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克西:生活的另一種方式

来源 :首席ELITE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m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画家宋克西身上,似乎总是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特质:他出身于北国哈尔滨,如今却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他曾在“写实派”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学画,后来又去了注重精神与个性的中央美院进修。
  由地域、经历与心态所造就的这种奇妙气场,一直贯穿于宋克西的艺术生涯之中。
  也正因为如此,宋克西从来不需要在人生与游戏、诙谐与庄严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艺术对他而言就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宋克西,1962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居上海,自由艺术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上海海事大学徐悲鸿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教育背景:
  1979年-1983年,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舞台美术专业学习
  1987年4月-5月,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法国巴黎美术学院教授A.PINCAS班学习绘画材料技法
  1994年-1995年,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班学习
  个人画展:
  2009年,《欢乐的姿态》宋克西个人画展,香港
  2007年,《自娱的玩偶》宋克西作品展,上海
  2003年,《宋克西画展》,奥地利萨尔斯堡
  2001年,《宋克西作品展》,德国勃兰登堡
  2000年,《宋克西油画展》,德国汉诺威
  近年群体画展:
  2012年,《SHANGHAI NOW》上海当代艺术展,澳大利亚墨尔本
  2012年,《中日韩艺术家交流展》,韩国首尔
  2012年,《7上8下》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
  2012年,《造山造水》首届县城双年展,山东高密
  2012年,《风行水上》上海浙江油画作品展,上海
  2012年,《时代边上》当代艺术展,上海
  2011年,《直觉》上海小幅油画作品展,上海
  2011年,《“中国盆景”当代艺术家提名展》,西班牙瓦伦西亚
  2011年,《上海美术大展》,上海
  2010年,《东形西式—上海 四川画家联展》,成都
  2010年,《离合之道》当代艺术家提名展,上海
  2010年,《笔迹》上海小幅油画作品展,上海
  2009年,迈阿密当代亚洲当代艺术博览会,美国迈阿密
  2009年,韩国当代艺术博览会,首尔
  2009年,香港国际艺术博览会,香港
  2008年,《U WANT ART》画廊开幕展,上海
  2008年,《人本性》邀请展,上海
  2007/2008年,《共震—运动视界艺术展》(中国六城市巡回展)
  2007年,《热度》-当代艺术家提名展,上海
  2007年,《艺术中国》,西班牙瓦伦西亚
  2007年,《to-day and thee当代艺术邀请展》,上海2007年,《当代呈现》艺术空间开幕邀请展,上海2006-2007年,《纸。尚 》京沪穗杭艺术家作品邀请展,上海/广州
  2006年,《中国制造》中国当代艺术家提名展,英国伦敦
  收藏 / 发表
  作品曾被: 黑龙江省博物馆
  第十一届北京亚运会组委会
  第一上海融资有限公司
  法国Promolangue机构
  德国Beandenburg大学
  德国Hannover会展机构
  及海内外私人藏家收藏
  并在国内外专业杂志发表作品和及介绍文章
  在画家宋克西身上,似乎总是交织着两种相反相成的特质:他出身于北国哈尔滨,如今却工作和生活在上海;他曾在“写实派”的解放军艺术学院学画,后来又去了注重精神与个性的中央美院进修。现在的他已走过近半个世纪的人间历程,但依然保持着鲜活的童心和永不消泯的创作活力。
  由地域、经历与心态所造就的这种奇妙气场,一直贯穿于宋克西的艺术生涯之中。他最擅长的便是将这样既疏离又和谐的感受融于油彩画布间,令自己的作品既“接了地气”、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烙印。
