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庆堂“简单”的老北京生活

来源 :旅游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dy4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吉庆堂,那就是“简单”。二只猫、二只龟、三条鱼、四棵树、四位员工、六间房共同组成了这座并不大的四合院。客人在胡同之中,在古迹之间,在小院之内,过着平凡的老北京人的生活。
  有人这样说过,随着年龄的增长,距离现在越近的事情越容易遗忘,而越久远的事情却记得越清楚。在喧闹的街道,偶遇许久未见的发小,儿时的生活场景宛若电影般一幕幕在脑海中回放。画面中有那条狭窄的胡同,有聚精会神下棋的老人,有尽情奔跑的孩子,耳畔回响着“豆浆,豆浆”的叫卖声、“您吃了吗?”的问候声,还有“出来啊,一起玩儿啊!”的呼喊声……站在十几层的高楼里俯瞰车水马龙的大街,眼前浮现的却是这些被丢在记忆角落的老北京生活景象。直到遇见吉庆堂,仿佛在繁华都市中找到了曾经最简单最平凡的生活,这里是一个外国人体验老北京生活的地方,亦是一个北京人找寻昔日生活的地方。
  简单中的京味儿文化
  清晨,太阳慵懒地爬上枝头,不远处的二环路已经开始了一天的忙碌,而北锣鼓巷同四周的胡同一样,还沉浸在早上安静的氛围中。偶尔有几位佝偻着腰的老人步履蹒跚地从身边走过,或是骑着自行车的人悄然经过,没有行色匆匆,只有安逸平和。穿梭在胡同中,目之所及都是屬于老北京的平房建筑,好像所有烦恼都离开了自己,此时什么都没有想,只是静静感受这不一样的早晨。
  不知不觉已来到纱络胡同,本以为会如四周的一些胡同般,能找到其名字由来,或者遗留了什么古迹,然而遗憾的是,也许是因为年代久远,有关纱络胡同的一切都已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散,没有留下只言片语,如今的它就只是一条普通的胡同。
  吉庆堂就坐落在纱络胡同的把口处。与周围灰墙黛瓦的普通民居略有不同,拥有朱红色大门的吉庆堂显得更加考究。虽然现在四合院以红门居多,但在清代一般住家的四合院是只能用黑色的大门的,直到辛亥革命以后,才逐渐有人将门涂成红色,红色大门便再也不是王侯府邸和庙宇的专利了。两扇门上各有—个铁叶子门钹,旁边用小篆书写着“古训是式,善入兴居”。上半句出自先秦著作《诗经》中《大雅·烝民》:“古训是式,威仪是力。”下半句则表达了美好的祝愿,如此古今混搭的诗句,颇有“传承古典文化,适应现代生活”之势。门口摆放着两个门墩儿,这是老北京人对承载门框和院门的门枕石的独有称呼,圆形的鼓面上镌刻着精美的花纹,体现着主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一般大门都设在四合院的东南角,吉庆堂的大门也不例外,这方向可不是根据喜好选择的,而是依据中国传统文化中八卦的概念,东南属于“巽”位,是最为吉利的。这看上去并不复杂的四合院,每一个地方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无怪乎将四合院比喻成“老北京文化的载体”。
  与周围民居相同的是,吉庆堂是那样简单,那样朴实,就连门扇上方的门簪上都没有任何的装饰。按下门铃,一位面带笑容的小姑娘前来开门。进入吉庆堂,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影壁,上面不是常见的花纹砖雕,而是一个“吉”字,既有“吉祥”之意,又代表“吉庆堂”,算是个独一无二的标识了。前面摆着一个鱼缸,三条锦鲤在水中游动,这鱼缸也是老北京四合院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绕过影壁,一个狭小的单进四合院就这样呈现在眼前。此时阳光照射在院中,留下一地斑驳,客人们有的仍在房中休息,有的早早就已经出去玩了,回响在小院中的只有潺潺的流水声和清脆的鸟鸣声。
  这院子虽小,“五脏”俱全,传统四合院中的正房、东西厢房、倒座房一样没落下。吉庆堂内有正房三间、东厢房一间和西厢房两间,倒座房作为前台,对客人迎来送往,并提供周到的服务。
