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古代哲学家、数学家普洛克拉斯曾经说过:“哪里有数,哪里就有美。数学的魅力就在于它具有诱人的美。”一堂堂设计合理的数学课、一道道构思精巧的数学题、一个个充满理性的数学规律等,都为展示这种美提供了舞台。用美丽的数学文化浸润的课堂是焕发生命活力的课堂,它能让学生个性飞扬。
一、收集信息,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等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教材例题时而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把例题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相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
师:今天我带大家去逛商场,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且知道它的单价,就举手告诉大家。
生1:儿童毛巾每条3元。
生2:男袜每双5元。
生3:棒棒糖每盒60个,每个1元5角。
……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吗?
……
课堂中根据学生自编的应用题,再增加条件改编成例题进行教学,这样由易到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到新生成的数学例题,学生再学习连乘应用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节课,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较明显。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让学生留心生活,注重积累数学信息,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游戏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就会发现数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让所有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美丽的数学光环,那么他们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喜欢你”。
二、学做合一,让学生鉴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它既有数形的外在美,也有它特定的内在美。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对数学缺少兴趣,甚至恐惧数学,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动脑中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示数的美、形的美、学习方法美、数学语言美。
1.在数数和计算中感悟数感美
人们常说:“空间的数字,抽象的数学。”其实不然。例如,在教学“8、9的认识”时,我先教学生画简笔画,画8个小葫芦和9个小气球,就像一排整齐可爱的娃娃,再通过课件慢慢地抽象出数字8和9,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字和图画如此相似,原来数字也能组成一幅画。这时我适时地布置作业:“写数比赛,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美!”学生更是乐在其中。
2.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形的美
数学虽然没有语文中词句描绘得那么如诗如画,但空间图形的多面性(即同一图形由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显示)散发出的美却也光彩夺目,千姿百态。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课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小制作,有的用小图片、小三角形等串成风铃;有的设计成精致的小壁画;有的设计成一个卡通人物形状的小钟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又为生活创造了美。
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课尾。
师:把自己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与大家一起欣赏。(黑板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图案)
师:你认为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学生望着黑板上形式各异的图案,灵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生1:有趣的轴对称。
生2: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
一个一个课题都恰如其分。
3.在讨论探索中感悟数学方法美
开放式教学以讨论、探索性教学为主,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可操作性、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诱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猜测问题,再通过讨论、操作、验证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设计了如下步骤:(1)回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什么?(认识数学方法“转化”)(2)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哪些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机会)(3)分组操作讨论:把学具圆平均分成16份,剪开拼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大家动手试一试。这样留给学生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推导、验证,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每个学生都重走一下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学生在知识构建的活动中,萌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积累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在师生互动中感悟评价艺术美
转变教师角色,合理地进行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有助于思维个性、心理个性的发展。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学,我知道了……”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互评:“我想对某同学的想法进行补充……”“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同时,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对每一位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让每个人不带着遗憾坐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的回答完全正确,老师给你打满分”“老师非常荣幸,我的想法和你一样”等。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说,评价是一门艺术,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开放练习,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开放性练习是让学生从一种想法、一个角度、一种解法中跳出来,充分展示思维的个性,拓宽思维的空间。例如,在“圆柱的体积”的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1支粉笔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粉笔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大小不同)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惑。经过短时间的沉思,学生尝试练习,终于有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学生共同讨论起来,相互之间的启发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迸发。有的说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求出平均半径,再根据半径求体积;有的说先求出上下两个底面的平均面积,再乘以高;还有的说拿两支粉笔颠倒放,求出大小两个底面的面积和,再乘以高……于是一个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假设出现了,学生不再沉默,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创造欣喜。因此,只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氛围和环境,他们就敢大胆尝试,不断求异、求新,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去建造自己美丽的数学王国。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你深入其中,探其深幽时就会深刻感到数学文化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教、学、做、悟和谐统一,尽情去享受生活中的美丽数学吧!
(责编 蓝 天)
一、收集信息,让学生感悟生活中的数学美
数学教材具有通用性、共同性,同时又有简约性等特点,加上时代的变化、知识的更新,教材例题时而会出现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如果把例题与学生身边喜闻乐见的事物相联系,让数学问题生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那么定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体验到数学的应用价值,激发他们探索数学奥秘的兴趣。例如,教学“连乘应用题”一课。
师:今天我带大家去逛商场,如果看到自己喜欢的物品,并且知道它的单价,就举手告诉大家。
生1:儿童毛巾每条3元。
生2:男袜每双5元。
生3:棒棒糖每盒60个,每个1元5角。
……
师:你能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一步乘法应用题吗?
