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问题的提出
新课改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纳式为探究式,变重结论为重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但学过高中物理很多学生特别使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课下做题不会,找不到思路,这是个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2.问题的分析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科,其教学地位是相当稳定的。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下课不会做呢?我作为物理教师有这样切身感受:比如读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却未必或根本写不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问题,但要自己表达出来或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分几个层次来具体探讨。
3.问题的处理
3.1巧记忆,妙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能够使学到的知识牢记于心,必须强化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会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储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巧妙地记忆,就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记忆的仓库”,在碰到新的学习活动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迅速进行了。
3.1.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即时功率”和“平均功率”、“静电场”和“恒定电场”、“变化量”和“变化率”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容易发生混乱。
3.1.2言简意赅,记得快
教师可类比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为“一物共线等值反向”;光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建,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2多积累,善归类,扩大知识层面
积累是物理学习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和网络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于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有的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也有可能来自现代社会的前沿科技等等,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分析归类,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以便记忆。如“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和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卫星绕地球运动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积累过程是记忆与遗忘相互争斗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的比遗忘的还多。
3.3抓主干,连章节,让物理知识融为一体
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要求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知识学实后进行系统大综合。
3.4勤实验,多动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物理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包含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后小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到预期的效果,万一失败,则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演示,让学生牢记“成功不是一次就能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实验的活动,使其亲身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
3.5细审题,多思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是思维的动力。当拿到一道题,学生首先得仔细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字句,多加思考,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物理主要分为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几大块,而所谓的综合应用题无非就是把很多的概念、规律和推论整合在一起,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能够进行相应的分析、推理和计算。
学生遇到综合题首先不能慌张与害怕,应沉着冷静,第一步通过仔细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并作出相应记号,特别是针对一些创新题目,不要被大幅介绍性文字所吓倒,只要抓住有用信息即可。第二步,结合题目信息,明确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应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推论及公式进行推导与计算(其中能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最值求解,建立坐标与作图等,这里将不再展开讨论)。第三步,碰到卡题,则应多加思考,是否遗漏了什么已知条件或是对隐含条件没进行挖掘。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中既给条件或隐含条件找不出来,或是解题既用公式不对或该用第一、二级推论,而用了原始定理,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也就成了空话。
