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运用“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将视、听、触、觉、嗅等感官因素包括在理论教学当中,在整个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和学生都是主体,通过空间定位和感官体验使两者在学习体验、教学质量和理论知识的积淀中更加深刻。“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将学生的学习类型分为流水型、流沙型、扬尘型、原石型四中模式,将教师与学生的教学互动归为五大类,从而通过媒介接触分析学生学习知识的反映来进一步改进教学形式。
关键词:理论;教改;理论教学;高职教育
引言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学者韦尔和乔伊斯等人提出的教学观点,本世纪50时代末,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国外著名的有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模式,布鲁姆的“接受”模式,罗杰期的“非理性”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模式,正班期基的“最优化”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模式等。在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引入国外的教学模式与理论,并进行研究和实践。“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就是在实践教学理论基础拓展而成,将视、听、触、觉、嗅等感官因素包括其中。
一、 “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框架
“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中有空间的区别,所谓空间不是单线的循环连续的生产过程,是立体的实物构成,在社会角色和功能作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中存在三种媒介,即多媒体、板书和师生交流;在不同媒介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空间展示,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融入到学习体当中。
“四维” 是指空间的定位,“双层”是指空间分为社会空间与理论空间的;“感官”是指调动教学中人的所有功能感官过程。如图上所示,视、听、触、觉、嗅等感官的体验进而增进不同文化的知识吸收,学生不仅开拓思维而且掌握技能。
图1 教学模式中的空间结构与感官分类示意图
二、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一)“学”——主体:学生
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上面要归类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流水型: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融会贯通,对于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好,良性的循环使得在学习的环境中与教师能够很好地沟通;在实训中技能的掌握、工艺的熟悉、关键点的控制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理解力;在实习中接人待物、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处世为人的特点突出,更好更快的融入企业文化和生活中。此类型属于知识无障碍接受能力的学生。
2.流沙型: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在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总是短了一拍,在学习中存在夹生饭。有些是理论掌握良好但是动手能力差,有些是会动手但是理论差,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和粗糙,并且短时间内的学习掌握尚可,对知识的储存能力差,不能够长久的记忆演练,做不到统一型。在整体的学习中,仅凭自身的理解来处理解决难题,导致在生活、学习和融入企业中有难度或是需要一段时间。此类型属于知识有障碍接受能力的学生。
3.扬尘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同时具有,知识面较广,对新生知识接收里也很好,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求知欲强,对待问题的考虑方法不同,但是在知识的积累和重复性中有所欠缺,学习因兴趣而不学也因兴趣而荒废,不以实物为参考,仅凭一时的冲动学习,知识大多浮在表面,时间长了对事物缺乏联系,就事论事较多,在实习中较多表现冲动,后劲不足,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沉下来做事情,情绪化严重。此类型属于知识局限接收能力的学生。
4.原石型:学习先对迟缓,知识接触后有明显抵触情绪,不接受所学专业,对教师所授知识不感兴趣,固执己见;在实训中动手能力尚可,但是联系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在实习中团队合作不佳,难以融入其他的组织,对周边的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团队的合作和工作。此类型属于知识接收能力不健全的学生。
(二)“教”——主体:教师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同是也要对学生经行适当的分类和观察,通过以上来识别学生和教师在知识的传导上是否通畅,总结如下几方面:
