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世界各地,有一批华裔文学人士,他们以独特的视角、亲身的感受,撰写出文学书籍,从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一部分。
他们所写的书籍,或是自传,或写异域生活,或向外介绍中国,不仅在欧美广受关注,在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出自传道出个人成长经历
《阿四》,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女作家叶庭行推出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着重笔墨于作者童年生活的细节,以及手足间的亲情。小说从作者出生写到她到北京进修为止,反映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陆市民生活的点滴。
1997年,叶庭行第一次出版自传体小说《苦风一孤叶》,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书籍。事隔10年,她再次将自己在中国成长的故事作为小说内容,为的是再一次描绘出与10年前一样的内心情结。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叶庭行,在家中排行第四,在北京大学进修时,结识了加拿大人贝尔,于是赴加。由于思念女儿心切,写出了《苦风一孤叶》,希望透过自己的故事让女儿了解母亲是怎样的人。
美国东湾华裔女作家黄朱丽琼,其自传体小说《好运﹕我的金山之旅》,记录了早期华裔移民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的经历以及之后在美国的移民生涯。
黄朱丽琼在自传中描述,她不能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妈妈,而要叫做“阿姨”,这就是很多早期华人移民来美,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见移民官时的必要步骤之一。当年由于美国实施排华法案,禁止华裔亲属移民,带着子女来美与丈夫团聚的母亲及其子女的真实身分暴露后,将面临递解回中国的命运。
黄朱丽琼说,她写这本自传,是希望留给她的下一代,让他们认识早期华裔移民的历史,因为这历史也是加州和美国的历史。
黄朱丽琼的弟弟朱华强指出,目前正值美国掀起“无证移民”辩论,姐姐的书让人认识到排华法案下导致的“证件儿子”、“母亲”被称作“阿姨”的现象,令人体会到即使一些移民或许是入境时“非法”,但是他们同样能为这国家作出贡献和成为优秀公民。
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基金会董事成员刘咏嫦指出,黄朱丽琼的故事道出了华裔在天使岛上的经历,她的故事和天使岛拘留所内所刻下的其他移民的故事,都是华人的珍贵史料,也对下一代认识自己族裔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历史记录中国社会变迁
加拿大首名亚裔参议员、香港已故富商利希慎的孙女利德蕙,其英文著作《利润、胜利、锐利:香港利氏家族》,可让读者回味香港近代历史。
利德蕙指出,该书透过讲述利氏家族的历史,提到许多大陆、香港两地20世纪期间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当年打仗时期的一节。
书中记载了横贯整个20世纪的香港历史,包括其祖父利希慎在香港创业,战前、战后其父亲利铭泽在建筑、地产、商业,以至在香港整个现代化建设上的种种建树和贡献。
担任该书编辑的香港教育学院学务副院长陆鸿基教授称,利议员的著作可加深外界对香港20世纪的历史、社会及经济层面的认识,让人们以轻松的方式,接触和了解香港历史,了解重要人物的生平,并从当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对一般读者也有意义和娱乐价值。
华人女作家吴帆,其英文新书《二月花》刚一推出,即得到热烈的回响。小说《二月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一所大学就读的两个女学生晨明和苗雁的故事。二人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文静单纯,一个自由野性,分别代表了中国老师眼里好学生与坏学生的两个典型,但相遇之后,各自从彼此的身上找到了心底里最渴望的东西,互相影响,继而成为好友。
32岁的吴帆在中国南方一个农场长大, 199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大众传媒硕士学位。她自言是一个很文学的人,从小就涉猎大量文学作品,到美国之后,强烈的思乡情绪驱动她执笔撰写第一部小说。