  也正因为如此,宋克西从来不需要在人生与游戏、诙谐与庄严之间寻找某种平衡,艺术对他而言就是生活的另一种方式。
  学一门“吃饭的手艺”
  道路两旁高耸的榆树浓荫蔽日,涂得绿油油的木栅栏闪着生机勃勃的光彩。高鼻子大眼的白俄后裔赶着送煤马车踢踏踢踏招摇过市,有轨电车从高处俯冲下来、发出吱吱的刹车声;与此同时,货郎挑着一个插满冰糖葫芦的、像个稻草人似的挑子走过来……这就是幼年宋克西眼里的家乡。
  “童年时,我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是灰色的,但关于童年本身的记忆却是彩色的。”哈尔滨那些深具异国情调的街道与建筑深深铭刻在了宋克西的记忆里,就像万花筒里异彩纷呈的碎纸片,慢慢组合、慢慢变幻,最终化为了他画作里的淡淡乡愁。
  除此之外,宋克西觉得那时的自己和别的孩子并没有什么不一样:他们都会在大热天里光着膀子跑出门,在下雪的日子里拖着大鼻涕满不在乎地打雪仗。而作为一个男孩,他也常常和小伙伴们端起木头手枪、扎好帆布腰带,一边乌拉哇啦地叫着一边互相“打打杀杀”。
  童话般的城市、快乐无忧的时光,由此成为令宋克西终生难忘的印象。但是他的父母却对此有隐隐的担忧:外界持续不断地在进行各种政治运动,眼看孩子一天天长大却学不到任何有用的东西。为此,他们决定至少让宋克西掌握一门“吃饭的手艺”。   “这恐怕就是我学画的原始动机吧。”宋克西说。他的父亲在艺术上颇有天赋,吹拉弹唱画样样玩得有模有样,潜移默化中给了宋克西最初的引导。他在绘画方面的小小兴趣也在那时露了头:“我喜欢在课堂上临摹课本中的插图,还时常被同桌的女生报告给老师,以不专心听课为由被罚站。”
  而宋克西真正走上绘画之路还要从母亲带他去考少年宫的美术班算起。上世纪70年代,学艺术的孩子们在成才途径上几乎有个模式:先考少年宫,再去青年宫、工人文化宫;接着报考市里的艺术学院、省艺校乃至全国性的学院,就这样从“地方”渐渐进入“中央”。
  为了“保险起见”,宋克西同时报考了两所学校:一是位于北京的解放军艺术学院、二是沈阳的鲁迅美院。当他还在后者的考场上涂抹水彩画时,就有人来通知他被军艺录取了。“我直接就放弃了考试,琢磨着去北京总比去沈阳好吧。”
  有时候,个人在大时代背景下的选择带着一点戏谑和不确定的色彩,看似随意,却又影响深远。而在宋克西心里,对他后来的道路同样影响深远的还有母亲常常重复的一句话:“三岁看老。”
  “我是听着这句话长大的。”宋克西说,“小时候如果我不够努力,母亲总会用这句话激我。当时没觉得,长大后才明白这句话与我以后的成长有很大关系。它提醒我时刻要努力,不能从小就被人看扁了。”在母亲的耳提面命下,宋克西养成了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他就是用这样的劲头直面艺术世界里的艰难跋涉、以及艺术精神上的孤单寂寞,并且一直坚持到现在。
  长大后的宋克西在不少地方生活过,见过不同的城市样态、也了解到了家乡的各种变化;但每次回家,他仍然会去寻找记忆中的故土模样。最初的情怀总是最难抽离,日后盛名的“玩偶系列”作品中,那些婴儿般的面孔背后正埋藏着一份对于童年时代的深切眷恋。
  戴着镣铐跳舞
  在解放军艺术学院(艺术圈内简称“军艺”)的官方网站上有这样的介绍文字:“……创办于1960年9月,隶属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正军级。在教学中,注重基础训练,注重实践环节,注重民族风格和军人气质的锻炼培养,初步形成有鲜明军队特色的教育训练体系。”而这样的“军事化”和“技能化”作风的确在宋克西的求学及创作生涯中打下了鲜明烙印。
  既然学院的目的是为全军培养文艺工作者,那么“先做人,后作画”的口号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但宋克西和他的同学们一开始却很是反感:“我们是来学艺术的,又不是来当兵的。”他回忆道,刚入学三个月,总政治部就把这批“自由散漫”的艺术学员拉到天津杨村第六十四野战军受训,与野战军战士同吃同住,晚上还要站岗。月黑风高的夜里,伸手不见五指。年轻的小伙子们为了壮胆,一听到动静就把枪栓拉得震天响,还闹出了不少笑话。
  “现在想想,那段军旅生活让我获益匪浅。比如我要是去哪里赴约,一定会准时到达,这就是军人作风。”宋克西感慨道。
  每个学员都首先是一名军人,这样几近严苛的体制反映在艺术培养上,便是正规、严谨、踏实的训练。军艺的老师有很大一部份是50年代中央美院的毕业生,他们认为学画的首要任务便是训练技法,以此来为主题创作打下基础。而令宋克西深感幸运的是,在这种讲究“功底”的培训之外,军艺还为他们提供了堪称“珍贵”的优秀资源。
  “凭借学校的平台,我们有机会与当时卓越的军史画家,如何孔德、高虹、张文新等直接交流,这让同时代的画友羡慕不已。”不仅如此,“财大气粗”的军艺还遍邀社会各领域的顶尖专家前来执教,让宋克西印象深刻的有中国作协的王蒙、布莱希特研究中心的丁杨中、中央美术学院的薄松年、中央戏剧学院的李畅等。他自豪地表示:“我们这届学生可谓得天独厚,以至于后来的全军美展中有半壁江山是军艺学生的作品!”
