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这是指说话写文章不仅要有思想,还要有文采,没有文采的文章,不会流传下去。大凡鲜活具有美感的文字总是惹人喜爱,引人入胜,而那些陈旧的缺乏文学性的语言乏味干瘪,味同嚼蜡。高考作为选拔考试,想要在作文中取得高分,就必须在语言表达上以文采取胜。文采有助于文章中心的表现,语言具有文采思想内容才能有档次。但是大多数学生却忽视了语言的文采,在用语上要么平淡无奇,要么啰嗦冗长,甚至空话连篇。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在短时间内提高写作水平,让他们写出文采飞扬的文章呢?在这里我总结了几种方法。
一.句式灵活,巧用修辞
句式灵活是说写文章不能只用一种句式,句式单一就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老气,句式多变的文章往往灵动活脱,要想使自己的文章有活力就必须尝试用不同的句式。从表达的角度可以选择长句与短句,从语气的角度可以选择陈述、反诘、祈使、感叹,从强调的角度可以选择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序与倒装等等。
例如有一篇《理解》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理解一词常让人琢磨不透,有人说,理解是一种信任;有人说,理解是一种宽容;有人说,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有人说,理解是一种心灵的默契;理解是静夜与人共剪西窗烛的浪漫,是在赛场上与队友出神入化的配合,是在哭泣时别人递上的纸巾……无论哪种理解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这段文字语句长短结合,形成磅礴委婉、抑揚顿挫的语调,显得灵动多变不同凡响。
讲究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用修辞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文章以有文采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使用修辞,如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等。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精心锤炼,用词贴切
用词贴切要求文章措辞恰当,准确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恰当的动词可以把事物写活,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样精彩的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
三.镶嵌名句,画龙点睛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把久经岁月磨练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镶嵌在高考作文中,定能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段是这样引用的: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面对社会浊气,屈原选择莲的高洁,吟唱道义的湘流九歌;面对尔虞我诈,伯牙选择竹的清幽,共奏诚信的高山流水;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选择菊的芬芳,孕育心灵的露蕙春晖……极速时代,屈原渺茫了,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被视若草芥;物欲横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躯壳,诚信只是欺诈的筹码;官场臃肿,陶渊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几个官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拿着菊花对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换成‘情人’‘小蜜’更令他们趋之若鹜。”(2000年高考作文《千年一叹》)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
语言是文章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有突破,就必须不断的积累,广泛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积累得不够,时间匆忙我们不妨可以试试这几种方法,或许可能让你的作文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张妍,教师,现居甘肃清水。
一.句式灵活,巧用修辞
句式灵活是说写文章不能只用一种句式,句式单一就会使文章显得呆板老气,句式多变的文章往往灵动活脱,要想使自己的文章有活力就必须尝试用不同的句式。从表达的角度可以选择长句与短句,从语气的角度可以选择陈述、反诘、祈使、感叹,从强调的角度可以选择主动、被动、肯定、否定、常序与倒装等等。
例如有一篇《理解》的作文开头是这样写的:
理解一词常让人琢磨不透,有人说,理解是一种信任;有人说,理解是一种宽容;有人说,理解是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交流;有人说,理解是一种心灵的默契;理解是静夜与人共剪西窗烛的浪漫,是在赛场上与队友出神入化的配合,是在哭泣时别人递上的纸巾……无论哪种理解都有一种感人的力量。
这段文字语句长短结合,形成磅礴委婉、抑揚顿挫的语调,显得灵动多变不同凡响。
讲究修辞,则是为了把话写美。所谓“把话写美”,就是要使文章的语言具有一定的文学性,用修辞来美化语言是使文章有文采的一种重要手段。刘勰在《文心雕龙·情采》中指出“言以文远”,文章以有文采流传千古,唐代的散文家李翱《答王载言书》中也指出“义虽深,理虽正,词不工者不成文”,都说明了修辞对于写作的重要性。高考作文中要想使对象表现得更形象真切,更好地表达出对事物的爱憎和褒贬,更好地描绘出事物的内在特点,就必须使用修辞,如比喻、排比、借代、夸张等。高考作文《尝试》,一位考生是这样开篇的:
“尝试是什么?尝试是乌云蔽日时直上云霄的那只最勇敢的鸟;尝试是大浪迭起的海面上勇往直前的一叶扁舟。对于勇敢者,尝试是一条崭新的生活之路;对于弱者,那迫不得已的尝试是一座高筑的墙。十八个春秋,风风雨雨。回顾往事,我无悔无憾;展望未来,我信心百倍。我勇敢地面对生活,因为生活教会了我勇于尝试。”作者开始连用四个比喻,化抽象为具体,化深奥为浅显,它一出现,就使人精神为之一振。
二.精心锤炼,用词贴切
用词贴切要求文章措辞恰当,准确的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恰当的动词可以把事物写活,动词表现物或事物,不仅能够准确、简练、生动、形象,还能够化动为静,化无形为有形,化无声为有声。古往今来,人们对动词的使用总是情有独钟。例如:
“红杏枝头春意闹”,一个“闹”字,则春之意境全出;“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一个“噪”一个“鸣”字就起到了动静互化的效果;上文的“春风又绿江南岸”和“推敲”的故事,也是运用动词的范例;朱自清更是运用动词的现代语言大师,他在《荷塘月色》中这样写道:“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着轻纱的梦。”“泻”字描写出了月光自上而下的洒落,写出了月光的轻柔缓和地流动;而“浮”“洗”“笼”字则写出了月光在池塘中缓缓升起,又慢慢泛开,最后笼罩全塘的朦胧。
灵活运用形容词能把事物描写得生动而又贴切,能够调动人的视觉、听觉和触觉等多种感觉器官,让人充分感知所描写的对象。活用形容词,绘声绘色绘形。如朱自清《荷塘月色》有这样精彩的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甜甜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其中,“曲曲折折”写尽荷塘的形状,而“甜甜、亭亭、层层、袅娜、羞涩”等一连串形容词的运用,则写尽了荷花的风致,也写出了荷塘的优雅、朦胧、幽静之美。这是绘形绘色的典范。余光中《听听那冷雨》中“雨来了,最轻的敲打乐敲打这城市,苍茫的屋顶,远远近近,一张张敲过去,古老的琴,那细细密密的节奏,单调里自有一种柔婉与亲切”,则是绘声的极致。
三.镶嵌名句,画龙点睛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如果我们能够自然地把久经岁月磨练至今仍放出夺目光彩的古诗文名句镶嵌在高考作文中,定能增加文章的思想内涵和语言的文采,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高考满分作文《世界因多彩而精彩》中间一段是这样引用的:
“‘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吟咏着徐志摩的佳句,我轻轻掀开文学神秘的面纱。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豪放,李商隐‘留得残荷听雨声’的低沉,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旷达,柳永‘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婉约,各有千秋。”一段之内五处引用诗词名句,既为文章增添了亮丽的色彩,也增强了论证的说服力和说理感染力,显示了作者文史知识的丰富和驾驭语言的功力。
再看下面这段文字:
“面对社会浊气,屈原选择莲的高洁,吟唱道义的湘流九歌;面对尔虞我诈,伯牙选择竹的清幽,共奏诚信的高山流水;面对官场黑暗,陶渊明选择菊的芬芳,孕育心灵的露蕙春晖……极速时代,屈原渺茫了,大而无当之文如日中天,诚实本分之作被视若草芥;物欲横流,伯牙困惑了,合作是利益的躯壳,诚信只是欺诈的筹码;官场臃肿,陶渊明真真正正心‘死’了,有几个官儿‘不为五斗米折腰’拿着菊花对山犯傻?倒是把‘菊花’换成‘情人’‘小蜜’更令他们趋之若鹜。”(2000年高考作文《千年一叹》)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精粹,历史典故都是先贤圣哲们生命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留给我们后人的宝贵遗产,在写作中,有时候下笔千言却不如引用一个历史典故更具有说服力。
语言是文章最基本的建筑材料,作文是语言的艺术,要想使自己的作文有突破,就必须不断的积累,广泛的阅读,古人云:“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但如果积累得不够,时间匆忙我们不妨可以试试这几种方法,或许可能让你的作文产生出乎意料的效果。
张妍,教师,现居甘肃清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