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试图从时空性、书法与园林的构成要素以及两者的传情达意三个方面论述中国书法与古典园林的关系。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它们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而,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1]一般认为,书法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亲缘较近,许多学者对此均有论述。然而书法与建筑、园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书法与建筑方面亦有学者研究。而对于书法与园林的关系表面看来不那么密切,其实不然,他们作为两种传承下来的艺术仍然具有互通性。
一、 书法与园林的时空互通性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同一个社会形态背景下,书法与园林必然具有互通性,因为他们同属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载体在上古时代只是作为记事的功能,最初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在岩画及陶文中以至于稍后的甲骨文中都可以看出,用线条创造的文字没有规范,或者可以表述为处于萌芽的探索时期,并不讲究也不知道后来书法中所谓的笔法、结构与章法。园林产生的最初形式是囿、圃。《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说文》也解释囿为“苑有垣也”,囿所圈养的禽兽正是帝王们狩猎所得,圃即种菜和果树的场地。由此得出,最初的园林并不像后来的园林那样具有强烈的游赏功能。但是囿里有“台”,这使囿有了通神望天的功能,汉字也同样的最初用于占卜,这都是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从象形文字的囿圃中,可以看出直接表现的就是所谓的当时的“园林”。
金学智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里依据前人的概述总结中国书法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到了东周与秦时期,文字的表现形式为大小篆,书法的法则开始明显,都具备笔法的藏锋与中锋运笔,婉转流畅(图1),在结构上具有整体的、对称性的图案美。秦代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园林的发展亦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宜,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大咸阳”的都城规划与建筑都与当时篆书的整体对称性相关联。汉代出现了隶书,变秦篆的环曲为方折,同时将繁复的结构省减而标准化。[2] 这就给后来的行草书与楷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处于生成期的秦汉园林,还不具备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主流活动还是皇家园林的建造,所崇尚的还是宫殿建筑的“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而书法却进入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期。晋韵的特点是笔法的从容不迫,结构上是疏朗宽博,行有尽而意无穷,笔与笔之间的牵连顾盼,部首与部首的映带超脱……,显示出一种难以言表之气象,有天然雅淡之致,这就是晋书的韵致之美。[3]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的作品达到了历史的高度。究其原因,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清淡之风与老庄思想的渗入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在园林创作中由于思想的解放,造园活动开始普及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4]私家园林作为独立的类型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寺庙园林也开始兴起。魏晋风度表现在书法上崇尚平和,士大夫们标榜旷达风流,追求真逸和气韵;反映在造园方面则聚石为山,植树为林,引流为泉,追求朴素自然的山林野趣。[5]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均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唐代书法以楷书为标准书体,从初唐四杰到鼎盛时期的颜真卿及后来的柳公权,都表现了唐朝的盛世。颜楷笔力雄强浑厚,状丽沉穆,[6]肥壮阔美,有骨有肉,与当时的审美取向相呼应,也增添了环境的壮美之感(图2)。张旭的草书则增添了环境的流动之美。唐代的都城与园林规划也达到了历史的全盛时期,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在后来书法的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中,均可找到当时社会形态下与园林的互通性。
