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课程设计
1.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2015年9月,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身心健康、科学精神、心平志直、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发现之旅”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落实这五大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找到人生发展的起点。
2.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校是由原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与原江苏省苏州市南环中学于2015年8月合并成立的。原第二十六中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江苏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全国首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先进学校;原南环中学则以桥牌特色、孙子文化、家校建设而闻名,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苏州市“家门口的好学校”。
面对两校融合发展的现状,我们以“课程应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确立了“发现之旅”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并带动全校教师投入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标准
1.“发现之旅”的课程设定。
“发现之旅”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在不改变现有的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1+X”校本课程体系,其中,“1”就是国家课程体系,“X”就是“发现之旅”课程体系。
2.“发现之旅”的课程目标。
“发现之旅”的课程目标是: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参与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找到人生发展的起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
1.“发现之旅”的课程规划。
七年级:“多看”,走出去、请进来,强调见识的增长;八年级:“多做”,动手做、钻进去,强调实践出真知;九年级,“多想”,坐下来、想一想,强调在反思中提高。
我们强调“发觉”和“发掘”的重要性。其中,“发觉”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和规律,即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改变、调整自己学习的状态;“发掘”则是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尺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我。
2.“发现之旅”的课程内容。
“发现之旅”课程以“科学、人文、艺术、地方文化”为主题。(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详见下表)
四、课程实施及评价
1.必修课。
必修课的授课对象是特色班级的学生,每周开设小班化校本课程两节,学生在两至三年中,能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考核,侧重掌握一项技艺。
2.选修课。
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班级的学生,每周开设一节兴趣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自主选择一至两门课程,侧重兴趣培养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3.活动课。
活动课的授课对象是所有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表现相结合,发展兴趣与培养特长相结合。
一是社团活动。目前,全校共有“桃花坞木刻年画”“民乐队”“合唱队”“手工制作”“科学爱好者”等二十几个学生社团,学生完全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者中,不仅有我校的专业教师,还有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教授、民间工艺大师等。
二是文化艺术节活动。我们举办了科技节(4月)、体育节(9月)、阅读节(11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大合唱、小品表演、演讲、板报设计、艺术作品展示(书画、印章、摄影、劳技、剪贴、刺绣等)、桥牌、科技吉尼斯等,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三是大讲堂活动。我们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定期举办面向七、八年级学生的大讲堂活动,主要内容有:苏州地理、苏州历史、苏州地方风俗、苏州饮食文化、评弹艺术、二胡艺术、昆曲艺术等。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本校教师或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进行讲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热烈,深受学生欢迎。
四是公益活动。自建校以来,我校的艺术团队均积极参加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等。
五是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制定了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例如七年级的吴中孙子文化主题研究、八年级的苏州园林艺术主题研究、九年级的人生职业规划研究。
此外,从时间安排上看,“发现之旅”课程又可以分为有固定课时安排的“深入式”课程和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的“主题式”学习课程。
五、课程资源
为保证“发现之旅”课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在“师资不变,教材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加大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培养全体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保留原第二十六中学和原南环中学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聘请了一批有专长的人士担任课程指导教师,比如,苏州市文联成员潘振洲老师为学生讲授画信创作,《城市商报》专栏作家陈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等。我校还先后与中科院纳米研究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穹窿山孙子文化基地、苏州市粉画艺术馆、苏州高等职业学校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成为上述机构相应的教学点,而它们则成为我校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
