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家区域型公司,2002年就明确指出要重点开拓农村网络。可直到2007年,我们只是下沉到了县级市场,乡、村的渠道网络还是失控和无序状态,最关键的是,这里的投入与产出不成比例,难以为继。
从各种情况来看,还是开发方式有误。
我们开发县级市场时很顺利,因为这里的市场特点和消费环境,与城市大致相同。用我们在城市里的开发经验,很容易做市场。但是,再往下一层,到了乡镇市场时,市场特点就完全不同了。
农村市场产出判断之误区
误区一:农村消费者品牌观念很弱。
过去认为农村消费者的品牌观念非常薄弱,只追求价格便宜。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里的消费理念其实更加固执:由于购买比较慎重,加上担心假冒伪劣,所以他们更衷心于已经熟悉、被乡邻验证为质量可靠的品牌,而且重复购买率较高。
误区二:农村市场的消费总量庞大,消费能力大有改善。
农村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出外打工,种地收入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一遇到生病、结婚、盖房等大事,家庭资产可能很快成为负数。
有人认为,农村消费者虽然消费能力弱小,但乘以10亿那该是多大的数字!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乡村里外出打工者很多,还有人举家搬迁外地打工,农村长留人口难以统计,所以我们只能说,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不能说农村市场销骨巨大。
误区三:农村市场产品开始向中高档发展。
农村消费者也已经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相对于多数留守人员,干部、固定工作者、小生意主,小企业主成为农村中高档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而这些消费主要发生在县级市场,乡村级消费市场的主流依然是低档。因而市场产生的利润还是很单薄。
误区四: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抓紧启动农村市场。
有统计说,正常年份里,仅珠三角一地的外来打工者每年汇回家乡的资金就高达2200亿元,可以想象到打工的收入对乡村经济的支撑。现在的情况是,失业的人员回乡后,带回来的钱少了,市场容量不会加大,本地消费更加疲软。
低成本开发模式之尝试
农村市场的产出率和回报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过去采用大投入、大产出的方式,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因此我们采用了新的开发模式,农村市场开发既不能太超前,又不能太落后,紧紧跟随市场趋势,使市场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良好的造血机能。
产品策略:推针对性产品。
农村市场一直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因为这里既要求价格便宜,又会严重要面子、搞攀比。因此,不要认为销往农村的产品的商标就要土气一些,就要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我们专门设计了农村市场针对性的特制精品M:商标设计精美,极具现代化气息,很有档次感。容量依然采用大瓶装,因为小包装让农村消费者感到不实惠,正好把城市市场中已经逐步淘汰的640ml的玻璃瓶利用上来,节省了投入。
产品宣传上,强调是原有产品的升级,高档产品平民价格,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
效果
改变了过去产品土气的形象,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包装,都更具有了竞争力。过去是农村市场促销,直接影响到城市里的产品价格体系。有了针对性的产品后,不进入城市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市场进行支持,也不会产生冲突。
价格策略:逐步提升。
农村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零售价格提高一点,销量马上就会降低。
价格微调,既不能影响到现有消费者的选择,又要产生价格操作空间。
