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培彤应用六君二母汤治疗晚期恶性淋巴瘤验案三则

来源 :中国中医药信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ds72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恶性淋巴瘤来源于淋巴网状组织,与免疫关系密切,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西医治疗恶性淋巴瘤常在化疗和放疗后很快复发。中医药不仅在放化疗期间可起到减毒增效作用,对防治放化疗后的复发及转移也有很好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张培彤教授运用六君二母汤化裁,对恶性淋巴瘤有较好的疗效。本文总结了张教授运用六君二母汤化裁的临床经验。
  关键词:名医经验;张培彤;六君二母汤;恶性淋巴瘤;医案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27
  中图分类号:R27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7)01-0110-04
  Three Cases of Treating Malignant Lymphoma with Liujun Ermu Decotion Used by ZHANG Pei-tong ZHANG Tian-bo1, Instructor:ZHANG Pei-tong2 (1. Bei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Beijing 100029, China; 2. Guang’ anmen Hospital,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al Sciences, Beijing 100053, China)
  Abstract: Malignant lymphoma comes from the lymphoid tissues,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immune. The tumor occurs mainly in lymph nodes, but also can occur in the lymph nodes and non-lymphoid tissues.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for lymphoma is often recurrence after chemotherapy and radiotherapy. TCM not only can play a role in reducing toxicity and increasing the effect of chemotherapy, but also has a good effect on th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recurrence and metastasis. Professor ZHANG Pei-tong in tumor department of Guang’anmen Hospital of China Academy of Chinese Medicine Sciences uses Liujun Ermu Decotion, which has very good efficacy for malignant lymphoma. This article concluded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of Professor ZHANG Pei-tong in using Liujun Ermu Decotion.
  Key words: experience of famous doctors; ZHANG Pei-tong; Liujun Ermu Decotion; malignant lymphoma; case records
  恶性淋巴瘤来源于淋巴网状组织,与免疫关系密切,主要发生于淋巴结,也可发生于淋巴结外和非淋巴组织。恶性淋巴瘤分为霍奇金淋巴瘤和非霍奇金淋巴瘤两大类。一般而言,非霍奇金淋巴瘤较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程度高,预后更差。目前西医治疗恶性淋巴瘤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和化疗,但对晚期患者的效果较差,往往在化疗和放疗后很快复发。中医药不仅在放化疗期间可起到减毒增效效果,对防治放化疗后的复发及转移也有很好作用。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肿瘤科张培彤教授在中医药防止或推迟恶性淋巴瘤复发和转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兹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典型病例
