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心城区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由于规划建设、后期管理、人为因素等原因,道路绿化呈现出:景观特色不鲜明、质量不高、功能缺失、整体风格不统一等问题。本文以静安区道路沿线绿地改造为例,针对城市中心区域道路沿线绿地改造的特殊性,通过实际改造过程的经验,总结出以下心得,以供以后开展道路沿线绿化改造工作中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道路沿线;公共绿地;改造;中心城区
1、引言
道路沿线公共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辖区。为营造与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相匹配、宜居宜业的都市生态空间,静安区不断增加绿化总量,完善绿地布局和功能。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部分道路沿线绿地由于规划建设、后期养护管理、人为因素等原因,现已面临原有设计意图逐渐淡化、植物密集拥挤或生长退化、设施陈旧损坏等问题。近年来,静安区针对上述问题,对大量道路沿线公共绿地进行改造。特别是2016年起,静安区围绕“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目标要求,以美丽城区建设为契机,对区域内53条道路沿线公共綠地进行改造、整治。改造工作秉持因地制宜、生态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以部分道路沿线绿地改造为例,针对道路沿线绿地改造的特殊性,对改造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探讨。
2、静安区道路沿线绿地现状分析
2.1土壤板结
城市道路沿线绿地土壤由于道路改造、人为因素干扰,缺乏正常的土壤形成层次,表土层厚度薄,有些甚至没有表土层,土壤中含有大量渣土、碎石、塑料等侵入体,加上绿化管养不当,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2功能缺失
绿地内道路、铺装、园林小品等设施设备陈旧、不合理,已不能满足周边人群游憩需求,甚至部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2.3密度过大
随着树木生长,树体、树冠逐年扩大,部分绿地的树木表现出密集、拥挤,影响下层苗木正常生长,甚至影响邻近居民的采光、晾晒。需要修剪疏枝、移除部分苗木。
2.4空秃缺失
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然灾害、人为损坏等因素导致绿地内部分苗木生长退化,甚至死亡,影响绿地景观面貌,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补植。
2.5缺乏亮点
景观特色不鲜明,无法体现区域绿化景观特色。早期公共绿地设计以及建设中,由于受建设时间和理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随着时代发展,在如今的管理中体现出新的诉求,需要改进等。
3、改造内容
3.1合理土壤改良
改造中通过土壤耕翻、杂质清理、更换或填加客土、施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
3.2更新设施,完善功能
3.2.1更新设施
静安区道路沿线绿地由于建成年限较长,设施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本项目中对绿地内的座椅、栏杆、园林小品、铺装、灯具、挡土墙进行更新维修。改造中尝试一些新型材料,从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例如座椅、栏杆、栅栏、地板等用塑木材质替代原有的防腐木材质,从而降低损坏更换频率。绿地栏杆、挡土墙等涂上自洁涂料,从而降低养护清洁成本等。部分绿地中,将原有的高杆灯更换为太阳能高杆灯,从而节约能耗。
3.2.2完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赏、游憩,在此次道路沿线绿地改造过程中,静安区结合绿道、街心花园建设等较新的建设理念,在规划、建设、使用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更加完善绿地功能,满足周边人群对绿地的不同需求。
