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唱的功能主要是通过音乐化的手段把唱词内容和情感准确地传达给观众。“字正腔圆”是戏曲音乐唱腔的基本审美标准,也是人们对戏曲演员唱功的基本要求。吐字要清晰,发音要准确,词是唱的依据,声乐是唱词的艺术表现,不能本末倒置。明代的音乐家魏良辅说:“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一段唱腔,如果字音不清,有腔无字,或唱成“倒”字,就都难以达到动人心弦的歌唱效果。
从唱腔的基本审美标准看,要做到字音清晰,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要把字的头、腹、尾交待清楚
“唱曲不知发、收声之理,则其字音出口即变。”因此,咬字头,须把字头发声的口腔位置(唇、齿、牙、舌、喉)弄准,使喷、擦、弹、切各有法度,并把咬字的四呼(开、齐、摄、合)的口形分清。
如每逢唱段中所发字头是“D”、“T”、“L”这类声母时,舌尖都略带弹性,先把“T”、“L”音弹出,然后再归入韵母的音域。字尾决定归韵,各种地方戏的字音都有自己的归韵。
京剧的归韵,又称辙口,分十三道辙,江阳、发、花、言前、梭波、灰堆、一七、中东、人辰、乜斜、滋思、姑苏、由求、怀来。比如“贪”字,属于言辙,字头,字腹发出后,最后舌尖要舔住上牙根,才算完成了这个字的归韵。
二、要避免“倒”字,“腔随字行”、“词易腔必变”
每个单字的字音除了决定于声和韵外,还有一个声调的问题,又称字调,随着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字义不同。音符高低之间的度数相距多少,不是机械的,要看整个唱腔的结构而定。各个地方戏的唱要根据自己的语音的声调来辨准字音是否“倒”。“腔圆”是和“字正”紧密相关的,所谓“字不正,腔就不圆”。“腔圆”包括吐字,行腔的音量处理,吐字要随着字的头、腹、尾的吐出和归韵的过程,相应地处理为:轻→响→轻,给人以一个“圆”的感觉,行腔的过程的音量,也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橄榄形;延长音一般应处理为音唱出后,即稍轻,然后再慢慢放响。
噪音条件好,并不等于一定能唱得“圆”,有的演员嗓子音色虽然不错,但听上去就是不“圆”。这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演唱技巧,以及对情感处理不当。相反,有的演员嗓子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由于下功夫琢磨技巧,并具备充沛的激情,以达到得很“圆”的水平。“腔圆”并不等于没有棱角,常派的唱腔见棱见角,但是由于熟谙技巧,并结合人物的情感,声情并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很“圆”的。
由于戏曲唱腔受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它还要与身体表演取得和谐,并创造一种意境,以音乐表达语言,赋予人物以性格化的音乐形象,达到“勿直”的审美效果。
还有些演员,学习西洋发声方法时,只注意共鸣,却忽视了戏曲的“字正”的重要性,字头咬得很松很浮,而且口腔打开偏向后都使发声“位置”偏后,声音发“虚”,显得散而飘,音准也不够稳定,好像没有支柱。如果能注意咬字的口腔位置,加上运用共鸣,声音就会集中,行腔也能稳住。可见,我国民族唱法的形成,是由于东西方民族的语言发声位置决定的。因此,戏曲可以参考西洋发声的呼吸,喉头放松,胸腔共鸣等训练方法,但在应用时要慎重,要立足于戏曲的特征和规律,比如咬字、共鸣位置、韵味、感情等,否则就会失去戏曲声腔艺术特有的风格,失去戏曲的发音规律,也就失去了戏曲自身。
