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小学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少年儿童对音乐节奏、旋律的把握都体现出极为敏锐的嗅觉。因此在小学音乐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注重节奏感的训练,从小培养学生的节奏意识。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启蒙;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74-01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强弱、长短的现象,实质上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人们之所以能够被音乐带动感染,原因就在于音乐的节奏与人的身体或者说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之间发生了共振现象,令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歌曲产生共鸣。综上所述,正是节奏才赋予了音乐的巨大魅力,没有节奏的歌曲就不能称之为歌曲。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原始要素就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节奏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因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且课程枯燥无味,偏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音乐的节奏就能够轻松的完成音乐的哼唱,其视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的到了提高。而设置节奏训练的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一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音乐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放大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敏锐程度,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节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他不可能直接体现在成绩单上,用数字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感觉是感知,是需要长期训练积累,经过一个从量变逐渐达到质变的结果,当达到质变的点,学生就会显现出豁然开朗的表情。日常的节奏训练提供给学生的就是一个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通过以打拍子例的节奏训练中唤起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把抽象的音乐用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感觉到音乐就存在于自己的手掌中,脚尖下,让学生认为音乐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在小學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从目前小学教学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仍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但这仍然无法达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学校设置英语课的课程少,课时短,这就造成学生平时接触音乐课程的时间短,机会少,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热情程度就会大大被削弱,态度也逐渐淡漠。
现在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会出现被其他老师占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老师、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语数外主科的成绩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讨论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把节奏训练加入到日常课程中更是无从提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开始,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起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出发,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针对性和带入性不强,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
在音乐课程中,起步阶段是从简单地赏析,学唱开始的,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声带的振动,了解和感受节奏。就节奏的特性来说,节奏是用来组织音乐的音响或音调要素,因此节奏并不能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教学。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和声与音调,节奏本身并不存在。现代音乐教育节奏训练的教学理念,主要来源于德国当代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研究理论,他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此来开展基础的音乐启蒙教育。
基于奥尔夫的教学体系,节奏训练可以分为,语言的节奏练习,也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民谣、诗歌的方式来掌握节奏;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这些利用身体乐器击打来记录节奏,这种方式简单易于开展且行之有效;多声部及和声的节奏练习,这是在声势练习基础上,加入多声部和和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唱过程中进行学生分组论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加强学生记忆节奏;变奏节奏练习,就像歌曲可以改变成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播放同一首歌不同的曲风,来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节奏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安排,选择适合的节奏练习方法,让学生们喜欢上音乐的课堂,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思路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主要还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技巧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思单纯,心无旁骛,对于音乐的感受要高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被感染和带动,而且节奏训练的课程内容往往生动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必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让学生必须掌握节奏,把节奏铭记于心,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感受节奏,置身于音乐节奏的环境和氛围。
