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读完蒋雯丽的作品《姥爷》,不仅让人感受到她对姥爷浓浓的思念之情,甚至还感到他们祖孙的情谊已经超越生死、跨越时空。童年记忆中的点滴已经深印在作者心上,在这个繁华喧嚣的年代里,那段记忆成为了作者情感的回归,记忆中姥爷的小院则是她心灵的家园。本文将对《姥爷》的文本做深入探索,旨在挖掘与分析其中“情感回归”这一思想。
关键词:《姥爷》;心灵家园;情感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02-01
一、作品简介
该作品属于散文随笔类,作者蒋雯丽在该书中以六个板块的形式呈现了她记忆中童年的一些故事,这六个板块分别是:听说,小院,朋友,家人,求学,诀别。作者通过对这些板块的填充,展示了她小时候,年迈的姥爷在生活上对她的百般呵护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景,直到姥爷生病去世为止。全书以看似较淡的文笔,将记忆中与姥爷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通篇都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在平淡中见真情,流露出震撼人心的情感,表现出了人性之善、亲情之美,以及对姥爷极深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一)亲恩浓浓,至死方休——回归温暖亲情。
小文丽出生时,姥爷已经是八十高龄,但却自愿担当了所有照顾她的职责。在生活里,祖孙二人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甚至一起排队上厕所,如文中所说“姥爷去洗澡我跟着,姥爷去理发我跟着,姥爷去会朋友我更要跟着。有时候,姥爷去上厕所,我还是跟着。”
还有过年时,小文丽拥有了一件新棉袄,姥爷在新年的早上把棉袄烤的暖烘烘的,再拿给她穿;小文丽摔了一跤,新棉袄沾上了泥土,她回家之后失声痛哭,然后“不知哭了多久,哭得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了,这才发现四周很安静。姥爷呢?难道他去谁家拜年了?难道他把伤心的我丢在家里了?我抹了把脸,打开卧室的门。阳光中,烟囱炉子旁,姥爷戴着老花眼镜,托着我的棉袄,在炉火上烤,边烤便用小刷子一点一点地把泥刷掉”,这是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一件事情,可作者写作时,已经距那时候有三十余年。虽然时光已逝去多年,但那些细节仍历历在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在姥爷离开她三十年后的今天,炉火边那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她眼前。这段唯美的描写很具画面感,十分形象地再现了那时的情景,也充分体现了姥爷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
姥爷的心里眼里全是文丽,即使所有器官都已老化,但心有所系,所以心脏依然倔强地跳动着。甚至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已经失去了意识,仍然尽全力握到了文丽的手。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姥爷去世之后,文丽错过了见姥爷下葬,她说“天快黑了,装姥爷的棺材还没有运到,我跑到路上去迎。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非要到路上来迎棺材。可是,棺材来了,开车的人却没有认出我,我跟姥爷的棺材擦肩而过。长大了,我才懂得,那是姥爷不想让我看见他下葬,他去了天上。”依然是一段朴实平淡的文字,可是却承载了多么厚重的感情在其中啊。细细品味,让人感受到阵阵温情,一边有着想哭的冲动,一边又觉得丝丝温暖浮现于心间。
小文丽对姥爷的爱也是毫无保留的,姥爷生病了,她收起所有的任性与稚气,一力承担照顾姥爷的责任。姥爷在家,她陪着,姥爷住院,她也陪着。就是这样,文丽陪着姥爷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样的祖孙情,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呢?阅读该文本之后,让人重温了亲情的温暖,并且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回归。在如今浮躁繁华的世界里,很多人们忙于生计而忽视了与亲人的相处且忽视了老人,殊不知,在与亲人们共处的几十年间,最大的幸福便是相互陪伴,相濡以沫。在为人生、为前途而忙碌时,总会有累了的那刻,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心灵回归,回归到至亲的身边,即使只是呆在彼此身旁,也是幸福的。渐渐地,心灵回温,便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作者蒋雯丽正是以回忆童年故事的方式,将“回归”这一思想贯穿于全文,一方面表达对姥爷的思念之情,一方面也提出并呼吁了情感的回归。
