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苍南县灵溪第二高级中学,浙江 温州 325000)
【摘要】: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的意义,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能力;培养
1.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要全面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课程模式的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日趋成熟,其思维活跃,认识和判断能力达到一定基础,是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意见,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及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2.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2.1 能力概念的内涵:(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体心理条件,他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2)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3)能力与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和影响。(4)能力是知识技能、经验经过类化,概括以后形成的。(5)能力是人的先天身体组织的技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训练和活动)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
2.2 体育能力的结构: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锻炼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组织能力、体育认识能力和体育适应能力等。
中学生体育能力的现状:学生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了11%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体育课为了应付体育成绩而学习的学生有13.5%,这些数据说明体育教师对项目的健身原理未能有效阐明,更缺乏对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挖掘,使学生处于沉闷、紧张的气氛当中。
据调查,没有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参与人数21.9%,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计划某项体育活动,教学中培养的是记忆型、模仿型的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从中说明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不佳,难以科学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和正确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3.中學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3.1 充分认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意义。
3.1.1 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反映一个人素质水平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呼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思考和判断,由教师“主演”变成“导演”,学生学练过程中“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3.1.2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活动往往起源于兴趣,兴趣是主要动力之一。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学生违心地进行练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体育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3.1.3 有利于为终身体育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及学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学、自练、自娱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而且可以学会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必备的技能,为学生升入高等学府或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推动全民健身也有一定的意义。
3.2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3.2.1转变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时代新人。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讲,强化素质教育即摆脱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切实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舞台,寻找自己的灵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来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方面面,彻底转变体育教育观。
3.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体育大纲的内容体系,重竞技轻健身,重共性轻个性,不要单从教师的愿望和教材项目自身的完整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体育的全面需要和合理需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选择。应该把体育健身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贯彻到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练”为主,由过去的“育体”转向“健身启智”,求知育人的综合多样化体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作到学会、会学、会思考、会创造的过程。
3.2.3开展专选课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学校体育专选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专选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從而为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供知识和技术的储备,也为其职业工作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学生进入学校经过一年的体育普修学习后,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受到教师或体育明星的感染,对某项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对该项目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在第二学年适时开设体育专选课,例如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健美操等专项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专项学习,加深对该运动项目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该运动项目的技术能力。
3.3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3.1 多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积极性的方面加以肯定,这对于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今后的学习具有一定意义。
3.3.2 多创造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体育课中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创造机会,也可以通过练习推选优生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表现及学生来评价。由此可见,能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选择较宽松、自由地学习,更富有个性化。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师给必要性地启发和帮助。
4. 结论与建议
4.1 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而它的基本体育能力主要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所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必须把体育课,课外活动构成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体育能力的主要场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正确评价自己,为今后的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活动特点(运动能力差,水平低,学习时间短)等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动”的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爱动、爱练、会动、会练、善动、善练的体育意识,从“动”中体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从“动”中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卜亚良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教资料》2005年18期