二、 书法三要素与园林特点的互通性
笔法、结构与章法是书法的三要素,他们与园林的组成要素和创作手法均有
很深的内在关联。
以楷书为例,点画是组成一个单字最基本的要素,笔法就是这些点画用笔的法则和规律,这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无数次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和原则。永字八法中的八个基本笔画为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也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图3),亦可以对应园林的五大造园要素:山、石、水、建筑、花木,这在明代《园冶》中均有论述。不一定每一种笔法对应一个园林要素,这种由单个要素构成群体的关系是等同的。就单个笔画而言,也许有不同的形态,但每个形态又有相应的笔法,在不同的字形结构中会有不同。同时园林的各要素也各自独立成为体系,在共同构成一座园林整体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图4)。
再说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7]结构讲究笔画之间的各种搭配组合关系,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总结,具有了完备的法则。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楷书就留有结构的三十六条法则。这些法则中,如排叠、顶戴、穿插、意连等原则与园林创造和建筑的构建就有着极大的互通性。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笔画少,每一笔分担的“任务”重了,就使得每一笔都不能有失误,否则全字失败。合体字笔画多,包含多种笔法,即使是同一种笔法,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写法上也不尽相同。[8]单字亦可以视为一座园林,当园林构成要素多了以后就要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样作为小品建筑的亭榭,立于山上我们称之为亭,傍于水岸则为榭,暗含了书法中笔法的变化多样,避免重复。单字中许多字有主笔,这是字的诸多笔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如同园林中的主从与次要,确立了主景的重要地位。欧书结构中的“向背”法则与园林建筑中的亭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单字又成了一座座园林建筑(见图5、图6)。书法结构有法,园林造园也有法,明代计成的《园冶》总结了造园要素的各项法则,“巧遇因借,精在体宜”运用在书法结构笔画当中也同样适应。书法中所说的章法,是指书法作品通篇布局的法则与规定。这里又有大小章法之说,单字的点画结构为小章法,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整幅作品的布局为大章法,皆应相避相行,相呼相应。[9]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笔法结构上要准确得当,还应在气韵与协调上俱佳。气韵能使作品意境深远,同时几乎具有不可复制性,《兰亭序》历史上也只有一幅,是在当时的气韵背景下所产生。拙政园里留听阁和听雨轩都是因为当时的残荷、芭蕉和雨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联想,同时赋予了空间独特的内涵。书法章法里讲究虚实与布白,有字的地方为实,空余的地方为虚,或说字与笔画也有虚实之分,字形粗大者为实,细小者为虚。虚与实的处理使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更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布白则是对于作品空余出的安排,古人有“计白当黑”之说,强调的是作品的协调与匀称,当疏则疏,当密则密,虚实有度,疏密相符。古典園林里空间的开合有致就暗含了这种疏密关系,如苏州留园的入口空间序列中,入口部分封闭、曲折,视野极度收束;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缩;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阔……(图7),[10]再如行草书作品中线条的流动,笔画之间的顾盼与断连,字的大小、轻重、急缓的处理,既是书家于书法原则下的创造,也是其自然精神的流露,达到了“法无定法”,才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徜徉于古典园林中,亭廊桥榭错落有致,高方筑亭台,低凹开池沼,水系贯穿与园林之中,物化在此得到了升华。园林中建筑大都开有漏窗,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人游走于其中,视野随处变化,步移景异。