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节课围绕“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展开。《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突破学科本位的思想,不仅仅以物理学本身的内容、结构为出发点,而是首先考虑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质,着眼于全体学生的发展。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讓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三个实验的成功演示是关键,实验成功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实验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交流讨论、解释现象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要学生能在现象中提炼出物理原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需注意切入点要小,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教学活动之后感到一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还需改进。
关键词:物理教学; 从生活走向物理; 从物理走向社会。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1-036-001
一、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过两个活动“反复弯折铁丝使铁丝发热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说明做功可以改变物体内能,同时明确了现象中涉及的能量转化。本节重点介绍了四冲程汽油机的构造和工作过程,对于柴油机则在“信息库”中介绍,这样既能突出重点,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在最后,本节通过活动“比较相同质量的酒精、纸片燃烧放热的不同”建立了热值的概念,通过阅读燃料的热值表,让学生认识到热值也是燃料的一种特性。通过“读一读”了解关于燃料燃烧和环境保护,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二、学情分析
学生对“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比较容易接受理解,而对“做功改变物体内能”比较陌生,或者尽管教师提出事例学生能有一些感受,但是甚少想过为什么,更加不能科学的解释其中的道理。
在探讨热传递、做功这两种方式改变内能的本质原因时,关于能量的转化情况需要充分例举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并加以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现象入手理解其中的物理原理。然而学生的生活经历确实较少,需要教师通过多种手段方式,讓现象呈现在空间和时间都很有限的课堂上。
三、任务与目标
1.认识做功是改变物体内能的一种方式,是其他形式能向内能的转化过程;
2.知道热机的工作原理;
3.了解四冲程汽油机的基本结构及其工作过程;
4.了解内能的利用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意义;
5.知道不同燃料的热值不同,会查热值表,会进行燃料燃烧放热的简单计算,能从能量转化的角度认识燃料的热值;
6.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初步认识能源与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关系。
四、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物理课程的设置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让学生从身边熟悉的生活现象中探究并认识物理规律,同时还应将学生认识到的物理知识及科学研究方法与社会实践及其应用结合起来,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在生活与生产中的实际应用。
笔者将本节课分为4个板块,第一板块:通过“冬天给手取暖的两种方式”和“使铁丝温度升高的两种方式”说明做功也可以改变物体的内能,从而引入新课。第二板块:通过实验“空气压缩仪引燃硝化棉”,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机械能转化为内能;通过实验“水蒸气推动木塞”说明通过做功可以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第三板块:通过学生交流讨论,例举生活生产中做功改变内能的事例并解释,进一步理解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的本质。第四版块:通过实验“观察点火爆炸现象”模拟热机的做功冲程,进一步使学生明确通过做功可以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为下节课热机的教学做铺垫,并完成整节课“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教学思路。
五、教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三个实验的成功演示是关键,实验成功便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实验准备显得尤为重要。学生交流讨论、解释现象是本节课学生的主要活动形式,要学生能在现象中提炼出物理原理是有一定难度的,因此在问题的设置上需注意切入点要小,问题的指向性要明确。教学活动之后感到一些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有茫然的感觉,还需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