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的建构与实施

来源 :成功·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gz1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在现今的高职学校德育改革中,人们希望通过改变德育课程针对性差和有效性低的问题,为重重责难之中的高职学校德育解除困境。长期以来,高职学校德育课程的各种教材虽然几经修订,但只是重视显性课程的改革与完善,却忽视了校园文化、课堂气氛、师生互动等隐性课程因素的教育设计和优化,导致高职学校德育课程的教学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学生普遍有厌学情绪。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进一步加强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的建构和实施,实现德育的目标,提高德育实效。
  [关键词]高职学校 德育 潜课程
  
  在现今的高职学校德育改革中,课程专家研究的课程改革方案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推行的新课程都是针对传统课程的弊端提出的,强调课程改革中要关注潜课程的作用,强调显课程与潜课程的结合,这对于课程的改革和建设毫无疑问具有重大意义。
  近年来,国内国外的一些德育专家针对经济全球化、文化和价值多元化等现代化的特征和趋势,提出了许多有关德育和潜课程的理论,在指导高职德育实践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对于广大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者来说,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理论是不现实的也是不可能的,因此有必要对高职学院德育潜课程进行构建。
  
  一、构建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的原则
  
  1.实效性原则
  所谓实效性原则是指开展德育活动所产生的实际效果。这是高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的首要原则。
  
  2.整体性原则
  所谓整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应从系统的、动态的、多维度的整体来考察,这是因为德育本身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
  
  3.主体性原则
  所谓主体性原则是指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要以学生为道德主体,在内容和方法上要考虑学生接受的愿望和认识发展水平,不能脱离学生实际。
  
  二、高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构建
  
  1.根据高职院校德育潜课程体系构建原则,实现德育显课程与德育潜课程相统一,整体构建高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见表1)
  构建高职学校德育课程体系,首先,要充分认识德育潜课程对学生的隐性教育功能,它与德育显性课程有着内在的互补关系,二者密切配合,从整体上构建德育课程系统;其次,要改进教学方法和教育形式,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防止空洞说教,克服形式主义倾向,提高学生的满意度;再次,要改革教学内容,德育内容应随着形式的变化而变化,同时要注意内容设计的相对稳定性、内在逻辑性和内容的科学性。
  
  2. 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的实施建议
  第一,开辟有利于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实施的渠道。必须将潜课程纳入高校德育课程体系,明确潜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同时制定专门的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的责任,将潜课程从开发到实施的具体过程做出规定,为教师和德育工作者提供可操作的规范和程序。
  第二,激发高职学校德育潜课程参与者的主体意识。实现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需要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突出能力培养。在理论教学过程中,要改革传统教学观念模式,时时处处把学生当作有自主意识的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掌握自身学习、发展的主动权,成为自主、愉悦学习、实践的主人,教师的作用在于引导、推动学生学习,而不是塑造、强制学生学习。
  第三,积极开发德育潜课程资源。①发挥教育工作者的作用。教师良好的师表形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基础,也是德育潜在课程最重要的内容。学生的健康成长、健康人格的培养都离不开教师形象的影响。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育人的最显著的特点是它的渗透式、陶冶式、隐蔽式的“无意识”教育。校园文化作为一种育人的隐性渠道,作为一种背景文化,以丰富多彩、灵活主动的形式,营造浓厚的文化氛围及道德环境,形成潜移默化的熏陶与内化,使受教育者在不知不觉中接受教育。它淡化了教育痕迹,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能收到事半功倍的育人效果。③深入开展社会实践。社会实践活动对个体道德的成长有重要的作用。因为社会环境与个体道德发展、与学校教育所提供的个体道德成长的情景相比较,社会环境带有许多显著的特点。一是普遍性与开放性。学校德育是系统和受控的,在一定时间、空间中展开,因而是狭小和有限的。社会环境则是个体道德成长的“空气”和“水”:从时间上看,它覆盖了个体生命的全部历程,因而影响个体一生的道德社会化;从空间上看,社会环境包围着学校,并且渗透于受控制的学校德育,使个体的道德发展处在一个全方位的影响之中。二是文化性与隐蔽性。学校德育对个体的道德成长的影响有其立场鲜明和正面强化的一面,然而也有其负作用的一面。而社会环境则不然。虽然社会环境的某些因素亦对个体施加直接的道德影响,有的甚至比学校德育更具明显性和强制性特点,但校园文化之外的社会文化,对个体道德成长的影响则是隐性的、渗透的,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教化特点。三是互动性和创造性。社会环境对个体道德成长的意义还在于它塑造了一定阶段和一定国土之上的道德,决定了学校个体的内在道德需求和一定社会个体道德社会化的具体指向。
  
  参考文献
  [1]孙鹏.刍议高校德育的社会政治价值功能的发挥与变革[J].高等农业教育,2004(10):35-36
  [2]邓新洲.校园文化作为“课程”的特性及条件分析[J].煤炭高等教育,2002(06):43-45
  [3]李霞.隐性课程建设:高校德育工作的创新之路[J].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5(02):126-129
  [4]潘发勤.重构高校道德教育课程[J].福建高教研究.2003(03):61-63
  [5]戴锐.大学生生活方式教育的德育功能及其实现[J].江苏高教,2002(03):75-78
  [6]张豪锋.应重视发挥理工科教学的德育功能[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0(03):67-70
  [7]符文忠.高校德育与隐性课程的建设[J].课程€方滩膧方谭ǎ?006(05):74-78
其他文献
为寻求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精确解,通过引进一种新的拟设,得到一些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行波解.
类比法是通过有类似关系的不同对象的比较,根据其相似性,将其中某一对象的某些结构、性质等推移到另一对象上去的一种推理方法.下面列举几例说明如何通过类比三角函数的有关
本文给出了确定尺度函数正则指数的一个公式,证明了正交的四系数滤波中Daubechies小波正则性最优,并结合B-样条对应的双正交滤波,应用提升格式,增加对偶小波的正则性.
研究一非线性发展方程的未知源项的反演问题.首先,把所考虑的初边值问题化成一等价非线性发展方程的Cauchy问题;然后,利用半群理论,论证反问题解的存在性和唯一性;最后,利用压缩映
清朝文人李文凤在他的《月山丛谈》一书中说:“(清朝时)天下十三省,俗皆有号,莫知所始。如陕西日豹,山西日瓜,山东日藤,河南日鲈,苏浙日盐豆,江西日腊鸡,福建日獭,四川日鼠,湖广日干鱼,两广日蛇,云贵日象。”这一段话的意思就是说,清朝时,中国的十三个省都有绰号,就是这些绰号不知道是谁给起的。  给省份起绰号,确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两广的绰号是“蛇”,是因为两广盛产蛇类;陕西省的绰号是“豹”,是因为
朱熹曾经指出:要读书,须先定心,使之如止水,如明镜.这句话高度概括了读书要专心致志,只有专心致志,才是获得知识、取得优异成绩的前提.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注意力,更见其必
“三从”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妇女规范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中国古代妇女的“三从”思想这一特殊视角,运用文化批评手段,剖析了祥林嫂悲剧的深刻性,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
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是教育的核心话题之一,无论是学前教育、基础教育还是职业教育、高等教育,概莫能外。但是,教师也常常会有一种体会,在很多时候,教育的力量显得那么孱弱。
给出了一个高阶导数形式的、广义的Cauchy型的Taylor公式,它将数学分析中一阶微分形式的Cauchy中值定理推广到高阶导数形式,同时它也是Taylor中值定理的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