《二月花》的创作始自2002年,历时3年。吴帆坦言,最初创作时没有想过出版,而且之所以选择用英文而非自己的母语中文来写是因为想更加精通这种外语,但当她完成了这部8万字的小说后,才有了要出版的冲动。很幸运地,小说受到了欧洲一个著名代理商的青睐,出版后在全球推出。
用英文来创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部分西方人都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传统和西方带来的新观念对中国新一代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吴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学创作,让西方人真正以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人和了解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激情。
绘名流歌颂华裔艰苦创业
透过一本在美国出版、记载了美国旧金山台山名流风采的文集《金山飘香》,可以看到一群海外台山人的骄人事迹。《金山飘香》作者陈元富表示,此书的出版,旨在歌颂旧金山邑侨艰苦创业、爱国爱乡之精神,为海外华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让其流芳后世,以励来者,也旨在反映旧金山这个多种族、多元化西方社会的现实。
从书中,可以看到台山出生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雷干城的杰出贡献,全国侨联顾问伍璇灿、谭国材、朱灼枢的光辉事迹,有历届宁阳总会馆主席的风采,也有在侨社、商业、军事、文学、艺术、医学、新闻界出人头地的乡亲的写照。
海外有一批华人科技精英,他们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他们著书立说便成了华人作家的事业。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保华,在其《中国人在硅谷:全球化,社交网路与身份认证》中,分析了全球化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王保华为了写书收集资料,足迹遍及美国硅谷各个角落,从中国人聚集的大小公司到各个华裔社团,历时3年,换来了8个章节近270页的新书问世。
《中国人在硅谷:全球化,社交网路与身份认证》,第一章阐明了全球化对中国移民的影响,第二章则追述了中国人在硅谷生活的历史。王保华说:“硅谷是世界华人的聚居地,不只是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移民,还有很多人来自加拿大、英国等地,因此硅谷可以称作一个超越国界的地方。”
书的第三章写出了中国人如何将文化资本和社会网路有机结合。作者认为,非正式的社交方式仍然在中国人圈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四章讲述了中国移民如何落地生根,怎样融入并改变硅谷当地的生活,如何打进美国主流社会。在第五章中作者建议,中国人应该将全球化和地域化“手拉手”。第六章讲解了中国家庭如何面对社会消费的误区,如何应对“男多女少”的窘境。第八章举例说明了中国移民“身份认同”的疑问,比如原本在中国生长的新移民,在美国生活多年后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既无法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中国人做得也不地道了。
描众生展现华裔真实画卷
美国华裔女作家吕红长篇小说《美国情人》,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华裔在美国的真实画卷,笔触充满感性,深刻表现了在美华人的开拓精神,以及努力实现美国梦所担当的独特角色。
美华文协会会长刘荒田表示,《美国情人》以女性视角和独特的感觉,细腻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众多新移民命运的画卷。
柏克莱加大退休教授王灵智表示﹕作品不仅有作者对海外人生独到的观察,而且寓意深刻,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海外移民努力寻求文化的融合,以期找到超越种族、国籍以及宗教派别的人类心灵的共通点,从而达至和谐发展的远景。
吕红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意无意的,都在寻找一种身份。不管你漂流在何处,总要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或冲突。作为新移民,在边缘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这里包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女性自身在社会相互矛盾的角色冲突中的尴尬。小说就是希望透过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表现这一艰难历程。
