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考并非中国特有,不少国家每年都会在某个时期进入“高考时间”。中国的近邻日本和韩国,高考所引发的紧张气氛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在紧张的高考备考中,我们不妨轻松一下,聊一聊并不为大众所熟悉的外国高考作文。
外国高考作文的显著特点是很难事先套题和押题。考生很难通过在考前背几篇范文,然后稍加变动就可以套到高考作文题目上;教师也很难在考前押题,因为外国高考作文一般不会出像“忧与爱”“心灵的微光”等背景和约束条件少的作文题目,更不会让没有实质内容的万金油式、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大行其道。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强调哲学思辨,我们来看看长达4个小时的法国BAC(法国高中毕业会考)考试部分题目:
文科卷: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
理科卷: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经济社会科卷: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
这些题目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答案,题目里全是很“大”很“空洞”的词语,如理性、真理和自由等,似乎谁都能答上几句,但要答好就不容易。同样的题目,给高中生考一遍,还可以给大学生考一遍,再可以给硕士博士考一遍,显然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知识和阅历不一样,对同样的题目答案也会不一样,题目的“活”即在于此。
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偏实用主义。如美国SAT考试2012年6月题库中的这个题目:
仔细思考以下片断中提出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进步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也的确如此。比方说,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会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不再成为难题,有些问题可以被解决,随之消失。但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问题存在于因果链条当中,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改编自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著《进步的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
请完成:进步能否减少世界上的问题?或者说,解决老问题是否会引出新问题?请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并写一篇文章,通过逻辑推理,或你在阅读、学习、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得到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你可以立意:进步可以减少世界上的问题,如某些传染病现在有疫苗了,天花消灭了;也可以说进步总是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在东南亚用DDT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壁虎吃了带毒药的蚊子,猫吃了带毒药的壁虎,导致鼠辈横行,鼠疫肆虐;还可以立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进步减少,有些则不可以……只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就行了。
SAT这样的题目清晰体现了几个考察重点:一、提出观点的能力,观点无所谓好坏,没有唯一的答案;二、用逻辑或数据支撑观点还要有严密的推理能力。如果这些不能达标,你文辞再优美也没用,空洞的抒情和套话绝不会给你加分。
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在每年1月都有一些全国统一考试,主要是基础学科,之后2月和3月各个大学再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学生可以根据统考的成绩参加所要报考大学的第二次考试。日本东京大学2012年的入学考试作文题目: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这个国家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你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说明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在“文化软实力”已进入全球较量的今天,题目从年轻人最熟悉的角度入手,从个体面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上升到国际间文化融合的高度。在整场考试中,这样的题目要在150分钟内完成两篇,的确是不小的挑战。而反观民族文化在中国高考中的体现,依旧还局限于政治考试中“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之类的选择题中,究竟如何发扬和传承,依旧没有更深层次的讨论。
再来看看英国的高考作文。想要进牛津、剑桥这样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的考生,除了必须在统考科A-Level的四项考试中取得至少三科A一科B的成绩,还要再接受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验。与全国统考不同,自主招生考题更多的是设置一个更高的标准,更全面地测试学生未来修学专业的潜力、情商,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如剑桥大学的法学考试,由短文、阅读理解和问答题组成,给出一组法律条文,然后就具体的事件进行法律分析。
人是否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如题所示,剑桥法学考试已默认,一位并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学生,都应该能够清晰地论述出“如何界定基本的道德权利”类似的问题。这自然比考生在A-Level里写的论述文要困难的多。
外国高考作文这些题目都和公共问题息息相关,或者接地气与现实问题挂钩,或者探讨基本理念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考察的内容有相当的思考,考前一心只看课本,不读课外书是不行的,因为作文考的就是你对这些问题有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你有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你能做的备考工作就是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和多讨论。相比而言,2012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题中,作文题《暖》和《广告》依旧与全国统考作文题如出一辙。
纵观外国高考作文,出题人考察的无非是考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需要考生的天赋和长期的学习与积累,是无法突击出来的,也无法用“心灵鸡汤”混得高分,这就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文采重要,但不能替代思维能力。这也不奇怪,对一个想进入大学深造、有志于学术的考生来说,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作文不考这个考其他就是舍本逐末了。
外国高考作文的显著特点是很难事先套题和押题。考生很难通过在考前背几篇范文,然后稍加变动就可以套到高考作文题目上;教师也很难在考前押题,因为外国高考作文一般不会出像“忧与爱”“心灵的微光”等背景和约束条件少的作文题目,更不会让没有实质内容的万金油式、心灵鸡汤式的作文大行其道。
法国的高考作文题强调哲学思辨,我们来看看长达4个小时的法国BAC(法国高中毕业会考)考试部分题目:
文科卷:1.人们通过劳动获得了什么?2.所有的信仰都是与理性相悖吗?