  案例1:患者,男,18岁,2013年5月13日在黑龙江省当地医院经颈部淋巴结活检确诊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NHL),双颈部、双锁上、右腋下、纵隔淋巴结受侵。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CT)检查示“肝脏代谢活跃,多发骨/骨髓弥漫性代谢活跃,但无密度改变”。诊断为临床ⅣB期。采用BCOP方案(博来霉素+环磷酰胺+长春新碱+强的松)化疗7个周期,于2013年12月初末次化疗结束。2013年12月10日复查PET-CT示原淋巴结高代谢区代谢均已正常。患者及其亲属希望用中医疗法控制淋巴瘤的复发而于2014年1月5日初诊。刻下:乏力,饮食不佳,口味大,目眵多,舌大,苔薄微黄,脉沉细。查:白细胞3.6×109/L。辨证属气血亏虚,脾肾不足,痰热未尽。治拟益气养血、健脾补肾、清热化痰。方用六君二母汤加减:黄芪30 g,陈皮10 g,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党参15 g,清半夏10 g,熟地黄15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制何首乌15 g,鸡内金15 g,山楂1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浙贝母30 g,知母10 g,大青叶15 g,板蓝根15 g,丹参10 g,莪术10 g,夏枯草15 g。每日1剂,水煎服。
  2014年2月24日二诊:患者仍轻度疲乏,晨起咽中有痰,大便略干,舌紫、尖边略红,苔薄白,脉沉略弦。查肝肾功能基本正常,血乳酸脱氢酶(LDH)在正常范围。考虑热毒伤津耗气,余邪未清。守方改黄芪为45 g以加强益气补中托毒之功,浙贝母为45 g、知母为15 g,去制何首乌,加玄参15 g、天花粉15 g,以加强养阴生津功效,且玄参、天花粉、知母还可配合浙贝母对化痰散结起协同作用,防止邪毒再次集聚而使病情反复。   2014年3月23日三诊:患者多发皮肤毛囊炎,面部较为明显,乏力消失,舌紫略红、边尖略红,苔薄微黄,脉沉弦数。调整扶正祛邪药物的比例,加强化痰祛瘀散结力量,联合清热活血凉血之品,以体现除邪务尽、祛邪以扶正的治疗理念。处方: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三棱10 g,莪术10 g,夏枯草15 g,皂角刺6 g,浙贝母45 g,知母15 g,紫草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丹参10 g,黄芪45 g,黄连10 g,黄芩10 g,鸡内金30 g。以后患者每2月就诊1次。
  2014年6月15日四诊:患者目眵偏多,面部痤疮明显减少,精神状态良好,舌略紫,苔薄白,脉沉取略感无力。复查肝肾功能正常,未见复发及转移。守方改浙贝母为60 g、知母为30 g,加鸡血藤30 g、苏木10 g,去黄连、黄芩。以后续诊时,守方并逐渐增加浙贝母至140 g,黄芪至140 g。并随证酌加杜仲10 g、山萸肉15 g、山药15 g、全蝎3 g、蜈蚣3条、山慈菇15 g、白花蛇舌草30 g、木香6 g、砂仁6 g等。
  2015年1月14日五诊:一般情况良好,无明显不适,偶有入睡困难。舌略紫,苔薄白略少津,脉沉弦滑数。复查未见任何复发及转移迹象。由于发病至今已2年半,故逐渐将浙贝母减量至60 g,去全蝎、蜈蚣。嘱患者坚持服用中药3年左右。
  案例2:患儿,男,14岁,2013年5月31日无明显诱因出现发热,体质量下降,全身多处淋巴结肿大而行右颈肿大淋巴结活检术,病理示“NHL,间变性大细胞淋巴瘤。IHC:ALK(+),CD30(+),LCA(+),CD20(-),CD2(+/-),CD3(-),CD21(-),TIA1(+),GRB(+),BCL(-),Ki-67阳性细胞大于50%。ISH:EBER(-)。发现肿瘤侵及双颈部淋巴结、双腋下淋巴结、纵隔淋巴结、腹腔淋巴结并侵及肺”。诊断为临床ⅣB期,采用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强的松)、HyperCVAD方案(A方案:环磷酰胺+长春新碱+表柔比星+地塞米松;B方案:氨甲蝶呤+甲酰四氢叶酸钙+阿糖胞苷。A、B方案交替使用)等化疗8个周期后,肿物基本消失。2013年11月5日PET-CT示“右颈V链上组淋巴结呈斑片状放射性浓聚”,家长考虑患儿体质因化疗而明显下降,遂于2014年1月5日就诊。刻下:疲乏,精神不佳,轻度憋气,舌红,苔薄微黄,脉沉略弦无力。查血象及肝肾功能无异常。辨证为气血不足,余邪未清。治以气血双补、化痰祛瘀,兼以清热。方用六君二母汤加减:黄芪45 g,陈皮10 g,党参15 g,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清半夏10 g,石见穿15 g,猫爪草15 g,浙贝母30 g,知母10 g,皂角刺6 g,卷柏10 g,紫草10 g,炙鳖甲10 g,黄连10 g,黄芩10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三棱10 g,莪术10 g,鸡内金30 g。每日1剂,水煎服。另服人工牛黄散(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10 g,3次/d。