加拿大华人作家常琳与中国著名导演赵宝刚合作,推出长篇小说《迷失在多伦多》。这是常琳与赵宝刚的第二次合作。他们首次合作是那部在海内外受到好评的《别了,温哥华》。《迷失在多伦多》是《别了,温哥华》的姐妹篇。
《迷失在多伦多》是描写华人移民在多伦多的事,故事一开始,便是女主角带着孩子从中国来多伦多与已经移居此地的先生团聚,可是一下飞机,却不见先生的踪影,于是围绕寻找先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整个故事充满悬奇,但与《别了,温哥华》一样,主题都是歌颂爱情。
这次常琳与赵宝刚合作,经过5年的时间,先后改了20多次。小说的结构以电影小说的形式出现,在推出小说的同时,赵宝刚即着手电影与电视剧的筹拍。
常琳在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移民加拿大,原来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因为喜欢写作,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雪后多伦多》,没想到一炮而红,小说改编拍成电视剧《别了,温哥华》。之后,常琳辞去工作,专心写作。《迷失在多伦多》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开始写作第三部长篇小说。
他们所写的书籍,或是自传,或写异域生活,或向外介绍中国,不仅在欧美广受关注,在中国也有一定影响。
出自传道出个人成长经历
《阿四》,是加拿大安大略省华人女作家叶庭行推出的自传体小说,书中着重笔墨于作者童年生活的细节,以及手足间的亲情。小说从作者出生写到她到北京进修为止,反映从上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中国大陆市民生活的点滴。
1997年,叶庭行第一次出版自传体小说《苦风一孤叶》,这也是她的第一本英文书籍。事隔10年,她再次将自己在中国成长的故事作为小说内容,为的是再一次描绘出与10年前一样的内心情结。1952年出生在上海的叶庭行,在家中排行第四,在北京大学进修时,结识了加拿大人贝尔,于是赴加。由于思念女儿心切,写出了《苦风一孤叶》,希望透过自己的故事让女儿了解母亲是怎样的人。
美国东湾华裔女作家黄朱丽琼,其自传体小说《好运﹕我的金山之旅》,记录了早期华裔移民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的经历以及之后在美国的移民生涯。
黄朱丽琼在自传中描述,她不能称呼自己的亲生母亲为妈妈,而要叫做“阿姨”,这就是很多早期华人移民来美,在天使岛移民拘留所见移民官时的必要步骤之一。当年由于美国实施排华法案,禁止华裔亲属移民,带着子女来美与丈夫团聚的母亲及其子女的真实身分暴露后,将面临递解回中国的命运。
黄朱丽琼说,她写这本自传,是希望留给她的下一代,让他们认识早期华裔移民的历史,因为这历史也是加州和美国的历史。
黄朱丽琼的弟弟朱华强指出,目前正值美国掀起“无证移民”辩论,姐姐的书让人认识到排华法案下导致的“证件儿子”、“母亲”被称作“阿姨”的现象,令人体会到即使一些移民或许是入境时“非法”,但是他们同样能为这国家作出贡献和成为优秀公民。
天使岛移民拘留所基金会董事成员刘咏嫦指出,黄朱丽琼的故事道出了华裔在天使岛上的经历,她的故事和天使岛拘留所内所刻下的其他移民的故事,都是华人的珍贵史料,也对下一代认识自己族裔的历史有着重要的作用。
写历史记录中国社会变迁
加拿大首名亚裔参议员、香港已故富商利希慎的孙女利德蕙,其英文著作《利润、胜利、锐利:香港利氏家族》,可让读者回味香港近代历史。
利德蕙指出,该书透过讲述利氏家族的历史,提到许多大陆、香港两地20世纪期间的点点滴滴,特别是当年打仗时期的一节。
书中记载了横贯整个20世纪的香港历史,包括其祖父利希慎在香港创业,战前、战后其父亲利铭泽在建筑、地产、商业,以至在香港整个现代化建设上的种种建树和贡献。
担任该书编辑的香港教育学院学务副院长陆鸿基教授称,利议员的著作可加深外界对香港20世纪的历史、社会及经济层面的认识,让人们以轻松的方式,接触和了解香港历史,了解重要人物的生平,并从当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对一般读者也有意义和娱乐价值。
华人女作家吴帆,其英文新书《二月花》刚一推出,即得到热烈的回响。小说《二月花》讲述了20世纪90年代初,在广州一所大学就读的两个女学生晨明和苗雁的故事。二人性格截然不同,一个文静单纯,一个自由野性,分别代表了中国老师眼里好学生与坏学生的两个典型,但相遇之后,各自从彼此的身上找到了心底里最渴望的东西,互相影响,继而成为好友。
32岁的吴帆在中国南方一个农场长大, 1997年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修读大众传媒硕士学位。她自言是一个很文学的人,从小就涉猎大量文学作品,到美国之后,强烈的思乡情绪驱动她执笔撰写第一部小说。