  随着眼界的逐步开阔,宋克西感到全部身心都被一种前所未有的求知欲所填满。改革之初的国家,全民掀起了读书热,各类世界名著刚一上架就卖光了。于是宋克西每天除了跟随学者教授学习主副课程以外,还购买和阅读了大量“杂书”:1块6毛钱的《神曲》、《第二十二条军规》等至今还端正地摆放在他的书架上。
  为了响应这样的热潮,军艺也为所有学员列出了“必读的100本书”;但年轻气盛的宋克西还要在这100本之外再多读些,好在与同学聊天的时候显示自己“与众不同”。透露着稚气的做法如今都成了关于青春的有趣记忆。“又要学画又要读书,我却一点没感到辛苦,只觉得充实。”宋克西说,“‘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这句话好像就是写给我们的。”
  1983年,宋克西毕业后被分配到部队从事以宣传为主的美术创作实践。从军艺到军队,这种体制上的对应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然而部队毕竟是部队,无论在艺术创作、日常生活或是人生规划上,都有许多“条条框框”:
  那时的学员们没有双休日,每周六下午一点必须进行政治学习,每周一必须点名;甚至有段时间他们早上6点必须出操,为的是保持“良好状态”。宋克西所在的二炮(第二炮兵团)创作室与其他创作室之间都有竞争关系,要是某次缺席军里的展览,那就是一件让领导“脸上无光”的大事。
  可是命运往往很吊诡,正是这个重重限制的环境不经意间造成了令宋克西人生改变的契机。在一次常规展览中,他画的关于女兵形象的作品引起了上级的注意。部队慷慨许诺给他提供创作经费,前提是必须在部队服役15年。
  面对上级的美意,宋克西犹豫了。他已经结婚,夫人因为不习惯北方的生活回到了上海;而自己的作品也开始在国外产生反响,一种强烈地渴望开创事业的愿望鼓动着他。走出部队、去外面的世界看看,这样的声音不断冲击着宋克西。他终于向部队提出了辞职。
  如今回想起这段经历,宋克西将在军队里从事艺术看作是“戴着镣铐跳舞”。他曾提到有些画家可以长久地呆在部队,一边画主旋律的作品,一边画个性之作,两者相得益彰;但他自己完全做不到。这么多年“闲云野鹤”的日子过下来,他更是找不到以前在部队时的思路了。   “你若能把镣铐用上,就能跳好舞;如果你觉得镣铐是牵绊,那肯定就跳不好。”宋克西说。
  到美院换一个“气场”
  对于艺术创作者而言,军队的培养方式就像一个模板:大家在画画的思维上都大同小异,有区别的仅仅是技法上的娴熟与否。在宋克西看来,这既和学院的指导思想有关,也有当时大环境下审美因素的影响——艺术尚不如现在这般活跃和多样,“学院派”的作风拥有不容置疑的地位。
  从军艺毕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宋克西在艺术创作上感到有些迷惘:美术界的呼声几乎一边倒,要求画面表现蕴含深刻的社会意义,要将“革命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云云。这意味着崇尚写实的“学院派”一枝独秀,却也和宋克西的内心产生了隔阂。
  他隐约觉得,绘画还有更多可能性。
  当时有一位老师曾这样告诉他:军艺的训练是不错的,但可能太陈旧了。你不需要再过多考虑技法,可以试试去美院换一个气场。
  仿佛一语点醒梦中人。1994年,宋克西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进修。“这里不是简单的技法传授,”宋克西说,“它给了我在艺术观念上求新的氛围,一个在创作方式上求变的气场。”时代变迁、思想开放所带来的审美理念改变,已经在中央美院如星星之火燎原开来。宋克西惊喜地融入了这种氛围,由此体验、感悟到许多未知的东西。