3.3适度修剪移除
调整密度,适当做减法,植物配置合理化,利于后期养护。改造时要保留长势佳的乔木和灌木,淘汰死亡和长势不佳的下层灌木,适当增加开花地被植物。
3.3.1闭度较高,不适合原本下层灌木、地被的生长。根据绿地上层的遮阴情况,适当调整下层灌木、地被的品种,移除对光照要求较高的下层苗木,更换为耐阴植物。
3.3.2遵循“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移除生长势弱、主干倾斜、树冠不完整、病虫害严重的植株。
3.3.3修剪疏枝,梳理层次。绿地中植株过于拥挤无后续生长空间的或植物群落垂直结构过于繁杂的,需要进行适当抽稀或分株。
3.4强化养护管理
由于受人为踩踏、市政频繁施工、自然灾害等干扰因素,道路沿线公共绿地产生空秃的需要进行苗木补植。补植时应尽可能维持原绿地的设计意图。新种苗木品种、规格与现有苗木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3.5局部亮点提升
改造根据道路的性质、重要程度做出区分。一般道路沿线绿化改造以就地修补与局部点缀相结合,适当增加开花色叶树种。对于重要路段重要节点,则突出特色、亮点,重点区域增加花坛、花境、花钵等布置,提升景观面貌。
4、成效分析
4.1植物群落优化
通过梳理层次,优化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移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植株,使植物群落密度更加合理化,也使保留植物具有良好的养分、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移除引起病虫害的植株,改善光照条件等,也有利于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4.2提升游憩体验,完善绿地功能
道路沿线公共绿地内配套的休憩设施,由于年限较长,很多已经损坏严重,不但影响景观面貌,而且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借此次改造的契机,将沿线绿地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中,也通过绿道规划建设,将部分道路沿线绿地资源整合、串联,提升了游憩体验,完善了绿地功能。
4.3青枝绿叶,繁花似锦,丰富植物多样性,提升景观面貌
改造中,适当增加了开花色叶树种,使原本较为平淡的道路沿线的一些小绿地植物配置更加和谐、丰富,在不同季节,有景可观。在个别重要点位增加花境、花钵等种植形式。其中,对北常绿地、友谊会堂前绿地的花坛进行改造,对青海路绿地、越洋广场的花境进行改造。花境改造通过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和草花的组合搭配,实现植物配置更加丰富,景观面貌更加靓丽。北京西路原先道路两侧连带绿化中的花钵款式较为老旧过时,材质易破损。在改造中,考虑到与北京西路上的静安雕塑公园相呼应,将全线花钵更换为经久耐用,并具有现代感、简洁利落、具有雕塑质感的锈钢板材质,配以线条感足、丰富多彩的花卉配置。为北京西路沿线营造出青枝绿叶,繁花似锦的景观氛围。 5、经验与思考
5.1立足现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每一块绿地所处的道路环境、景观面貌要求不同,这要求改造时必须根据现场的特点,结合周边的景观小品、灯光、市政设施情况,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改造时进行因地制宜的植物造景,适地适树,考虑植株的生长习性、乔灌草的比例等因素,优化植物配置结构。在改造方案、植物配置、设施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景观质量。
5.2以人为本,完善功能,解决矛盾