  别看这个四合院简单,简单到连房间的名字都没有用华丽的辞藻修饰,只用了“东厢房”、“西厢房”这样最直接的称呼,可其中包含的学问可不简单。六间房,三间大,三间小,这之中多少遵循了些古代的伦理秩序观念。传统四合院中的布局与家庭成员紧密对应,各座建筑分属于家长、子女、仆佣等不同人员,通过位置、朝向、宽窄、高低体现等级上的差别。它们连接为统一的整体,尊卑有序,显示出很强的伦理观念。北面的正房朝向最好,也最大,一家之主居住于此。厢房东西对称,中国传统是以东为贵,理论上长子住东厢房,其他儿子住西厢房。然而从居住的角度来讲,西厢房面向东方,可以迎接朝阳,东厢房朝西,面对的是夕阳,住起来不如西厢房舒服。不过这也因人而异了,也许有人更欣赏落日的余晖呢。说起来,整个四合院中最冬暖夏凉的非北房莫属了,为此还流传下了一句谚语:“有钱不住东南房,冬不暖来夏不凉。”若是院子里住着的是一家人,房屋分配按照长幼次序,也许能更深刻地理解中国人的那些“老礼儿”,能更深切地体会到四合院格局中的学问。
  吉庆堂六间房的装潢相差不多,家具大多是木制的,柜子上雕刻着精美的花纹:有代表富贵的牡丹,还有给予祝福的蝙蝠。墙上挂着水墨丹青。屋顶上悬挂的灯似是灯笼造型,流畅的柱形发出柔和的黄色光芒,上面绘着简洁的花纹,并书有“福禄寿禧”四个字。曾经唯有在书中和影视剧中出现的场景就这样真实地呈现在面前,时间仿佛也随着眼前之景而倒流,好像穿越到古代,住着那时的屋子,过着那时的生活。这狭小又简单的四合院为何能做到如此细致又讲究呢?在前台的书架上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前台所处的位置是四合院中的倒座房,旧时是为家中的教书先生以及留宿的客人准备的。就是在那里摆放着一本名为《北京四合院》的书,上面较为详尽地介绍了关于北京四合院的一切,无论是老板还是员工想必都已仔细研读过,如今闲暇时光再拿来翻翻,自然把北京四合院研究得较为透彻了。
  地面上京韵浓厚,地下也别有洞天。从倒座房东侧的小门内的楼梯走下去,便见到了这“埋藏宝藏的地方”。这好似一个客厅,矗立的书架上整整齐齐地摆放着不同类别的书籍,适合不同人群阅读,一一看去,总会有一款适合自己。旁边的柜子中放有陶瓷的茶杯、着中式服装的人偶、精致的剪纸,每一件都具有民俗风情,细细端详,有的还是珍藏多年的老物件儿呢。墙上挂着几幅中国山水画,一架古筝架在房间一隅,即使它是那样安静,却仿佛看到了高山流水,不知行家见到会不会技痒,忍不住和一曲《春江花月夜》呢?一台液晶电视在传统元素中间,没有突兀之感,它们和谐地搭配在一起,在这样的地下客厅里读书、休息会是另一种体验。   宁静中的勃勃生机
  吉庆堂四合院宁静却不寂静。忽然听到“喵喵”的叫声,一只小黑猫悠闲地在院中踱步,这也是吉庆堂的成员之一,据说这里还有一只小灰猫,但它是个旅行者,不喜欢宅在家中,所以总是见不到它。老北京人爱猫古来有之,猫的文化已经渗透到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除了在语言上,还在小吃中,其中最为著名的莫过于“猫耳朵”了。胡同、四合院中如果没有猫总感觉少了点什么,现在就是到故宫、北海这些皇家园林中去,也还能看见它们的身影,有的甚至已成为皇家宫殿的“吉祥物”。胡同中的小巷里、房顶上总能寻觅到它们的影踪,此时小灰也不知在哪条胡同中溜达呢。地上有两只乌龟在阳光中慢慢爬行,它们总是不经意间出现在脚边,因此走路要格外小心,害怕一不留神就踩到这与麒麟、龙、凤并称为“四灵”的“灵兽”。两只龟两只猫就这样和谐地生活在院中,共同守护着古老的四合院。一回头的功夫,一只乌龟已经开始向台阶挑战,一步步地爬向正房门口,虽然掉下来几回,可凭借着自己百折不挠的毅力,终于到达目的地,悠閑地晒着太阳,小黑袖手旁观了一会儿,也走过去趴下,享受着阳光宅院的闲适时光。这只小黑平时看着很乖,但到了吃饭的时候可不含糊,如果有客人在院中和主人说话,它起初会在房檐上来回溜达,并“喵喵”地叫个不停,仿佛在提醒人类“到了我吃饭的时间了。”倘若人类还在交谈,它索性就趴到了树杈上,在这个醒目的地方继续提醒着。小动物们给这个小院带来了无限生机,在这里一定还发生过不少有趣的故事。