  2014年2月24日二诊:复查B超示“双颈部多发小淋巴结,无血流”,CT示“右肺小结节,定期复查,脾内钙化灶可能”。无明显不适。舌质微紫、尖红,苔薄微黄,脉沉细数略弦。守方改黄芪6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浙贝母45 g、知母20 g,去党参、黄连,加夏枯草15 g。中成药同前。
  2014年3月23日三诊:患儿无明显不适,舌紫、尖红,苔薄黄,脉沉细弦。依原法改方:黄芪6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茯苓15 g,麸炒白术10 g,夏枯草15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紫草10 g,浙贝母60 g,皂角刺6 g,卷柏10 g,山慈菇15 g,白花蛇舌草30 g,知母30 g,苦参10 g,黄芩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莪术10 g,鸡内金30 g。中成药同前。以后患儿每月来诊1次。
  2014年8月27日复查B超显示“胆囊壁略毛糙,肝、脾、胰正常,双腹股沟、腋下、颈多发淋巴结肿大”。2014年8月28日复查CT示“双肺扫描未见异常,脾内钙化灶”。无明显不适,舌略红、质略嫩,苔薄黄,脉沉细弦。为防止复发,遂以每次15 g逐渐将黄芪、浙贝母加量至140 g,并坚持服用人工牛黄散。另据证酌情增减益气健脾之党参、太子参、山药,补肾填精之熟地黄、杜仲、山萸肉、枸杞子、女贞子,疏风清热之金银花、连翘,清热解毒之黄连、黄芩,活血化瘀之川芎、当归、鸡血藤、苏木、丹参、红景天,养阴生津之生地黄、天花粉等。
  2015年7月31日查总T细胞比例为46.9%,低于正常,余无异常。舌略紫,苔薄白,脉细弦略数。嘱守法继服中药,随访至今未见异常。
  案例3:患者,女,50岁,2012年5月因“左颈部包块进行性增大”行左颈部肿物穿刺活检示“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患者除左颈部淋巴结外,还有右侧颈部、双腋窝、双腹股沟侵犯,肺部侵犯。诊断为临床ⅣB期。遂行ABVD方案(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花碱+氮烯咪胺)化疗6个周期,至2013年2月27日疗效评价为部分缓解。2013年7月3日复查B超示“双腹股沟、双腋窝、双颈部多个淋巴结肿大,淋巴结内有较丰富血流”。胸部CT示“肺内结节影较前无明显变化”。因患者不同意行放射治疗而于2013年7月8日就诊。刻下:偶咳,自汗,阵发潮热,健忘,偶有恶心反酸,纳眠可,大便成形,但便前腹痛、日行二三次,皮肤色素沉着,舌质紫、尖边略红,苔白,脉沉弦细数。辨证属痰瘀互结,脾肾不足,兼有内热;治以化瘀祛痰清热、补益脾肾。方用六君二母汤加减:浙贝母30 g,知母10 g,石见穿30 g,猫爪草30 g,三棱10 g,莪术10 g,牡丹皮15 g,赤芍15 g,紫草10 g,陈皮10 g,清半夏10 g,炙刺猬皮10 g,木香6 g,砂仁6 g,山药15 g,山萸肉15 g,鸡内金30 g,山楂10 g,黄芪30 g,龙胆10 g。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另服西黄解毒胶囊(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院内制剂)0.5 g,3次/d;复方斑蝥胶囊0.5 g,3次/d。
其他文献
摘要:痛风性关节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异常引起的关节病变,中医药治疗具有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魏子孝教授主张分期辨治。急性发作期属“湿热痹”,以清利湿热为法;间歇期以脾肾亏虚为主,以健脾补肾为法;慢性期基本病机为肝肾亏虚、痰瘀互结,治疗重在活血、化痰或补益肝肾。另外还主张参考现代中药药理研究成果,辨病用药,同时注意饮食生活调护。  关键词:名医经验;魏子孝;痛风性关节炎;高尿酸血症;中医药疗法  
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压力、环境污染等加重,过敏性皮肤病发病率日渐升高,且易反复、病程长。其发病与季节、饮食及情志有相关性,也与患者体质下降有密切联系。所以,除了当前症状,还应注重对患者体质的调理和治疗,提高其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从而降低发病频率,减轻症状。腹针、体针结合应用对于改善过敏性皮肤病的症状和患者的体质方面有显著作用,应在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过敏性皮肤病;腹针;体针  DOI:10
