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信息爆炸的21世纪,大学生作为涉世未深的成年人面对着各类思潮的不断碰撞与反复冲击而难以抉择,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为他们人生道路的选择确立正确方向。现阶段高校思政教育在取得一系列成绩的同时,也存在着问题急需解决。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路线方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要通过教育手段保持其思想上的纯粹性。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体现着高校的思想发展动态,思政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思想保障。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存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必须 “与时俱进”。 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及开展方面都得到了严格的落实和执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看上去很美”实则执行失范的状况近年来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屡见不鲜。
隨着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日趋成熟,高校生源却在逐年减少。供大于求的不对称局面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就业率越来越成为考量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竞争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主体学科、专业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投入与保障相对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协同匮乏。
目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承担主体仅限于思政课教师群体,其他部门领导及教职工参与度极低,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缺乏与其他各部门的协同。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建设,无法形成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相互脱离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以应试的心态与方式对待思政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应试化,背离了初衷。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滞后。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交叉现象严重。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思想状态结合并不紧密,脱离实际。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跨越式的发展,信息采集由过去的专人专门进行演变成今天的随时随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渠道第一时间掌握所需资料。在此种情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受到了极大挑战。
此外,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考核,忽略学生的内化和践行。由于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与指导性的缺乏,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与厌学情绪。
三、对策研究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投入。
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财力、物力、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必须加以落实和保障。同时要加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授课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以专业的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思政教育系统工程建设。
为实现思政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必须将思政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来,以思政教育为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教育的进行。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度,以培养思想方向正确、思想路线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主题班会、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思政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之外、学生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高校各部门人员要加强开展自身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确保在配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的参与质量。
(三)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式改进。
信息社会进行思政教育必须注重内容的新颖性与时效性。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远远高于80后、70后的大学生,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如不进行及时的时效性内容补充,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思政教育内容的严肃性及非专业性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时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决定着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吸收程度。以考核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被动接受。最终目的是为通过考试,不是为了接受思想教育,思政教育作用难以发挥。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及知识的内化,而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网2004-10-14
[2]廖少玲,祝信元.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3).
关键词 大学生 思想政治 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是社会主义大学的重要特征。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理论、路线方针,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和思想道德素质等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任务不仅仅是培养学生掌握过硬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同时要通过教育手段保持其思想上的纯粹性。大学生的政治素质体现着高校的思想发展动态,思政政治教育的开展为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提供思想保障。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指出:“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质,把他们培养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对于全面实施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战略,确保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后继有人,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战略意义。”
二、现阶段思想政治教育中存的问题
进入新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情况,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必须 “与时俱进”。 但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不少薄弱环节。
(一)思想政治教育的边缘化。
根据国家相关规定,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作为大学必修课在课程安排及开展方面都得到了严格的落实和执行,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情况却并不尽如人意。“看上去很美”实则执行失范的状况近年来在高校思政教育领域屡见不鲜。
隨着教育产业化发展模式日趋成熟,高校生源却在逐年减少。供大于求的不对称局面为高校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严重挑战,就业率越来越成为考量高校质量的重要指标。为提高大学生就业能力与竞争力,高校在发展过程中更重视主体学科、专业建设,对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建设、投入与保障相对不足。部分高校甚至出现思想政治教育被边缘化的趋势。
(二)思想政治教育展开的协同匮乏。
目前各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其承担主体仅限于思政课教师群体,其他部门领导及教职工参与度极低,思政教育工作的展开缺乏与其他各部门的协同。大多数高校没有把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来进行建设,无法形成各部门、人员之间的协同配合,无法将思想政治教育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造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与教学相互脱离的现象。最终导致学生以应试的心态与方式对待思政教育,导致思想政治教育被应试化,背离了初衷。
(三)教学内容与方式的滞后。
当前思想政治理论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交叉现象严重。教学内容与大学生实际思想状态结合并不紧密,脱离实际。随着现代通信技术跨越式的发展,信息采集由过去的专人专门进行演变成今天的随时随地。人们可以通过各种信息交流渠道第一时间掌握所需资料。在此种情境之下,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时效性与针对性受到了极大挑战。
此外,思政课教学方式单一,偏重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理论知识的灌输、考核,忽略学生的内化和践行。由于课程针对性、实效性与指导性的缺乏,导致学生产生不同程度的抵触与厌学情绪。
三、对策研究
(一)加大思想政治教育投入。
为保障思想政治教育质量,高校应加大对思政教育领域的投入力度。财力、物力、师资队伍素质建设等各方面的投入都必须加以落实和保障。同时要加强思政教育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一方面要注重培养一批专业知识过硬、授课水平高的青年骨干教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思政教育的内容建设,以专业的角度提高思政教育内容的实用性,真正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指导作用,从而切实提高师生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视程度。
(二)加强思政教育系统工程建设。
为实现思政教育价值的最大化发挥,必须将思政教育真正贯彻落实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中去而不是孤立出来,以思政教育为理论基础指导专业教育的进行。一方面,要加强思政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衔接度,以培养思想方向正确、思想路线坚定、专业素质过硬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以主题班会、讨论学习等各种形式让思政教育切实落实到课堂之外、学生生活之中。另一方面,高校各部门人员要加强开展自身的思想教育工作,不断提高自身思想道德修养,确保在配合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的参与质量。
(三)教学内容更新与教学方式改进。
信息社会进行思政教育必须注重内容的新颖性与时效性。90后大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远远高于80后、70后的大学生,对其进行思政教育时如不进行及时的时效性内容补充,学生会因为教学内容脱离实际而产生厌学情绪。此外,思政教育内容的严肃性及非专业性不易使学生产生兴趣,这时教师教学方式的选择决定着学生对思政教育的接受程度和吸收程度。以考核为目的的灌输式教学方式只会使学生被动接受。最终目的是为通过考试,不是为了接受思想教育,思政教育作用难以发挥。在教学中要更加注重对学生的启发式引导及知识的内化,而非一味地进行知识灌输。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人民网2004-10-14
[2]廖少玲,祝信元.浅谈如何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广东医学院学报,200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