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奈达及其动态对等理论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并且用“动态对等”取代了“功能对等”的提法,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2 译者与作者及其作品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哀伤、悲凉的情绪。
3 实践部分
3.1 词汇层面
翻译若不考虑文体,不考虑意境,只一味地将原作每一個词语翻译出来,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诗歌翻译当中。奈达的动态 对等其一便是词汇对等,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原文出现许多修辞词汇,但是介于翻译过来会造成目的语读者费解,因而译者采用“重创”,省略掉不必要的词汇,加入了译语文化的用词。
1)原文: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3]
译文: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
2)原文: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译文: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
Hemlock 意为由毒芹提取的毒药,我们知道毒药可以分为许多种,英文自然也有不同的毒药,但诗歌翻译追求简洁明确,因此在不损害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具体是什么毒药,但穆旦先生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加入“鸩”字于“毒”字之后,变为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鸩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因此,这处词汇的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完备的解释。
同理,Lethe-wards中lethe意为遗忘; 记忆缺失,wards病房; 区; 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是为“遗忘区”,麻醉药以前的名字叫Letheon,该词源于希腊神话忘川河(River Lethe),据说饮一口河水,就会抹掉一切疼痛记忆。该词是在哈佛大学解剖学教授Oliver Wendell Holmes于1846年11月在获悉他的朋友William Morton于该年10月16日首次证明了乙醚(ether)的麻醉特性之前使用的。Holmes的建议迅速被采纳,以anaesthetic取代了letheon。(- 来源:英汉药理学辞典 )所以,此忘川河不同于中国的忘川河,考虑到这一点,穆旦先生译为“列斯忘川”是既保留了外国文化色彩又加入中国古老的佛教用语,体现了“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这一层次。
3.2 句法层面
诗歌翻译的句法对等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 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诗人为了适应节奏韵律的需要,会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比如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还会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等等。
5)原文: 译文: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原文是“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以这样的词序出现,若按原文将sunburnt mirth译成“灼热的欢笑”也是押韵的,但是词与词的字数对齐方面就不甚工整了;“the country green”是主谓结构,翻译过来成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短语,一来构成押韵,二来与原文后三个意象统一构成名词结构,让读者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动觉多方面感受原文传递的意境之美。所以,诗歌翻译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启示要在不改变原文本意的情况下,重新构造句子里的词语表达及顺序即句法来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意境带来的美的享受。
4 总结
许多翻译手段,都可以用来解决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不对等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源语的意境与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三个层面的影响深远,以此来赏析诗歌中的翻译的对等现象,探讨出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也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夜莺颂》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深受世界读者喜爱,在以上理论的观照下,穆旦先生的诗歌翻译再现了动态对等翻译之美。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主编;胡文仲等编著.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4-15
[2]胡家峦编著.英國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英)济慈(John Keats)著;查良铮译.济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张晓玲. 查良铮的诗歌翻译及其翻译思想[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86-991.
