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近年来,城乡结合部学生的教育成为当下广泛关注的话题。在城市化进程快速持续推进过程中,伴随着城市扩展,农村被逐渐边缘化,由此产生的结构变化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教育面临新的问题。梳理城乡结合部教育问题,从实践角度探求应对之策。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家庭;学校;教育
城乡结合部,具有城乡交错的特点,是城乡衔接的过渡地带。该区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其产业布局呈现农业、工商业混合存在的分布特点,由此形成了原原住农民、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混杂居住的人口布局,人户分离、管理薄弱,违章建筑林立、房屋出租混乱、环境卫生和治安跟不上城市化步伐的问题,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城乡结合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为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划片招生的拥有城市户籍的学生成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主要生源,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家庭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受家庭经济收入和家长文化素养的双重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往往会呈现出如同社会模型中的“哑铃型”结构,一部分家长因对教育的重视故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基于改变家庭生存的贫困现状,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而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贫困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发生异质性分化,部分家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迫于生存压力,或者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以致于对待学生学习吃漠视态度。
(二)对待学生的态度问题
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态度的迥异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不同的变现形式,这种差异使得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往往学习方面上进的学生较其他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表扬,而这种对待不同的学生持不同的态度对教育来说是无益的,但这的确是学校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表现尤为突出。
(三)对待教师的态度问题
学生、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综合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生态倾向失衡,家庭对待学习的态度从初始的“哑铃型”结构倾向于“金字塔”结构,很少一部分学生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消极态度,这使得社会怀疑城乡结合部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使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解决城乡结合部教育问题的路径及可行性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教育的各种矛盾愈加凸显,孩子的教育单靠学校和教师付出是很难完成的。基于此,根据以上对三个态度的认识,结合当下城乡结合部学校面临的问题,破解制约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难题显得尤为必要。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家校共育的可行性探索开拓了思考空间。家庭和学校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彼此只有在了解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通过认知的完善以期行动的一致与自觉,在孩子习惯养成、性格发展、知识学习、潜力发掘等方面帮助孩子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配合,学校要主動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上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受教育者影响最紧密、最深远的维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互为补充的共育模式下才能突破困扰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家校共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及策略
学校不仅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在其中扮演了规划者和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信息收集者和反馈者等多重角色。在参与家校共育的整个过程,教师首先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走进和了解学生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掌握第一手客观真实的资料,为学生和家庭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提供可能。
(一)运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的过程性资料收集起来,建立学生在校和在家两个档案袋,将学生的成长过程准确记录下来,并通过档案袋的交换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对学生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通过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理念,课堂的教学,全面准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掌握孩子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通过家庭开放日,教师亲身观察并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和家庭成员相处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为家校共育提供解决方案。
(三)学校成立家校共育工作室,作为沟通家校联系的常设机构。工作室具体负责接待家长咨询,并对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梳理,接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为家校共育“把脉诊病”,破解家校共育难题,要尊重学生个性,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根据城乡结合部留守学生、随迁子女父母打工在外、家庭教育薄弱的现实特点,在运用上述1、2、3方法的基础上,对该群体建立特殊关爱的机制,通过“留守之家”、丰富的社团活动,解决留守学生管理空挡难题,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让爱和温暖不离岗、不缺守。
参考文献
[1]章小英.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策略[J].江苏教育,2020(15):11-14.
[2]张胜楠.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探索和尝试[J].智库时代,2020(07):97-98.
[3]吴红霞.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才智,2020(05):66.
[4]李春辉.家校共育:提高孩子行为素养的良方[J].甘肃教育,2020(03):58.