[2] 林谨试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 谈论高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国学术发表网》2011年
【摘要】:中学体育是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阶段,是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重要衔接点,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关键环节。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与问卷调查法,结合笔者教学实践,针对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的意义,提出培养中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与方法。
【关键词】:体育教学;体育能力;培养
1.前言
在素质教育的全面推动下,学校体育教学提出了要全面地培养学生体育能力。长期以来,体育教学受传统的教育思想观念,单一、重复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及课程模式的严重影响,学生的体育能力不尽人意;另一方面,学生的身心日趋成熟,其思维活跃,认识和判断能力达到一定基础,是形成良好的健身意识,体育能力和终身体育的最佳时期。因此,笔者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提出了若干意见,为全面提高学生体育能力及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参考。
2.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内涵和结构
2.1 能力概念的内涵:(1)能力是顺利完成某种活动的主体心理条件,他总是与某种活动相联系并直接影响活动的效率。(2)能力是以智力为核心。(3)能力与人的个性心理特点的制约和影响。(4)能力是知识技能、经验经过类化,概括以后形成的。(5)能力是人的先天身体组织的技能在一定条件下(通过训练和活动)可以发展到一定程度。
2.2 体育能力的结构:体育能力是一个人在学习掌握体育知识和体育技能的基础上,运用各种方法和手段,对自身的体育实践活动进行指导和调节的一种综合能力。如体育锻炼能力、锻炼的评价能力、体育组织能力、体育认识能力和体育适应能力等。
中学生体育能力的现状:学生在统一的培养模式、培养规格、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及多年不变的教学方式的影响,大大限制了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和积极性的发挥,使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个性受到压抑,导致了11%的学生对体育课不感兴趣,上体育课为了应付体育成绩而学习的学生有13.5%,这些数据说明体育教师对项目的健身原理未能有效阐明,更缺乏对项目的趣味性、娱乐性的挖掘,使学生处于沉闷、紧张的气氛当中。
据调查,没有参与课外活动的人数占参与人数21.9%,原因是学生不知道如何安排、计划某项体育活动,教学中培养的是记忆型、模仿型的学生,导致许多学生在体育活动中显得有些盲从被动,从中说明学生的组织能力、交际能力、实践能力表现不佳,难以科学指导自己的体育锻炼和正确评价自己的锻炼效果。
3.中學生体育能力的培养
3.1 充分认识学生体育能力的提高的重要意义。
3.1.1 有利于激发学生旺盛的求知欲
能力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也是反映一个人素质水平能力结构效能的综合反映,学生能力的提高能呼唤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动机,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学习态度,使学生开展思考和判断,由教师“主演”变成“导演”,学生学练过程中“要我学”变成“我要学”达到充分调动学习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3.1.2 有利于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体育活动往往起源于兴趣,兴趣是主要动力之一。因为兴趣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它能推动人去探索知识,发展新的能力。所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上好体育课的心理基础。如果教学内容、手段、方法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教师还要学生违心地进行练习,这样会影响学生的积极性和兴趣,体育课就不会有好的效果。
3.1.3 有利于为终身体育的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系统地掌握体育知识与技能及学练方法。进一步提高自学、自练、自娱的能力,不仅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健康和身体素质水平,而且可以学会一些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必备的技能,为学生升入高等学府或走向社会独立从事身体锻炼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推动全民健身也有一定的意义。
3.2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对策
3.2.1转变教学观念
素质教育的目的在于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培养时代新人。对广大体育教师来讲,强化素质教育即摆脱传统、狭隘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切实关心和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善于挖掘学生的潜能,创造机会让学生自我表现舞台,寻找自己的灵感,激发对体育的兴趣,来培养学生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通过教学各个环节有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将素质教育的思想贯穿于教学方方面面,彻底转变体育教育观。
3.2.2 改革教学内容和方法
体育教学内容要打破传统体育大纲的内容体系,重竞技轻健身,重共性轻个性,不要单从教师的愿望和教材项目自身的完整体系出发,充分考虑学生体育的全面需要和合理需要,兼顾学生的生理、心理的特点进行选择。应该把体育健身教育、娱乐教育、生活教育、心理教育贯彻到体育教学当中,使学生真正认识体育锻炼的意义和作用。在教学方法上,由过去的学生跟着练转向学生“自练”为主,由过去的“育体”转向“健身启智”,求知育人的综合多样化体系,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促进个性发展,使每个学生作到学会、会学、会思考、会创造的过程。
3.2.3开展专选课教学,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与能力
学校体育专选课教学对于培养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和能力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体育专选课能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符合学生自身的要求,從而为其今后终身从事体育锻炼提供知识和技术的储备,也为其职业工作奠定健康的身体基础。
学生进入学校经过一年的体育普修学习后,对各项体育运动项目有了初步的了解,同时,受到教师或体育明星的感染,对某项运动项目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对该项目进一步学习的意愿。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学习意愿,在第二学年适时开设体育专选课,例如开设篮球、足球、羽毛球、排球、健美操等专项选修课程,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意愿选择一项体育运动项目进行专项学习,加深对该运动项目知识的学习和提高该运动项目的技术能力。
3.3 中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途径
3.3.1 多运用激励性的教学评价
评价作为一种教学手段,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活动。所谓激励性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和进步从积极性的方面加以肯定,这对于学生增强信心,提高学习的自觉性以及今后的学习具有一定意义。
3.3.2 多创造学生表现的机会
在体育课中有计划地安排一定时间给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和锻炼机会,教师以示范的形式创造机会,也可以通过练习推选优生进行示范,让学生进行表现及学生来评价。由此可见,能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进行体育学习选择较宽松、自由地学习,更富有个性化。根据不同的学生的需要教师给必要性地启发和帮助。
4. 结论与建议
4.1 面对21世纪的信息时代,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已势在必行,而它的基本体育能力主要通过在校几年的学习与实践活动中所获得。因此,体育教学应主动适应社会变革,必须把体育课,课外活动构成学生的主体性开发,培养和提高学生各种体育能力的主要场所,从而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全方位的提高,正确评价自己,为今后的学习和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4.2 根据体育教学目标及学生活动特点(运动能力差,水平低,学习时间短)等因素。培养学生树立“动”的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爱动、爱练、会动、会练、善动、善练的体育意识,从“动”中体验体育锻炼所带来的乐趣,从“动”中增强体质,掌握锻炼方法,养成锻炼习惯。
参考文献:
[1] 卜亚良 浅析体育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 《文教资料》2005年18期
[2] 林谨试论中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太原教育学院学报》2012年6月
[3] 谈论高职学生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国学术发表网》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