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每年的两会,作为民生重点的教育话题总是备受关注,今年的两会上,教育仍然是人大代表、委员们的热门话题,专家们对教育热点是怎么解读的?两会之后,教育政策的走向会是什么样的?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接受本刊专访,为民众解读教育政策走向。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十一五规划”的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政府工作报告》中2011年政府关于教育的主要工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专家解读:平等、开放的教育政策环境是关键
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景很“给力”,但是政府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保障性的教育,应多支持和鼓励民间机构、外资、慈善组织参与其中,以利于解决教育困局。
1、“国外留学”不如“就地留学”
根据最新留学人员数据统计(来自教育部):截至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其中,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28.4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13.48万人。落后的教育与空前的发展机遇对比鲜明,留学越来越多,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少。中国正形成国外受教育、回国内发展的新趋势,预计到2011年底,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达到225万,归国留学人员将接近80万。2012年,海归将超过100万。2015年,出国与在国内读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10。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就地留学”。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留学资金流向海外。与其将财富贡献他国,不如转变方式,支持国外名校到中国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学生本地留学,教育资金在本地流动,以教育一体化适应全球一体化。
倘若“就地留学”可以实现,对于现有的国内的大学也将是一个“被动提升”的机会。因为现今国内大学之所以不愁没学生,就因为大学的容量远远比学生数量要缺乏,致使学府日益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只要引进外来资本,大力兴办学府,引入教育机构的竞争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机会,既能让学府展示其办学特色,又能给学生选择自主权,一旦存在竞争,质量就不可能差,更是从侧面根治了学府空有百年名校之称、无优质学府之实,一举多得。在国际上,我们希望多极化,不是只有美国一家独大;在文化上,我们希望多元化,不是只有说英语才能登堂入室;那么,同样,在教育办学形式上,我们希望多样化,而只有一个有选择的社会,才能产生会选择、会生活、会思考的健全的人。
2、“市场原理”解决“学前教育”
最近几年,许多城市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排队”等问题,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据统计,200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2009年稍有上升,也仅为50.86%。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鲁善坤建议: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首先,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每年从财政列支一定数量的经费(建议占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的1%),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我认为,造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 ,国家出台各项调控政策以及增发大量货币压力下,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物价上涨势头多年来所罕见,幼儿园普遍成本翻倍增加,甚至高乎外界的估计。幼儿园不是慈善机构,必须依靠盈利才能生存,而一旦幼儿园每年收支倒挂,很多教育理念、幼教思想就无法实现,孩子的教育质量也很难提高。其二,长期以来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公办幼儿园的所有支出由市财政统一拨款,优质的幼教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公办的幼儿园。目前多数民办幼儿园夹缝生存,正所谓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难以生存,更何谈发展。
