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无障碍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对提升残障人群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丹麦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多种类型开放空间项目设计师的访谈研究,剖析开放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内涵、设计理念与策略.结果 表明,无障碍开放空间应以物理环境的无障碍为基础,以不同群体的使用与体验为核心进行设计.在设计策略上应将无障碍整合到总体设计中,同时将无障碍考量融入设计全程,避免在项目完成后附加到已建成环境之上,做到“隐形无障碍”,减弱心理和人际等层面的障碍对残障人群的影响.
【机 构】
:
清华大学理学院地球系统科学系;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无障碍开放空间的设计与建设对提升残障人群及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福祉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对丹麦在无障碍设计方面具有代表性的多种类型开放空间项目设计师的访谈研究,剖析开放空间无障碍设计的内涵、设计理念与策略.结果 表明,无障碍开放空间应以物理环境的无障碍为基础,以不同群体的使用与体验为核心进行设计.在设计策略上应将无障碍整合到总体设计中,同时将无障碍考量融入设计全程,避免在项目完成后附加到已建成环境之上,做到“隐形无障碍”,减弱心理和人际等层面的障碍对残障人群的影响.
其他文献
针对近几年汽车厂反映的冷轧镀锌板冲压后分层开裂的问题,为了研究该缺陷产生原因,选取4块典型的冲压分层开裂试样,使用扫描电镜和能谱仪对缺陷的微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引起冷轧镀锌板冲压分层开裂的主要原因为保护渣卷入、皮下夹杂物、异物压入、擦划伤4种情况.4种缺陷的产生原因各不相同,但造成开裂的机理基本类似,对每一类缺陷的形成原因和开裂机理进行了分析与讨论,并提出了改善措施,为缺陷的原因排查、工序分离和质量改进提供了方向.
基于国内某钢厂CSP漏斗结晶器铜板结构,建立了考虑铜板水槽冷却水流动的薄板坯结晶器铜板三维热/力耦合计算模型,研究分析了典型连铸工艺下结晶器铜板水槽内冷却水的传热特点和铜板温度场与热应力场分布规律,并探讨了冷却水流速及铜板厚度对铜板热/力行为的影响.结果 表明,铜板宽面热面与窄面热面最高温度均位于弯月面下约15 mm处,分别达436.5、379.2℃.宽面和窄面铜板的最大热应力均位于弯月面下方约25 mm处,分别达876.7、867.8MPa.宽面铜板的热应力总体比窄面高且分布更为不均匀,螺栓处热面的热应
“八景”是中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营建中约定俗成的一种组景现象.如何更为深入地对“八景”起源、形成、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归纳和再认识,更具现实意义.从人居环境角度入手,通过对历史材料进一步梳理和研判,对“八景”的历史进行了溯源,归纳总结了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从虚到实的嬗变路径与特点.我国古代城市人居环境“八景”模式嬗变可分为起源、萌芽、形成、发展、衰落5个历史阶段,贯穿我国古代人居环境建设的始终,具有人居内涵上的一脉相承、生成模式的多源汇聚和传播方式相互融合的特点.结论 可为城乡建设中加强历史文化保护传承
城市野境具有独特的生物多样性和自然野趣景观,对促进城市生态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经过10余年的再野化过程,原上海溶剂厂形成人工栽培绿化树木与自生植被镶嵌生长的分布格局,呈现人工绿地自然化、建筑和构筑物被植被立体覆盖等城市野境景观.共调查到植物104科247属312种,原生种和自生植物比例分别为54.81%、56.73%,明显高于一般公园绿地;再野化促进更新苗的发育,植物群落结构趋于多层而复杂,各群落α多样性指数较高.通过植被管理,促进植物多样性自然恢复能力与潜力,发挥再野化对城市棕地生态修复和后工业自然景观营
从契合城乡建设发展新理念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园林绿化评价的部分指标进行更新和验证.蓝绿空间占比、蓝绿融合度、蓝绿用地连通度3个指标,不局限于绿地范畴,从生态系统服务角度评价城市生态系统的整体水平.深入分析不同类型绿地乔、灌木所占比例,能够促进城市绿地提质增效.为提升城市公园体系的服务功能,更好地满足市民休闲游憩需求,分别评价公园体系的服务半径.上述城市园林绿化评价新指标由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徐州的建设实践进行验证.
公园城市的发展与建设使城市中的自然由各要素独立运行转变成为城市自然系统整体联动,传统生态修复中以单项要素和单一问题为对象的保护修复方式已不再适用于公园城市中的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修复要求.基于既往生态修复方法和山水林田湖草保护修复思路,探讨耦合公园城市理念的城市自然系统整体修复方法,提出由对象层级确定、生态问题识别、策略路径构建、项目实施引导组成的修复框架,并以成都市东进区域为例,从资源状态、生态过程、服务功能三方面对公园城市自然系统进行整体修复,以期为公园城市建设及山水林田湖革一体化保护修复提供经验启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增加了寸土寸金城市中的生态绿量,提高了绿视率,又提升了城市街区空间里的美学与社会学价值,起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城市绿化增量、美化空间效果的作用.当前世界各地一些城市在发展立体绿化时进行了政策的导向与扶持、安全性与养护的技术攻关、形式的艺术创新等实践,但立体绿化在生长条件、植物配置、容器选择、施工养护等方面都需要克服许多不利的因素,需要对建筑空间进行研读并科学分析光照、温度、风力、水分等非生物因子,合理选择适合高空安全固定的容器与健康生长的植物种类.在分析与
眺望景观的评价研究是城市景观规划设计的重要参考,而福道的建设与以眺望景观优化为主要内容的城市风貌导控有着直接联系.因此,在福州城市双修总体规划中“登山观城”视廊建设的思路框架下,利用ArcGIS构建以福道所在山体群为核心的城市区域三维场景模型,模拟“登山观城”的视角对周边3个观测片区的可视域及建筑空间层次展开量化评测,并根据量化评测数据提出以协调“城-景”边界为导向的研究区眺望景观建筑高度控制方法.最后利用GIS进行眺望视线控制基准模型的导控模拟,旨在为眺望景观优化控制领域的研究进行补充,为相关规划设计决
以上海典型搬迁地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分析了搬迁地土壤理化特性、障碍因子及其障碍程度,探讨了不同搬迁地类型土壤特征差异.结果 表明:上海搬迁地土壤容重大,均值为1.42Mg/m3,土壤压实严重;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小,均值仅为3.31%,土壤通气性差;土壤持水能力和入渗能力均较弱,田间持水量均值为320.88g/kg,入渗率中位数仅为1.05mm/h;土壤pH值均值高达8.78,为碱性或强碱性;土壤EC值均值为0.15mS/cm,可溶性养分缺乏;土壤有机质含量偏低,均值为15.53g/kg;土壤水解性
承德避暑山庄作为历史遗产的大类之一,其水系景观蕴含的雨洪调蓄理念对于缓解园林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对避暑山庄的定性分析并不能充分认识和挖掘其水系的价值所在.基于此,对承德避暑山庄水系的历史变迁与水系现状进行梳理,以避暑山庄水系现状为研究对象,应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模拟其在不同暴雨重现期下的水文过程,通过数据分析对避暑山庄雨洪调蓄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结果 显示:避暑山庄水系具有优秀的雨洪调蓄能力,但面对极高强度降雨时存在溢流的现象,需提前防范.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同时也加强了文化遗产研究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