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苏东盒8段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粒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溶孔+微孔、晶间孔+微孔等多种复合类型。
[关键词]砂岩 孔隙
[中图分类号] P588.2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3-1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成岩压实作用强、孔喉细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岩石的微观孔喉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
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山1储层总面孔率为2.1%,以晶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71%,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溶孔,占总面孔率的25%;山2储层总面孔率为3.4%,以粒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56%,其次为粒间溶孔、晶间孔和杂基溶孔,占总面孔率的43%。
苏东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上古生界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粒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溶孔+微孔、晶间孔+微孔等多种复合类型等。
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山1储层总面孔率为2.1%,以晶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71%,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溶孔,占总面孔率的25%;山2储层总面孔率为3.4%,以粒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56%,其次为粒间溶孔、晶间孔和杂基溶孔,占总面孔率的43%。
盒8段砂岩各种压汞参数比较接近。排驱压力范围在0.03MPa~6.57MPa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49MPa和1.21MPa;中值压力范围在0.59MPa~54.6MPa之间,平均分别为15.30MPa和12.96MPa;中值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在0.01μm~1.26μm之间,平均分别为0.11μm和0.10μm,砂岩歪度系数分布在-3.78~1.86之间,平均分别为-0.52、-0.75。
苏东上古生界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粒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溶孔+微孔、晶间孔+微孔等多种复合类型等。具体各种孔隙类型特征如下:
(1)残余原生粒间孔
指储层经过机械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及其它自生矿物充填等成岩作用后残余的原生孔隙。研究区山西组原生孔隙基本被成岩作用消耗完全,残余粒间孔隙较为少见。
(2)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大多是溶蚀早期粒间胶结物形成的次生溶孔,以颗粒边缘的蚕食状、港湾状为特征。
(3)粒内溶孔
是研究区储层常见的一种孔隙类型,主要为岩屑颗粒易溶组分被孔隙流体溶蚀形成粒内溶孔,为研究区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
(4)微孔隙
微孔隙主要是蚀变高岭石、泥质填隙物、伊利石、绿泥石等形成的的晶片间微孔。这类孔隙在储层岩石中所占比例高,但孔喉细小,连通性差。
(5)微裂缝
在研究区储层中偶见微裂缝,微裂缝多发生在碎屑颗粒内部,如石英、岩屑或水云母杂基内。也有一些是因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溶蚀缝。这些缝呈网状,单条缝也常见,少部分是将先期裂缝中的充填物溶蝕形成的溶缝,这些溶缝可以将其它孔隙串通,改善储集岩的渗透能力,大大提高储集层的渗滤性能
结论:
(1)苏东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
(2)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
(3)盒8段排驱压力大,中值喉道半径小。
[关键词]砂岩 孔隙
[中图分类号] P588.21+2.3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5)-8-13-1
致密砂岩储层物性差、成岩压实作用强、孔喉细小、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强,储层岩石的微观孔喉结构直接影响着储层的储集和渗流能力,并最终决定气藏产能分布的差异。
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山1储层总面孔率为2.1%,以晶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71%,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溶孔,占总面孔率的25%;山2储层总面孔率为3.4%,以粒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56%,其次为粒间溶孔、晶间孔和杂基溶孔,占总面孔率的43%。
苏东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上古生界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粒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溶孔+微孔、晶间孔+微孔等多种复合类型等。
薄片鉴定结果表明: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山1储层总面孔率为2.1%,以晶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71%,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溶孔,占总面孔率的25%;山2储层总面孔率为3.4%,以粒间孔、岩屑溶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56%,其次为粒间溶孔、晶间孔和杂基溶孔,占总面孔率的43%。
盒8段砂岩各种压汞参数比较接近。排驱压力范围在0.03MPa~6.57MPa之间,平均值分别为1.49MPa和1.21MPa;中值压力范围在0.59MPa~54.6MPa之间,平均分别为15.30MPa和12.96MPa;中值喉道半径分布范围在0.01μm~1.26μm之间,平均分别为0.11μm和0.10μm,砂岩歪度系数分布在-3.78~1.86之间,平均分别为-0.52、-0.75。
苏东上古生界山西组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储层孔隙组合类型多以复合型为主,主要有粒间孔+晶间孔+溶孔、粒间孔+晶间孔、粒间孔+溶孔、溶孔+晶间孔、溶孔+微孔、晶间孔+微孔等多种复合类型等。具体各种孔隙类型特征如下:
(1)残余原生粒间孔
指储层经过机械压实作用、石英次生加大及其它自生矿物充填等成岩作用后残余的原生孔隙。研究区山西组原生孔隙基本被成岩作用消耗完全,残余粒间孔隙较为少见。
(2)粒间溶孔
粒间溶孔大多是溶蚀早期粒间胶结物形成的次生溶孔,以颗粒边缘的蚕食状、港湾状为特征。
(3)粒内溶孔
是研究区储层常见的一种孔隙类型,主要为岩屑颗粒易溶组分被孔隙流体溶蚀形成粒内溶孔,为研究区储层主要的储集空间。
(4)微孔隙
微孔隙主要是蚀变高岭石、泥质填隙物、伊利石、绿泥石等形成的的晶片间微孔。这类孔隙在储层岩石中所占比例高,但孔喉细小,连通性差。
(5)微裂缝
在研究区储层中偶见微裂缝,微裂缝多发生在碎屑颗粒内部,如石英、岩屑或水云母杂基内。也有一些是因溶蚀作用而形成的溶蚀缝。这些缝呈网状,单条缝也常见,少部分是将先期裂缝中的充填物溶蝕形成的溶缝,这些溶缝可以将其它孔隙串通,改善储集岩的渗透能力,大大提高储集层的渗滤性能
结论:
(1)苏东上古生界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主要为原生粒间孔、次生溶孔、晶间孔和微裂隙四大类。其中以次生溶孔和高岭石晶间微孔为主,原生粒间孔在孔隙构成中居于次要地位,含少量微裂隙。
(2)盒8储层总面孔率为2.3%,以岩屑溶孔、晶间孔为主,二者约占总面孔率的62%,其次为杂基溶孔和粒间孔,占总面孔率的32%。
(3)盒8段排驱压力大,中值喉道半径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