[5]李小融.防止家校共育中的四个认识偏差[J].中国德育,2020(02):44-48.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城乡结合部家校共育问题研究》成果论文,DX[2019]GHB063
关键词:城乡结合部;家庭;学校;教育
城乡结合部,具有城乡交错的特点,是城乡衔接的过渡地带。该区域兼具城市和乡村的土地利用性质,其产业布局呈现农业、工商业混合存在的分布特点,由此形成了原原住农民、城市居民和外来人口混杂居住的人口布局,人户分离、管理薄弱,违章建筑林立、房屋出租混乱、环境卫生和治安跟不上城市化步伐的问题,使得城乡结合部的教育面临严峻的考验。
一、城乡结合部教育面临的问题
为解决上学难的问题,外来务工随迁子女、留守儿童和划片招生的拥有城市户籍的学生成为城乡结合部学校的主要生源,所以,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学生构成比较复杂。家庭教育的多元化使得城乡结合部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面临的问题错综复杂。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一)对待学习的态度问题
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受家庭经济收入和家长文化素养的双重影响,在此影响之下,往往会呈现出如同社会模型中的“哑铃型”结构,一部分家长因对教育的重视故而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也有一部分家长是基于改变家庭生存的贫困现状,寄希望于教育,通过“知识改变命运”而重视学生的学习态度。贫困家庭的教育往往会发生异质性分化,部分家庭不重视学生的学习,使他们迫于生存压力,或者追求短期经济利益,而忽视了教育的作用,以致于对待学生学习吃漠视态度。
(二)对待学生的态度问题
学生和家长对待学习态度的迥异使得学生在学习方面呈现不同的变现形式,这种差异使得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也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往往学习方面上进的学生较其他学生更容易得到教师的表扬,而这种对待不同的学生持不同的态度对教育来说是无益的,但这的确是学校教育存在的不容忽视的问题,这种问题,在城乡结合部学校表现尤为突出。
(三)对待教师的态度问题
学生、家长对待学习的态度和教师对待学生的态度综合生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那就是教育生态倾向失衡,家庭对待学习的态度从初始的“哑铃型”结构倾向于“金字塔”结构,很少一部分学生持积极的学习态度,很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消极态度,这使得社会怀疑城乡结合部教师的教学水平及管理能力,使城乡结合部学校的发展面临新的挑战。
二、解决城乡结合部教育问题的路径及可行性研究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学校教育面临的问题不断增多,教育的各种矛盾愈加凸显,孩子的教育单靠学校和教师付出是很难完成的。基于此,根据以上对三个态度的认识,结合当下城乡结合部学校面临的问题,破解制约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难题显得尤为必要。苏霍姆林斯基把学校和家庭比作两个“教育者”,认为这两者“不仅要一致行动,要向儿童提出同样的要求,而且要志同道合,抱着一致的信念。”为家校共育的可行性探索开拓了思考空间。家庭和学校所要达成的共同目标就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因而彼此只有在了解和相互合作的基础上,运用多种媒介进行信息的传递与共享、思想的交流和碰撞,通过认知的完善以期行动的一致与自觉,在孩子习惯养成、性格发展、知识学习、潜力发掘等方面帮助孩子健康发展、快乐成长。《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密配合,学校要主動同家长及社会各方面密切合作,使三方面的教育互为补充、形成合力。”综上所述,家校共育是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三结合上的重要一环,也是对受教育者影响最紧密、最深远的维次。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只有在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互为补充的共育模式下才能突破困扰城乡结合部学校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瓶颈。
三、家校共育中教师扮演的角色及策略
学校不仅是家校共育的重要场所之一,教师在其中扮演了规划者和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信息收集者和反馈者等多重角色。在参与家校共育的整个过程,教师首先要本着为学生负责的态度,走进和了解学生并全面了解学生的家庭,通过掌握第一手客观真实的资料,为学生和家庭的成长创造条件并提供可能。
(一)运用档案袋评价方法,将学生的在校表现和在家表现的过程性资料收集起来,建立学生在校和在家两个档案袋,将学生的成长过程准确记录下来,并通过档案袋的交换帮助教师和家长更及时、准确地掌握每个学生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还可以帮助教师形成对学生合理的教育预期,提出适当的学习目标,选择有效的教学策略。
(二)通过学校开放日,让家长走进学校、走进课堂,了解学校的管理理念,课堂的教学,全面准确了解子女在校的表现,掌握孩子真实客观的学习情况;通过家庭开放日,教师亲身观察并记录孩子在家的表现,以及和家庭成员相处的过程,结合学生的在校表现,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为家校共育提供解决方案。
(三)学校成立家校共育工作室,作为沟通家校联系的常设机构。工作室具体负责接待家长咨询,并对家长关心的话题进行梳理,接合学生的特殊情况,为家校共育“把脉诊病”,破解家校共育难题,要尊重学生个性,切实提高家校共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根据城乡结合部留守学生、随迁子女父母打工在外、家庭教育薄弱的现实特点,在运用上述1、2、3方法的基础上,对该群体建立特殊关爱的机制,通过“留守之家”、丰富的社团活动,解决留守学生管理空挡难题,充实他们的课外生活,让爱和温暖不离岗、不缺守。
参考文献
[1]章小英.家校共育环境的构建策略[J].江苏教育,2020(15):11-14.
[2]张胜楠.家校共育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探索和尝试[J].智库时代,2020(07):97-98.
[3]吴红霞.新形势下家校共育工作的思考与实践探索[J].才智,2020(05):66.
[4]李春辉.家校共育:提高孩子行为素养的良方[J].甘肃教育,2020(03):58.
[5]李小融.防止家校共育中的四个认识偏差[J].中国德育,2020(02):44-48.
*注:本文系定西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19年度课题《城乡结合部家校共育问题研究》成果论文,DX[2019]GHB0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