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战国楚地漆器工业造型艺术

来源 :工业设计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nyanchend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其艺术成就在我国古代漆器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很多漆器制作工艺仍是脱胎于此。战国时代楚地的漆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设计生产能力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同样也展现出春秋战国的时代风貌。
  关键词:楚国 胎骨 漆器 造型
  
  天然生漆具有防腐蚀、耐酸、耐碱、防潮绝缘、耐高温、耐土抗性等。因此,天然生漆素有“涂料之王”的美称。用漆涂在各种器物的表面上所制成的日常器具及工艺品、美术品等,称为“漆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利用漆和制作漆器的国家。
  一、漆器的起源
  漆器究竟起源于何时,现在已无法确切考证,据《韩非子·十过篇》记载:“禹作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那么,早在新石器石器末期,中国人就已经掌握了一定的漆器制作工艺了,其历史已经有四五千年。可是,仅从文献是无法做出正确判断的,科学的结论需要有实物的佐证。
  1973年夏,浙江省余姚县属下的河姆渡村出土了一件小木碗。该碗出土时已经残破,并不引人注目,只是在其瓜棱形的表面涂有一层红色的物质,经过化学方法和光谱的分析,专家们发现,这层红色是天然漆,这个木碗其实就是一件较为简陋的古老漆器。与其一同出土的还有大量陶器、骨器、木器等,令人震惊的是这个遗址距今已有6000-7000之久。如此一来,中国的漆器生产历史反而提前了2000-3000年。
  如同多年前关于漆器起源时间的争论一样,漆器最早的用途在今人眼里一直都莫衷一是。元代人陶宗仪编撰的《辍耕录》上有记载说:“上古无墨,以挺点漆而出。”另外,明代的黄成著、杨明注《髹饰录》也说:“漆之为用,始于书简。”一般而言,漆书竹简的说法的确实流传较广。可是到目前为止,出土文物中最早和最多的漆器都是生活用具。事实上,在新石器石器晚期,漆器的萌芽阶段,人类的文字系统并不完整,应该不会异想天开,以漆为墨,在竹简上写写画画。因此,也有人认为漆液的防腐特性是漆器得以产生、流传的主要原因,远古的先民为了保存宜于腐败的战利品而使用漆液,从而慢慢发展到将之涂抹于日用器具。诸如此类,难以尽数。
  二、战国楚地漆器的兴起
  岁月流逝,到了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进入了奴隶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带动了生产工艺的进步。夏、商、周这三个王朝中,精美的漆器被不断生产出来,可是由于时代久远,这一时期的出土漆器大多已不复旧观,我们只能从一些残件中窥见它曾经的辉煌。
  就我国漆器工艺的发展而言,历史上第一次的突飞猛进、兴盛繁荣的时期,出现在战国,并且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两汉。战国漆器产量之多,品种之齐,制作之精,分布之广,都远远超过了前代。其中,又以南方的楚国最为发达。
  (一)地理条件
  漆器是主要原料之一是生漆是从漆树割取的天然液汁,主要由漆酚、漆酶、树胶质及水分构成。树对土壤条件要求不严,在灰岩、板岩、砂岩及千枚岩上发育的山地黄壤、山地黄棕壤、山地棕壤上均可生长。对土壤pH值亦要求不甚,但对土壤物理性质要求较高。喜光照,忌风,宜于背风向阳山地。
  漆树主要分布于亚洲温暖湿润地区,所以越南、朝鲜、日本、缅甸等国均有生长,可是其产量和质量均不及中国。在我国漆树的主要生长范围集中在东经97度-126度,北纬19度到42度之间,又以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大娄山、乌蒙山等山脉一带最为集中。战国时楚国就大约处于今天的湖北,这正是漆树大量生长的区域。有了充足的自然资源才使楚地的先人有了发展漆业的基本条件。
  (二)社会原因
  首先,是经济基础。楚国是战国时期幅员最为广阔的国家,且地理位置的天独厚。它位于长江的中游,西有巴山蜀水、北面中原大地、南面和东面则是广阔的江汉平原和江南丘陵。土地肥沃、水网密布,极利作物的生长,是著名的“鱼米羹饭”之乡。雄厚的经济优势,为楚国产漆、制漆都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其次,源于礼制的要求。可以明确的是,尽管当时的漆树种植已有了相当规模,但漆器成为日常用品还只是限于新兴地主阶级和贵族。在此之前,青铜器一直是贵族们炫耀财富和地位的有效工具,可是,春秋战国之后,从材料和工艺制作的角度看,青铜器的普及已远不如漆器。这恰恰是因为青铜器在当时仍是礼制和社会等级的象征物。诚然,春秋战国是一个“礼崩乐坏”的时代,青铜礼器使用,往往超越周礼所规定的数量规模,可是,青铜礼器所体现的价值观念在事实上还是存在的。
  三、战国楚地漆器特点