《二月花》的创作始自2002年,历时3年。吴帆坦言,最初创作时没有想过出版,而且之所以选择用英文而非自己的母语中文来写是因为想更加精通这种外语,但当她完成了这部8万字的小说后,才有了要出版的冲动。很幸运地,小说受到了欧洲一个著名代理商的青睐,出版后在全球推出。
用英文来创作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大部分西方人都不了解中国,不了解中国传统和西方带来的新观念对中国新一代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吴帆希望有越来越多的人通过文学创作,让西方人真正以人的角度去理解中国人和了解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文化和激情。
绘名流歌颂华裔艰苦创业
透过一本在美国出版、记载了美国旧金山台山名流风采的文集《金山飘香》,可以看到一群海外台山人的骄人事迹。《金山飘香》作者陈元富表示,此书的出版,旨在歌颂旧金山邑侨艰苦创业、爱国爱乡之精神,为海外华人歌功颂德,树碑立传,让其流芳后世,以励来者,也旨在反映旧金山这个多种族、多元化西方社会的现实。
从书中,可以看到台山出生的美国科学院院士雷干城的杰出贡献,全国侨联顾问伍璇灿、谭国材、朱灼枢的光辉事迹,有历届宁阳总会馆主席的风采,也有在侨社、商业、军事、文学、艺术、医学、新闻界出人头地的乡亲的写照。
海外有一批华人科技精英,他们格外受到人们的关注,为他们著书立说便成了华人作家的事业。美国旧金山州立大学人类学系教授王保华,在其《中国人在硅谷:全球化,社交网路与身份认证》中,分析了全球化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王保华为了写书收集资料,足迹遍及美国硅谷各个角落,从中国人聚集的大小公司到各个华裔社团,历时3年,换来了8个章节近270页的新书问世。
《中国人在硅谷:全球化,社交网路与身份认证》,第一章阐明了全球化对中国移民的影响,第二章则追述了中国人在硅谷生活的历史。王保华说:“硅谷是世界华人的聚居地,不只是大陆、香港和台湾的移民,还有很多人来自加拿大、英国等地,因此硅谷可以称作一个超越国界的地方。”
书的第三章写出了中国人如何将文化资本和社会网路有机结合。作者认为,非正式的社交方式仍然在中国人圈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第四章讲述了中国移民如何落地生根,怎样融入并改变硅谷当地的生活,如何打进美国主流社会。在第五章中作者建议,中国人应该将全球化和地域化“手拉手”。第六章讲解了中国家庭如何面对社会消费的误区,如何应对“男多女少”的窘境。第八章举例说明了中国移民“身份认同”的疑问,比如原本在中国生长的新移民,在美国生活多年后面临被“边缘化”的局面,既无法完全融入美国文化,中国人做得也不地道了。
描众生展现华裔真实画卷
美国华裔女作家吕红长篇小说《美国情人》,以敏锐的观察、独特的视角和生动的笔触展现了华裔在美国的真实画卷,笔触充满感性,深刻表现了在美华人的开拓精神,以及努力实现美国梦所担当的独特角色。
美华文协会会长刘荒田表示,《美国情人》以女性视角和独特的感觉,细腻流畅的文笔,向读者展示了众多新移民命运的画卷。
柏克莱加大退休教授王灵智表示﹕作品不仅有作者对海外人生独到的观察,而且寓意深刻,引起了读者的深思和共鸣。海外移民努力寻求文化的融合,以期找到超越种族、国籍以及宗教派别的人类心灵的共通点,从而达至和谐发展的远景。
吕红认为,人活在这个世界上,有意无意的,都在寻找一种身份。不管你漂流在何处,总要寻找自己的生存空间,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或冲突。作为新移民,在边缘重建自己的文化身份,这个过程,很漫长也很痛苦。这里包括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女性自身在社会相互矛盾的角色冲突中的尴尬。小说就是希望透过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物来表现这一艰难历程。
加拿大华人作家常琳与中国著名导演赵宝刚合作,推出长篇小说《迷失在多伦多》。这是常琳与赵宝刚的第二次合作。他们首次合作是那部在海内外受到好评的《别了,温哥华》。《迷失在多伦多》是《别了,温哥华》的姐妹篇。
《迷失在多伦多》是描写华人移民在多伦多的事,故事一开始,便是女主角带着孩子从中国来多伦多与已经移居此地的先生团聚,可是一下飞机,却不见先生的踪影,于是围绕寻找先生,发生了一系列的事情。整个故事充满悬奇,但与《别了,温哥华》一样,主题都是歌颂爱情。
这次常琳与赵宝刚合作,经过5年的时间,先后改了20多次。小说的结构以电影小说的形式出现,在推出小说的同时,赵宝刚即着手电影与电视剧的筹拍。
常琳在上世纪80年代从北京移民加拿大,原来从事计算机方面的工作。因为喜欢写作,利用业余时间写了《雪后多伦多》,没想到一炮而红,小说改编拍成电视剧《别了,温哥华》。之后,常琳辞去工作,专心写作。《迷失在多伦多》是她的第二部长篇小说,出版后开始写作第三部长篇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