正如书法的笔墨游走于空白的纸内,园林的各造园要素同样在空地内经营,只是工具不同而与。两者都具有二维造像的原理,都可以看成是由线条为媒介和形制构成。园林的廊桥、园路是各种形态各异的线条,同时有了人的参与,游览路线也成了更具特色的线性轨迹。李泽厚先生在提到中国建筑艺术时曾说“它重视的是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11]传统建筑整体规划上是二维延展的,园林艺术也使建筑与自然山水融汇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同样遵循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从大的角度看,建筑与园林是儒道互补。同样,单一的一座园林同样在平面铺展内具备儒道互补。不管私家园林或皇家园林、北方园林或江南园林,都有居住或政治办公区(儒),也有供赏玩自由灵动的园林区(道)。这与楷书作品中正文与落款的关系又有难以言表的妙通。再从色彩比较,书法中白宣、墨字、红色的钤印,江南园林中的白墙、黛瓦、绿色的植物,这两者之间又是如此的相似,色调清新淡雅,使之意味深长(图8、图9)。
三、 书法与园林传情达意的互通性
书法与园林同处于艺术整体中,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在传统园林中,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匾额、楹联、刻石、题咏等随处可见。当观者置身于亭台楼阁、名山胜水之间时,书法的艺术境界与词章交相辉映,读者徜徉于其间,通过视觉美感的诱导,能深入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诗情幽意,形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美感体验。[12]在同一环境中,建筑与园林的所呈现出的景色会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可有了点缀其间的诗词书法,则更能让人的心灵与环境产生互动。所以在环境的传情达意方面,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将得环境的气氛渲染的十足。
结语:作为两类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与园林在艺术美的创作法则中具有许多共通点。借用学者对于建筑与书法的关系研究中,亦可以得出这样的关系,在园林的审美界域里,熔铸了书法的书学品格,在书法的审美空间里,亦流通着园林的文化精神。[1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指导于现代生产与研究,使民族文化发扬广大,屹立与世界之林。
注释:
[1]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297
[2] 黄源,湯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3] 黄源,汤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1
[5] 张菲.浅议书法与建筑园林艺术[J].书法之友,2001-9
[6] 黄源,汤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6
[7] 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8
[8] 田英章.楷书要论•结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4
[9] 田英章.楷书要论•章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
[10]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0
[1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2
[12] 李奇功. 浅析书法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13] 傅合远,土元民. 意境美 线条美 模糊美——简论书法和建筑的会通[J]. 美与时代,2005-10
美学家宗白华指出:“中国各门传统艺术(诗文、绘画、戏剧、音乐、书法、建筑)不但都有自己独特的体系,而且各门传统艺术之间,它们相互影响,甚至相互包含……因此各门艺术在美感特殊性方而,往往可以找到许多相同之处或相通之处。”[1]一般认为,书法同文学、绘画、音乐、舞蹈的亲缘较近,许多学者对此均有论述。然而书法与建筑、园林的关系也十分密切,在书法与建筑方面亦有学者研究。而对于书法与园林的关系表面看来不那么密切,其实不然,他们作为两种传承下来的艺术仍然具有互通性。
一、 书法与园林的时空互通性