  (一)战国楚国漆器的种类
  战国以前,中国的漆器只有日用品、车马器、乐器、丧葬用品四大类,二十几个品种,待到了战国时期,楚地的漆器又新增了家具、文具、兵器、工艺品,成了八大类,有八十多个品种。既有觞、羽、豆、盒、盘、奁、鉴等小型器具,也出现了几、案、榻、床等大型器具。另外还有乐器,如瑟、钟鼓架等,兵器如弓、箭、矛、盾等。可见,这时的漆器已经深入到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二)战国时楚国漆器的胎骨制作
  楚国的漆胎有木、陶、皮、竹、金属、夹纻和丝麻多种,其中,木胎是最主要的品种,直到今天,仍是如此。
  木胎是中国漆器的传统胎骨,我国历史最久的出土涂漆碗,便是以木作胎的。楚国漆器的秀良品质当然和当地的木作工艺紧密相连。《庄子。徐无鬼》中有文:“郢人垩慢其鼻端,若蝇翼,使匠石斲之。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斲之,尽垩而鼻不伤,郢人立不失容。”郢,即楚国。匠石,指的就是楚国一位姓石的木匠,他可以以斧除人鼻端上的垩粉而不伤其容。楚地木作技艺之精,由此可见一斑。
  当时木胎的制作又分为砧制、旋制、卷制、雕刻四种。其中,砧制和旋制古已有之,而卷制和雕刻确是这时的楚国才新生的。卷制,就是把木材制成薄片,卷成筒状,然后再粘接底部。这样的设计大大节省了木料的耗费,更是胎身变得更为轻薄,是非常实用的创新。
  另外,夹纻胎始于战国的楚地,是用灰泥制成造型,并在外面糊上麻布,再涂上漆,如此数遍,等干后构成定型的硬腔,最后洗尽灰泥才制成器物。这样的漆器比卷木胎更轻便,且不会腐朽变形,制作过程中更能自由造型,因此广受好评。
  (三)战国时楚国漆器装饰
  这时的漆器装饰多采用的是彩绘。早在新时期时代人们便掌握了使用红、黄、蓝、白、黑这五种基本色调,到了夏、商、周三代又出现了复合色,战国时,匠人们熟练的运用着红、黄、蓝、绿、白、褐、黑、金、银等多种色彩,勾、描、点、涂极尽华美、灿若云霞、如梦似幻。此外还有彩绘、贴金、描金、雕花、针刻、镶扣等多种。
  前文已经说过,此时的漆器不同于青铜器,受到较少的礼教制约,故而更加自由。所以,不同于以前饕餮纹所造成的神秘感,楚国漆器上的纹饰一派自由浪漫的时代风尚。除了之前多见的动物纹和几何纹,还出现了富有生活情调的植物纹和自然景象纹,甚至是体现贵族生活和神话传说的绘画性图案。
  四、漆器工业造型艺术在现代设计中的运用
  动物纹是楚国彩绘中的常见题材,有龙、蛇、虎、豹、猪、狗、蛙、鸟等,多不胜数。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凤、鸟纹。现代造型艺术风格中常常借鉴此类题材。甚至可以说,在某些产品设计上直接使用了凤鸟纹。
  楚文化始兴于周,是对中华文化产生广泛影响的一种区域文化,绵延800余年。随着楚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强盛,楚文化脱颖而出,进而与中原文化分庭抗礼,共同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流。而漆器工艺就是楚文化中极具代表性的单位元素,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发展突飞猛进,其艺术成就在我国古代漆器史上具有深远的影响。今天,很多造型艺术借鉴了漆器制作工艺。战国时代楚地的漆器,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生产能力和人们的审美趣味,展现了春秋战国的时代风貌还影响着现代造型的风格设计。
  
  参考文献
  [1]陈晴.漆器.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第一版.
  [2]翁纪军.漆艺.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2006年第一版.
  [3]中央美术学院美术史教研室.中国美术简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
  
其他文献
中外合作办学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我国开展对俄合作办学具有优越的地缘优势和良好的合作基础。东北农业大学对俄合作办学开展较早,并取得较好成效,但也存在着相
7月的池州,蔚蓝的天空中白云朵朵,远处的青山绿水映入眼帘,一阵阵裹着热浪袭来的花香味,让这夏日的酷热有了丝丝凉意.站在这座美丽的城市中央,记者仿佛更加明白了当初汪良恩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国务院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部际联席会议办公室)决定,授予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经济新闻处等100个单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工作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授予郑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