  在军艺求学的时候,宋克西和他的同学互相比拼的只是简单的技法,是比较纯朴的写实技艺的表达。他们也会关注前辈大师,但关注的焦点往往是单向层面的某种技法,缺乏对大师古典精神内涵的真正理解和把握。
  相比之下,中央美院的教育则强调对绘画本体精神的感受,主张艺术认知上的灵性表达。 “在美院的画室里,学生的作品个性相当鲜明,作品不用签名就能分辨得出你我。”这正和宋克西之前求而不得的方向所吻合。他好像一下子明白了自己的未来追求:树立鲜明的艺术个性,呈现对世界的独特认知。以此为肇始,他的绘画语言也从原来的单一“镜像式”转变为不断调整、不断创新的多元风格。
  与此同时,关于当代艺术的种种争论将其本身推向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学者在探讨、画家在反思,观众也开始接受伴随时代风潮所涌现出的崭新艺术样式。他们变得更宽容,更倾向于欢迎有创意、有个性而不是墨守成规的作品。“他们不会再去追究你画得像不像,”宋克西说。大环境的风向转变,与他发掘绘画表现潜力的决心不谋而合,最终促成了他艺术生涯的标志性转折。
  后来被视为宋克西个人风格鲜明之作的“玩偶系列”、“椅子系列”、“婴儿系列”等作品都是在美院进修之后的“转折”产物。这一段时期的学习赋予他的最大收获就是观念的改变:在创作这些作品时,他似乎变成了一个全新的画者,笔下充溢着和以往完全不同的理念、不同的感觉。他坦言自己始终处于“创立——否定——继续”的过程之中,“我并没有特别去形成自己的风格,只要能满足内心的需求即可。”他更愿意享受的,还是“我手画我心”的这份快乐。
  自娱自乐画“玩偶”
  一个个小娃娃,有着肉感十足的“baby face”,身着绯红的衣衫手舞足蹈。他们嘟着嘴、昂着头、展开手臂,有的单腿伫立在滑翔伞上(《滑翔的玩偶》)、有的仿佛在引吭高歌(《自娱的玩偶》),还有的坐在席子上、和蜻蜓一起漂浮在方块般的城市上方(《城市玩偶》)……
  很难想象宋克西会以正经严肃、若有所思的态度来勾画这些“玩偶”的形象,事实上,“玩偶系列”中这些看上去如此相似的面庞来自于同一个模特:画家无意间买到的一个实物玩偶。“我借用它作为绘画对象,其实就像文人把玩水墨一样,纯粹是一种自娱。”
  宋克西把“玩偶”看作是“微贱”和“娱人”的代名词,指那些可以被忽略、被利用、被丢弃的东西;而他在最初创作这个系列时所看中的不过是“玩偶”的“无社会”属性:不属于任何阶层、任何流派甚至任何群体。玩偶就是他自己,一切特征和性质都是纯然自我的。
  这个“无社会”属性令刚刚从体制中走出的宋克西着迷。“我选择画玩偶完全是个人兴趣,是偶然。就像你某一天走在大街上突然看到一个女孩,就对她产生了热烈的爱恋。说不清缘由,却足够真诚。”
  浓烈的色彩、简洁到几乎“无物”的背景,玩偶们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凸显于画面。宋克西渴望的正是这样的绘画:单纯,具有视觉上的美感和冲击力。那些让人一看到就会去诠释其内涵的画作、那些动辄引入到文学或哲学层面来解释的功利性作品,绝不是宋克西想要的艺术。在他看来,“视觉性”才是第一位的,是艺术的根基所在。
  颇有意味的是,虽然宋克西下笔画“玩偶”时的心情是自娱的,画面中所呈现出来的也是游戏的态度;但他却坚持避免将艺术变成纯“私人化”的、故意抽象的“展品”。他一再强调,“当代艺术也就是要和‘当代’发生关系,和社会发生联系”。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宋克西的一系列“玩偶”作品实际上是在“减压”。正如他自己所言:残酷的竞争社会中,人们大多活得比较累。玩偶不是具体的人,所以他可以轻松躲掉外界的压迫或是来自自身的压迫;他也可以抽离于过去的伤痛和灰暗记忆,在游戏中释放天性。