原有产品的主流价格是终端12元/件(每件9瓶),零售1.8元/瓶。而M产品的设计,终端价格定为13元/件,零售给提升到2元/瓶。消费者对于每瓶提升0.2元的产品可以接受,而终端销售我们的产品,每件可以多赚0.8元。这个价差虽然不能成为终端推广M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可以减少接受我们产品的阻力。
而且在产品微利的情况下。每件多赚1元钱,给我们留出了宝贵的市场操作空间。可以加大市场投入,在产品促销、渠道服务上下工夫。
效果
过去针对农村市场的价格战,有的产品的终端价格不到10元/件,我们称之为竞品。竞品就是赔钱赚吆喝,现在M产品已经逐步取代了竞品,成为农村市场的主流,避免了我们进一步亏损。这也符合我们的判断,农村市场的产品要用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便宜的。
渠道建设:适当深入。
过去要求每个镇都要设立经销商,后来才发现,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大镇由于商品丰富,慢慢会成为周边几个镇的商业中心,而小镇的经销商由于销量很低,无法保证利润,后来就慢慢死掉了。由于配送代价高,大镇的经销商也没有向村庄延伸的激情,只是坐店经营。
为此,重新划分市场,强镇吞并小镇,让经销商的市场连成片,终端的数量扩大,让经销商的配送效率更高。另外鼓励采用一些代价更低的三轮车,为终端提供服务。以后公司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村庄终端的促销活动,让销量放大,让经销商获得利润,降低成本。
同时,不再硬性规定厂、商的业务员对村庄终端回访。由于路途远,目标分散,业务员一天只能回访几个地方,效率很低。对于这些村庄终端的网络维护,回访改以电话为主,即方便了解情况,又能让终端有被尊重的感觉,可以这到维护的目的。
但是在过节时,比如2008年春节,我们印制了一些挂历,进行大批量的赠送,在赠送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回访任务。
效果
在一年的时间内,各个乡镇大致上覆盖完全,村庄的骨干终端的网络建设已成雏形,并建立起了乡镇终端档案。
促销方式:低成本投入。
过去认为,只要能把货压给经销商,就不愁销售。结果是经销商库存满满的,市场还是销不动,就形成了“肠梗阻”。
农村市场的渠道推力集中在终端,因而促销资源也要下沉到村级终端。
为此,针对农村市场终端促销,我们制定的政策是,15送1、25送2的政策,鼓励终端一次性多进货,这样能够让渠道商在同样利润率的情况下,多赚钱,提高积极性。
针对消费者的促销方法是利用一些过时的、仓库中积压的促销品,城市市场消费者不在乎,可是用到农村市场却大受欢迎,比如看似没人要的宣传画反而可能被疯抢。
这样的终端促销活动没有针对经销商,可是由于终端大批量进货,例如一个终端最少要进货15件,这样经销商送货一次就能赚到30元,对于经销商来说还是有赚头的,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过去大投入、大产出,带来了亏损。我们发现,农村市场开发既不能太超前,又不能太落后,紧紧跟随市场趋势,让市场开发进入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造血机能。
专题编辑:范超伟 冯华魁 王晨
从各种情况来看,还是开发方式有误。
我们开发县级市场时很顺利,因为这里的市场特点和消费环境,与城市大致相同。用我们在城市里的开发经验,很容易做市场。但是,再往下一层,到了乡镇市场时,市场特点就完全不同了。
农村市场产出判断之误区
误区一:农村消费者品牌观念很弱。
过去认为农村消费者的品牌观念非常薄弱,只追求价格便宜。但在调查中我们发现,这里的消费理念其实更加固执:由于购买比较慎重,加上担心假冒伪劣,所以他们更衷心于已经熟悉、被乡邻验证为质量可靠的品牌,而且重复购买率较高。
误区二:农村市场的消费总量庞大,消费能力大有改善。
农村消费者的收入来源主要还是依靠出外打工,种地收入只能解决吃饭问题,而一遇到生病、结婚、盖房等大事,家庭资产可能很快成为负数。
有人认为,农村消费者虽然消费能力弱小,但乘以10亿那该是多大的数字!这只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乡村里外出打工者很多,还有人举家搬迁外地打工,农村长留人口难以统计,所以我们只能说,农村市场潜力巨大,而不能说农村市场销骨巨大。
误区三:农村市场产品开始向中高档发展。
农村消费者也已经呈现两极分化态势,相对于多数留守人员,干部、固定工作者、小生意主,小企业主成为农村中高档产品的潜在消费者,而这些消费主要发生在县级市场,乡村级消费市场的主流依然是低档。因而市场产生的利润还是很单薄。
