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第二外语通常指人们获得的第二门外国语言,经常作为辅助性语言。随着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德语近几年成为越来越热门的小语种之一,然而在小学阶段开设德语课程却实属少见。本文通过分析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教学现状,找出在德语教学领域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立足于德语课程的教学视角,从实践性和操作性出发提出相对应的策略,对小学阶段的德语教学课程进行探讨。
关键词:第二外语德语教学小学阶段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对外关系的蓬勃发展,第二外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其中就包括德语。第二外语德语教学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体系已存在较长时间,但是受众范围却较为狭窄,目前基础德语课程进入中小学阶段的趋势已初露头角。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进入小学课堂可以使更多的低龄儿童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工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如何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将是一直要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零基础德语学习起步年龄超出最佳学习年龄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就年龄对于二外学习的影响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实证,儿童在外语学习上却是存在低龄优势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学习新语言的最佳年龄时间,在年龄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先决生理优势,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能更快更好地接受零基础德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英语通常在小学阶段作为第一外语出现,而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则更多的是出现于大学阶段,且以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存在。根据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年龄已超出了学习新外语的最佳年龄。
(二)第一外语成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的一大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外语是英语。由于英语与德语同属印欧语系,因此二者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的方面,初学德语的人肯定会发现德语里很多单词和英语非常相似,只是发音不同,这也给很多德语学习者造成困扰。目前的二外德语教学情形是如此:英语被看成是阻碍德语学习成效的一个因素,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英语对德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这也正是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二外”习得或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三)教学模式呈现单一性
由于目前的小语种教育体系偏向于高等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大多出于理论研究,学习者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纷繁的语言理论,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单一地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 将直接经验传递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德语作为众多高校开设的小语种课程之一,其在我国的教学模式同样大致如此。
(四)基础德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进入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初生萌芽
2018年年初,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修订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首次凝练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作为选修课程。作为小语种之一的德语,可以预见其教学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二、小学阶段第二外语德语课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1. 从尝试“高小联动”的教育模式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制度
从当前我国低龄儿童阶段的外语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一外语普遍为英语,接受第二外语学习的儿童少之甚少,即使存在也主要存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构,缺少以学校为主体、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而小学如果通过与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合作,参考诞生在德国的“儿童大学”理念不妨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一方面通过此种创新的方式使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进入了小学课堂,另一方面为小学阶段基础德语课程教学探索做出了实质性的探路,为逐步形成小学阶段二外德语教学的体系与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2. 从语言迁移角度出发,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德语与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两种语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较语言学告诉我们,渊源相同的亲属语言存在语言的相似性,在语法结构和语言思维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英语语言现象引入德语课堂,能增强德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加快学习进度。更多地用第一外语英语做媒介,而少用汉语做媒介,这不但能巩固加深第一外语,因势利导,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和学习质量。此外,针对零基础德语学习者容易混淆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英德两种语言异同点并作对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使学生自主地意识到犯干扰性错误的根源,从而进行自我纠正。因此,如果能在儿童的初学德语阶段有效地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利用德语与英语的相似性充分调动语言正迁移的积极力量,那么二外德语的基础教学效果将水到渠成。
3. 由传统课堂模式逐渐向沉浸式外语教学法转变
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由于其接收信息量有一定限度,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成长规律。相反沉浸式外语教学法既给予了学生个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课堂的语言交流变成了一种学习的语言环境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潜意识的学习模式,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非母语环境来提高其对新语言的敏感度,更真实地体验这门语言。
4. 任务型學习方法调动学习新语言的趣味性
任务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应用性,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共同目标要达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和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师不做统一标准的设限,而是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二门外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前沿的教育研究成果融入德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得现有的相关理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低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掌握语言学习的技巧,引导学生真正将语言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沈佳瑜. 年龄因素对二外学习的影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13):86-91.
[2]盛力. 英语在“二外”德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 浙江:浙江大学,2007:1-68.
[3]俞溪. 沉浸式外语教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9:1-47.
[4]陈立. 浅谈德国歌德学院任务型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 传道授业版,2015(21) : 153.