1.一类印象:学生与教师的互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根据双方的性别、年龄、衣着、姿势、谈吐和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给出定型的认知,属于“以貌取人”的误区。但是对于此类的第一印象定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固着在人们脑海中一成不变的。与其它的记忆信息相似,第一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淡化。有些人甚至会完全颠覆他以前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努力,颠覆了别人对其原先的印象,这种通过改变给人带来的新印象往往比第一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初识、认知、淡化、加强、扭转等步骤来使学生与教师更有机会多接触。
2.两面交流: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之间的互为来往。交流与沟通是一对双生词,有“交集”才有“流通”,有“沟壑”才需要“通畅”,教师与学生本来就是知识的输出与接纳,知识是能量,语言是载体,聪明的教师会表达,优秀的学生会思考。专注很重要,耳提面命般的教育不合适有着大量信息涌入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下,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注,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远远落后,温润的感官教育、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模式应逐渐普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不再是低沉不语的弱势,前者授课解惑需热情,后者汲取知识会认真。
3.三者联系:事物经常已两面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在整个空间当中是以三维为主要形式,立体、形象、良好的沟通形式很重要;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受力方,高校提供的学习环境是大的发生空间,当空间有了变化,受力的双方必然相应的有力的变化或是延伸或是蜷缩;当受力的双方产生应力的同时,高校的这个空间结构必然顺应其发展才能更好地迎合知识的流通、更新、创新。教师依托高校生存,安身立命之地,好的体制和环境对教师身心都是有益的;高校依托学生生存,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发展,好的人文环境与基础建设,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技能、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建树。 4.四类知识: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的事物。“知”是理论的升华,在头脑中形成的体系,一种文化的体现。《论语·雍也第六》 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知”讲述的很透彻,好知不如乐知;大学是广而大、学而精,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事物,凭借的就是对知识的兴趣和分类;“识”是主观的意识,辨识、见识等都是对其的描述,学习的主体通过“知”而“识”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体现,由客观到主观在理解客观的一个辩证的过程。
5.五种表情: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理解消化的专业知识通过一个良好的方式在一个健康的载体平台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先“健”——知识饱满、表达清楚、善于观察、利于沟通;学生也要“康”——无障碍、勤于思考、学习刻苦、举一反三、悟性高;所以在沟通之前,就要学会观察学生对所输出知识的内容、方式、时间、情景等方面的反应。学生的面部表情就是一个反馈,“喜”、“怒”、“困”、“怨”、“惊”。
(1)“喜”:新鲜事物的初始接触,专业喜爱培养的最佳状态,言喻表达中反应喜欢热爱知识,此类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沟通比较顺畅,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呼应很顺利,无障碍的学习类型,属于良性沟通典范。
(2)“怒”:初进高校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课程的巨大不同,学习的方法变化的较快,在生理和心理对学生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抵触一切自我不认同的事物,包括教师本人在内,此类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丝毫不感兴趣,心理的闭塞和无知加上对专业知识的抵触,使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横眉冷目”是家常便饭,自我的挣扎是不能够自我救赎的,此类学生心智不成熟,控制力差、容易出现极端现象,属于弱势沟通的典型。
(3)“困”:心理较为成熟,自我认知良好,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包括地域、学校、专业、生活习惯等)导致其对学习本身和知识目标不明确,教师的讲解与自我的学习不能很准确的并行,导致“夹生饭”很多,不敢问、不善问、不想问的思想状态逐渐形成,导致不会学、不想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麻木、无聊、困惑、无助等悲观情绪较多,属于拒绝沟通的典型。
(4)“怨”:学习的热情在大学的课程较多,学习的环境与之高中大相径庭,原来是保姆式管理到现在的自己自居式的管理,自我休息、修复、认知较慢,管理自我的能力较差,教师、同学的关注少,缺乏额外的关注和激励,仇视情绪较多,由盼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些负面的能力无处宣泄,直接导致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对教师不尊重,怨天尤人、无视其他人的劝阻与帮助,沉浸在自怨自艾的小世界中,属于沟通受阻的类型。
