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着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支持和帮助青少年成长成才。因而,德育工作成为当前学校的首要工作,提高德育工作效能成为当前德育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关键词:德育;效能;以人为本
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正确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适应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授课、生活管理等工作之中,全方位、多元化地建立德育体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把德育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把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通过观念引领、道德强化、行为指导等方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德育工作人才保证
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势的培训,加强一线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一线德育教师要能够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辨能力,针对不同的教育专题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设立“德育工作科研课题”,鼓励德育工作者开展专项研究,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状况越来越复杂。面对新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科研立项,鼓励德育工作人员申报研究课题,也可以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主动立项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专项课题的研究,德育工作人员能够对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增进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肤浅,存在情绪不稳定、对社会认知不足、身体发育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叛逆性强等问题,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德育教育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使学生心理向正常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建立健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紧密相关联、相互推动与促进的个体。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德育理念的把握并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家庭教育为导向,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结合教育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4.要加强实践,通过多渠道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德育工作中,很多学校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律是形式单一的说教,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传授当然一定要重视,但是社会实践同样不可轻视。要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德育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规划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要努力体现教育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德育理论的灌输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性、人际交往性、社会公益性、自立自理性等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道德规范,体验道德魅力。
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通过实践把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自觉培养自身的品质修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行动,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促进的教育冲击力,使学校的特色主题教育更深入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素养,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德育;效能;以人为本
要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必须深入研究教育的本质规律,正确把握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经济全球化、人才国际化的新形势下,适应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的需要,把德育渗透到日常授课、生活管理等工作之中,全方位、多元化地建立德育体系。
一、坚持以人为本,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要坚持以人为本,根据青少年学生发展规律,适应新形势下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地调整和充实德育内容,针对不同年龄学生的特点,把德育的总体目标分阶段、分层次,把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学校德育工作有机结合,通过观念引领、道德强化、行为指导等方式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二、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德育工作的效能
1.加强德育队伍建设,提供德育工作人才保证
一方面,要积极创造机会,通过多主题、多层次、多形势的培训,加强一线德育教师的培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一线德育教师要能够把握德育工作的方向性和规律性,具有宽广的知识面、敏锐的洞察力和较强的思辨能力,针对不同的教育专题和教育对象采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因材施教,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学习与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针对新形势下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设立“德育工作科研课题”,鼓励德育工作者开展专项研究,提高理论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在价值多元化的今天,学生的思想状况越来越复杂。面对新的问题,传统的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德育工作的要求,不再适合时代发展的需求。教育部门可以针对德育工作中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拨出专项资金,进行科研立项,鼓励德育工作人员申报研究课题,也可以鼓励他们在工作中发现问题,主动立项进行研究。通过对这些专项课题的研究,德育工作人员能够对工作中的重点问题、难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提高认识水平和工作水平。
2.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优良的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可以促进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进行智力开发,增进学生的劳动技能,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由于青少年自我意识脆弱,生活阅历肤浅,存在情绪不稳定、对社会认知不足、身体发育与心理成熟不同步、叛逆性强等问题,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影响了心理的健康发展。所以,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显得至关重要。因此,德育教育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加强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指导,使学生心理向正常方向发展,促进学生心理健康。
3.建立健全“三位一体”教育网络
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而学校、家庭、社会三者之间,是相互独立同时又紧密相关联、相互推动与促进的个体。要适应现代化教育和现代化社会的要求,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网络,提高家长对德育理念的把握并施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使学生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要有机地结合,学校教育为主,社会教育为辅,家庭教育为导向,共同教育学生学会做人,通过各种教育形式,结合教育目标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教育氛围,不断巩固教育成果。
4.要加强实践,通过多渠道与社会实际相联系
在德育工作中,很多学校都只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一律是形式单一的说教,而忽略了社会这个大课堂的教学效果。理论知识的传授当然一定要重视,但是社会实践同样不可轻视。要注重对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达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与统一,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德育实践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环节,要让学生走出课堂,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和规划学生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的德育教育活动。在德育实践活动中,要努力体现教育时代性和现实性,把德育理论的灌输教育与活生生的现实教育结合起来,通过开展学习性、人际交往性、社会公益性、自立自理性等特点的德育实践活动,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把学生引向社会,引入生活,走近大自然,与周围的世界积极对话,广泛交流和沟通,让学生在日常生活的德育实践中增强责任意识,培养道德规范,体验道德魅力。
德育实践活动让学生真正理解德育的内涵,通过实践把优秀的品质、高尚的情操内化为学生的自身素质,自觉培养自身的品质修养。要通过持之以恒的实践行动,利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促进的教育冲击力,使学校的特色主题教育更深入地内化为学生的品质素养,外化为学生的行为习惯,适应社会与时代的发展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