确保各项建设程序落实到位。
把荒山荒地造林补助年限延长至 3 年,第一年每亩补助 200 元,第二、第三年每亩补助 50 元。
加快林业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步伐,实行政事、政企分开,转变林业主管部门工作职能,把总体规划、作业设计、工程监理等职能交给企事业单位。
4.2 采取有力措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
加大执法力度,依法严惩新的毁林开垦和破坏幼林的违法行为;加强森林火灾的预防工作和森林防火设施的建设;加强新造幼林的封禁管护工作,防止牲蓄破坏;加强对林农的技术培训和示范引导,提高广大林农的环保意识与科学开展山地资源的能力。
5 对当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一些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式
5.1 目前退耕还林工作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某些地区宣传引导力度不够,退耕农户害怕在退耕国家补助期后没有经济来源。重退耕,轻管理。在还林区验收后农户疏于管理,使林地退化,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理想效果。大户参与承包加剧了农民得仇富意识。退耕还林不是朝夕便能完成的工作,往往从承包退耕到拿到国家补助需要一两年。一些有先见和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便将土地集中承包了进行退耕,一旦得到国家补助后,又造成了那些呗流转了土地的农户的心理不平衡。
5.2“退耕还林”工作预防对策
加强宣传,更新农民传统的耕作观念。另一方面尽量多的争取补助,消除农民的后顾之忧。退耕验收后仍然经常组织工作人员下乡视察还林的后续工作,防止弄明复耕,指导村民发展配套产业(如上面提到的转龙镇发展林下养鸡项目),教给村民防止病虫害的技术。仔细检查退耕面积大的农户的土地手续,核实面积,一定避免发生强占土地或未经合法程序土地流转。
6结束语
退耕还林工作是国家保障森林资源的一项重要政策,同时也是人们就当前环境问题中最为关心的问题。所以作为从事林业工作的一员,我们要在平时的工作中不断的积累和总结,并结合实际进行分析,从而更好的做好退耕还林工作,造福群众,改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