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支撑 科学发展

来源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zyk41302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紧缺、生态环境恶化是当今人类发展面临的重要挑战,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施控污减排,有效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世界各国应对气候变化、保障能源安全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共同任务。中国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同时又是一个出口大国,面临着经济发展、资源短缺、生态环境保护的多重压力。大力开展节能减排,积极开发利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是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当前,国际金融危机蔓延,国际市场需求继续萎缩,全球通货紧缩趋势明显,世界经济增速持续下滑,给包括中国在内的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带来了严重影响。为应对危机,中国政府按照“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原则,迅速出台了扩大内需十项措施,实施了十大产业振兴规划,并将发挥科技创新的支撑作用作为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治本之策。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每一次大的危机常常伴随着一场新的科技革命,而每一次大的科技革命又带动了新一周期的经济繁荣。在每次技术革命中,科技创新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表现为:催生新兴产业,引领新的发展方向,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伴随着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的日益蔓延,人类同时还面临着来自于自然界的全球气候变化的严峻挑战。虽然目前由于世界范围内货币流动性严重紧缩,能源价格大幅下滑,但我们决不能认为节能减排的压力减轻了;相反如果我们轻视全球范围内日益频繁的干旱、洪水、雨雪冰冻和燥热火山等极端气候现象,而继续延续高能耗、高污染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模式,将更加加剧世界经济下行的压力。
  我们要抓住当前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特别是人们普遍反思过度消费的生活模式的机遇,结合各国拉动国内需求、刺激经济增长的措施,抓紧时间,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清洁环保的创新产品拉动内需,用循环经济的思维构筑区域经济结构,用节俭低耗的行为构建新的生活模式,这将是我们应对危机、转“危”为“机”的最佳作为。因此,研究推广节能减排的新技术,开发清洁环保的新能源,是引领新方向,催生增长点的重大举措。
  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有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密不可分。中国政府把“依靠科技,优化能源结构,推动节能减排”作为“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上水平,抓改革、增活力,重民生、促和谐”的重要内容,充分体现了我们坚持“科技支撑、科学发展”的信心。
  在当前形势下,将科技创新放在突出的战略位置,把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作为扩大内需的重要方面,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在新的起点上形成新的发展机制。这既可以支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又有利于解决目前面临的全球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生态环境恶化等诸多突出问题,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今后,我们将致力于推进以下几方面工作:
  第一,加大科技研发力度,提升节能减排和新能源技术领域科技实力。统筹国家、地方和企业科技资源。突破能源高效转化、建筑节能与节能新材料、过程工业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重污染过程清洁生产、固体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与生态工业、环境污染控制与治理等领域的关键技术。攻克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关键技术,实现先进核能、氢能与燃料电池等非化石能源领域重大技术突破,摆脱对化石能源的过度依赖。同时,我们还将结合国家产业振兴规划在钢铁、汽车、石化等重点行业领域实施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技术装备产业化示范项目和循环经济产业化专项。
  第二,加快推广应用先进技术产品,支撑产业振兴,推动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结合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广应用一批能有效促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的先进适用技术。在农村地区,推广沼气等农村新能源技术,推广农田污染综合治理技术,推广减少农业污染排放与村庄面源污染技术,为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支撑。在城镇地区,推广城市建筑与建材、垃圾燃气和发电、公共交通、汽车尾气清洁等先进适用技术,推进资源节约与环境友好型城市建设。同时,组织实施一批以“十城千辆”工程——推广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十城万盏”工程——半导体照明规模化应用、“金太阳”工程——培育新能源产业发展等为代表的科技示范工程,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产业化发展。
  第三,完善政策机制,为节能减排和新能源科技创新提供保障。推动节能减排和新能源工作,需要不断完善体制机制。完善科技和金融的结合机制,推出促进节能环保型高科技中小企业贷款相关政策,積极争取金融政策对节能减排环保型高技术企业的支持。完善科技政策与经济政策的协调机制,在政府采购政策中综合考虑能耗、环境和资源利用的成本,对消费产品在能耗、环保和健康方面设立相应的标准,对清洁能源、节能汽车、绿色家电的销售给予税收优惠,实施直接补贴和差别定价政策,加快节能减排和新能源适用技术成果和绿色产品的普及应用。
  第四,高度重视全球气候变化,推进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科技创新与技术转让。中国政府一贯重视依靠科学技术进步应对气候变化。2007年,制定发布了《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提出了应对气候变化科技工作“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和2020年远期目标。我们将继续组织开展气候变化科学问题、应对气候变化重大战略与政策等基础研究;大力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与灾害的影响及适应、气候变化与其他全球环境问题的交互作用等适应气候变化的机制研究;突破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技术、生物固碳技术和二氧化碳资源化利用等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减缓气候变化的关键技术;推动全球气候变化领域技术开发与转让,建立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运行机制,提高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