在戏曲综合的各种艺术因素中,由于音乐唱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它是靠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各种音响而进行表演领域的,戏曲演员要掌握它的技巧,除了天赋的声带条件外,还要摸清它的运动规律,进行刻苦地训练。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底是要通过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许昌市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传承中心】
从唱腔的基本审美标准看,要做到字音清晰,要注意两个方面的基本内容。
一、要把字的头、腹、尾交待清楚
“唱曲不知发、收声之理,则其字音出口即变。”因此,咬字头,须把字头发声的口腔位置(唇、齿、牙、舌、喉)弄准,使喷、擦、弹、切各有法度,并把咬字的四呼(开、齐、摄、合)的口形分清。
如每逢唱段中所发字头是“D”、“T”、“L”这类声母时,舌尖都略带弹性,先把“T”、“L”音弹出,然后再归入韵母的音域。字尾决定归韵,各种地方戏的字音都有自己的归韵。
京剧的归韵,又称辙口,分十三道辙,江阳、发、花、言前、梭波、灰堆、一七、中东、人辰、乜斜、滋思、姑苏、由求、怀来。比如“贪”字,属于言辙,字头,字腹发出后,最后舌尖要舔住上牙根,才算完成了这个字的归韵。
二、要避免“倒”字,“腔随字行”、“词易腔必变”
每个单字的字音除了决定于声和韵外,还有一个声调的问题,又称字调,随着高、低、升、降的不同而字义不同。音符高低之间的度数相距多少,不是机械的,要看整个唱腔的结构而定。各个地方戏的唱要根据自己的语音的声调来辨准字音是否“倒”。“腔圆”是和“字正”紧密相关的,所谓“字不正,腔就不圆”。“腔圆”包括吐字,行腔的音量处理,吐字要随着字的头、腹、尾的吐出和归韵的过程,相应地处理为:轻→响→轻,给人以一个“圆”的感觉,行腔的过程的音量,也是无数大大小小的橄榄形;延长音一般应处理为音唱出后,即稍轻,然后再慢慢放响。
噪音条件好,并不等于一定能唱得“圆”,有的演员嗓子音色虽然不错,但听上去就是不“圆”。这是由于没有真正掌握演唱技巧,以及对情感处理不当。相反,有的演员嗓子条件并不是太好,但是由于下功夫琢磨技巧,并具备充沛的激情,以达到得很“圆”的水平。“腔圆”并不等于没有棱角,常派的唱腔见棱见角,但是由于熟谙技巧,并结合人物的情感,声情并茂,所以给人的感觉是很“圆”的。
由于戏曲唱腔受戏剧性和人物性格的制约,所以它还要与身体表演取得和谐,并创造一种意境,以音乐表达语言,赋予人物以性格化的音乐形象,达到“勿直”的审美效果。
还有些演员,学习西洋发声方法时,只注意共鸣,却忽视了戏曲的“字正”的重要性,字头咬得很松很浮,而且口腔打开偏向后都使发声“位置”偏后,声音发“虚”,显得散而飘,音准也不够稳定,好像没有支柱。如果能注意咬字的口腔位置,加上运用共鸣,声音就会集中,行腔也能稳住。可见,我国民族唱法的形成,是由于东西方民族的语言发声位置决定的。因此,戏曲可以参考西洋发声的呼吸,喉头放松,胸腔共鸣等训练方法,但在应用时要慎重,要立足于戏曲的特征和规律,比如咬字、共鸣位置、韵味、感情等,否则就会失去戏曲声腔艺术特有的风格,失去戏曲的发音规律,也就失去了戏曲自身。
在戏曲综合的各种艺术因素中,由于音乐唱腔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因素,它是靠人的声音组成的高低快慢等各种音响而进行表演领域的,戏曲演员要掌握它的技巧,除了天赋的声带条件外,还要摸清它的运动规律,进行刻苦地训练。
戏曲音乐唱腔的功能,归根结底是要通过音乐塑造人物形象。所谓“口唱而心不唱”是“无情之曲”。因此,戏曲演员还要立足于生活,唱出思想感情,塑造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
【作者单位:许昌市艺术发展中心,许昌市越调传承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