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奥尔夫节奏训练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的敏锐程度来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大致方向。老师也可以利用钢琴等乐器,弹唱等。节奏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只是唱歌,利用身体动作等形式也能丰富教学的内容,总而言之,实行节奏训练还是要中重视的态度,结合发散的思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音乐是同人类起源、进化、发展过程中一同成长起来的宝贵艺术,它能够打破地域差异、语言隔阂,传递文化和情感。因此,要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意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丰富音乐训练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用清晰的思路实践出高效的训练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
关键词 小学;音乐教学;节奏训练;启蒙;意义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2-0074-01
音乐是人类共通的语言,音乐的发展史就是人类的发展史,随着时间的流逝,音乐已经变成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节奏是指音乐中交替出现的有规律强弱、长短的现象,实质上节奏就是音乐的骨骼,人们之所以能够被音乐带动感染,原因就在于音乐的节奏与人的身体或者说是身体的某一部分之间发生了共振现象,令人心跳加速,呼吸急促,使人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产生变化,表现出来的就是人们对于歌曲产生共鸣。综上所述,正是节奏才赋予了音乐的巨大魅力,没有节奏的歌曲就不能称之为歌曲。奥地利著名的音乐美学家汉斯立克认为:音乐的原始要素就是和谐的声音,它的本质是节奏。
一、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意义
关于节奏的教学课程一直以来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占据着较为重要的主导地位,因为小学的音乐教育主要是启蒙教育,在这一时期以一味地向学生灌输乐理知识,学生无法理解且课程枯燥无味,偏离学生实际的教学设计只会得到适得其反的效果。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一旦把握了音乐的节奏就能够轻松的完成音乐的哼唱,其视听能力在很大程度上也的到了提高。而设置节奏训练的教学内容的目的就是在于通过一些趣味的,有针对性的音乐活动,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感受节奏,放大学生对于音乐节奏的敏锐程度,增强学生对于音乐节奏感的把握。
节奏的感知很大程度上是潜移默化的结果,他不可能直接体现在成绩单上,用数字的形式来衡量学生的节奏感。节奏感,是感觉是感知,是需要长期训练积累,经过一个从量变逐渐达到质变的结果,当达到质变的点,学生就会显现出豁然开朗的表情。日常的节奏训练提供给学生的就是一个积累和体验的过程,教师在节奏训练的过程中循循善诱,通过以打拍子例的节奏训练中唤起学生对于节奏的感知,把抽象的音乐用具象的方式表现出来,使得学生感觉到音乐就存在于自己的手掌中,脚尖下,让学生认为音乐是可以捕捉和把握的,激发学生对于音乐的兴趣。
二、节奏训练在小學音乐教育的现状问题
从目前小学教学课程的科目设置和课时安排的整体情况来看,小学音乐教育仍处于劣势地位,虽然近些年来,人们开始重视学生的素质发展,关注学生的音乐教育,但这仍然无法达到发掘学生音乐潜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目的。一方面,学校设置英语课的课程少,课时短,这就造成学生平时接触音乐课程的时间短,机会少,更谈不上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长此以往,学生对于音乐课的热情程度就会大大被削弱,态度也逐渐淡漠。
现在许多小学的音乐课会出现被其他老师占用的情况,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学校、老师、学生也对此习以为常,音乐课的重视程度远不如语数外主科的成绩重要。在这种形势下,要想讨论和提高音乐课的教学质量,把节奏训练加入到日常课程中更是无从提起。要想改变这种状况,还是要从改变学校的教育观念开始,只有在思想上意识到音乐教育的重要性,才能重视起音乐教育的发展。另一方面,从音乐课程的内容结构出发,小学的音乐教育内容相对单一,针对性和带入性不强,内容设置缺乏科学性。
三、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内容
在音乐课程中,起步阶段是从简单地赏析,学唱开始的,学生在歌唱中体会声带的振动,了解和感受节奏。就节奏的特性来说,节奏是用来组织音乐的音响或音调要素,因此节奏并不能单独分离出来进行教学。就这方面来说,离开旋律、和声与音调,节奏本身并不存在。现代音乐教育节奏训练的教学理念,主要来源于德国当代作曲家、儿童音乐教育学家奥尔夫的研究理论,他强调从节奏入手,对学生进行节奏训练,以此来开展基础的音乐启蒙教育。
基于奥尔夫的教学体系,节奏训练可以分为,语言的节奏练习,也就是从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民谣、诗歌的方式来掌握节奏;声势练习,拍手,拍腿这些利用身体乐器击打来记录节奏,这种方式简单易于开展且行之有效;多声部及和声的节奏练习,这是在声势练习基础上,加入多声部和和声的节奏练习;轮说节奏练习,在以节奏型为基础的说唱过程中进行学生分组论说,这样在很大程度上就能加强学生记忆节奏;变奏节奏练习,就像歌曲可以改变成不同的版本,教师可以播放同一首歌不同的曲风,来让学生感受节奏的变化。节奏训练的内容设计还是要依托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具体分析,具体安排,选择适合的节奏练习方法,让学生们喜欢上音乐的课堂,就会收获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节奏训练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训练思路
小学音乐教学的目标主要还是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形态和审美意识,对于学生的技巧并没有硬性的要求。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思单纯,心无旁骛,对于音乐的感受要高于成年人,他们更容易被感染和带动,而且节奏训练的课程内容往往生动有趣味性,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基于教学目标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不必把教学的重心放到让学生必须掌握节奏,把节奏铭记于心,而是要给学生创造感受节奏,置身于音乐节奏的环境和氛围。
在实际进行教学时,教师可以在奥尔夫节奏训练理论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对音乐的敏锐程度来确定教学的基本思路和大致方向。老师也可以利用钢琴等乐器,弹唱等。节奏训练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只是唱歌,利用身体动作等形式也能丰富教学的内容,总而言之,实行节奏训练还是要中重视的态度,结合发散的思维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音乐是同人类起源、进化、发展过程中一同成长起来的宝贵艺术,它能够打破地域差异、语言隔阂,传递文化和情感。因此,要重视小学的音乐教育,意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丰富音乐训练的内容,充分利用学生的优势,用清晰的思路实践出高效的训练方法,发掘学生的音乐潜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席勒.审美教育书简[M].凤凰出版传媒集团、译林出版社,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