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学生是培育和踐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对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是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最佳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融入“基础”课,必须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一是情感带动,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二是注重落实,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三是网络引导,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对象,正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义贯穿始终。“基础”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第一门课程,理应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有效融入“基础”课,必须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
一、情感带动,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要尊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由于人们一定的思想品德认知有效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是一定外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人们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继成转化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认同和内化,就不会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由于青年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易受多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淡薄或爱国缺乏理性认知;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缺乏认知和认同;对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中国革命精神和道德缺乏了解,因此不能植根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觉,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应注重情感带动,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基础”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掌握扎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知识,熟知中国近现代史脉络,以及近现代以来爱国志士和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并能结合有关章节,筛选经典故事,切题讲授,让学生在接受中华好故事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认同;其次,“基础”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口才表达技巧,通过演讲或诗歌朗诵等有饱满情感的讲授形式,带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学生演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使学生了解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艰辛探索,自觉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产生价值观认同。
二、注重落实,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落实,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思想产生认同后,就应该及时将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个人品德意志和行为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这种行为体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通过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行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传统课堂理论传输式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内化知识,外化能力和素质。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正确的外化行为奠定基础;二,注重课堂外社会实践环节。课堂外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一是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要进行实地考查和实事采集,经过实际分析研究,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二是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和实施活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增强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三是走访参观。走访参观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现实社会、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增加学生见闻、开扩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参与法庭旁听等。总之实践教学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辨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
三、网络引导,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
在现代社会,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网络时代“土著居民”的“90后”大学生们,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网络中,一些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故意夸大社会负面新闻,放大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模糊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能量宣传瞬间化为乌有。因此,网络引导的好与坏问题,是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性与成效性的问题。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环境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也要融入网络元素,使学生经常接触正能量的宣传,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具体来说,一是“基础”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知识信息的习惯,掌握先进的网络教学技能,通过录制“微课”、“慕课”视频,使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随时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知识背景的视频;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隐形宣传,教师应加快与教学进度配套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平台建设,定时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延伸、社会现实热点剖析等,让学生及时接触社会正能量;三是利用“互联网+榜样示范”,及时宣传社会评选及同学们身边的示范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以上网络隐形引导的措施,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性、稳固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作者简介:王帅(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吴园园(1986--)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SK13)的阶段性成果。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础”课;教学方法改革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青年大学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群体和对象,正如2014年5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全课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和要义贯穿始终。“基础”课作为青年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第一门课程,理应作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佳教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有效融入“基础”课,必须在教学方法改革上下功夫。
一、情感带动,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效进入课堂,进入大学生的头脑,要尊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由于人们一定的思想品德认知有效转化为思想品德行为,是一定外在环境条件影响下人们内在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行为继成转化的过程,因此大学生如果没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情感和思想的认同和内化,就不会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由于青年大学生处于社会转型时期,易受多种错误社会思潮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现为爱国主义情感淡薄或爱国缺乏理性认知;对我国优良的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缺乏认知和认同;对中国近现代史以来的中国革命精神和道德缺乏了解,因此不能植根中国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和自觉,不能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不能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作为教育引导者的教师应注重情感带动,讲好中国故事促使大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基础”课教师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教师本身掌握扎实的中华传统文化、传统美德知识,熟知中国近现代史脉络,以及近现代以来爱国志士和革命英烈的英雄事迹,并能结合有关章节,筛选经典故事,切题讲授,让学生在接受中华好故事的同时,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知识的认同;其次,“基础”课教师要具备一定的口才表达技巧,通过演讲或诗歌朗诵等有饱满情感的讲授形式,带动学生产生情感共鸣;最后,教师可以利用丰富多彩的师生互动活动,如观看爱国主义教育影片,让学生演讲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使学生了解无数仁人志士救国救民的艰辛探索,自觉学习和掌握中华传统文化,从而激发爱国情感,产生价值观认同。
二、注重落实,实践教学引导大学生外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在践行和落实,当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和思想产生认同后,就应该及时将这种情感认同转化为个人品德意志和行为体验,在不断的实践中,将这种行为体验转化为自身的行为习惯,变社会要我这样做为我正在(已经)这样做。通过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强化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和行为,是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外化的重要途径。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一,注重课堂实践教学环节。传统课堂理论传输式教学的同时,更重要的是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采用课堂讨论、辩论、演讲等师生、生生互动方式内化知识,外化能力和素质。理论学习的最终目的并非是让学生从理论到理论,而是在互动过程中让学生扭转错误的价值观和行为,为正确的外化行为奠定基础;二,注重课堂外社会实践环节。课堂外实践教学形式多样:一是开展社会调查。社会调查要进行实地考查和实事采集,经过实际分析研究,写出有实际内容、理论水平和参考价值的调查报告。二是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活动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宗旨,以志愿服务的方式参与社会生活,奉献个人力量。学生自己组织、策划和实施活动,帮助别人的同时也增强自身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三是走访参观。走访参观可以使学生亲身体验和了解现实社会、感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果和英雄人物的模范事迹,增加学生见闻、开扩学生的眼界,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如参观革命教育基地,参与法庭旁听等。总之实践教学部分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思辨和动手能力,通过组织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力求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做到知行统一。
三、网络引导,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长效性
在现代社会,网络生活已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特别是作为网络时代“土著居民”的“90后”大学生们,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塑造、形成和发展,往往受到网络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网络中,一些人利用人们的猎奇心理,故意夸大社会负面新闻,放大社会问题,激化社会矛盾,模糊和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极易受到错误价值观的误导,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能量宣传瞬间化为乌有。因此,网络引导的好与坏问题,是关系到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性与成效性的问题。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要依法加强网络社会管理,加强网络新技术新应用的管理,确保互联网可管可控,使我们的网络空间清朗起来。”网络环境下,“基础”课的教学工作也要融入网络元素,使学生经常接触正能量的宣传,稳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成效。具体来说,一是“基础”课教师应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重视学生通过网络平台接受知识信息的习惯,掌握先进的网络教学技能,通过录制“微课”、“慕课”视频,使大学生通过电脑、手机等载体,利用碎片化学习时间,随时学习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知识背景的视频;二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活的隐形宣传,教师应加快与教学进度配套的微信公众号、微博、网络社区平台建设,定时推送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知识点延伸、社会现实热点剖析等,让学生及时接触社会正能量;三是利用“互联网+榜样示范”,及时宣传社会评选及同学们身边的示范榜样人物和先进事迹。通过以上网络隐形引导的措施,真正做到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增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持久性、稳固性和长效性。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 人民日报,2012-11-18.
[2]习近平.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作者简介:王帅(1984--),女,山东泰安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方法研究。吴园园(1986--)女,重庆潼南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和行政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思政课项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批准号2015SSK13)的阶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