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未来的德性研究重点会在于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形成理智德性的各种可能动机以及提升理智德性的方法。因此,可以围绕何谓德性认识论、道德德性和认识论德性何以相互关联、获得理智德性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哲学家们所承认的提升理智德性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来剖析德性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未来走向。德性研究未来会走向社会向善论,它能有效推动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发展;而对诚实、真诚、直率、真实等具体的理智德性展开深入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人们获得理智德性的动机。
【机 构】
:
贝特伯尔学术学院,特拉维夫-雅法拉马特沙龙4490500湖北大学哲学学院江汉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未来的德性研究重点会在于理智德性与道德德性的关系、形成理智德性的各种可能动机以及提升理智德性的方法。因此,可以围绕何谓德性认识论、道德德性和认识论德性何以相互关联、获得理智德性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哲学家们所承认的提升理智德性的方法是什么等问题来剖析德性研究的现状并分析其未来走向。德性研究未来会走向社会向善论,它能有效推动理智德性和道德德性的发展;而对诚实、真诚、直率、真实等具体的理智德性展开深入研究,能更好地理解人们获得理智德性的动机。
其他文献
清朝政府因地制宜,因俗而治,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推行了茶马贸易、陕甘茶引、以票代引、四川边引、部票贸易等五种不同的茶叶边销模式.五种茶叶边销模式的茶源地、茶叶种类、经营主体和课税标准差异明显.茶叶边销是清政府治边的重要策略:一方面,清政府通过茶叶边销征收茶税,增加财政收入,为其治理边疆提供财政支持;另一方面,清政府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通过茶叶边销降低其治理边疆的成本.此外,茶叶边销还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地区的商品交换,推动了边疆牧区土特产的商品化,推进了内地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了各民族的交往、交流
技术治理与政策工具的双重耦合共同嵌入特定绩效评估的治理场域之中,具体贯穿于以公共政策为纽带而开展的政府绩效运作过程.政策结构作为政策系统诸要素之间的存在方式,主导着公共政策制定、执行与终结的治理框架.从制度势能向治理效能转化的可行性分析逻辑来看,中国特色政府绩效评估的制度势能体现在顶层设计的元治理程式,上级政府的高位推动促使了政策决策的科学化执行,确保了公众参与绩效评估过程的公共性与合法性.因此,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势能的有效获取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出特定的信息治理逻辑与政策执行效应,适时对绩效治理信息进行有效过
10月14日,由中共湖北省委宣传部、湖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湖北省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规划办公室、湖北大学、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著作丛编(1920-1927)》(以下简称《丛编》)首发式暨"百年辉煌初心不渝"学术研讨会在武汉举行.《丛编》分原始文本、"说明"和注释三部分."说明"对著作的版本、基本内容、价值等进行了研究性解读.注释对著作中的人物、事件、地名等作了疏解和考证.《丛编》比较系统地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早期传播的全景,一
道德相对主义在解释某些文化的异质习俗时,往往从道德相对性的实然事实推出自己的应然理念,主张对所有的相对性道德标准都采取宽容开放的德性态度,却没有意识到这种价值诉求潜含着折衷调和无原则、让德性沦为伪善的严重弊端,最终会取消"不可害人"的正义底线的终极地位,甚至纵容某些坑人害人的不义行为.要克服这种弊端,就应当站在正义一元主义的规范性立场上肯定多样性(而非多元性)的正当意义,一方面强调不可害人作为一元正义底线对于多样性的人类生活的终极约束力,另一方面宽容尊重所有符合这条正义底线、没有坑人害人的相对性道德现
助词"地"是由词尾"地"演变而来的.助词"地"的演变过程是一种逆语法化过程,是语法化单向性的一个反例.这一过程历经类推、功能扩展、重新分析、功能再扩展等多个阶段.唐宋出现了一些新的描状结构,词尾"然"因用法限制,不能接在这些描状结构之后做词尾;因为类推机制起作用,词尾"地"取代了词尾"然".宋代,词尾"地"因用法扩大,变得越来越不典型,在重新分析机制的作用下演变为助词.明清,随着描状结构的进一步分化发展,在"体词性结构+地"构式中,助词"地"的意义也开始分化,由表状态发
从明末清初至清代中叶,伴随中西文化交流日益繁盛,西方人(主要是来华教士)透过经典文献理解中国文化的主观意愿日渐加深.其间,"礼仪之争"与"译名之争"对中西文化交流影响深刻,反映了中西文化相遇、碰撞、相适、融合的大致过程.学界较多侧重对其作独立考察,而较少关注它们与中国文化西传的关系,尤其是"译名之争"对中国典籍西传的影响,以及不同立场传教士在争论中的态度与倾向.作为流传至今最早的一部政史文献汇编,《尚书》尤为来华教士重点关注.他们努力找寻其中能被借鉴与利用的理据,从而为各自传教的主张与策略提供
德勒兹的块茎理论通常用来喻指一种具有后现代文化特征的思维模式或者文本形态,而其理论自身的生态伦理学意蕴并未得到应有的展开.在《千高原》一书中,德勒兹对块茎进行了大量阐述,试图借助块茎的"反谱系学"、"多元体"及"非地域化"形象来构建或衍生一种与自然共生的、超越人类情感边界的生态伦理学.这种生态伦理学所要求的伦理整体或者共同体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全面意义上的生态自然系统.德勒兹在二元论和理性主义批判、去人类中心化、道德扩展主义诉求方面的思想努力,旨在扩大道德共同体的边界,创造一种博物学的生存方式.德
在东亚,自古就有重视自然美的传统,雨、雪、霞等气象现象,在审美意义乃至美学意义上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仅日本,在整个东亚地区很早就将霞、雾、雨、雪等气象现象作为风流的事象进行审美活动。这种广义的尊重气象的倾向对文化产生影响,形成了东亚认识美、感受美的基础,并由此孕育出丰富的文化和艺术。东亚文化受到其固有风土的影响,产生了特有的气象文化,孕育了气象美学的胚芽,这种文化和美学在把握自然和风土特征等方面产生了独特的影响。日本乃至东亚展开的艺术和美意识,与欧美风土上形成的文化是不同的。对于欧美所形成的关于自然的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