期刊
摘要:目的 觀察红芪多糖(HPS)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小板反应蛋白-1(TSP-1)和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表达的影响,探讨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保护作用及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模型。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多贝斯组和HPS高、中、低剂量组,另设正常组,每组10只。各给药组给予相应药物灌胃,模型组和正常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1次/d,连续8周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对MFC胃癌荷瘤小鼠瘤组织Toll样受体(TLR2、TLR4、TLR6)、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6(TRAF6)和髓分化因子88(MyD88)表达的影响,探讨其相关的作用机制。方法 建立MFC胃癌荷瘤小鼠模型进行体内抗肿瘤试验。将筛选合格的48只MFC胃癌荷瘤小鼠随机分为模型组,阳性对照组(顺铂组),加味当归贝母苦参丸高剂量组(当高组)、低剂量组(当低组)和顺铂
期刊
摘要:本研究针对带状疱疹维医诊疗方案进行多中心临床病历回顾性调查,收集人口学、诊断学、治疗学、疗效评价、护理学资料等信息,进行整理研究,归纳分析其主症和次症表现,将带状疱疹分为异常血液质型带状疱疹、异常胆液质型带状疱疹、异常黑胆质型带状疱疹共3型,建立带状疱疹的维医辨证分型标准,并对皮疹停发时间、皮疹干涸结痂时间、疼痛开始缓解时间、完全止痛时间、疼痛反弹发生率、后遗神经痛发生率、后遗神经痛痊愈时间
期刊
摘要:目的 基于瞬時波强(WI)技术初步构建濡脉脉象图,丰富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方法 将研究对象分为濡脉组(28例)与平和脉组(30例),使用ALOKA Prosound α 10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测寸口脉象,采集WI脉象图和数据,从压力波(P)、血流波(U)、WI[(dP/dt)(dU/dt)]、时间三维构建濡脉及平和脉的WI脉象图,并对两者进行比较。结果 寸口濡脉U波形总体趋势较平和脉起伏平缓
期刊
摘要:目的 观察春、夏、秋、冬不同季节卫气虚证SD大鼠的血浆代谢组学特征,寻找与卫气虚相关的物质基础,探讨卫气虚的本质。方法 分别于春分日、夏至日、秋分日、冬至日前7 d适应性喂养SD雄性大鼠各20只,与各季节气候同步控制条件,按随机数字法将大鼠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通过疲劳加寒热交替法复制卫气虚大鼠模型。于各节气当日12:00取血,采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检测血浆代谢物,通过偏最小二乘判
期刊
摘要:顾维超业医50余载,学验俱丰,对张锡纯学术思想积有心得,尤对张氏大气学说多有发挥,在其升陷汤基础上加红景天、仙鹤草、桑寄生、甘松、山萸肉、炙甘草而创制出加味升陷饮,以加强升陷汤益气升陷、培元固肾、强心敛气、醒神除疲之功。本文结合不明原因消渴和重症肌无力2例验案,介绍了顾维超运用张氏大气学说理论以加味升陷饮治疗慢性病的疗效,由此认为益气升陷法在慢性病中的治疗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关键词:名
期刊
摘要:目的 研究不同干燥过程对纹党参饮片有效成分的影响,确定最佳的基于纹党参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与炮制一体化工艺。方法 对采收期的纹党参鲜药材分别采用3种加工炮制方法:①烘箱80 ℃烘至含水量为药材原始含水量不同百分比(30%~100%)时,分别取出切片,50 ℃烘干,制得8个饮片样品(XⅠYP1~8)。②鲜纹党参直接在不同温度(50~120 ℃)分别烘至含水量为药材原始含水量的50%时,取出切片,
期刊
摘要:通补法,即寓通于补,是名中医周乐年在治疗脾胃病方面的重要思想之一。本文主要讨论了通补法在慢性腹泻病因病机的认识、治则治法的确定以及具体遣方用药方面的重要意义,以给临床医师更多的启发。  关键词:名医经验;周乐年;慢性腹泻;通补法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7.01.025  中图分类号:R259.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