绿地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要将人的休闲、娱乐和审美活动几个要素相结合,以人为中心,顺应新的社会公共生活方式,营造出舒適和谐的景观空间。例如,改造过程中,昌平路(西康路-陕西北路)沿线公共绿地,原绿地内亭子设置较为隐蔽,成为聚众赌博的场所。居民堆放破旧桌椅于绿地内,引起居民矛盾,严重影响了绿地的景观面貌。且该绿地铺砖地面湿滑,绿地内有居民擅自开设的园路直通小区,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次改造中,经过与居委会、居民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将此处绿地靠居民楼一侧改造为封闭式绿地。又如,康余绿地中原有一处较大的圆形水景,由于缺乏管养,水质较差,蚊虫滋生,且水景边无护栏设施,游人在绿地中嬉戏,安全隐患较大。经过多次与周边居民沟通,最终确定将此处绿地内水景更改为观赏草种植池(图7)。增加绿地安全性、提升景观面貌、降低养护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居民矛盾。
5.3经济适用、兼顾美观、易于管养
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解决昔日养护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如植物间的竞争,上层空间郁闭度过高不适宜下层植物生长,苗木本身不适宜现场立地条件等情况。补植苗木满足观赏性、丰富苗木种类的同时,更应该科学合理安排补种品种,确保改造完成后易于养护。移除的苗木可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及绿地现场需求,迁移至适宜的位置进行再利用,避免浪费。总之,经济、适用、美观三者要兼顾。
5.4做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由于改造项目均位于道路沿线已建成的绿地中,应做好各个施工点位文明施工工作,减少施工对公共绿地周边的影响。施工应尽可能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施工区域需采用围栏围护,施工期间应在施工区域内集中有序堆放施工材料;每天施工结束后做到工完场清,将所有材料、工具、垃圾清运出绿地,不得留置在绿地内。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环保要求做好扬尘和噪声控制。
5.5遵循技术规程,重视后期养护
高标准的养护是绿地改造工作凸显效果的重要保障。改造后,新种苗木对水分、养分、空间等的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应适时适量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合理施肥,有助于树木恢复生活力;及时做好损伤后处理工作,避免更大损害。没有精心的养护,即使改造工作顺利完成,短期内达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经过时间的推移,景观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合理地养护苗木、及时地维修设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观赏性、功能性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费文君,王浩.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方法初探——以栾城县裕泰路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2):114-118
[3]胡国峰.大都市城区园林绿化保护与建设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12):89-123
[4]张静,张庆费,陶务安,李明胜.上海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与 景观优化调整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6):454-457
[5] 秦启宪. 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浅谈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特色[J].中国园林,2005(2)35-36
[6]曹宏伟,朱晓君.上海延中公园绿化植物调整改技术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2013(1):32-36