  第五,加强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共同构筑全球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气候变化、能源资源短缺与生态环境保护等都是全球性问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一挑战面前独善其身。我们应从全球利益角度出发,以更加开放和负责任的态度,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积极参与资源节约、污染物排放等国际技术标准的制定工作;积极推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联合实施协定》(ITER)、美国“未来发电”计划、“氢能经济国际合作伙伴计划(IPHE)”和“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等多边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形成互利共赢、技术共享、资源集成的良好局面,共同构筑可持续发展的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技术合作平台。
  (2009年3月19日14:00于北京人民大会堂)
其他文献
摘要 脆弱生态区是指稳定性差、对外界干扰比较敏感,在遇到不利干扰时容易向生态退化方向发展的生态环境区域。研究以淮河流域为案例,通过生态敏感性评价,分析了流域脆弱生态区生态系统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山地、丘陵生态系统对土壤侵蚀、酸雨比较敏感,盐渍化和沙漠化敏感区则主要分布在平原地区。综合生态敏感性以中度及以上敏感为主,几乎没有不敏感区。极敏感区主要分布在桐柏山、大别山和苏东沿海,高度敏感区分布在沂蒙
期刊
摘要 选取我国1990-2009年相关数据,首先对环境退化成本进行估计,发现我国环境退化成本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而水污染、空气污染是导致环境退化成本产生的主要原因。其次,以环境退化成本作为污染指标,结合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特征,并以能否有效地将污染指标降低到相对较低的水平,作为政策路径选择的标准,分析协调我国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冲突的路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不考虑政策因素的影响下,我国目前国内生产总
期刊
收稿日期:2010-12-22   作者简介:许恒周,博士,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地经济与管理、土地制度与政策。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编号:09YJC630164)。    (1.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2.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政策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36)  摘要 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利用率、实现土地规模化、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重要方式。尤其是在党的十七届
期刊
摘要 回顾了我国农村基本制度的变革和农产品流通体制的改革,以及国家对农业进行宏观调 控的历史,认为从农地制度变迁开始,最终建立的农村市场经济制度,奠定了农业持续30年 的发展基础。21世纪以来以新农村建设为主线的惠农政策进一步突出了“发展现代农业”的 主旨,从农村财税、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基本建设、生态建设等各方面,制度变革成果带 来的政策效应逐渐深化,产生了农产品供应充足,人民生活改善,农民负担
期刊
摘要 提出“绿色人口红利”概念的目的在于分析“人口红利”是否带来环境问题,从而将经济发展中的资源成本纳入到人口红利中,以消除“人口红利”中的环境代价。通过人口红利兑现过程的定性分析,确定了人口红利包含着“环境代价”,即兑现人口红利引起了资源退化、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了经济损失;利用Hartwick Solow模型框架和新古典优化增长模型生产函数,设计了能够将“人口红利”调整为“绿色人口红利”的
期刊
摘要 生态足迹模型是由加拿大生态经济学家William Rees于20世纪90年代提出的一种对全球范围、国家范围乃至区域和城市范围的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定量测度的方法。文章利用生态足迹模型,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1997-2006年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人均生态足迹由1997年的0.727 hm2增加至2006年的1.200 hm2,人均生态承载力由1997
期刊
摘要 在20世纪90年代,赛尼在长期非自愿性移民安置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贫困、风险和重建模型(简称IRR模型),IRR模型虽然在解决非自愿性移民安置问题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对如何安置非自愿性移民提供了方向和思路,但是本文认为,IRR模型存在一系列的缺陷。正因为如此,本文从非自愿性移民安置控制权的分配入手,提出了一个基于移民安置控制权分配的规范分析框架,该框架揭示出影响非自愿性移民可持续安置和发展的因
期刊
摘要 大力提高城市化水平是许多发展中国家的首选战略,但快速城市化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却令人担忧。在提出一种不同于PSR、DSR、DPSIR因果链模型的环境评价模型——因果网络DPSRC模型的基础上,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功能,得到大连城市环境的空间格局。充分分析大连环境系统健康状态,并基于DPSRC模型结合地理信息系统的大连城市环境空间差异提出评价方法。DPSR(模型较好的解决多重 环境指标间的相
期刊
摘要 川西民族地区地处偏远,地形复杂,许多地区处于地震带上,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脆弱,经济水平低下。脆弱的生态环境使川西民族地区传统产业的发展受到严重制约,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面临两难境地,发展环境友好型、资源节约型的产业很有必要。而川西民族地区具有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发展生态旅游潜力大,充分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大旅游产业符合川西民族地区的客观现实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将大旅游战略思想与川
期刊
摘要 长江三角洲地区自1978年以来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着区域经济格局的演变。采用1978- 2005年长江三角洲16市GDP数据,首先计算分析区域GDP增加的总量与速度,定量描述 区域经济的不平衡性,进而引入区域重心的概念,定量表示出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以来 GDP重心的动态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长江三角洲地区GDP增长速度较高的城市主要沿宁沪杭甬铁路呈“Z”型分布;发展速度较低的主要分布在长江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