……
课堂中根据学生自编的应用题,再增加条件改编成例题进行教学,这样由易到难,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用品到新生成的数学例题,学生再学习连乘应用题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一节课,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教学效果较明显。可见,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只要让学生留心生活,注重积累数学信息,在自己的周围生活中、游戏中感受学习数学的乐趣,就会发现数学也不是高不可攀的,让所有的学生看到生活中美丽的数学光环,那么他们一定会高兴地叫起来“数学,我喜欢你”。
二、学做合一,让学生鉴赏数学的内在美
数学是人类最高超的智力成就,它既有数形的外在美,也有它特定的内在美。罗丹曾经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如果学生感到数学枯燥,对数学缺少兴趣,甚至恐惧数学,那是因为我们在教学中没有让学生在动手中动脑,在动脑中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及时向学生提示数的美、形的美、学习方法美、数学语言美。
1.在数数和计算中感悟数感美
人们常说:“空间的数字,抽象的数学。”其实不然。例如,在教学“8、9的认识”时,我先教学生画简笔画,画8个小葫芦和9个小气球,就像一排整齐可爱的娃娃,再通过课件慢慢地抽象出数字8和9,学生惊奇地发现数字和图画如此相似,原来数字也能组成一幅画。这时我适时地布置作业:“写数比赛,比一比谁的数字写得美!”学生更是乐在其中。
2.在动手操作中感悟数形的美
数学虽然没有语文中词句描绘得那么如诗如画,但空间图形的多面性(即同一图形由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显示)散发出的美却也光彩夺目,千姿百态。例如,教学“平面图形面积”复习课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一个由平面图形组成的小制作,有的用小图片、小三角形等串成风铃;有的设计成精致的小壁画;有的设计成一个卡通人物形状的小钟面。这样既满足了学生动手的欲望,又为生活创造了美。
再如,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的课尾。
师:把自己设计的各种各样的轴对称图形贴到黑板上,与大家一起欣赏。(黑板上贴满各种各样的图案)
师:你认为这节课的课题是什么?(学生望着黑板上形式各异的图案,灵感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
生1:有趣的轴对称。
生2:美丽的轴对称图形。
……
一个一个课题都恰如其分。
3.在讨论探索中感悟数学方法美
开放式教学以讨论、探索性教学为主,教师要创设有趣的、可操作性、可探索的数学情境,诱导学生走进数学世界,培养他们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猜测问题,再通过讨论、操作、验证去解决问题。例如,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我设计了如下步骤:(1)回忆三角形、梯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你发现什么?(认识数学方法“转化”)(2)圆的面积可以转化成哪些图形的面积?(让学生有“异想天开”的机会)(3)分组操作讨论:把学具圆平均分成16份,剪开拼拼,你能拼成什么图形?拼成的图形与圆有什么关系?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吗?大家动手试一试。这样留给学生尝试、讨论、发展和充分想象的时间与空间,学生通过自己的反复推导、验证,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使“每个学生都重走一下数学家探索数学之路”。学生在知识构建的活动中,萌发和培养了创新意识、合作意识,积累了自主学习的方法,体验了成功的喜悦。
4.在师生互动中感悟评价艺术美
转变教师角色,合理地进行课堂评价,能使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认识自我,有助于思维个性、心理个性的发展。如在自主学习中,学生进行自我评价:“通过自学,我知道了……”在小组学习中,学生面对面地互动、互评:“我想对某同学的想法进行补充……”“我非常赞成某同学的想法。”同时,课堂评价作为师生交流思想的平台,教师对每一位发言的学生要给予肯定,让每个人不带着遗憾坐下,如“你的想法真妙”“你的回答完全正确,老师给你打满分”“老师非常荣幸,我的想法和你一样”等。在师生的共同评价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因此说,评价是一门艺术,充满了艺术魅力。
三、开放练习,让学生体验创造美
开放性练习是让学生从一种想法、一个角度、一种解法中跳出来,充分展示思维的个性,拓宽思维的空间。例如,在“圆柱的体积”的复习课上,我出示了这样一道练习题:1支粉笔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粉笔上下两个圆形底面大小不同)这样一个挑战性的问题,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疑惑。经过短时间的沉思,学生尝试练习,终于有一个、两个、三个……更多的学生共同讨论起来,相互之间的启发和同伴之间的交流,学生的思维火花在迸发。有的说先量上下两个底面的半径,求出平均半径,再根据半径求体积;有的说先求出上下两个底面的平均面积,再乘以高;还有的说拿两支粉笔颠倒放,求出大小两个底面的面积和,再乘以高……于是一个个具有创新意识的假设出现了,学生不再沉默,人人都在为自己的创造欣喜。因此,只要在课堂上为学生设计一些具有弹性和开放性的题目,为学生提供“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氛围和环境,他们就敢大胆尝试,不断求异、求新,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解决问题,去建造自己美丽的数学王国。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当你深入其中,探其深幽时就会深刻感到数学文化自身独特的审美价值。让我们与学生一起教、学、做、悟和谐统一,尽情去享受生活中的美丽数学吧!
(责编 蓝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