理科卷:1.我们是否有追求真理的义务?2.没有国家我们是否会更自由?
经济社会科卷:1.是否存在与生俱来的欲望?2.工作仅仅是为了有用吗?
这些题目很难说有什么标准答案,题目里全是很“大”很“空洞”的词语,如理性、真理和自由等,似乎谁都能答上几句,但要答好就不容易。同样的题目,给高中生考一遍,还可以给大学生考一遍,再可以给硕士博士考一遍,显然不同学历层次的人知识和阅历不一样,对同样的题目答案也会不一样,题目的“活”即在于此。
美国SAT(学术能力评估考试,美国的大学入学考试)的作文题强调对问题的分析和论证能力,偏实用主义。如美国SAT考试2012年6月题库中的这个题目:
仔细思考以下片断中提出的问题:
我们通常认为,进步能彻底解决问题,有时候也的确如此。比方说,某些严重威胁生命的疾病会因为现代医学的进步而不再成为难题,有些问题可以被解决,随之消失。但也常常会有这样的情况,问题存在于因果链条当中,每当一个问题被解决,就有一个新的问题产生。(改编自格雷戈·伊斯特布鲁克著《进步的悖论:生活变好,感觉变糟》)
请完成:进步能否减少世界上的问题?或者说,解决老问题是否会引出新问题?请在这个问题上形成你自己的观点,并写一篇文章,通过逻辑推理,或你在阅读、学习、生活经验和观察中得到的例子来证明你的观点。
你可以立意:进步可以减少世界上的问题,如某些传染病现在有疫苗了,天花消灭了;也可以说进步总是会带来新的问题,如在东南亚用DDT消灭蚊虫减少疟疾,但壁虎吃了带毒药的蚊子,猫吃了带毒药的壁虎,导致鼠辈横行,鼠疫肆虐;还可以立论有些问题可以通过进步减少,有些则不可以……只要有足够的理论依据就行了。
SAT这样的题目清晰体现了几个考察重点:一、提出观点的能力,观点无所谓好坏,没有唯一的答案;二、用逻辑或数据支撑观点还要有严密的推理能力。如果这些不能达标,你文辞再优美也没用,空洞的抒情和套话绝不会给你加分。
日本国立、公立大学和部分私立大学在每年1月都有一些全国统一考试,主要是基础学科,之后2月和3月各个大学再进行第二次专门考试,学生可以根据统考的成绩参加所要报考大学的第二次考试。日本东京大学2012年的入学考试作文题目:关于一国文化,要给对这个国家毫无了解的人说明的时候,你如何让对方能够充分明白你在说什么?同时说明不花点儿心思对方就不能明白的困难点在何处?举例说明。
在“文化软实力”已进入全球较量的今天,题目从年轻人最熟悉的角度入手,从个体面对不同文化的理解上升到国际间文化融合的高度。在整场考试中,这样的题目要在150分钟内完成两篇,的确是不小的挑战。而反观民族文化在中国高考中的体现,依旧还局限于政治考试中“民族精神生生不息,历久弥新”“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前进方向”之类的选择题中,究竟如何发扬和传承,依旧没有更深层次的讨论。
再来看看英国的高考作文。想要进牛津、剑桥这样世界一流名校深造的考生,除了必须在统考科A-Level的四项考试中取得至少三科A一科B的成绩,还要再接受学校自主招生考试的考验。与全国统考不同,自主招生考题更多的是设置一个更高的标准,更全面地测试学生未来修学专业的潜力、情商,而不仅仅是对知识的掌握。如剑桥大学的法学考试,由短文、阅读理解和问答题组成,给出一组法律条文,然后就具体的事件进行法律分析。
人是否拥有独立于法律之外的基本的道德权利,如果有,该如何界定这些权利?
如题所示,剑桥法学考试已默认,一位并没有任何法学基础的学生,都应该能够清晰地论述出“如何界定基本的道德权利”类似的问题。这自然比考生在A-Level里写的论述文要困难的多。
外国高考作文这些题目都和公共问题息息相关,或者接地气与现实问题挂钩,或者探讨基本理念问题。这就要求学生对考察的内容有相当的思考,考前一心只看课本,不读课外书是不行的,因为作文考的就是你对这些问题有没有深入的思考,以及你有没有从事学术研究的基本素养和能力。你能做的备考工作就是平时多阅读、多思考和多讨论。相比而言,2012年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的自主招生考题中,作文题《暖》和《广告》依旧与全国统考作文题如出一辙。
纵观外国高考作文,出题人考察的无非是考生的思维和逻辑能力,需要考生的天赋和长期的学习与积累,是无法突击出来的,也无法用“心灵鸡汤”混得高分,这就确保了考试的客观性与公正性。文采重要,但不能替代思维能力。这也不奇怪,对一个想进入大学深造、有志于学术的考生来说,思维能力是重要的素养之一,作文不考这个考其他就是舍本逐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