事实上,解决这个难题不妨借鉴香港的直资学校计划:凡参加“直接资助计划”的学校可以自主制定符合基本教育标准的课程、决定学费及入学资格,政府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招收学生人数给予经常津贴,若学校办学质量好,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话,就能得到政府更多的资助。直资计划的实施,使香港的私立学校处于半市场化的状态,私立学校因得到政府资助,学费不必定得很高,仍能招收足量学生,而且在任免教师、选择教学语言等重要方面均享有自决权。更简单的方法是,政府不需要补贴经费给幼儿园,只需要补贴给适龄儿童,通过教育券或发现金的方式资助,既减轻家长负担,也给家长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准入机制,让一些收费低廉的慈善机构或公益组织能进入幼儿园市场,多办一些收费低廉的幼儿园,自然有助于降低整体市场的价格。
3、“公私平等”应成“高层共识”
据媒体调查,开学以来因民工荒导致一些民办学校招生生源不足,经营困难,而也因为民办学校得不到政府补助和重视,发展维艰,民办教师工资过低,留不住人等等问题层出不穷。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目前,中国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率低。我建议可否将教育作为“第五产业”来发展,将房地产的投资转到教育领域进行有效投资,鼓励有志且有能的民营企业进入教育行业,以弥补市场经济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比如开放大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二级学院等,实行彻底的民营化、市场化,针对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经济竞争力。
政府机构之所以对民办教育不愿意多给予支持,其主要问题在于官本位思想,认为民办教育是“私人”性质,不应给予扶助。但往往忽略的是,民校的学生也是学生,民办教师也是教师,都是这个民族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无所谓公家、私立之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应该在政府行政和经济待遇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以正当的事业单位的地位和待遇,在税收、教育用地、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一方面是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政府至少为民办教师购买社保。一方面是借鉴上海经验,为每个外来工子弟按人头发放教育经费补助,解决外来工子弟读书问题。还可以借助外资、NGO的力量来解决,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允许外资机构、NGO组织到本地办学,这样既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也能够为政府分忧解难。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公私地位、待遇平等”切莫只是个人的美好愿望,而应该在高层中形成共识,切实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政府工作报告:坚持优先发展教育
3月5日,温家宝总理代表国务院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十一五规划”的五年,全国财政教育支出累计4.45万亿元,年均增长22.4%。全面实现城乡免费义务教育,所有适龄儿童都能“不花钱、有学上”。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制度全面实施。中等职业教育对农村经济困难家庭、城市低收入家庭和涉农专业的学生实行免费。加快实施国家助学制度,财政投入从2006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306亿元,覆盖面从高等学校扩大到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共资助学生2130万名,还为1200多万名义务教育寄宿生提供生活补助。
《政府工作报告》中2011年政府关于教育的主要工作为: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为人们提供更加多样、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2012年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加快发展学前教育。公办民办并举,增加学前教育资源,抓紧解决“入园难”问题。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标准化建设,公共资源配置重点向农村和城市薄弱学校倾斜。引导高中阶段学校和高等学校办出特色,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加快建设一批世界一流大学。
专家解读:平等、开放的教育政策环境是关键
教育家、信孚教育集团董事长信力建认为,《政府工作报告》及“十二五规划”提出的实现教育改革发展的愿景很“给力”,但是政府最重要的仍然是做好保障性的教育,应多支持和鼓励民间机构、外资、慈善组织参与其中,以利于解决教育困局。
1、“国外留学”不如“就地留学”