(5)“惊”:热爱学习并且很喜欢学习的过程,与周围人相处良好,但是对专业知识和某一方面的技能知识掌握不到或是无法理解,很多的新知识对其来说是整个思维的颠覆,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特定时期,自我认知和肯定不到位,对新知识即渴望又抵触,脑子里都是问号,疑问和顾虑较多。对教师不敢提问,对同学不敢交流,对自己不敢认同,属于躲避沟通的类型。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合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性格的特征描绘的到到反馈的信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情境模拟后,分析优劣势态进行调整,掌握学生与知识的比例结构,通过观察、控制、分析、对应等方法在经行有效的输出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更准确地接受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和技能,改变有原来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接纳。
参考文献:
[1]陈卫东,王靖等.“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2]黄彬红.基于工学结合的统计学课程系统案例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郭琴.松绑教育、整合教学及其建构主义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4]马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司俊娜(1980.08-),女,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
关键词:理论;教改;理论教学;高职教育
引言
教学模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的学者韦尔和乔伊斯等人提出的教学观点,本世纪50时代末,新的教学思想层出不穷,教学模式呈现多样化。国外著名的有赞可夫的“一般发展”模式、奥苏伯尔的“有意义接受”模式,布鲁姆的“接受”模式,罗杰期的“非理性”模式,洛扎诺夫的“暗示”模式,正班期基的“最优化”模式,布鲁纳的“发现”模式等。在我国,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才开始引入国外的教学模式与理论,并进行研究和实践。“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就是在实践教学理论基础拓展而成,将视、听、触、觉、嗅等感官因素包括其中。
一、 “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框架
“四维-双层-感官”教学模式中有空间的区别,所谓空间不是单线的循环连续的生产过程,是立体的实物构成,在社会角色和功能作用中发挥了不同的作用; 如图1所示,理论教学中存在三种媒介,即多媒体、板书和师生交流;在不同媒介的作用下,通过不同的空间展示,将教师与学生的思维与情绪都融入到学习体当中。
“四维” 是指空间的定位,“双层”是指空间分为社会空间与理论空间的;“感官”是指调动教学中人的所有功能感官过程。如图上所示,视、听、触、觉、嗅等感官的体验进而增进不同文化的知识吸收,学生不仅开拓思维而且掌握技能。
图1 教学模式中的空间结构与感官分类示意图
二、职业教育中的“教”与“学”
(一)“学”——主体:学生
职业教育体系中的教学主体是学生,在学生的学习阶段和过程中,学生的主体地位不可动摇。对学生的知识接受能力上面要归类总结为以下几个特点:
1.流水型:知识的学习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融会贯通,对于理论知识和技能掌握教好,良性的循环使得在学习的环境中与教师能够很好地沟通;在实训中技能的掌握、工艺的熟悉、关键点的控制等方面展现出良好的理解力;在实习中接人待物、职业素养、专业知识和处世为人的特点突出,更好更快的融入企业文化和生活中。此类型属于知识无障碍接受能力的学生。
2.流沙型:学习的态度良好,但是在理论和技能的掌握方面总是短了一拍,在学习中存在夹生饭。有些是理论掌握良好但是动手能力差,有些是会动手但是理论差,导致产品质量不高和粗糙,并且短时间内的学习掌握尚可,对知识的储存能力差,不能够长久的记忆演练,做不到统一型。在整体的学习中,仅凭自身的理解来处理解决难题,导致在生活、学习和融入企业中有难度或是需要一段时间。此类型属于知识有障碍接受能力的学生。
3.扬尘型:学习的态度和积极性同时具有,知识面较广,对新生知识接收里也很好,好奇心重,喜欢探索,求知欲强,对待问题的考虑方法不同,但是在知识的积累和重复性中有所欠缺,学习因兴趣而不学也因兴趣而荒废,不以实物为参考,仅凭一时的冲动学习,知识大多浮在表面,时间长了对事物缺乏联系,就事论事较多,在实习中较多表现冲动,后劲不足,纸上谈兵,不能很好地沉下来做事情,情绪化严重。此类型属于知识局限接收能力的学生。
4.原石型:学习先对迟缓,知识接触后有明显抵触情绪,不接受所学专业,对教师所授知识不感兴趣,固执己见;在实训中动手能力尚可,但是联系理论知识的能力不足;在实习中团队合作不佳,难以融入其他的组织,对周边的环境适应能力差,不能够很好的进行团队的合作和工作。此类型属于知识接收能力不健全的学生。
(二)“教”——主体:教师
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是课堂的主导,同是也要对学生经行适当的分类和观察,通过以上来识别学生和教师在知识的传导上是否通畅,总结如下几方面:
1.一类印象:学生与教师的互为的第一印象。第一印象主要根据双方的性别、年龄、衣着、姿势、谈吐和面部表情等“外部特征”来判断给出定型的认知,属于“以貌取人”的误区。但是对于此类的第一印象定律,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是经常遇到的。当然,第一印象也不是固着在人们脑海中一成不变的。与其它的记忆信息相似,第一印象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慢慢地淡化。有些人甚至会完全颠覆他以前给人留下的第一印象,还有一部分人通过努力,颠覆了别人对其原先的印象,这种通过改变给人带来的新印象往往比第一印象要深刻得多。有初识、认知、淡化、加强、扭转等步骤来使学生与教师更有机会多接触。
2.两面交流:学生学习与教师授课之间的互为来往。交流与沟通是一对双生词,有“交集”才有“流通”,有“沟壑”才需要“通畅”,教师与学生本来就是知识的输出与接纳,知识是能量,语言是载体,聪明的教师会表达,优秀的学生会思考。专注很重要,耳提面命般的教育不合适有着大量信息涌入的年轻一代,他们在浮躁的生活状态下,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耐心和关注,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远远落后,温润的感官教育、多层次、多维度的教育模式应逐渐普及。教师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权威,学生不再是低沉不语的弱势,前者授课解惑需热情,后者汲取知识会认真。
3.三者联系:事物经常已两面性展示在人们的面前,但在整个空间当中是以三维为主要形式,立体、形象、良好的沟通形式很重要;教师与学生是教学中的两个受力方,高校提供的学习环境是大的发生空间,当空间有了变化,受力的双方必然相应的有力的变化或是延伸或是蜷缩;当受力的双方产生应力的同时,高校的这个空间结构必然顺应其发展才能更好地迎合知识的流通、更新、创新。教师依托高校生存,安身立命之地,好的体制和环境对教师身心都是有益的;高校依托学生生存,没有学生就没有高校的发展,好的人文环境与基础建设,使学生在理论知识、技能、专业素质、职业素养、社会责任感等方面有所建树。 4.四类知识:知识就是概念之间的连结,是与直观之间的连结,有了知识才有力量,才能去把握直观的事物。“知”是理论的升华,在头脑中形成的体系,一种文化的体现。《论语·雍也第六》 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将“知”讲述的很透彻,好知不如乐知;大学是广而大、学而精,有限的时间学习无限的事物,凭借的就是对知识的兴趣和分类;“识”是主观的意识,辨识、见识等都是对其的描述,学习的主体通过“知”而“识”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体现,由客观到主观在理解客观的一个辩证的过程。
5.五种表情:教学的整个过程就是教师理解消化的专业知识通过一个良好的方式在一个健康的载体平台上向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要先“健”——知识饱满、表达清楚、善于观察、利于沟通;学生也要“康”——无障碍、勤于思考、学习刻苦、举一反三、悟性高;所以在沟通之前,就要学会观察学生对所输出知识的内容、方式、时间、情景等方面的反应。学生的面部表情就是一个反馈,“喜”、“怒”、“困”、“怨”、“惊”。
(1)“喜”:新鲜事物的初始接触,专业喜爱培养的最佳状态,言喻表达中反应喜欢热爱知识,此类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感兴趣,沟通比较顺畅,知识的讲解和学生的呼应很顺利,无障碍的学习类型,属于良性沟通典范。
(2)“怒”:初进高校后生活和学习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于课程的巨大不同,学习的方法变化的较快,在生理和心理对学生都构成了巨大的挑战。抵触一切自我不认同的事物,包括教师本人在内,此类学生对教师所教授的课程丝毫不感兴趣,心理的闭塞和无知加上对专业知识的抵触,使自己的情绪无法控制,“横眉冷目”是家常便饭,自我的挣扎是不能够自我救赎的,此类学生心智不成熟,控制力差、容易出现极端现象,属于弱势沟通的典型。
(3)“困”:心理较为成熟,自我认知良好,由于很多客观原因(包括地域、学校、专业、生活习惯等)导致其对学习本身和知识目标不明确,教师的讲解与自我的学习不能很准确的并行,导致“夹生饭”很多,不敢问、不善问、不想问的思想状态逐渐形成,导致不会学、不想学的情绪越来越严重,麻木、无聊、困惑、无助等悲观情绪较多,属于拒绝沟通的典型。
(4)“怨”:学习的热情在大学的课程较多,学习的环境与之高中大相径庭,原来是保姆式管理到现在的自己自居式的管理,自我休息、修复、认知较慢,管理自我的能力较差,教师、同学的关注少,缺乏额外的关注和激励,仇视情绪较多,由盼望到失望再到绝望,这些负面的能力无处宣泄,直接导致对学习没有积极性,对教师不尊重,怨天尤人、无视其他人的劝阻与帮助,沉浸在自怨自艾的小世界中,属于沟通受阻的类型。
(5)“惊”:热爱学习并且很喜欢学习的过程,与周围人相处良好,但是对专业知识和某一方面的技能知识掌握不到或是无法理解,很多的新知识对其来说是整个思维的颠覆,在人生观与价值观形成的特定时期,自我认知和肯定不到位,对新知识即渴望又抵触,脑子里都是问号,疑问和顾虑较多。对教师不敢提问,对同学不敢交流,对自己不敢认同,属于躲避沟通的类型。
职业院校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通过适合的方式方法来分析学生的学习状况,通过性格的特征描绘的到到反馈的信息,将学生的整个学习情境模拟后,分析优劣势态进行调整,掌握学生与知识的比例结构,通过观察、控制、分析、对应等方法在经行有效的输出知识,这样可以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能更准确地接受自身感兴趣的知识点和技能,改变有原来的被动接受到主动接纳。
参考文献:
[1]陈卫东,王靖等.“专业—素养—实践”三维结构下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现代教育技术,2010(1).
[2]黄彬红.基于工学结合的统计学课程系统案例教学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9(7).
[3]郭琴.松绑教育、整合教学及其建构主义理论基础[J].电化教育研究,2009(1).
[4]马敏,王坤庆,王继新.“三结合整合式”教学模式探索[J].教育研究,2009(3).
(作者简介:司俊娜(1980.08-),女,硕士研究生,河南职业技术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贮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