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是对《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一书写的书评,分析作者在研究流行音乐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具体从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的梳理两个方面展开,对后来者研究音乐提供研究方法支持。
关键词: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概念界定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87-1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以下简称《互动研究》),作者王思琦①,此书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领域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互动研究》主要以1978年—2003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时期的城市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并对这时期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期梳理。揭示流行音乐做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当代社会文化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中隐含着的文化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作者在研究流行音乐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具体从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的梳理两个方面展开。
一、 关于概念
概念是学术研究使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学科体系构成的重要元素。
以题目中出现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为例,分析作者对概念的界定。首先对“当代”进行明确的时间段划分,即1987——2003年;其次“中国城市”,又选取中国最具与代表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然后对“流行音乐”也进行了界定,在对“流行音乐”进行溯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流行音乐”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词“内涵和外延有不尽统一导致了许多学术上的分歧”。②这样一来就确定了作者所研究的“流行音乐”的概念:“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并指出“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
作者对全文涉及概念和名词基本都有准确的界定,认为做研究首先就要界定自己研究的领域、时间、空间。④
二 、文献梳理
任何理论的得出都是在对现有成果整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书的前期文献整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献梳理
此文涉及到流行音乐发展史,作者在前期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一些重要的专著进行了简单的评价,阐述史料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并说明本书所做的史料整理工作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如作者在阅读这些专著时发现“这些著述中的有关史料或论述基本上都没有对其出处进行注释,这就为研究者使用这些成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甚至直接影响到对这些成果史学价值的判断”⑤,所以作者应对自己文中所应用的资料一一注明出处,核实勘误。
在学术期刊方面,作者搜集了1994—2002大概200多篇有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涉及到音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流行音乐形态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对音乐史学领域的研究比较少,从而发现此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在于史料梳理和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二)拓展文献搜集领域
作者不仅仅整理了相关的音乐论著,还参照了一些文化记者、报刊专栏的撰稿人出版的各种具有乐评性质的著作。作者采用了搜集报刊这样的独特视角,对研究对象三所城市的主流媒体报纸《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进行整理,这让作者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报纸是城市生活最直接的反映,报纸上所登的是人们最关心的时下最热门的活动,音乐类的也是如此。透过报纸不但能了解事件,还能了解当时的事件发生时历史背景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于一些流行音乐的大事件,作者直接引用报纸中的描述,很有时代感和说服力。作者不仅仅关注报纸的正文,有时夹缝的演唱会、广告、演出信息等,也能说明当时流行音乐发展的某些特点。对报纸进行整理的意义在于: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及时性、纪实性,但是这项整理工作的弊端就是工作量巨大,不便于操作。