根据最新留学人员数据统计(来自教育部):截至2010年底,中国各类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已经达190.54万人,共有63.22万留学人员学成后回国。其中,2010年度中国出国留学人员总数约28.47万人,留学回国人员总数约13.48万人。落后的教育与空前的发展机遇对比鲜明,留学越来越多,高考的人数越来越少。中国正形成国外受教育、回国内发展的新趋势,预计到2011年底,出国留学人员总数将达到225万,归国留学人员将接近80万。2012年,海归将超过100万。2015年,出国与在国内读大学的比例将达到1∶10。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叫“就地留学”。每年我国都有大量留学资金流向海外。与其将财富贡献他国,不如转变方式,支持国外名校到中国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学生本地留学,教育资金在本地流动,以教育一体化适应全球一体化。
倘若“就地留学”可以实现,对于现有的国内的大学也将是一个“被动提升”的机会。因为现今国内大学之所以不愁没学生,就因为大学的容量远远比学生数量要缺乏,致使学府日益腐败、官僚主义盛行。只要引进外来资本,大力兴办学府,引入教育机构的竞争机制,增加学生的自主选择机会,既能让学府展示其办学特色,又能给学生选择自主权,一旦存在竞争,质量就不可能差,更是从侧面根治了学府空有百年名校之称、无优质学府之实,一举多得。在国际上,我们希望多极化,不是只有美国一家独大;在文化上,我们希望多元化,不是只有说英语才能登堂入室;那么,同样,在教育办学形式上,我们希望多样化,而只有一个有选择的社会,才能产生会选择、会生活、会思考的健全的人。
2、“市场原理”解决“学前教育”
最近几年,许多城市出现了“入园难、入园贵”、“从孩子未出生就开始排队”等问题,学前教育的供需矛盾凸显。据统计,2008年全国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仅为47.3%,2009年稍有上升,也仅为50.86%。学前教育已成为我国整个教育体系的“短板”。对此,全国人大代表鲁善坤建议:学前教育逐步纳入义务教育。首先,完善财政管理体制,解决学前教育经费不足问题,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制度。每年从财政列支一定数量的经费(建议占各级政府财政性教育经费年度预算的1%),建立学前教育专项经费,逐年增长,扩大普惠性学前教育资源。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我认为,造成“入园难、入园贵”问题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 ,国家出台各项调控政策以及增发大量货币压力下,房地产价格居高不下,物价上涨势头多年来所罕见,幼儿园普遍成本翻倍增加,甚至高乎外界的估计。幼儿园不是慈善机构,必须依靠盈利才能生存,而一旦幼儿园每年收支倒挂,很多教育理念、幼教思想就无法实现,孩子的教育质量也很难提高。其二,长期以来政府对民办教育的支持力度不足,公办幼儿园的所有支出由市财政统一拨款,优质的幼教资源基本上集中在公办的幼儿园。目前多数民办幼儿园夹缝生存,正所谓于“艰难竭蹶之中,存聊以卒岁之想”,难以生存,更何谈发展。
事实上,解决这个难题不妨借鉴香港的直资学校计划:凡参加“直接资助计划”的学校可以自主制定符合基本教育标准的课程、决定学费及入学资格,政府会根据学校的实际招收学生人数给予经常津贴,若学校办学质量好,能成功地吸引学生的话,就能得到政府更多的资助。直资计划的实施,使香港的私立学校处于半市场化的状态,私立学校因得到政府资助,学费不必定得很高,仍能招收足量学生,而且在任免教师、选择教学语言等重要方面均享有自决权。更简单的方法是,政府不需要补贴经费给幼儿园,只需要补贴给适龄儿童,通过教育券或发现金的方式资助,既减轻家长负担,也给家长选择的空间。另一方面,开放市场准入机制,让一些收费低廉的慈善机构或公益组织能进入幼儿园市场,多办一些收费低廉的幼儿园,自然有助于降低整体市场的价格。
3、“公私平等”应成“高层共识”
据媒体调查,开学以来因民工荒导致一些民办学校招生生源不足,经营困难,而也因为民办学校得不到政府补助和重视,发展维艰,民办教师工资过低,留不住人等等问题层出不穷。2010年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健全公共财政对民办教育的扶持政策。政府委托民办学校承担有关教育和培训任务,拨付相应教育经费。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可以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设立专项资金,用于资助民办学校。”
信力建董事长解读:目前,中国依靠房地产带动经济发展,资源利用率低。我建议可否将教育作为“第五产业”来发展,将房地产的投资转到教育领域进行有效投资,鼓励有志且有能的民营企业进入教育行业,以弥补市场经济下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不足,比如开放大中专学校、技工学校、二级学院等,实行彻底的民营化、市场化,针对性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增强劳动力市场灵活性和经济竞争力。
政府机构之所以对民办教育不愿意多给予支持,其主要问题在于官本位思想,认为民办教育是“私人”性质,不应给予扶助。但往往忽略的是,民校的学生也是学生,民办教师也是教师,都是这个民族教育振兴的中坚力量,无所谓公家、私立之分。扶持民办教育发展可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是政府应该在政府行政和经济待遇方面给予民办学校以正当的事业单位的地位和待遇,在税收、教育用地、金融借贷等方面给予优惠。一方面是提高民办教师的待遇问题,政府至少为民办教师购买社保。一方面是借鉴上海经验,为每个外来工子弟按人头发放教育经费补助,解决外来工子弟读书问题。还可以借助外资、NGO的力量来解决,进一步扩大教育对外开放,积极开展中外合作办学,大力引进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允许外资机构、NGO组织到本地办学,这样既保证教育的公益性,也能够为政府分忧解难。需要注意的是,实现“公私地位、待遇平等”切莫只是个人的美好愿望,而应该在高层中形成共识,切实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