关键词:道路沿线;公共绿地;改造;中心城区
1、引言
道路沿线公共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城市形象的重要载体。静安区地处上海市中心辖区。为营造与国际静安、圆梦福地相匹配、宜居宜业的都市生态空间,静安区不断增加绿化总量,完善绿地布局和功能。但随着城市的发展、时间的推移,部分道路沿线绿地由于规划建设、后期养护管理、人为因素等原因,现已面临原有设计意图逐渐淡化、植物密集拥挤或生长退化、设施陈旧损坏等问题。近年来,静安区针对上述问题,对大量道路沿线公共绿地进行改造。特别是2016年起,静安区围绕“中心城区新标杆、上海发展新亮点”的目标要求,以美丽城区建设为契机,对区域内53条道路沿线公共綠地进行改造、整治。改造工作秉持因地制宜、生态性、功能性、可持续性相结合的原则。本文以部分道路沿线绿地改造为例,针对道路沿线绿地改造的特殊性,对改造实践进行经验总结和探讨。
2、静安区道路沿线绿地现状分析
2.1土壤板结
城市道路沿线绿地土壤由于道路改造、人为因素干扰,缺乏正常的土壤形成层次,表土层厚度薄,有些甚至没有表土层,土壤中含有大量渣土、碎石、塑料等侵入体,加上绿化管养不当,导致土壤板结,影响植株正常生长。
2.2功能缺失
绿地内道路、铺装、园林小品等设施设备陈旧、不合理,已不能满足周边人群游憩需求,甚至部分可能存在安全隐患。
2.3密度过大
随着树木生长,树体、树冠逐年扩大,部分绿地的树木表现出密集、拥挤,影响下层苗木正常生长,甚至影响邻近居民的采光、晾晒。需要修剪疏枝、移除部分苗木。
2.4空秃缺失
由于养护管理不到位、自然灾害、人为损坏等因素导致绿地内部分苗木生长退化,甚至死亡,影响绿地景观面貌,需要对其进行调整补植。
2.5缺乏亮点
景观特色不鲜明,无法体现区域绿化景观特色。早期公共绿地设计以及建设中,由于受建设时间和理论实践等方面的限制,随着时代发展,在如今的管理中体现出新的诉求,需要改进等。
3、改造内容
3.1合理土壤改良
改造中通过土壤耕翻、杂质清理、更换或填加客土、施用土壤改良剂、增施有机肥等方式对土壤进行改良。
3.2更新设施,完善功能
3.2.1更新设施
静安区道路沿线绿地由于建成年限较长,设施损坏情况较为严重。本项目中对绿地内的座椅、栏杆、园林小品、铺装、灯具、挡土墙进行更新维修。改造中尝试一些新型材料,从而降低后期的维护成本。例如座椅、栏杆、栅栏、地板等用塑木材质替代原有的防腐木材质,从而降低损坏更换频率。绿地栏杆、挡土墙等涂上自洁涂料,从而降低养护清洁成本等。部分绿地中,将原有的高杆灯更换为太阳能高杆灯,从而节约能耗。
3.2.2完善功能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对公共绿地的需求不再局限于观赏、游憩,在此次道路沿线绿地改造过程中,静安区结合绿道、街心花园建设等较新的建设理念,在规划、建设、使用材料等方面不断创新,更加完善绿地功能,满足周边人群对绿地的不同需求。
3.3适度修剪移除
调整密度,适当做减法,植物配置合理化,利于后期养护。改造时要保留长势佳的乔木和灌木,淘汰死亡和长势不佳的下层灌木,适当增加开花地被植物。
3.3.1闭度较高,不适合原本下层灌木、地被的生长。根据绿地上层的遮阴情况,适当调整下层灌木、地被的品种,移除对光照要求较高的下层苗木,更换为耐阴植物。
3.3.2遵循“留强去弱、留优去劣”的原则,移除生长势弱、主干倾斜、树冠不完整、病虫害严重的植株。
3.3.3修剪疏枝,梳理层次。绿地中植株过于拥挤无后续生长空间的或植物群落垂直结构过于繁杂的,需要进行适当抽稀或分株。
3.4强化养护管理
由于受人为踩踏、市政频繁施工、自然灾害等干扰因素,道路沿线公共绿地产生空秃的需要进行苗木补植。补植时应尽可能维持原绿地的设计意图。新种苗木品种、规格与现有苗木应尽可能保持一致。
3.5局部亮点提升
改造根据道路的性质、重要程度做出区分。一般道路沿线绿化改造以就地修补与局部点缀相结合,适当增加开花色叶树种。对于重要路段重要节点,则突出特色、亮点,重点区域增加花坛、花境、花钵等布置,提升景观面貌。
4、成效分析
4.1植物群落优化
通过梳理层次,优化植物群落垂直结构,移除生长过密和生长不良的植株,使植物群落密度更加合理化,也使保留植物具有良好的养分、光照条件和生长空间。移除引起病虫害的植株,改善光照条件等,也有利于病虫害的预防工作。
4.2提升游憩体验,完善绿地功能
道路沿线公共绿地内配套的休憩设施,由于年限较长,很多已经损坏严重,不但影响景观面貌,而且造成了一定的安全隐患。借此次改造的契机,将沿线绿地配套设施进行更新。改造中,也通过绿道规划建设,将部分道路沿线绿地资源整合、串联,提升了游憩体验,完善了绿地功能。
