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等收入陷阱”这一概念始见于2006年世界银行发布的《东亚经济发展报告》,其含义是指当一个经济体达到中等发展水平后,由于不能顺利转变发展方式和发展模式,在相当长时间内无法成功跻身高收入国家行列。过去五年,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全方位的、开创性的成就,发生了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变革,夯实了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雄厚基础。江苏作为我国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肩负着为全国发展探路的使命,实现转型发展,成功跨越陷阱,顺利进入高收入阶段,对推动全国发展具有典型和示范意义。
江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速率逐步加快。参照国际经验,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江苏发展水平共经历三次历史性跨越。一是1978—1996年,成功跨越“贫困陷阱”,实现从低收入阶段到下中等收入阶段的跨越。1978年,江苏人均GDP仅为255美元,到1996年超过1000美元,用18年时间迈入下中等收入阶段。二是1997—2007年,成功迈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级阶段,实现从下中等收入阶段到中上等收入阶段的跨越。经过10年的努力,2007年江苏人均GDP达4450美元。三是2008年以来,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中期阶段,开始由中上等收入阶段走向高收入阶段。2008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2012年跨过1万美元关口,2016年超过1.4万美元。根据2017年7月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大于1223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3956美元至1223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1006美元至395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小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考虑到人均GDP与人均GNI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具实质意义的结构指标的变化,综合判断,目前江苏人均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期。
江苏具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基礎。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GDP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二位,2016年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15万亿美元,如以独立经济体来衡量居世界第16位。人均GDP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8: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江苏是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2016年研发经费支出达2027亿元,占GDP比重为2.6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18.5件,均居全国前列。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成长壮大。三是实体经济优势突出。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8万亿元、利润总额1057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7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5%。四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全省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调整为5.4∶44.1∶50.5。2016年,全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五是体制机制活力日益增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201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7%。
江苏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征途上已接近全程。根据对未来发展的情景分析,预计江苏到2020年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时,同步实现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成功跨越,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期末江苏人均GDP将超过10万元,超过世界银行利用Atlas方法统计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NI绝对收入标准20%以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江苏肯定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跃升到高收入阶段,但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在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2016年全省人均GDP折合1.43万美元,在世界排名仅为第52位,相当于2015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99万美元的35.8%、美国5.61万美元的25.5%、日本3.45万美元的41.4%、德国4.12万美元的34.7%、韩国2.72万美元的52.6%,与发达国家差之甚远。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县级市昆山是最低县的4.7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最低县的8.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县的2.7倍。201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5%,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60%以上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等仍然偏弱,2016年江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213件,仅为广东的13.6%;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6%,低于以色列(4.25%)、韩国(4.23%)、日本(3.49%)、德国(2.9%)。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2016年江苏土地开发强度达21.4%,比浙江、广东分别高出8.6个、9.9个百分点,苏南部分地区开发强度已接近世界公认30%的警戒线;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比浙江分别高出29.8%、49.4%和58.1%,比广东高出68.4%、15.4%、75%。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充分认识并有效破解发展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并为进入高收入阶段以后依然保持强劲发展积蓄动能、厚植优势,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从“供给侧”“创新”“三农”“区域发展”“经济体制”“全面开放”等方面为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路线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江苏而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选择,是顺利迈入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引擎。应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 建立以质量效益为旨归的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形成的现代动力体系,避免“增长陷阱”。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大量研究表明,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类经济体都有可能陷入增速低迷状态。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拉美国家,1961—200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1.7%,而同期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长率年均在7%以上。经济增速回落的直接诱因是旧的增长动力逐渐衰退,而新的动力不够强劲。