[5]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奈达翻译理论的发展经历过三个阶段,并且用“动态对等”取代了“功能对等”的提法,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奈达认为,“意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郭建中,2000 , P67)形式很可能掩藏源语的文化意义,并阻碍文化交流。
为了准确地再现源语文化,译者可以遵循以下的三个步骤。第一,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然而,两种语言代表着两种完全不同的文化,文化可能有类似的因素,但不可能完全相同。因此,完全展现原文文化内涵的完美的翻译作品是不可能存在的,译者只能最大限度地再现源语文化。第二,如果意义和文化不能同时兼顾,译者只有舍弃形式对等,通过在译文中改变原文的形式达到再现原文语义和文化的目的。
2 译者与作者及其作品
约翰·济慈(John Keats,1795—1821),英国诗人。他曾写道:“在我的散步中,我有两件极喜欢思索的事,你(指芬妮)的可爱与我的死的时间。”因此,他的诗中常常流露出哀伤、悲凉的情绪。
3 实践部分
3.1 词汇层面
翻译若不考虑文体,不考虑意境,只一味地将原作每一個词语翻译出来,是不合适的,尤其是在诗歌翻译当中。奈达的动态 对等其一便是词汇对等,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的差异,在翻译过程中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原文出现许多修辞词汇,但是介于翻译过来会造成目的语读者费解,因而译者采用“重创”,省略掉不必要的词汇,加入了译语文化的用词。
1)原文:My sense, as though of hemlock I had drunk[3]
译文:刺进了感官有如饮过毒鸩
2)原文:One minute past, and Lethe-wards had sunk:
译文:於是向列斯忘川下沉
Hemlock 意为由毒芹提取的毒药,我们知道毒药可以分为许多种,英文自然也有不同的毒药,但诗歌翻译追求简洁明确,因此在不损害中心思想的情况下,可以省略具体是什么毒药,但穆旦先生充分考虑到目的语读者的审美感受,因此加入“鸩”字于“毒”字之后,变为中国古代流传至今的一种鸩酒,早在《左传》中就已提到。用鸩鸟的羽毛划过酒,酒即含有剧毒,就是鸩酒,饮之令人立即毙命。事实上有许多毒酒并不是仅仅用鸩的羽毛划过的,而是在酒中同时掺入了某种毒物(例如乌头、毒箭木、毒芹汁等等),不过人们习惯上也都叫它鸩酒。因此,这处词汇的翻译,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给我们提供了完备的解释。
同理,Lethe-wards中lethe意为遗忘; 记忆缺失,wards病房; 区; 若按字面意思翻译,是为“遗忘区”,麻醉药以前的名字叫Letheon,该词源于希腊神话忘川河(River Lethe),据说饮一口河水,就会抹掉一切疼痛记忆。该词是在哈佛大学解剖学教授Oliver Wendell Holmes于1846年11月在获悉他的朋友William Morton于该年10月16日首次证明了乙醚(ether)的麻醉特性之前使用的。Holmes的建议迅速被采纳,以anaesthetic取代了letheon。(- 来源:英汉药理学辞典 )所以,此忘川河不同于中国的忘川河,考虑到这一点,穆旦先生译为“列斯忘川”是既保留了外国文化色彩又加入中国古老的佛教用语,体现了“要努力创造出既符合原文语义又体现原文文化特色的译作”这一层次。
3.2 句法层面
诗歌翻译的句法对等是研究句子的个个组成部分和它们的排列顺序。 句法研究的对象是句子。诗人为了适应节奏韵律的需要,会使用一些特殊的缩略形式,比如tis=it is, o’er=over,以减少音节数,还会调整词序,主谓倒置、动宾倒置等等。
5)原文: 译文:
O, for a draught of vintage! that hath been 唉,要是有一口酒,那冷藏
Cooled a long age in the deep-delved earth, 在地下多年的清醇饮料
Tasting of Flora and the country green, 一尝就令人想起绿色之邦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 想起花神,恋歌,阳光和舞蹈
原文是“the country green, dance, and Provencal song, and sunburnt mirth!”以这样的词序出现,若按原文将sunburnt mirth译成“灼热的欢笑”也是押韵的,但是词与词的字数对齐方面就不甚工整了;“the country green”是主谓结构,翻译过来成形容词修饰名词的短语,一来构成押韵,二来与原文后三个意象统一构成名词结构,让读者分别从视觉、嗅觉、听觉、触觉和动觉多方面感受原文传递的意境之美。所以,诗歌翻译中,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启示要在不改变原文本意的情况下,重新构造句子里的词语表达及顺序即句法来使目的语读者感受到意境带来的美的享受。
4 总结
许多翻译手段,都可以用来解决诗歌翻译中出现的不对等现象,从而使目的语读者能够最大限度地体会源语的意境与美。奈达的动态对等理论的三个层面的影响深远,以此来赏析诗歌中的翻译的对等现象,探讨出奈达的翻译对等理论在诗歌翻译中也存在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夜莺颂》以其浪漫主义的风格深受世界读者喜爱,在以上理论的观照下,穆旦先生的诗歌翻译再现了动态对等翻译之美。
参考文献:
[1]王佐良,丁往道主编;胡文仲等编著.英语文体学引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7.14-15
[2]胡家峦编著.英國名诗详注[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
[3](英)济慈(John Keats)著;查良铮译.济慈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
[4]张晓玲. 查良铮的诗歌翻译及其翻译思想[J].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0:986-991.
[5]郭建中. 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