所以要提高首先是审题仔细,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含对一题的多解,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内容上似乎作了大量缩减,但设置了大量的选修内容,阅读材料、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矛盾异常突出,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是侧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高考中除了关注学生基础性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要在“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相关研究,优化和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者應该关注的一个课题。
新课改的理念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变接纳式为探究式,变重结论为重过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愿学,乐学,勤学,从而达到有效的学习。但学过高中物理很多学生特别使物理成绩中差等的学生,总有这样的疑问:上课听得懂,听得清,就是课下做题不会,找不到思路,这是个摆在广大教师面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我写这篇文章的原因所在。
2.问题的分析
物理作为一门以实验为基础,与生活实际密切联系的学科,其教学地位是相当稳定的。那么同学们为什么上课听得懂而下课不会做呢?我作为物理教师有这样切身感受:比如读一篇文学作品,文章中对自然景色的描写,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都写得令人叫绝,而自己也知道如此,但若让自己提起笔来写,却未必或根本写不出人家的水平来。听别人话,看别人文章,听懂看懂绝对没问题,但要自己表达出来或变成自己的东西就没那么容易了,因而要由听懂变成会作,就要在听懂的基础上,多多练习,方能掌握其中的规律和奥妙,真正变成自己的东西,这也正是学习高中物理应该下功夫的地方。功夫如何下,在学习过程中应该达到哪些具体要求,应该注意哪些问题,下面分几个层次来具体探讨。
3.问题的处理
3.1巧记忆,妙记忆,提高记忆效率
能够使学到的知识牢记于心,必须强化记忆,如:图表记忆,顺口溜记忆,理解记忆,类比记忆,系统记忆,形象记忆等,这些巧记、妙记,都会缩短记忆周期,使知识、信息储存得牢固,指导学生科学巧妙地记忆,就会在头脑中建立一个“记忆的仓库”,在碰到新的学习活动时,则可随时取用,从而保证了新知识的学习和思考迅速进行了。
3.1.1理解透彻,记得牢
理解是提高质量的前提,对一些易混淆的概念,如“额定功率”和“实际功率”、“即时功率”和“平均功率”、“静电场”和“恒定电场”、“变化量”和“变化率”等,一定要在理解的基础上记忆,否则更容易发生混乱。
3.1.2言简意赅,记得快
教师可类比一些重要知识编成顺口溜,以帮助学生记忆:如二力平衡的条件可编为“一物共线等值反向”;光反射定律可编为“三线同面,法线居中,哪来哪去,角度不变”电路识别可编为“简单电路四元件,源器线加电建,逐个顺次是串联,电路分叉属并联。”
3.2多积累,善归类,扩大知识层面
积累是物理学习过程中记忆后的工作,在记忆的基础上,不断搜集来自课本和参考资料和网络上的许多有关物理知识的相关信息,这些信息有的来自于一题,有的来自一道题的一个插图,有的来自一小段阅读材料,也有可能来自现代社会的前沿科技等等,在收集整理的过程中,要善于将不同的知识点分析归类,找出不同点和相同点,以便记忆。如“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变化关系和电场力做功与电势能变化关系”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光的干涉现象和衍射现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卫星绕地球运动和行星绕太阳运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等等。积累过程是记忆与遗忘相互争斗的过程,但是要通过反复记忆使知识更全面,更系统。使公式、定理、定律的联系更加紧密,这样才能达到积累的目的,绝不能像狗熊掰棒子式的重复劳动,不加思考地机械记忆,其结果只能使记的比遗忘的还多。
3.3抓主干,连章节,让物理知识融为一体
物理知识是分章分节的,物理考纲要求的内容也是一块一块的,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所以在物理学习过程中要不断进行小综合,等高三知识学实后进行系统大综合。
3.4勤实验,多动手,培养学生实验技能
物理以实验为基础,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实验技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实验包含演示实验、学生实验和课后小实验。
演示实验对学生起着潜移默化作用,做演示实验时,学生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积极观察和分析物理现象,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从而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物理概念和规律,得到预期的效果,万一失败,则必须找出原因,重新演示,让学生牢记“成功不是一次就能成”的思想。另一方面,应让学生主动参与演示实验的活动,使其亲身感受到实验带来的乐趣。
3.5细审题,多思考,提高综合应用能力
孔子说过:“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学习的开端,是思维的动力。当拿到一道题,学生首先得仔细审题,抓住题目的关键字句,多加思考,挖掘题目的隐含条件。物理主要分为力学、电磁学、光学、热学和原子物理几大块,而所谓的综合应用题无非就是把很多的概念、规律和推论整合在一起,要求学生通过已学知识能够进行相应的分析、推理和计算。
学生遇到综合题首先不能慌张与害怕,应沉着冷静,第一步通过仔细审题,找出题目中的关键字句并作出相应记号,特别是针对一些创新题目,不要被大幅介绍性文字所吓倒,只要抓住有用信息即可。第二步,结合题目信息,明确研究对象,建立物理模型,应用相关物理概念、规律、推论及公式进行推导与计算(其中能运用相关数学知识,如三角函数,最值求解,建立坐标与作图等,这里将不再展开讨论)。第三步,碰到卡题,则应多加思考,是否遗漏了什么已知条件或是对隐含条件没进行挖掘。可以想象,如果物理基本概念不明确,题中既给条件或隐含条件找不出来,或是解题既用公式不对或该用第一、二级推论,而用了原始定理,都会使解题的速度和正确性受到影响,考试中得出高分也就成了空话。
所以要提高首先是审题仔细,解决问题熟练,然后是解法灵活,而后在解法上有所创新。这里面包含对一题的多解,选择一种最简单的方法;还包括多题一解,一种方法顺利解决多个类似的题目。
自从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内容上似乎作了大量缩减,但设置了大量的选修内容,阅读材料、小实验和研究性学习,使得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矛盾异常突出,而新课程理念的三维目标是侧重提高学生思维能力,探究能力和解决简单物理问题的能力,不仅如此,在高考中除了关注学生基础性知识的考查,更注重能力的考查,因此,我们要在“因校制宜,因人而异”的基础上,对学生学习策略进行相关研究,优化和实践,从而有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能力,这也正是新课程背景下,教育者應该关注的一个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