  吉庆堂内的植物郁郁葱葱,树木的绿色与建筑的红色相得益彰,使得小院生机盎然。院子西侧一棵是柿子树,另一棵还是柿子树,第一次来到这里时,还未入秋,青色的柿子还没有变成黄澄澄的小灯笼,它们挂在枝头,与檐下的大红灯笼交相辉映。东侧种着一棵梧桐和一棵枣树。梧桐常常出现在古诗之中,是“梧桐生矣,于彼朝阳”的高洁,亦或是“秋雨梧桐落叶时”的悲凉,倘若再下着漾漾细雨,看雨水从屋瓦上滴落,如此意境,好像身处画中,着实风雅。这棵枣树自四合院建造起就生活在这里,可谓是元老级别的植物了。
  此外,院中还摆放着吊兰、绿萝、刺梅……充满清新的自然气息。环绕在植物中也无需担心会被蚊虫打扰,吉庆堂准备的蚊香和杀虫剂会在关键时刻派上用场。夜晚时分,灯笼朦胧的光点亮小院,人们坐在院中或是聊聊家常,或是仰望“见方”的天空,或是品尝买回的特色美食,好像这间四合院就是自己在北京的家,在这里过着平凡的生活,体会着老北京独有的文化魅力。
  胡同中的北京生活
  不少外国游客在入住前总会问这样一个问题:“这里是否有独立卫生间?”问这句话是有原因的,在北京传统四合院中是没有给厕所留位置的。小时候住在胡同里,也是要走到50米开外的公共卫生间去,那时候的厕所还不似今日有冲水系统,味道熏人不说,还总担心小小的自己一不小心就会掉下去。现在想想这些经历也是种难得的体验,但是对于住惯了楼房的人来说,这可不是件方便的事情。也许外国人对北京的认知也还停留在曾经吧。在吉庆堂没有这样的烦恼,它虽是个传统四合院,但里面有完备的现代设施,倘若想发朋友圈表达此刻下榻老北京四合院的心情,只要连接吉庆堂的Wi-Fi就可以了。
  吉庆堂的大门无论何时都是紧紧关闭的,外面的人想要进来,需要按下门铃,前台服务人员前去开门。紧闭大门也是老北京的传统,就如诗文中所写“庭院深深深几许”,双扉闭合,高墙相隔,里面便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小天地,与人无争,生活恬静而安详,安全之感也油然而生。曾经有一家外国人住在这里,工作人员看到只有五个小孩在院中玩耍,过了许久也不见大人,一问之下才知道,八位家长早已出去,只留下孩子们“看家”,他们也真是放心啊。
  吉庆堂身在胡同之中,闲暇时分到处走走,欣赏属于老北京独特的景色,听听胡同中老人们的京味儿语言,看看胡同中真实的生活,寻寻古老胡同中那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在街角遇见文艺气息十足的咖啡厅,还能在不经意间邂逅历史古迹,只是它们大部分都已随着岁月的流逝而消失,徒留—块写有“遗存”的牌子,证明它们曾经存在过。
  如果想在胡同中骑行,或者去更远的地方,吉庆堂内的公用自行车就可以出马了。骑着自行车,穿梭在胡同之中,感受微风拂面,简朴的平房从眼前掠过。向南骑去,到钟鼓楼下,听晨钟暮鼓;到什刹海边,在银锭桥观山;到恭王府中,读半部清史……夜幕降临之时,后海灯光亮起,酒吧音乐响起,感受清凉的晚风,欣赏属于北京的古老与时尚融合的生活。
  临别之时,偶遇一家外国客人归来,男主人用不太流利的中文表述着,尽管北京酒店众多,五星级宾馆也不在少数,可就是偏爱吉庆堂,喜爱它的简单,喜爱这里最朴实、纯净的老北京生活。是的,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吉庆堂那就是“简单”。二只猫、二只龟、三条鱼、四棵树、四位员工、六间房就组成了吉庆堂简单的风景。老北京人来到这里,仿佛找回了尘封已久的记忆,对幽深胡同的记忆,对曩昔生活的记忆:外国人来到这里,身处胡同之中,住在四合院之内,体会纯正的老北京生活。吉庆堂简单却不简陋,拥有齐全的设施不说,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都渗透着北京悠久的文化积淀。在吉庆堂,都市的繁忙和车辆的喧嚣都好似与自己无关了,在这里,拥有的只是简单、淳朴的老北京生活。
其他文献
一、概述基建企业进行生产经营活动,必须拥有一定的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及专项资金,并形成一定的资金结构。资金是企业进行施工及一切经营活动的必要前提,它是企业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