确保经济换挡不失速,摆脱“增长陷阱”,就必须挖掘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现代动力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充沛动能,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从而实现新旧动能的切换,使经济在提质增效中稳步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跃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配置,扩大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增强江苏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发展新经济,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动能,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对冲传统经济的下行压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实现经济集约化、循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经济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避免“转型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转型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必须加快建设“四位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实体经济这个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科技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牛鼻子、现代金融这个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并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进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其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迈入高收入阶段必须紧紧依靠发展实体经济。要抓住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的重大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好增量带动、以“新”促“高”和存量提升、推“陈”出“新”的文章,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创新是经济转型之源、强盛之基。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能力创新强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产金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培养和锻造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创富。
構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避免“制度陷阱”。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没能跃上高收入阶段,主要就源于采取了错误的制度设计和干预政策,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累积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抑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因此,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提升改革的“含金量”,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大力推进“放管服”、减税降费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又要善于做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遵循市场规律,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培育“橄榄型社会”的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同时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
江苏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速率逐步加快。参照国际经验,改革开放近40年来江苏发展水平共经历三次历史性跨越。一是1978—1996年,成功跨越“贫困陷阱”,实现从低收入阶段到下中等收入阶段的跨越。1978年,江苏人均GDP仅为255美元,到1996年超过1000美元,用18年时间迈入下中等收入阶段。二是1997—2007年,成功迈出中等收入陷阱的初级阶段,实现从下中等收入阶段到中上等收入阶段的跨越。经过10年的努力,2007年江苏人均GDP达4450美元。三是2008年以来,成功走出“中等收入陷阱”的中期阶段,开始由中上等收入阶段走向高收入阶段。2008年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2012年跨过1万美元关口,2016年超过1.4万美元。根据2017年7月世界银行最新公布的划分标准,人均国民总收入大于12235美元为高收入国家,3956美元至12235美元为上中等收入国家,1006美元至3955美元为下中等收入国家,小于1005美元为低收入国家。考虑到人均GDP与人均GNI之间的差异,以及更具实质意义的结构指标的变化,综合判断,目前江苏人均发展水平正处于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攀升的过渡期。
江苏具备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现实基礎。一是综合实力不断增强。全省GDP自2008年以来已连续9年稳居全国第二位,2016年按当年汇率折算为1.15万亿美元,如以独立经济体来衡量居世界第16位。人均GDP居全国各省区首位。2016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3万元,达32070元;城乡居民收入之比为2.28:1,是全国城乡收入差距较小的省份之一。二是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江苏是全国创新资源最密集、创新活动最活跃、创新成果最丰硕的地区之一。2016年研发经费支出达2027亿元,占GDP比重为2.66%,万人有效发明专利量18.5件,均居全国前列。以新技术、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为代表的新经济不断成长壮大。三是实体经济优势突出。2016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15.8万亿元、利润总额10574亿元,均居全国第一;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达6.71万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1.5%。四是经济结构逐步优化。2015年全省实现产业结构“三二一”的标志性转变,2016年三次产业构成比例调整为5.4∶44.1∶50.5。2016年,全省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6.3%,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五是体制机制活力日益增强。推进全面深化改革,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激发了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2016年,全省非公有制经济实现增加值占GDP比重达67.7%。
江苏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征途上已接近全程。根据对未来发展的情景分析,预计江苏到2020年如期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之时,同步实现由上中等收入阶段向高收入阶段的成功跨越,并在此基础上开启“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预测结果显示,“十三五”期末江苏人均GDP将超过10万元,超过世界银行利用Atlas方法统计的高收入国家人均GNI绝对收入标准20%以上。
“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江苏肯定能够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跃升到高收入阶段,但发展中一些长期积累的矛盾也在凸显,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比较突出。2016年全省人均GDP折合1.43万美元,在世界排名仅为第52位,相当于2015年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3.99万美元的35.8%、美国5.61万美元的25.5%、日本3.45万美元的41.4%、德国4.12万美元的34.7%、韩国2.72万美元的52.6%,与发达国家差之甚远。全省人均GDP最高的县级市昆山是最低县的4.7倍,人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是最低县的8.2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最低县的2.7倍。2016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50.5%,低于发达国家普遍达60%以上的水平。自主创新能力、研发投入强度等仍然偏弱,2016年江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为3213件,仅为广东的13.6%;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2.66%,低于以色列(4.25%)、韩国(4.23%)、日本(3.49%)、德国(2.9%)。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得到根本改观,2016年江苏土地开发强度达21.4%,比浙江、广东分别高出8.6个、9.9个百分点,苏南部分地区开发强度已接近世界公认30%的警戒线;单位GDP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烟粉尘排放强度比浙江分别高出29.8%、49.4%和58.1%,比广东高出68.4%、15.4%、75%。