任何艺术形式都是时代的产物,必然与当时的社会形态具有紧密的联系。在同一个社会形态背景下,书法与园林必然具有互通性,因为他们同属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书法作为汉字的表现载体在上古时代只是作为记事的功能,最初的文字也是象形文字,在岩画及陶文中以至于稍后的甲骨文中都可以看出,用线条创造的文字没有规范,或者可以表述为处于萌芽的探索时期,并不讲究也不知道后来书法中所谓的笔法、结构与章法。园林产生的最初形式是囿、圃。《诗经》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说文》也解释囿为“苑有垣也”,囿所圈养的禽兽正是帝王们狩猎所得,圃即种菜和果树的场地。由此得出,最初的园林并不像后来的园林那样具有强烈的游赏功能。但是囿里有“台”,这使囿有了通神望天的功能,汉字也同样的最初用于占卜,这都是与当时低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相适应的。从象形文字的囿圃中,可以看出直接表现的就是所谓的当时的“园林”。
金学智先生在《中国书法美学》里依据前人的概述总结中国书法各个历史时期的风格特点为:商周尚象、秦汉尚势、晋代尚韵、南北朝尚神、唐代尚法、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到了东周与秦时期,文字的表现形式为大小篆,书法的法则开始明显,都具备笔法的藏锋与中锋运笔,婉转流畅(图1),在结构上具有整体的、对称性的图案美。秦代是中央集权的大一统时代,园林的发展亦与此新兴大帝国的政治体制相适宜,开始出现真正意义的“皇家园林”。“大咸阳”的都城规划与建筑都与当时篆书的整体对称性相关联。汉代出现了隶书,变秦篆的环曲为方折,同时将繁复的结构省减而标准化。[2] 这就给后来的行草书与楷书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处于生成期的秦汉园林,还不具备古典园林的全部类型,主流活动还是皇家园林的建造,所崇尚的还是宫殿建筑的“势”。魏晋时期,社会动荡,而书法却进入了一个历史的高峰期。晋韵的特点是笔法的从容不迫,结构上是疏朗宽博,行有尽而意无穷,笔与笔之间的牵连顾盼,部首与部首的映带超脱……,显示出一种难以言表之气象,有天然雅淡之致,这就是晋书的韵致之美。[3]以王羲之《兰亭序》为代表的作品达到了历史的高度。究其原因,与当时流行的玄学清淡之风与老庄思想的渗入有很大的关系,同样在园林创作中由于思想的解放,造园活动开始普及民间,园林的经营完全转向于满足作为人的本性的物质享受和精神享受为主,升华到艺术创作的新境界。[4]私家园林作为独立的类型开始大规模的出现,寺庙园林也开始兴起。魏晋风度表现在书法上崇尚平和,士大夫们标榜旷达风流,追求真逸和气韵;反映在造园方面则聚石为山,植树为林,引流为泉,追求朴素自然的山林野趣。[5]唐代国力强盛,经济、文化、艺术等各领域均进入到一个鼎盛时期。唐代书法以楷书为标准书体,从初唐四杰到鼎盛时期的颜真卿及后来的柳公权,都表现了唐朝的盛世。颜楷笔力雄强浑厚,状丽沉穆,[6]肥壮阔美,有骨有肉,与当时的审美取向相呼应,也增添了环境的壮美之感(图2)。张旭的草书则增添了环境的流动之美。唐代的都城与园林规划也达到了历史的全盛时期,规模宏大,气势恢宏。在后来书法的宋代尚意、元明尚态、清代尚质中,均可找到当时社会形态下与园林的互通性。
二、 书法三要素与园林特点的互通性
笔法、结构与章法是书法的三要素,他们与园林的组成要素和创作手法均有
很深的内在关联。
以楷书为例,点画是组成一个单字最基本的要素,笔法就是这些点画用笔的法则和规律,这是千百年来经过人们无数次的实践而总结出来的科学规律和原则。永字八法中的八个基本笔画为点、横、竖、钩、挑、长撇、短撇、捺也即“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图3),亦可以对应园林的五大造园要素:山、石、水、建筑、花木,这在明代《园冶》中均有论述。不一定每一种笔法对应一个园林要素,这种由单个要素构成群体的关系是等同的。就单个笔画而言,也许有不同的形态,但每个形态又有相应的笔法,在不同的字形结构中会有不同。同时园林的各要素也各自独立成为体系,在共同构成一座园林整体时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图4)。
再说字的结构,又称布白,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7]结构讲究笔画之间的各种搭配组合关系,经过历史的发展与总结,具有了完备的法则。如唐代大书法家欧阳询楷书就留有结构的三十六条法则。这些法则中,如排叠、顶戴、穿插、意连等原则与园林创造和建筑的构建就有着极大的互通性。汉字的结构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独体字笔画少,每一笔分担的“任务”重了,就使得每一笔都不能有失误,否则全字失败。合体字笔画多,包含多种笔法,即使是同一种笔法,因其所处的位置不同,在写法上也不尽相同。[8]单字亦可以视为一座园林,当园林构成要素多了以后就要处理好各种要素之间的关系,同样作为小品建筑的亭榭,立于山上我们称之为亭,傍于水岸则为榭,暗含了书法中笔法的变化多样,避免重复。单字中许多字有主笔,这是字的诸多笔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就如同园林中的主从与次要,确立了主景的重要地位。欧书结构中的“向背”法则与园林建筑中的亭又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这里单字又成了一座座园林建筑(见图5、图6)。书法结构有法,园林造园也有法,明代计成的《园冶》总结了造园要素的各项法则,“巧遇因借,精在体宜”运用在书法结构笔画当中也同样适应。书法中所说的章法,是指书法作品通篇布局的法则与规定。这里又有大小章法之说,单字的点画结构为小章法,行与行之间的关系和整幅作品的布局为大章法,皆应相避相行,相呼相应。[9]一幅成功的书法作品,在笔法结构上要准确得当,还应在气韵与协调上俱佳。气韵能使作品意境深远,同时几乎具有不可复制性,《兰亭序》历史上也只有一幅,是在当时的气韵背景下所产生。