(二)民风淳朴,乡邻互爱——回归人性本善。
在如今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社会,一道道的防盗门隔开了人们的距离,人们都躲在自己家的防盗门后面,邻里间的交流日渐减少,人们的生活圈子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冷淡。在《姥爷》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种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的生活形态,展示了人性本善,读来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首先,姥爷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文中说“他如一棵历尽沧桑的百年老树,人们都愿围坐在他的树荫下,容得片刻歇息”。他总是为邻里服务,比如买来的报纸看过之后会送去给所有朋友,又如帮助“我”给丫头剪头发;也会和大家分享快乐,把买来的哈密瓜挨个分给邻居;还会在生活上给予扶持,比如鼓励失去生活信心的良顺,又如要饭的每次在门口叫喊,都会让文丽送些零钱去。他甚至还用他的方式来鼓励小文丽去帮助别人,比如小脚张奶奶走路不便,提水的时候总是一步三摇,一桶水到就剩一半了,姥爷为了鼓励文丽去帮助她,就告诉“她多帮人做好事,你就会越长越美丽。”于是张奶奶就成了文丽变“美丽”的目标。每天放学之后就直奔张奶奶家为她做家务。
姥爷付出那么多,自然也是有回报的。姥爷的朋友许许多多,逢年过节就会自发的来送礼物,也在姥爷身体垮下的时候给予诸多的帮助与照顾;最有趣的是姥爷的“裴多菲俱乐部”,大家聚在他的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他也会早早地准备好茶水等待他们的到来。[1]邻居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情状态。那时的民风是淳朴的,乡里之间是互爱的,邻居间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于比亲人更大。从这一点观之,可以看出作者对记忆中理想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乡亲之间友爱互助的赞赏之情。这便是文本主题“情感回归”的另一个回归,如果说姥爷的小院是作者的心灵家园,那么淳朴的民风便是对人性之善的一种回归。
三、结语
关于《姥爷》的思想意蕴,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而得出以下结论:人类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精神层面却愈加的空虚,这个时候就应当把情感回归,构建精神家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作者通过对回忆的描述,建构了一个和谐而动人的生活环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形态,十分引人深思,也帮助我们于其间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齐静,《开启心间那扇温情的门——<我们天上见>的情感回归》,《影视评论》[J]2010年第6期
关键词:《姥爷》;心灵家园;情感回归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9-0002-01
一、作品简介
该作品属于散文随笔类,作者蒋雯丽在该书中以六个板块的形式呈现了她记忆中童年的一些故事,这六个板块分别是:听说,小院,朋友,家人,求学,诀别。作者通过对这些板块的填充,展示了她小时候,年迈的姥爷在生活上对她的百般呵护以及祖孙相依为命的情景,直到姥爷生病去世为止。全书以看似较淡的文笔,将记忆中与姥爷生活的故事娓娓道来,再现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通篇都没有特别跌宕起伏的情节,但在平淡中见真情,流露出震撼人心的情感,表现出了人性之善、亲情之美,以及对姥爷极深的思念之情。
二、文本分析
(一)亲恩浓浓,至死方休——回归温暖亲情。
小文丽出生时,姥爷已经是八十高龄,但却自愿担当了所有照顾她的职责。在生活里,祖孙二人形影不离,一起吃饭,一起睡觉,甚至一起排队上厕所,如文中所说“姥爷去洗澡我跟着,姥爷去理发我跟着,姥爷去会朋友我更要跟着。有时候,姥爷去上厕所,我还是跟着。”
