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你喜欢书法吗?喜欢书法的人,哪能不知道米芾呢?米芾(1051-1107年),汉族,祖籍山西太原,后定居润州(今江苏镇江)。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加上天资聪慧,6岁时能背诗百首,8岁学书法,10岁摹写碑刻,为我国北宋时期有名的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后人将他与蔡襄、苏轼、黄庭坚并称书法“宋四家”。他的精品力作——行书《苕溪诗》卷,是他出发去无锡之前的手笔。那时,他虽人到中年,但字中却不乏天真之气,用笔遒劲,点画波折过渡连贯,提按起伏自然超逸,毫无雕琢之痕,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以胸中之美,贯注全篇,整个书风令人惊叹不已。是宋代“尚意”书风的代表作,被历代书家视为珍品。
离开紫禁城
国宝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摇摇欲坠的清朝灭亡。这之后不久,末代皇帝溥仪也被逐出紫禁城,他携带着包括《苕溪诗》卷在内的大批古代珍玩离开了北京,先是去了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溥仪偷偷跑到旅顺,从那里又去了长春,当上了日本侵略者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的皇帝。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向中、美、英、苏四大同盟国投降,伪满洲国也随之覆灭。8月18日,溥仪狼狈出逃,《苕溪诗》卷等许多古代珍玩没来得及带走。那时,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已乱成一团,留下来的那些伪皇宫的侍从和士兵将皇宫内的物品豪抢一空。这些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眼睛里只认金银玉器。因此,很多具有价值的字画、古籍善本惨遭践踏,多数成为了“破纸片”,令人痛心。后来,有关部门几经寻找,也始终没有《苕溪诗》卷的音讯。
现身街头
就在人们感到希望渺茫之时,《苕溪诗》卷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而且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1945年9月8日,有三个人风尘仆仆地从营口前来长春看望老师和同学,他们是丁征龙和他的朋友王学武、骆大昭。这个丁征龙早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30年赴瑞士工作,后受到张学良的资助,得以入日内瓦大学深造。
来到长春后,有一天,丁征龙等人走在街上,忽听一阵叫卖声。他们上前一看,竟然有人拿着一堆废纸片在卖。懂得文物收藏的丁征龙看到这些破纸片,顿时双眼一亮!那卖“破纸片”的人正是来自伪满洲国皇宫,慧眼识珠的丁征龙又惊又喜,毫不犹豫,当即买了一大包裹。与他同行的王学武、骆大昭笑话他花大价钱买了一堆“破纸片”。心无戒备的丁征龙脱口而出:“你们可别有眼不识金镶玉,这些破纸片可是千金难买的宝贝!”不料就是这句话,竟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在当天夜里返回营口的火车上,骆大昭见财起意,残忍地杀死了丁征龙和王学武,将装着“破纸片”的包裹据为了己有。事后,尽管骆大昭信口雌黄,企图瞒天过海,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多久,露出马脚的骆大昭就被绳之以法了。丁征龙的妻子孙曼霞收回了装有“破纸片”的那个浸满血迹的包裹。从此,她拖儿带女,四处谋生,走到哪儿,就将包裹带到哪儿。虽然家境贫穷,她本人也不懂得这些“破纸片”有什么重大意义,但她始终妥善保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她都没有出售。
献给国家
一晃儿18年过去了。孙曼霞决定将那些用生命换来的“破纸片”献给国家。1963年春天,一位来自东北的小伙子走进了国家文物局定点单位——北京荣宝斋,送来两包“破纸片”。 这小伙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丁征龙和孙曼霞的儿子。
一年后,即1964年3月,孙曼霞的儿子又拿着同样的包裹出现在了北京荣宝斋,这一次他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纸片”。工作人员激动地看着这些“破纸片”,有不少只有指甲盖般大小。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补齐,两次送交的国宝书画总计有50余件,米芾的《苕溪诗》卷亦在其中。他送来的这些可都是国宝哇!经过整理,拼凑出书画残卷20余幅, 50余件国宝级书画竟然“起死回生”!