  从画布上的描绘、到心灵上的释放与成长,这个“化学反应”的过程甚至也发生在画家本人身上。从90年代中期到现在,宋克西一步步摸索着属于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法。他常常会中途放下某幅作品,面对着画布发呆;也有一段时间干脆什么也不画,处于徘徊和休息的状态。在此之后,他渐渐关注起画面空间的虚幻趣味感,尝试在画面中表现“漂浮”的倾向——既是身体从地面飞升、也是灵魂从束缚中得到解放。“比如那些在空中飘游的玩偶,”宋克西举例说道,“它们的造型是纸人状的,有某些虚化了的符号感,但仍旧不脱离最基本的写实要素。”
  这段艺术风格的萌生、完善和成熟过程持续了8-10年。“但这其实是事物阶段性发展的必然,”宋克西坦言,“纵观玩偶系列作品,你能清晰地看到这个必然性的显现。”
  如今,人们一提到宋克西,自然会联想到那些大眼睛、红衣服的“玩偶”,后者几乎已成为画家的个人标志。宋克西承认:当艺术家持续创作某个比较熟识又喜欢的题材时,大家就会认可这一题材的作品;但他从来没有刻意制造过自己的“符号”。他的兴趣时刻都在发生改变,也时刻都在赋予他全新的灵感。从最初的“椅子系列”到后来的“鸵鸟系列”、“避孕套系列”,有些系列甚至是交叉进行的。他在画玩偶的同时还在画以“塔“和”沙发”等物品为主的“欲望系列”。“只要能感动我、蕴含某种想法的题材我都会尽力在画布上去实现,而不会固守其中哪一个。”
  在部队的磨砺使得宋克西拥有当代许多艺术家没有的沉着气质,而内心的激情又促使他始终在追寻新的艺术动力与灵感。他认为“一个艺术家不要沉湎于习惯性的思维方式,否则辨别力就会下降。”无论是对于艺术还是人生,寻求新的认知经验一直是宋克西的愿望,也是他最大的乐趣所在。
其他文献
盘带有一个第二时区显示窗,并伴随一个日历视窗。通过具备两档功能的表冠,可以调整中央时针,重新设置第二时区指示,同时不对分针产生影响。当表冠处在那个位置时,日历跟随中央主时区的时间而变化。3点钟位置的24小时日夜指示器,有助于佩戴者了解第二时区覆盖的区域正处于白天还是黑夜。9点钟位置的子表盘显示转动的秒针,也是30秒一圈,显示了这款作品的不凡之处。计时码表的黑色表盘与红色飞返指示器形成鲜明对比。这款
期刊
上海最近非常强调两头在沪产业,也就是管理总部、研发总部、营销总部在上海的,而这正是我所说的产业服务化模式或者服务产业化模式的变革,其实苹果电脑、阿迪达斯、美特斯邦威等企业都是这样的模式。总部模式的出现达成的这类企业的聚集,能大大支持推动商务服务与终端服务的发展,对于服务业的发展是很大的推动。在现代化产业发展中,始终存在着三个板块:资源与供应端、需求与客户端、链接这两者的部分。明晰需求、准备好链接才
期刊
如果木质家具堪称彬彬有礼的绅士,奠定了空间的骨架,软包家具就宛若曼妙多姿的淑女,闲适自得而风情万种。沙发、座椅、软榻、脚凳……柔软饰面的覆盖,使每一道曲线和每一个褶痕都更需要杰出设计的驾驭和顶级工艺的呈现,才能内外兼修,留下玲珑线条与空间时尚的曼舞。  姿态万千的软包家具也是“奢侈家具之王”Baker系列产品中最曼妙夺目的一道风景。Baker对软包家具的设计与制作,正像是高级成衣店对其服饰的精雕细
期刊