拙政园里留听阁和听雨轩都是因为当时的残荷、芭蕉和雨的环境背景下产生的联想,同时赋予了空间独特的内涵。书法章法里讲究虚实与布白,有字的地方为实,空余的地方为虚,或说字与笔画也有虚实之分,字形粗大者为实,细小者为虚。虚与实的处理使作品的节奏与韵律更符合形式美的法则。布白则是对于作品空余出的安排,古人有“计白当黑”之说,强调的是作品的协调与匀称,当疏则疏,当密则密,虚实有度,疏密相符。古典園林里空间的开合有致就暗含了这种疏密关系,如苏州留园的入口空间序列中,入口部分封闭、曲折,视野极度收束;至绿荫处豁然开朗,达到高潮,过曲谿楼、西楼时再度收缩;至五峰仙馆前院又稍开阔……(图7),[10]再如行草书作品中线条的流动,笔画之间的顾盼与断连,字的大小、轻重、急缓的处理,既是书家于书法原则下的创造,也是其自然精神的流露,达到了“法无定法”,才使得作品具有了更强的生命力。徜徉于古典园林中,亭廊桥榭错落有致,高方筑亭台,低凹开池沼,水系贯穿与园林之中,物化在此得到了升华。园林中建筑大都开有漏窗,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人游走于其中,视野随处变化,步移景异。正如书法的笔墨游走于空白的纸内,园林的各造园要素同样在空地内经营,只是工具不同而与。两者都具有二维造像的原理,都可以看成是由线条为媒介和形制构成。园林的廊桥、园路是各种形态各异的线条,同时有了人的参与,游览路线也成了更具特色的线性轨迹。李泽厚先生在提到中国建筑艺术时曾说“它重视的是各建筑物之间的平面整体的有机安排”,[11]传统建筑整体规划上是二维延展的,园林艺术也使建筑与自然山水融汇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整体,也同样遵循平面铺展的理性精神的基本线索,“是以玩赏的自由园林(道)来补足居住的整齐屋宇(儒)罢了”。从大的角度看,建筑与园林是儒道互补。同样,单一的一座园林同样在平面铺展内具备儒道互补。不管私家园林或皇家园林、北方园林或江南园林,都有居住或政治办公区(儒),也有供赏玩自由灵动的园林区(道)。这与楷书作品中正文与落款的关系又有难以言表的妙通。再从色彩比较,书法中白宣、墨字、红色的钤印,江南园林中的白墙、黛瓦、绿色的植物,这两者之间又是如此的相似,色调清新淡雅,使之意味深长(图8、图9)。
三、 书法与园林传情达意的互通性
书法与园林同处于艺术整体中,相互渗透,互为影响。在传统园林中,以书法艺术为代表的匾额、楹联、刻石、题咏等随处可见。当观者置身于亭台楼阁、名山胜水之间时,书法的艺术境界与词章交相辉映,读者徜徉于其间,通过视觉美感的诱导,能深入地领略文学作品的诗情幽意,形成多层次多侧面的美感体验。[12]在同一环境中,建筑与园林的所呈现出的景色会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可有了点缀其间的诗词书法,则更能让人的心灵与环境产生互动。所以在环境的传情达意方面,两者互为补充,共同将得环境的气氛渲染的十足。
结语:作为两类优秀的传统文化,书法与园林在艺术美的创作法则中具有许多共通点。借用学者对于建筑与书法的关系研究中,亦可以得出这样的关系,在园林的审美界域里,熔铸了书法的书学品格,在书法的审美空间里,亦流通着园林的文化精神。[13] 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我们更应发扬民族的传统文化,指导于现代生产与研究,使民族文化发扬广大,屹立与世界之林。
注释:
[1] 宗白华. 中国美学史中的重要问题的初步探索.艺境[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1999:297
[2] 黄源,湯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91
[3] 黄源,汤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08
[4] 周维权.中国古典园林史[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81
[5] 张菲.浅议书法与建筑园林艺术[J].书法之友,2001-9
[6] 黄源,汤序波,陈扬,孟进整理.书法讲座[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126
[7] 宗白华.意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268
[8] 田英章.楷书要论•结构[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4
[9] 田英章.楷书要论•章法[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9:2
[10]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70
[11] 李泽厚.美的历程[M].天津: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7:102
[12] 李奇功. 浅析书法与中国传统建筑的关系[J]. 河北软件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12
[13] 傅合远,土元民. 意境美 线条美 模糊美——简论书法和建筑的会通[J]. 美与时代,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