“见之于未萌,治之于未乱”。充分认识并有效破解发展难题,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这道坎,并为进入高收入阶段以后依然保持强劲发展积蓄动能、厚植优势,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明确指出这是跨越关口的迫切要求和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并从“供给侧”“创新”“三农”“区域发展”“经济体制”“全面开放”等方面为怎么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指明了路线图。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对江苏而言,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新时代增创发展新优势,推动经济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的必然选择,是顺利迈入高收入阶段的重要引擎。应聚焦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任务,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精准发力,努力展现发展的创新性、探索性、引领性。 建立以质量效益为旨归的创新引领发展、动能转换形成的现代动力体系,避免“增长陷阱”。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大量研究表明,低收入、中等收入、高收入三类经济体都有可能陷入增速低迷状态。如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典型的拉美国家,1961—2000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只有1.7%,而同期东亚新兴经济体增长率年均在7%以上。经济增速回落的直接诱因是旧的增长动力逐渐衰退,而新的动力不够强劲。确保经济换挡不失速,摆脱“增长陷阱”,就必须挖掘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要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的现代动力体系,为经济增长注入充沛动能,进而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让全要素生产率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力量,从而实现新旧动能的切换,使经济在提质增效中稳步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水平不断跃升。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作为主攻方向,坚持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优化劳动力、土地、资本、创新等要素配置,扩大优质供给,减少无效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现供求关系新的动态均衡,增强江苏经济质量优势。加快发展新经济,大力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努力在中高端消费、创新引领、绿色低碳、共享经济、现代供应链、人力资本服务等领域培育新动能,催生更多的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推出更加符合市场需要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从而对冲传统经济的下行压力,推动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迈向中高端水平。着力提升土地产出率、资源循环利用率和智能制造普及率,实现经济集约化、循环化、智能化发展,推动经济走出一条质量更高、效益更好、结构更优、优势充分释放的发展新路。
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避免“转型陷阱”。中等收入陷阱本质上是“转型陷阱”,跨越中等收入阶段关键在于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升级。必须加快建设“四位协同”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把实体经济这个发展经济的着力点、科技创新这个引领发展的牛鼻子、现代金融这个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人力资源这个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进行有效融合,并相互支撑、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进而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突破,全面优化经济结构。江苏以实体经济见长,其增加值占全省经济总量的80%以上,迈入高收入阶段必须紧紧依靠发展实体经济。要抓住全球制造业正在经历颠覆性变革的重大机遇,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做好增量带动、以“新”促“高”和存量提升、推“陈”出“新”的文章,着力提升先进制造业比重,用新技术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积极发展服务型制造,加快构建新型制造体系,加快制造强省建设,推动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攀升,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打造制造业升级版。创新是经济转型之源、强盛之基。要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持续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建设一批引领企业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技术创新中心,在关键技术领域不断取得基础性、战略性、原创性的重大成果,培育一批核心技术能力突出、集成能力创新强的世界级创新型企业。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产金合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建立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培养和锻造一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国际视野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的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创富。
構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避免“制度陷阱”。良好的制度安排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驱动力和核心竞争力。很多中等收入国家和地区没能跃上高收入阶段,主要就源于采取了错误的制度设计和干预政策,导致生产要素价格扭曲、产能过剩、通货膨胀等问题累积并长期得不到有效解决,抑制了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和效率,使经济增长陷入停滞。因此,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必须坚持全面深化改革,破除一切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构建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消除影响经济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始终彰显“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提升改革的“含金量”,持续释放改革红利,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大力推进“放管服”、减税降费等改革举措,进一步做好简政放权的“减法”,打造权力瘦身的“紧身衣”,又要善于做加强监管的“加法”和优化服务的“乘法”,进一步降低企业的制度性交易成本。遵循市场规律,以完善产权制度和要素市场化配置为重点,实现产权有效激励、要素自由流动、价格反应灵活、竞争公平有序、企业优胜劣汰。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履行好政府再分配调节职能,加大培育“橄榄型社会”的力度,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断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完善促进消费的体制机制,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同时用好“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形成“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有机统一、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格局,从而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造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