误区四:面对金融危机的冲击,抓紧启动农村市场。
有统计说,正常年份里,仅珠三角一地的外来打工者每年汇回家乡的资金就高达2200亿元,可以想象到打工的收入对乡村经济的支撑。现在的情况是,失业的人员回乡后,带回来的钱少了,市场容量不会加大,本地消费更加疲软。
低成本开发模式之尝试
农村市场的产出率和回报率,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
过去采用大投入、大产出的方式,陷入了亏损的泥潭。因此我们采用了新的开发模式,农村市场开发既不能太超前,又不能太落后,紧紧跟随市场趋势,使市场开发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轨道,具有良好的造血机能。
产品策略:推针对性产品。
农村市场一直是假冒伪劣产品的重灾区,因为这里既要求价格便宜,又会严重要面子、搞攀比。因此,不要认为销往农村的产品的商标就要土气一些,就要有“浓郁的农村气息”。
我们专门设计了农村市场针对性的特制精品M:商标设计精美,极具现代化气息,很有档次感。容量依然采用大瓶装,因为小包装让农村消费者感到不实惠,正好把城市市场中已经逐步淘汰的640ml的玻璃瓶利用上来,节省了投入。
产品宣传上,强调是原有产品的升级,高档产品平民价格,满足消费者的虚荣心。
效果
改变了过去产品土气的形象,无论是产品的价格还是包装,都更具有了竞争力。过去是农村市场促销,直接影响到城市里的产品价格体系。有了针对性的产品后,不进入城市市场,可以有针对性地对农村市场进行支持,也不会产生冲突。
价格策略:逐步提升。
农村消费者对价格的敏感度很高,零售价格提高一点,销量马上就会降低。
价格微调,既不能影响到现有消费者的选择,又要产生价格操作空间。
原有产品的主流价格是终端12元/件(每件9瓶),零售1.8元/瓶。而M产品的设计,终端价格定为13元/件,零售给提升到2元/瓶。消费者对于每瓶提升0.2元的产品可以接受,而终端销售我们的产品,每件可以多赚0.8元。这个价差虽然不能成为终端推广M的主要驱动力,但是可以减少接受我们产品的阻力。
而且在产品微利的情况下。每件多赚1元钱,给我们留出了宝贵的市场操作空间。可以加大市场投入,在产品促销、渠道服务上下工夫。
效果
过去针对农村市场的价格战,有的产品的终端价格不到10元/件,我们称之为竞品。竞品就是赔钱赚吆喝,现在M产品已经逐步取代了竞品,成为农村市场的主流,避免了我们进一步亏损。这也符合我们的判断,农村市场的产品要用最合适的,而不是最便宜的。
渠道建设:适当深入。
过去要求每个镇都要设立经销商,后来才发现,各个乡镇的经济发展并不均衡,大镇由于商品丰富,慢慢会成为周边几个镇的商业中心,而小镇的经销商由于销量很低,无法保证利润,后来就慢慢死掉了。由于配送代价高,大镇的经销商也没有向村庄延伸的激情,只是坐店经营。
为此,重新划分市场,强镇吞并小镇,让经销商的市场连成片,终端的数量扩大,让经销商的配送效率更高。另外鼓励采用一些代价更低的三轮车,为终端提供服务。以后公司又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村庄终端的促销活动,让销量放大,让经销商获得利润,降低成本。
同时,不再硬性规定厂、商的业务员对村庄终端回访。由于路途远,目标分散,业务员一天只能回访几个地方,效率很低。对于这些村庄终端的网络维护,回访改以电话为主,即方便了解情况,又能让终端有被尊重的感觉,可以这到维护的目的。
但是在过节时,比如2008年春节,我们印制了一些挂历,进行大批量的赠送,在赠送的过程中就完成了回访任务。
效果
在一年的时间内,各个乡镇大致上覆盖完全,村庄的骨干终端的网络建设已成雏形,并建立起了乡镇终端档案。
促销方式:低成本投入。
过去认为,只要能把货压给经销商,就不愁销售。结果是经销商库存满满的,市场还是销不动,就形成了“肠梗阻”。
农村市场的渠道推力集中在终端,因而促销资源也要下沉到村级终端。
为此,针对农村市场终端促销,我们制定的政策是,15送1、25送2的政策,鼓励终端一次性多进货,这样能够让渠道商在同样利润率的情况下,多赚钱,提高积极性。
针对消费者的促销方法是利用一些过时的、仓库中积压的促销品,城市市场消费者不在乎,可是用到农村市场却大受欢迎,比如看似没人要的宣传画反而可能被疯抢。
这样的终端促销活动没有针对经销商,可是由于终端大批量进货,例如一个终端最少要进货15件,这样经销商送货一次就能赚到30元,对于经销商来说还是有赚头的,提高了经销商的积极性。
过去大投入、大产出,带来了亏损。我们发现,农村市场开发既不能太超前,又不能太落后,紧紧跟随市场趋势,让市场开发进入良性循环,具有良好的造血机能。
专题编辑:范超伟 冯华魁 王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