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个人信息权的构建及其体系化

来源 :比较法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z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赋予信息主体以个人信息权,可以消除信息利用的“丛林法则”和“公地悲剧”,从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增强信息主体对个人信息的管治,在为信息主体提供更加周延的法律保障的同时,促进信息的利用和融合,实现信息之为信息的本质.我国民法典确立了个人信息权的基本框架,我国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细化了个人信息权的主体、客体、效力、行使条件、救济手段,从而形成了以个人信息的知情同意权、获取权、异议更正权、拒绝权、删除权等为权能的个人信息权利体系,成为我国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的基础和核心.
其他文献
为了编撰中国民族音乐第一本教科书《民族音乐概论》,中国音乐研究所于1958年成立了一个包括全国各地学者和教师参加的“《民族音乐概论》研究班”.“概论班”的第一步工作就是汇集资料,他们花了一年多时间将成果汇集为十册《参考资料》,并于1962年陆续出版.《民族音乐概论》不是一座孤立的丰碑,而是建立在一片坚实的基座之上.忽略丰碑与基座之间的关系,就不能充分理解十本参考资料对一本音乐教材的支撑作用.新史学不光关注宏大叙事,更关注当年的小人物是如何成为后来的大人物,并关注他们用什么方式、走上哪些台阶的渐变过程.他们
巫觋文化的原始宗教遗风影响着商代的军中用乐.军事活动中,巫祝以仪式歌舞祈求神灵的护佑,并逐渐形成军礼仪式的雏形.从战时的仪节角度看,可将殷商军礼主要分为卜问、选将、册命、告庙、迁庙社、振旅奏恺、献俘等几个类项.乐舞是商代军礼用乐的重要形态,巫祝是商代军乐的主要承载者.
在智能化背景下,在校生自助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的学习模式.调查发现,高职院校学生自助情况有很大提升空间.存在高职学生的自助学习方式得分较低,自助学习效果得分较高;自助学习方式、自助学习动机、自助学习资源和环境与自助学习效果呈正向相关关系;不同专业、年级、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的学生在学习方式、动机上有显著差异等现象.建议教师在教学改革中应将自助学习视作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教会学生学习为目标,通过引导和外部调控的方式加强自助学习方法的指导;注重学生学习动机的培养;构建畅通的师生、生生交互学习空间;接受并重
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调查问卷和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学生的劳动意识普遍薄弱、劳动价值观存在偏颇、劳动精神尚未养成.需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为基础,变革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理念.具体来看,需要在马克思主义劳动学说的指导下引导学生理解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劳动的目的性、全面认识劳动与劳动观的发展和变化、追求劳动的最高境界.
以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层次为“高职”、分类为“电子信息大类”的教材为研究对象,通过与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的比较,发现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书目中的教材分布和可选数量呈现出明显的不平衡特征,在内容和形态方面也存在着一定的不适应性.从不断完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体系、优化国家规划教材的遴选和管理机制、加强职业教育教材的基础研究、提高教材建设团队的能力水平等方面对教材建设与使用提出了对策建议.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人民奋起抗日救亡,音乐界开始酝酿抗日歌咏运动的浪潮.刚刚留法归国的青年音乐家唐学咏立即投身到了抗日歌咏运动中,创作了他最早的抗日救亡歌曲《去灭日寇》.本文还原了这首歌曲的创作背景,分析了这首歌曲的精神内涵和创作手法,兼及这首歌曲在当时的社会意义,并阐述了这首歌曲作为在“九一八事变”当年创作的抗日救亡歌曲的历史贡献.
期刊
声学特征、结构特性、演奏法、材质、制作与调校工艺既是乐器学研究的主要维度,也是乐器分类法的基本逻辑.本文经过声学测量,对口簧发声原理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口簧属于气鸣乐器的观点.此外,文中就霍萨分类体系的划分标准,以及这些标准所蕴含的声学理念给予阐释.
福建南音与北方弦索——两个地理位置相距千里之远的乐种,《松青夜游》与《八面金钱经》——两首互不交集的传统乐曲,工尺谱与工乂谱——两种不同形式的记谱方式.如果仅从乐种的分类、乐谱的曲名、乐谱的记录方式(谱字)等物质形式的可视状态出发,很难把它们联系在一起进行考察研究.恰恰是演奏家的耳朵捕捉到的音响信息启动了这个题目的研究.本文以三弦及三弦演奏艺术为切入点,试图通过弦索古曲《松青夜游》与南音古谱《八面金钱经》的对话,来解析与证明这两首传统乐曲从外显的音乐形态到内部的演奏艺术所具有的高度契合之处,探究演奏艺术的
20世纪二三十年代,南阳汉画像石的面世引起鲁迅的极大关注.他在朋友的帮助下收藏了大量汉画像石拓片并准备进一步研究,却因病未能实现.近年来,鲁迅所藏汉画像石拓片陆续出版,为研究南阳汉画像石初期面貌及鲁迅的文化思想提供了新材料.本文对鲁迅收藏的这批汉画像石拓片的音乐图像略做分析,指出其研究背景、目的和所藏汉画像石拓片的特点.
20世纪40年代,“国立礼乐馆”先后创办《礼乐》(1945)、《礼乐半月刊》(1947)、《礼乐》(1948)等,旨在贯彻、推行“儒化三民主义”,面向社会,倡导“尊孔复礼”“宣扬礼教”.《礼乐》系列刊物从创办到停刊,历时三年,共发行28期,刊文94篇,由当时的教育部门主导发行,文化、教育基层均需订购,影响广泛.刊文作者多为当时在经学、礼学、传统音乐理论方面的专家,相当一部分文章代表了当时礼乐理论研究水平.《礼乐》系列刊物在宣扬“尊孔复礼”的同时,客观上推动了当时礼乐文化以及传统音乐理论的研究,为今天的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