(三)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流行音乐传播最重要的平台,流行音乐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网络上有关流行音乐的资料空前丰富。网络资源作为新型信息平台载体具有实时性、公共性、共享性,但网络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就是网络资源有隐匿性,许多网络资源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所以网络资料的选用应该慎重。
三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作者在研究流行音乐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提炼和辨析,准确界定自己研究的领域、时间、空间。另一方面,梳理传统文献时,注意研究的深度和力度;拓展文献的搜集打破局限,大胆采用报纸等非传统文献;对待新型文献如网络资源,引用需谨慎。
参考文献 :
[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资料三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
杨柳青,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
关键词:研究方法;文献梳理;概念界定
中图分类号:J6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9-87-1
《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音乐与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研究》一书(以下简称《互动研究》),作者王思琦①,此书为中国当代流行音乐领域的第一篇博士论文。《互动研究》主要以1978年—2003年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陆新时期的城市流行音乐为研究对象,并对这时期的流行音乐进行分期梳理。揭示流行音乐做为大众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与当代社会文化各个组成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以及其中隐含着的文化发展规律。本文分析了作者在研究流行音乐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具体从概念的界定和文献的梳理两个方面展开。
一、 关于概念
概念是学术研究使用的最基本的单位,是一个学科体系构成的重要元素。
以题目中出现的“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为例,分析作者对概念的界定。首先对“当代”进行明确的时间段划分,即1987——2003年;其次“中国城市”,又选取中国最具与代表性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北京、上海、广州,三个城市;然后对“流行音乐”也进行了界定,在对“流行音乐”进行溯源的过程中,作者发现“流行音乐”与“轻音乐”、“通俗音乐”等词“内涵和外延有不尽统一导致了许多学术上的分歧”。②这样一来就确定了作者所研究的“流行音乐”的概念:“流行音乐在其产品制作上是以工业化的大批量生产方式为其生产基础,具有一定流行性和时尚性的大众娱乐文化。”并指出“概念是相对稳定的文化概念,它的内涵和外延会随着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而发生变化。”③
作者对全文涉及概念和名词基本都有准确的界定,认为做研究首先就要界定自己研究的领域、时间、空间。④
二 、文献梳理
任何理论的得出都是在对现有成果整理的基础上展开的,本书的前期文献整理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一)传统文献梳理
此文涉及到流行音乐发展史,作者在前期资料整理的过程中对已有的一些重要的专著进行了简单的评价,阐述史料专著的学术价值和地位,并说明本书所做的史料整理工作有哪些新进展、新突破。如作者在阅读这些专著时发现“这些著述中的有关史料或论述基本上都没有对其出处进行注释,这就为研究者使用这些成果带来了诸多的不便,甚至直接影响到对这些成果史学价值的判断”⑤,所以作者应对自己文中所应用的资料一一注明出处,核实勘误。
在学术期刊方面,作者搜集了1994—2002大概200多篇有关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的研究的论文,这些文章涉及到音乐教育、音乐美学、音乐社会学、流行音乐形态学、心理学、传播学等,对音乐史学领域的研究比较少,从而发现此文的意义和创新之处在于史料梳理和研究的深度和力度。
(二)拓展文献搜集领域
作者不仅仅整理了相关的音乐论著,还参照了一些文化记者、报刊专栏的撰稿人出版的各种具有乐评性质的著作。作者采用了搜集报刊这样的独特视角,对研究对象三所城市的主流媒体报纸《北京晚报》《羊城晚报》《新民晚报》进行整理,这让作者获得了大量相关信息。报纸是城市生活最直接的反映,报纸上所登的是人们最关心的时下最热门的活动,音乐类的也是如此。透过报纸不但能了解事件,还能了解当时的事件发生时历史背景及当时人们的审美取向。对于一些流行音乐的大事件,作者直接引用报纸中的描述,很有时代感和说服力。作者不仅仅关注报纸的正文,有时夹缝的演唱会、广告、演出信息等,也能说明当时流行音乐发展的某些特点。对报纸进行整理的意义在于:报纸的最大特点就是及时性、纪实性,但是这项整理工作的弊端就是工作量巨大,不便于操作。
(三)网络资源的运用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为流行音乐传播最重要的平台,流行音乐在互联网迅速传播,网络上有关流行音乐的资料空前丰富。网络资源作为新型信息平台载体具有实时性、公共性、共享性,但网络资源也有不可忽视的弊端,就是网络资源有隐匿性,许多网络资源的真实性有待考证,所以网络资料的选用应该慎重。
三 、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分析作者在研究流行音乐时采取的研究方法,得出以下结论:一方面,对研究中所涉及的概念进行提炼和辨析,准确界定自己研究的领域、时间、空间。另一方面,梳理传统文献时,注意研究的深度和力度;拓展文献的搜集打破局限,大胆采用报纸等非传统文献;对待新型文献如网络资源,引用需谨慎。
参考文献 :
[1]王思琦.中国当代城市流行音乐[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2]王思琦.中国当代流行音乐研究资料三题[J].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7,(03).
作者简介:
杨柳青,河南广播电视大学艺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