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到2020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可能达到200辆。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似乎都很不妙。在美国,汽车销售开始回归正常化的更换需求水平,这意味着增长放缓。在欧洲,经济复苏的断断续续妨碍了汽车销售增长。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格局有所不同。尽管近期中国GDP增长放缓以及消费者信心下滑引起了担忧,但我们仍看好中国汽车销售的长期增长前景。
2005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期,六年中销量增长近6倍,从2004年的250万辆增至2010年的1375万辆。自那以来,这一史无前例的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已放慢至约9%,但2013年销量接近1800万辆的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西欧,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目前中国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0%至15%,这使得汽车日益成为消费得起的商品。收入上升加上车价可承受,应该会推动汽车普及率发生一次调整。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71辆,这与千人保有量达到600至800辆的更富有的发达国家,以及千人保有量达到180至200辆的泰国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相比相形见绌。
如果我们对比分析韩国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末期由新兴经济体转型为发达经济体的情形,以及相应的汽车保有量变化,并据此预测中国市场的潜在增长,到2020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可能达到大约200辆。
就中国汽车市场的机遇而言,另一个令人激动的因素是购车贷款的加速增长。尽管很难取得确切数据,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以往年份里,贷款购车量约占汽车总销量的5%至10%。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贷款购车量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一趋势在整个2014年加速,目前占总销量的比例大约介于15%至25%。
这一比例仍有大幅上升的空间,未来可能会升至60%以上。汽车厂商正在中国扩张其信贷分支机构,以支持该趋势的发展。我们相信,该趋势为加速需求增长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可能使汽车销量增速进一步提高。
当然,中国汽车市场也不是没有风险。作为一个仍在发展的市场,中国汽车业还没有为更换需求打造好足够大的基数——这意味着,随着汽车需求大幅波动,任何商业周期冲击都可能被放大。
令人更乐观的是,汽车内饰的增长潜力是支撑中国前景的又一因素。中国汽车消费者对高级功能或更高档“内饰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为此付费。这可能大幅缩短安全设备与电子系统的接受曲线。美国和欧洲花了20至30年才达到的安装率,在中国将很可能只花5至10年就能达到。
此外,更多的安全与电子功能开始变成标准配置,我们认为,在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内饰有望在销量增长以外推动大约3%至8%的有机增长。
目前汽车供应商处于有利地位,可受益于中国汽车销量与内饰双双增长的趋势。它们大部分产品使用的是现成的欧美技术,基本不需要额外的工程设计或研发,从而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率。另外,由于汽车供应商在多个品牌、汽车和产品周期上进行扩张,通过投资于它们获得该行业的敞口,有助于分散“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或品牌集中度风险。
尽管我们认为,多数全球汽车供应商股价目前看来估值恰当,但其中在中国业务规模较大的几家,其增长潜力可能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
在世界大部分地区,汽车市场的增长前景似乎都很不妙。在美国,汽车销售开始回归正常化的更换需求水平,这意味着增长放缓。在欧洲,经济复苏的断断续续妨碍了汽车销售增长。我们认为,中国市场的格局有所不同。尽管近期中国GDP增长放缓以及消费者信心下滑引起了担忧,但我们仍看好中国汽车销售的长期增长前景。
2005年至2010年,中国汽车市场经历了一段快速增长期,六年中销量增长近6倍,从2004年的250万辆增至2010年的1375万辆。自那以来,这一史无前例的35%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已放慢至约9%,但2013年销量接近1800万辆的中国,已经超越美国和西欧,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
目前中国城市家庭可支配收入年增长率为10%至15%,这使得汽车日益成为消费得起的商品。收入上升加上车价可承受,应该会推动汽车普及率发生一次调整。目前,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仅为71辆,这与千人保有量达到600至800辆的更富有的发达国家,以及千人保有量达到180至200辆的泰国和巴西等新兴经济体相比相形见绌。
如果我们对比分析韩国从上世纪80年代早期到90年代末期由新兴经济体转型为发达经济体的情形,以及相应的汽车保有量变化,并据此预测中国市场的潜在增长,到2020年中国汽车千人保有量可能达到大约200辆。
就中国汽车市场的机遇而言,另一个令人激动的因素是购车贷款的加速增长。尽管很难取得确切数据,但根据我们的研究,在以往年份里,贷款购车量约占汽车总销量的5%至10%。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贷款购车量出现了快速上升,这一趋势在整个2014年加速,目前占总销量的比例大约介于15%至25%。
这一比例仍有大幅上升的空间,未来可能会升至60%以上。汽车厂商正在中国扩张其信贷分支机构,以支持该趋势的发展。我们相信,该趋势为加速需求增长提供了一个重大机遇,可能使汽车销量增速进一步提高。
当然,中国汽车市场也不是没有风险。作为一个仍在发展的市场,中国汽车业还没有为更换需求打造好足够大的基数——这意味着,随着汽车需求大幅波动,任何商业周期冲击都可能被放大。
令人更乐观的是,汽车内饰的增长潜力是支撑中国前景的又一因素。中国汽车消费者对高级功能或更高档“内饰水平”的要求越来越高,也愿意为此付费。这可能大幅缩短安全设备与电子系统的接受曲线。美国和欧洲花了20至30年才达到的安装率,在中国将很可能只花5至10年就能达到。
此外,更多的安全与电子功能开始变成标准配置,我们认为,在中国汽车市场,汽车内饰有望在销量增长以外推动大约3%至8%的有机增长。
目前汽车供应商处于有利地位,可受益于中国汽车销量与内饰双双增长的趋势。它们大部分产品使用的是现成的欧美技术,基本不需要额外的工程设计或研发,从而带来相当可观的利润率。另外,由于汽车供应商在多个品牌、汽车和产品周期上进行扩张,通过投资于它们获得该行业的敞口,有助于分散“原始设备制造商”(OEM)或品牌集中度风险。
尽管我们认为,多数全球汽车供应商股价目前看来估值恰当,但其中在中国业务规模较大的几家,其增长潜力可能尚未得到市场的充分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