“世界计量经济学会”是国际上最富盛誉的经济学术组织,学会院士几乎囊括了当今所有世界知名的经济学家,去年,第一位中国大陆的院士产生;他曾在美国耶鲁大学、杜克大学和亚利桑那州立大学执教二十余年,也曾在国内清华大学、同济大学和长江商学院授课。周林教授有着美剧里成功人士的典型长相:天庭饱满、眼神坚定,鼻子挺隆、脸相方正,年届不惑却极具神采。  1991年9所大学试点MBA教育开始,到2011年中国已经有2
期刊
中国印迹,指代中国史上保留下来的具有中国特色和传统文化意义的产物,比如为人熟知的国画、书法、古琴、茶道等。在这里,要介绍一个与现代生活渐行渐远的东西:拓片。  拓片是什么?  如果不是行内人士,也许很少人会知道拓片是我国一项古老的传统技艺,所谓拓片,是将宣纸贴在器物表面,用墨拓印捶拓印制出文字和画像的一种技艺。优秀的拓片都需要一个技艺高超的拓工,一个好的拓工,可以完美展现实物的精彩和气韵,很多模糊
期刊
80后画家卜金虽然年轻,却对社会有着一种不忘本的责任感。这个来自湖南浏阳独闯天下的小伙,一路磕磕碰碰走到现在,从独善其身,逐渐过渡到兼济天下,在独立艺术与大众文化间摸索着平衡点,寻找着属于自己精神追求的那一份支撑。  出走  如同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一样,卜金自小就对绘画有着一份狂热和痴迷,7岁就开始自发学画,随后便一直徜徉在绘画的世界里。一开始,卜金只是出于对绘画纯粹的喜欢,那些颜料在他的眼里幻化成
期刊
80后画家卜金虽然年轻,却对社会有着一种不忘本的责任感。这个来自湖南浏阳独闯天下的小伙,一路磕磕碰碰走到现在,从独善其身,逐渐过渡到兼济天下,在独立艺术与大众文化间摸索着平衡点,寻找着属于自己精神追求的那一份支撑。  出走  如同许多热爱艺术的人一样,卜金自小就对绘画有着一份狂热和痴迷,7岁就开始自发学画,随后便一直徜徉在绘画的世界里。一开始,卜金只是出于对绘画纯粹的喜欢,那些颜料在他的眼里幻化成
期刊
陋室书吧  快节奏的生活在南昌路上是停滞不前的:这里没有宽阔路面,车水马龙的景象并不多见,老弄堂里流淌着鸟鸣,偶或能听见自行车铰链转动的声音和清脆的铃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最有名的葱油饼摊子藏在路边的一栋民居里,早上伊始直至傍晚,门口始终是人龙,花一两个小时排队等候的,不过是3元一只的葱油饼,一日300只,售罄打烊。多走几步路,门牌145号是一家安静的书吧,半边落地窗后头摆放着两张沙发椅和屏风,半
期刊
超薄与镂空的技艺如今在腕表业界上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而在40年前,由设计师Gérald Genta专门为爱彼腕表大胆设计,皇家橡树系列首次将超薄机芯搭载在精钢表壳内,并于1972年春季推出,直到今天依然让人赞叹。皇家橡树系列超薄镂空腕表,不仅是对皇家橡树系列传奇表款问世40周年的致敬之作,亦是爱彼表厂及其所掌握的精湛工艺之缩影。在同一款腕表中结合超薄机芯及精湛镂空工艺,实属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挑战。爱彼
期刊
三幕芭蕾舞剧《茶花女》首演于1978年,由芭蕾编导大师约翰·诺伊梅尔根据小仲马的同名世界名著改编,这个备受青睐的文学佳作以芭蕾的形式被搬上舞台,也是一次众望所归的创作。舞剧选用了肖邦的音乐作为配乐,当时是为20世纪最著名的芭蕾明星之一玛茜亚·海蒂度身而作。《茶花女》对于人物心理的细腻刻画及戏剧情节的巧妙描摹,堪称“戏剧芭蕾”的经典,许多段落的精彩设计充分运用了舞蹈及舞台艺术的特长,令人大呼过瘾。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