还有过年时,小文丽拥有了一件新棉袄,姥爷在新年的早上把棉袄烤的暖烘烘的,再拿给她穿;小文丽摔了一跤,新棉袄沾上了泥土,她回家之后失声痛哭,然后“不知哭了多久,哭得自己都觉得没有意思了,这才发现四周很安静。姥爷呢?难道他去谁家拜年了?难道他把伤心的我丢在家里了?我抹了把脸,打开卧室的门。阳光中,烟囱炉子旁,姥爷戴着老花眼镜,托着我的棉袄,在炉火上烤,边烤便用小刷子一点一点地把泥刷掉”,这是生活中极其平凡的一件事情,可作者写作时,已经距那时候有三十余年。虽然时光已逝去多年,但那些细节仍历历在目,正如作者在文中所说的,在姥爷离开她三十年后的今天,炉火边那情景依然清晰地浮现在她眼前。这段唯美的描写很具画面感,十分形象地再现了那时的情景,也充分体现了姥爷对外孙女无微不至的关爱。
姥爷的心里眼里全是文丽,即使所有器官都已老化,但心有所系,所以心脏依然倔强地跳动着。甚至即使是生命的最后一刻,即使已经失去了意识,仍然尽全力握到了文丽的手。最让人感动的,还是姥爷去世之后,文丽错过了见姥爷下葬,她说“天快黑了,装姥爷的棺材还没有运到,我跑到路上去迎。我不知道我为什么非要到路上来迎棺材。可是,棺材来了,开车的人却没有认出我,我跟姥爷的棺材擦肩而过。长大了,我才懂得,那是姥爷不想让我看见他下葬,他去了天上。”依然是一段朴实平淡的文字,可是却承载了多么厚重的感情在其中啊。细细品味,让人感受到阵阵温情,一边有着想哭的冲动,一边又觉得丝丝温暖浮现于心间。
小文丽对姥爷的爱也是毫无保留的,姥爷生病了,她收起所有的任性与稚气,一力承担照顾姥爷的责任。姥爷在家,她陪着,姥爷住院,她也陪着。就是这样,文丽陪着姥爷走完了他生命的最后一程。这样的祖孙情,怎么不让人为之动容呢?阅读该文本之后,让人重温了亲情的温暖,并且感受到一种情感的回归。在如今浮躁繁华的世界里,很多人们忙于生计而忽视了与亲人的相处且忽视了老人,殊不知,在与亲人们共处的几十年间,最大的幸福便是相互陪伴,相濡以沫。在为人生、为前途而忙碌时,总会有累了的那刻,此时最好的方式就是将心灵回归,回归到至亲的身边,即使只是呆在彼此身旁,也是幸福的。渐渐地,心灵回温,便有了继续前行的动力。作者蒋雯丽正是以回忆童年故事的方式,将“回归”这一思想贯穿于全文,一方面表达对姥爷的思念之情,一方面也提出并呼吁了情感的回归。
(二)民风淳朴,乡邻互爱——回归人性本善。
在如今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社会,一道道的防盗门隔开了人们的距离,人们都躲在自己家的防盗门后面,邻里间的交流日渐减少,人们的生活圈子逐渐缩小,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冷淡。在《姥爷》中,作者给我们塑造了一种邻里和睦,互助互爱的生活形态,展示了人性本善,读来令人心生向往之情。
首先,姥爷是个极其热心肠的人,文中说“他如一棵历尽沧桑的百年老树,人们都愿围坐在他的树荫下,容得片刻歇息”。他总是为邻里服务,比如买来的报纸看过之后会送去给所有朋友,又如帮助“我”给丫头剪头发;也会和大家分享快乐,把买来的哈密瓜挨个分给邻居;还会在生活上给予扶持,比如鼓励失去生活信心的良顺,又如要饭的每次在门口叫喊,都会让文丽送些零钱去。他甚至还用他的方式来鼓励小文丽去帮助别人,比如小脚张奶奶走路不便,提水的时候总是一步三摇,一桶水到就剩一半了,姥爷为了鼓励文丽去帮助她,就告诉“她多帮人做好事,你就会越长越美丽。”于是张奶奶就成了文丽变“美丽”的目标。每天放学之后就直奔张奶奶家为她做家务。
姥爷付出那么多,自然也是有回报的。姥爷的朋友许许多多,逢年过节就会自发的来送礼物,也在姥爷身体垮下的时候给予诸多的帮助与照顾;最有趣的是姥爷的“裴多菲俱乐部”,大家聚在他的家里谈论“国家大事”,他也会早早地准备好茶水等待他们的到来。[1]邻居们聚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的情景,充分展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以及人情状态。那时的民风是淳朴的,乡里之间是互爱的,邻居间所发挥的作用甚至于比亲人更大。从这一点观之,可以看出作者对记忆中理想故乡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乡亲之间友爱互助的赞赏之情。这便是文本主题“情感回归”的另一个回归,如果说姥爷的小院是作者的心灵家园,那么淳朴的民风便是对人性之善的一种回归。
三、结语
关于《姥爷》的思想意蕴,本文通过对以上三方面的分析而得出以下结论:人类物质文化水平日益提高,但是精神层面却愈加的空虚,这个时候就应当把情感回归,构建精神家园,寻找心灵的栖息地。作者通过对回忆的描述,建构了一个和谐而动人的生活环境,呈现了一种独特的生存形态,十分引人深思,也帮助我们于其间去寻找自己内心的缺失。
参考文献:
[1]齐静,《开启心间那扇温情的门——<我们天上见>的情感回归》,《影视评论》[J]2010年第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