此外,我校周围的沧浪亭、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江苏省苏州中学等,也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六、课程成效
我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有包括南京、上海、深圳、台湾地区在内的兄弟学校(教育机构)来校参观交流,法国教育代表团也曾来校观摩研讨活动课程。中央及省市媒體每年也会刊发一定数量的课程建设报道文章。2016年11月,“发现之旅”课程荣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的“2016年度未来学校课程建设创新奖”。
“发现之旅”校本课程体现了对人的高规格培养。我们希望通过“发现之旅”课程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独特气质,并期待他们都能在“发现之旅”中自我成长。
1.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2015年9月,我校结合实际情况,提出了“身心健康、科学精神、心平志直、审美雅趣、学会改变”五大学生所应具备的核心素养。“发现之旅”课程设计的出发点,就是希望落实这五大核心素养,让学生能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找到人生发展的起点。
2.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校是由原江苏省苏州市第二十六中学与原江苏省苏州市南环中学于2015年8月合并成立的。原第二十六中学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是江苏省艺术特色教育学校、全国首批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先进学校;原南环中学则以桥牌特色、孙子文化、家校建设而闻名,是全国优秀家长学校。这两所学校都是苏州市“家门口的好学校”。
面对两校融合发展的现状,我们以“课程应适应和促进学生的发展”为原则,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教育教学特色以及丰富的校园文化资源,确立了“发现之旅”校本课程的建设思路,并带动全校教师投入课程研发、管理、评价等方面的工作。
二、课程标准
1.“发现之旅”的课程设定。
“发现之旅”不是单一的课程,而是系统的校本课程体系。我校在不改变现有的国家课程体系的基础上,着力构建“1+X”校本课程体系,其中,“1”就是国家课程体系,“X”就是“发现之旅”课程体系。
2.“发现之旅”的课程目标。
“发现之旅”的课程目标是:在更加贴近学生的认知规律,更有利于构建符合学校特点的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通过参与课程,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实现自我,找到人生发展的起点;引导教师转变教学理念,更加关注学生素养的提升,更加关注学生的发展。
三、课程内容
1.“发现之旅”的课程规划。
七年级:“多看”,走出去、请进来,强调见识的增长;八年级:“多做”,动手做、钻进去,强调实践出真知;九年级,“多想”,坐下来、想一想,强调在反思中提高。
我们强调“发觉”和“发掘”的重要性。其中,“发觉”就是要让学生看到别人没有看到的事物和规律,即对自我有更加清晰的认知,从而改变、调整自己学习的状态;“发掘”则是要改变教师对学生的单一评价尺度,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实现自我。
2.“发现之旅”的课程内容。
“发现之旅”课程以“科学、人文、艺术、地方文化”为主题。(具体课程内容安排详见下表)
四、课程实施及评价
1.必修课。
必修课的授课对象是特色班级的学生,每周开设小班化校本课程两节,学生在两至三年中,能系统学习一门课程,并且有相应的考核,侧重掌握一项技艺。
2.选修课。
选修课的授课对象是普通班级的学生,每周开设一节兴趣课,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或特长,自主选择一至两门课程,侧重兴趣培养及对基本技能的掌握。
3.活动课。
活动课的授课对象是所有学生,课内与课外相结合,训练与表现相结合,发展兴趣与培养特长相结合。
一是社团活动。目前,全校共有“桃花坞木刻年画”“民乐队”“合唱队”“手工制作”“科学爱好者”等二十几个学生社团,学生完全根据兴趣进行选择。担任社团指导教师者中,不仅有我校的专业教师,还有来自苏州科技大学的教授、民间工艺大师等。
二是文化艺术节活动。我们举办了科技节(4月)、体育节(9月)、阅读节(11月)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内容包括:大合唱、小品表演、演讲、板报设计、艺术作品展示(书画、印章、摄影、劳技、剪贴、刺绣等)、桥牌、科技吉尼斯等,鼓励学生踊跃参与。
三是大讲堂活动。我们利用每周四下午时间,定期举办面向七、八年级学生的大讲堂活动,主要内容有:苏州地理、苏州历史、苏州地方风俗、苏州饮食文化、评弹艺术、二胡艺术、昆曲艺术等。每次活动,我们都邀请本校教师或相关领域的知名人士进行讲授,形式多样,内容丰富,互动热烈,深受学生欢迎。
四是公益活动。自建校以来,我校的艺术团队均积极参加街道和社区组织的各种文艺活动,爱心慈善义演、义卖活动等。
五是社会实践活动。我校制定了明确的社会实践活动方案,例如七年级的吴中孙子文化主题研究、八年级的苏州园林艺术主题研究、九年级的人生职业规划研究。
此外,从时间安排上看,“发现之旅”课程又可以分为有固定课时安排的“深入式”课程和集中安排一段时间学习的“主题式”学习课程。
五、课程资源
为保证“发现之旅”课程项目的正常实施,在“师资不变,教材不变”的前提下,我们加大了专业教师队伍的培养力度,通过“请进来”“走出去”等方式,多渠道、多层面地培养全体教师的道德素养和专业水平。
在保留原第二十六中学和原南环中学特色课程的基础上,我们还聘请了一批有专长的人士担任课程指导教师,比如,苏州市文联成员潘振洲老师为学生讲授画信创作,《城市商报》专栏作家陈静老师指导学生进行经典诵读等。我校还先后与中科院纳米研究所、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博物馆、穹窿山孙子文化基地、苏州市粉画艺术馆、苏州高等职业学校等签订了合作协议,学校成为上述机构相应的教学点,而它们则成为我校学生的校外活动场所。
此外,我校周围的沧浪亭、苏州碑刻博物馆、苏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和江苏省苏州中学等,也是可利用的课程资源。
六、课程成效
我校的课程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先后有包括南京、上海、深圳、台湾地区在内的兄弟学校(教育机构)来校参观交流,法国教育代表团也曾来校观摩研讨活动课程。中央及省市媒體每年也会刊发一定数量的课程建设报道文章。2016年11月,“发现之旅”课程荣获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颁发的“2016年度未来学校课程建设创新奖”。
“发现之旅”校本课程体现了对人的高规格培养。我们希望通过“发现之旅”课程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个性特点和独特气质,并期待他们都能在“发现之旅”中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