关键词:第二外语德语教学小学阶段
随着我国国际化的程度日益加深和对外关系的蓬勃发展,第二外语的重要性日益增强,其中就包括德语。第二外语德语教学在我国的外语教育体系已存在较长时间,但是受众范围却较为狭窄,目前基础德语课程进入中小学阶段的趋势已初露头角。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进入小学课堂可以使更多的低龄儿童掌握一门新的语言工具,为学生的成长发展创造条件,如何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的教学将是一直要探索的问题。
一、当前德语作为第二外语教学的现状分析
(一)零基础德语学习起步年龄超出最佳学习年龄
自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众多学者就年龄对于二外学习的影响做出了大量的研究。大部分的研究实证,儿童在外语学习上却是存在低龄优势 。小学阶段的儿童处在学习新语言的最佳年龄时间,在年龄上占据不可替代的先决生理优势,这一年龄段的儿童能更快更好地接受零基础德语教学。
在我国目前的教育模式中,英语通常在小学阶段作为第一外语出现,而德语作为第二外语则更多的是出现于大学阶段,且以外语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或选修课形式存在。根据教育学界和心理学界的相关研究来看,这一阶段的学习者年龄已超出了学习新外语的最佳年龄。
(二)第一外语成为学习者在学习第二外语过程中的一大影响因素
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多数人的第一外语是英语。由于英语与德语同属印欧语系,因此二者在语音、词法、句法等方面具有诸多相似的方面,初学德语的人肯定会发现德语里很多单词和英语非常相似,只是发音不同,这也给很多德语学习者造成困扰。目前的二外德语教学情形是如此:英语被看成是阻碍德语学习成效的一个因素,这种情况的产生是由于英语对德语会产生一定的干扰。这也正是不少研究者提出的“二外”习得或学习过程中的负迁移。
(三)教学模式呈现单一性
由于目前的小语种教育体系偏向于高等教育阶段,这一阶段的学习者的学习目的大多出于理论研究,学习者需要掌握系统的知识框架和纷繁的语言理论,因此大部分高校的专业教师会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法来组织课堂,单一地通过教师在课堂上对知识的讲授, 将直接经验传递给学生,以提高课堂效率。德语作为众多高校开设的小语种课程之一,其在我国的教学模式同样大致如此。
(四)基础德语课程作为第二外语进入小学阶段的外语教学初生萌芽
2018年年初,教育部举办新闻发布会宣布将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九大精神,修订新的高中新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首次凝练提出各学科核心素养。其中,课程方案进一步优化了课程结构,保留原有学习科目,在英语、日语、俄语的基础上,增加德语、法语和西班牙作为选修课程。作为小语种之一的德语,可以预见其教学低龄化的发展趋势和发展前景。
二、小学阶段第二外语德语课堂建设的策略与建议
1. 从尝试“高小联动”的教育模式入手,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制度
从当前我国低龄儿童阶段的外语教育的现状来看,第一外语普遍为英语,接受第二外语学习的儿童少之甚少,即使存在也主要存在于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辅导机构,缺少以学校为主体、与学校教育深度融合的探索。而小学如果通过与开设德语专业的高校合作,参考诞生在德国的“儿童大学”理念不妨是一个值得借鉴的思路,一方面通过此种创新的方式使德语作为第二外语进入了小学课堂,另一方面为小学阶段基础德语课程教学探索做出了实质性的探路,为逐步形成小学阶段二外德语教学的体系与制度奠定了实践基础。
2. 从语言迁移角度出发,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
德语与英语同属日耳曼语族,两种语言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比较语言学告诉我们,渊源相同的亲属语言存在语言的相似性,在语法结构和语言思维上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将英语语言现象引入德语课堂,能增强德语课堂的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加快学习进度。更多地用第一外语英语做媒介,而少用汉语做媒介,这不但能巩固加深第一外语,因势利导,促进第二语言的学习,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了授课和学习质量。此外,针对零基础德语学习者容易混淆英德两种语言,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英德两种语言异同点并作对比分析是很有必要的,这能使学生自主地意识到犯干扰性错误的根源,从而进行自我纠正。因此,如果能在儿童的初学德语阶段有效地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知识,利用德语与英语的相似性充分调动语言正迁移的积极力量,那么二外德语的基础教学效果将水到渠成。
3. 由传统课堂模式逐渐向沉浸式外语教学法转变
传统课堂模式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则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而对于低龄儿童来说,由于其接收信息量有一定限度,因此传统教学模式并不适合他们的成长规律。相反沉浸式外语教学法既给予了学生个体良好的语言环境,同时也使课堂的语言交流变成了一种学习的语言环境 。这是一种全方位的、潜意识的学习模式,通过给学生提供充分的非母语环境来提高其对新语言的敏感度,更真实地体验这门语言。
4. 任务型學习方法调动学习新语言的趣味性
任务教学法重视语言的应用性,强调“从做中学”(learning by doing) 。在教学活动中设置多个小组,每个小组有一个共同目标要达成,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任务要完成,在此过程中需要独立思考和与他人沟通合作,教师不做统一标准的设限,而是更多地在教学过程中担当引导者的作用,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第二门外语在当今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将前沿的教育研究成果融入德语课程的实际教学中,使得现有的相关理论在不断的实践中逐步完善,开展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性格特点的教学活动,激发低龄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培养掌握语言学习的技巧,引导学生真正将语言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沈佳瑜. 年龄因素对二外学习的影响[J]. 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2014(13):86-91.
[2]盛力. 英语在“二外”德语教学中的辅助作用[D]. 浙江:浙江大学,2007:1-68.
[3]俞溪. 沉浸式外语教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研究[D]. 重庆:西南大学,2009:1-47.
[4]陈立. 浅谈德国歌德学院任务型教学模式[J].求知导刊: 传道授业版,2015(21) : 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