4.3青枝绿叶,繁花似锦,丰富植物多样性,提升景观面貌
改造中,适当增加了开花色叶树种,使原本较为平淡的道路沿线的一些小绿地植物配置更加和谐、丰富,在不同季节,有景可观。在个别重要点位增加花境、花钵等种植形式。其中,对北常绿地、友谊会堂前绿地的花坛进行改造,对青海路绿地、越洋广场的花境进行改造。花境改造通过乔木、花灌木、宿根花卉和草花的组合搭配,实现植物配置更加丰富,景观面貌更加靓丽。北京西路原先道路两侧连带绿化中的花钵款式较为老旧过时,材质易破损。在改造中,考虑到与北京西路上的静安雕塑公园相呼应,将全线花钵更换为经久耐用,并具有现代感、简洁利落、具有雕塑质感的锈钢板材质,配以线条感足、丰富多彩的花卉配置。为北京西路沿线营造出青枝绿叶,繁花似锦的景观氛围。 5、经验与思考
5.1立足现状,因地制宜,不断创新
每一块绿地所处的道路环境、景观面貌要求不同,这要求改造时必须根据现场的特点,结合周边的景观小品、灯光、市政设施情况,合理制定改造方案,做到有的放矢。改造时进行因地制宜的植物造景,适地适树,考虑植株的生长习性、乔灌草的比例等因素,优化植物配置结构。在改造方案、植物配置、设施材质等方面不断创新,从而提升景观质量。
5.2以人为本,完善功能,解决矛盾
绿地改造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要将人的休闲、娱乐和审美活动几个要素相结合,以人为中心,顺应新的社会公共生活方式,营造出舒適和谐的景观空间。例如,改造过程中,昌平路(西康路-陕西北路)沿线公共绿地,原绿地内亭子设置较为隐蔽,成为聚众赌博的场所。居民堆放破旧桌椅于绿地内,引起居民矛盾,严重影响了绿地的景观面貌。且该绿地铺砖地面湿滑,绿地内有居民擅自开设的园路直通小区,构成极大的安全隐患。本次改造中,经过与居委会、居民的多次沟通,最终确定将此处绿地靠居民楼一侧改造为封闭式绿地。又如,康余绿地中原有一处较大的圆形水景,由于缺乏管养,水质较差,蚊虫滋生,且水景边无护栏设施,游人在绿地中嬉戏,安全隐患较大。经过多次与周边居民沟通,最终确定将此处绿地内水景更改为观赏草种植池(图7)。增加绿地安全性、提升景观面貌、降低养护成本的同时,也解决了居民矛盾。
5.3经济适用、兼顾美观、易于管养
改造过程中,应尽可能解决昔日养护过程中存在的矛盾,如植物间的竞争,上层空间郁闭度过高不适宜下层植物生长,苗木本身不适宜现场立地条件等情况。补植苗木满足观赏性、丰富苗木种类的同时,更应该科学合理安排补种品种,确保改造完成后易于养护。移除的苗木可根据苗木的实际生长情况及绿地现场需求,迁移至适宜的位置进行再利用,避免浪费。总之,经济、适用、美观三者要兼顾。
5.4做好安全文明施工措施
由于改造项目均位于道路沿线已建成的绿地中,应做好各个施工点位文明施工工作,减少施工对公共绿地周边的影响。施工应尽可能避开早晚交通高峰时段。施工区域需采用围栏围护,施工期间应在施工区域内集中有序堆放施工材料;每天施工结束后做到工完场清,将所有材料、工具、垃圾清运出绿地,不得留置在绿地内。施工过程中应按照环保要求做好扬尘和噪声控制。
5.5遵循技术规程,重视后期养护
高标准的养护是绿地改造工作凸显效果的重要保障。改造后,新种苗木对水分、养分、空间等的竞争力和环境的适应力下降,应适时适量灌溉,保证植物生长所需水分;合理施肥,有助于树木恢复生活力;及时做好损伤后处理工作,避免更大损害。没有精心的养护,即使改造工作顺利完成,短期内达到了预期的景观效果,经过时间的推移,景观效果也将大打折扣。所以,合理地养护苗木、及时地维修设施,才能最大限度发挥绿地的观赏性、功能性和生态效益。
参考文献:
[1]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城市园林绿化管理工作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费文君,王浩.城市道路绿地两侧绿带景观改造方法初探——以栾城县裕泰路为例[J]林业科技开发,2012(2):114-118
[3]胡国峰.大都市城区园林绿化保护与建设研究——以上海市静安区为例[J]中国园艺文摘,2012(12):89-123
[4]张静,张庆费,陶务安,李明胜.上海公园绿地植物群落调查与 景观优化调整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07(6):454-457
[5] 秦启宪. 探索创新与时俱进———浅谈上海中心城区公园绿地特色[J].中国园林,2005(2)35-36
[6]曹宏伟,朱晓君.上海延中公园绿化植物调整改技术初探[J]江苏林业科技,2013(1):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