由于小伙子当时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
《苕溪诗》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 张仁斌)
离开紫禁城
国宝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1911年,武昌起义一声枪响,摇摇欲坠的清朝灭亡。这之后不久,末代皇帝溥仪也被逐出紫禁城,他携带着包括《苕溪诗》卷在内的大批古代珍玩离开了北京,先是去了天津。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东北沦陷,溥仪偷偷跑到旅顺,从那里又去了长春,当上了日本侵略者一手炮制的伪满洲国的皇帝。
1945年8月,日本战败,宣布无条件向中、美、英、苏四大同盟国投降,伪满洲国也随之覆灭。8月18日,溥仪狼狈出逃,《苕溪诗》卷等许多古代珍玩没来得及带走。那时,长春伪满洲国皇宫已乱成一团,留下来的那些伪皇宫的侍从和士兵将皇宫内的物品豪抢一空。这些人大多没什么文化,眼睛里只认金银玉器。因此,很多具有价值的字画、古籍善本惨遭践踏,多数成为了“破纸片”,令人痛心。后来,有关部门几经寻找,也始终没有《苕溪诗》卷的音讯。
现身街头
就在人们感到希望渺茫之时,《苕溪诗》卷却奇迹般地出现了,而且这其中还有一段鲜为人知的血泪史。
1945年9月8日,有三个人风尘仆仆地从营口前来长春看望老师和同学,他们是丁征龙和他的朋友王学武、骆大昭。这个丁征龙早年毕业于东北大学政治系,1930年赴瑞士工作,后受到张学良的资助,得以入日内瓦大学深造。
来到长春后,有一天,丁征龙等人走在街上,忽听一阵叫卖声。他们上前一看,竟然有人拿着一堆废纸片在卖。懂得文物收藏的丁征龙看到这些破纸片,顿时双眼一亮!那卖“破纸片”的人正是来自伪满洲国皇宫,慧眼识珠的丁征龙又惊又喜,毫不犹豫,当即买了一大包裹。与他同行的王学武、骆大昭笑话他花大价钱买了一堆“破纸片”。心无戒备的丁征龙脱口而出:“你们可别有眼不识金镶玉,这些破纸片可是千金难买的宝贝!”不料就是这句话,竟给他引来了杀身之祸。在当天夜里返回营口的火车上,骆大昭见财起意,残忍地杀死了丁征龙和王学武,将装着“破纸片”的包裹据为了己有。事后,尽管骆大昭信口雌黄,企图瞒天过海,但法网恢恢,疏而不漏,没过多久,露出马脚的骆大昭就被绳之以法了。丁征龙的妻子孙曼霞收回了装有“破纸片”的那个浸满血迹的包裹。从此,她拖儿带女,四处谋生,走到哪儿,就将包裹带到哪儿。虽然家境贫穷,她本人也不懂得这些“破纸片”有什么重大意义,但她始终妥善保管,无论面对怎样的诱惑,无论生活有多艰难,她都没有出售。
献给国家
一晃儿18年过去了。孙曼霞决定将那些用生命换来的“破纸片”献给国家。1963年春天,一位来自东北的小伙子走进了国家文物局定点单位——北京荣宝斋,送来两包“破纸片”。 这小伙子是谁呢?原来他就是丁征龙和孙曼霞的儿子。
一年后,即1964年3月,孙曼霞的儿子又拿着同样的包裹出现在了北京荣宝斋,这一次他送来与上次类似的一堆“破纸片”。工作人员激动地看着这些“破纸片”,有不少只有指甲盖般大小。经过专家仔细拼接、抚平、补齐,两次送交的国宝书画总计有50余件,米芾的《苕溪诗》卷亦在其中。他送来的这些可都是国宝哇!经过整理,拼凑出书画残卷20余幅, 50余件国宝级书画竟然“起死回生”!
由于小伙子当时未留下真实姓名和地址,当荣宝斋后来赴东北准备以2000元再次酬谢时,竟未能找到其人。直到1990年,这个谜底才被揭开。
《苕溪诗》卷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责任编辑 张仁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