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密切党同人民群众联系,建立良好的党群干群关系,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从2003年开始,我们就一再强调要加强与群众的沟通,在服务群众中交流、交心、交融,着力构建新型的党群干群互信和谐关系。通过这几年的努力,现在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全市信访总量逐年持续下降,重点敏感时期信访形势稳定,党的十七大召开期间,我市群众进京“零集访”、“零非访”、“零登记”,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市进京“零上访”,奥运期间实现“确保不发生非访、确保不发生集访、确保不发生因信访问题引发的有影响事件”。我市沟通服务群众的工作主要有“十法”:
一、设立市长热线、市委书记信箱。2002年,我们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开设“寄语市长”信箱,在社区街巷设立免邮寄的“市长信箱”;2005年,整合市长热线电话、信访接待电话和各部门联动电话,开通了“12345”市政府公开电话。“寄语市长”网络平台和“12345”公开电话大大方便了市民群众反映诉求,拓宽了社情民意收集和反映的渠道,提高了市民对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认知度、认同度,加深了百姓与城市的情感共鸣。市、县两级4年中共受理群众来电超过10万件,市政府公开电话室直接接听处理2万多件,交办、督办、协调7000多件,办结率90%以上。去年,我们又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设立了“市委书记信箱”,各县(市)也相应设立“县(市)委书记信箱”,进一步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开通一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1000多件,答复率100%,一般诉求从受理到回复不超过7个工作日,群众“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就可以与市委主要领导直接交流,由此搭建了一座党委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开展“三在”主题实践活动。从2004年起,市委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走在群众中、干在群众前、乐在群众后”主题实践活动,并把每年“七一”定为“三在”实践日,广大党员热烈响应,纷纷到“百姓亲戚”家走访联系、交流调研,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这项活动已制度化,并且规范化、长期化,有力促进了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求是》杂志2005年第14期刊登署名文章,介绍了扬州的这一实践。
三、建立“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从2005年起,我们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产党员、公务人员“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全市8100名市县乡人大代表、1100名市县政协委员、23万中共党员、18000名公务人员到社区和村组,常年与16万户基层群众“结对成亲”,既访“贫”问“苦”、又访贤问能,既收集民意、又为民解难,使普通群众与我们的党员干部、代表委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信访工作坚持坐访、走访相结合。我们不断加强信访接待力量。加大信访案件调处督办力度,建立了纵向覆盖市、县、乡三级,横向覆盖机关职能部门的信访工作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2004年,建立市信访调处督办中心,与市信访局合署,抽调10多个部门干部集中办公:建立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成立6个专项工作小组;2002年、2005年分别成立驻京、驻宁信访工作组。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领导阅批来信、领导包案等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建立市县两级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去年,在全市扎实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走访信访群众,带头会办、督办信访突出问题;各位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头深入县(市、区)下访、督查;各地、各部门对信访突出问题全面实行包案处理,对信访和维护稳定工作失职干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市信访总量、来访数量、集访数量、来信数量、重复来信量全面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五、设立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民情绿色通道”。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人大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制度,把每年5月8日定为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人大代表参与率达97%以上,在扬的全国和省人大代表也参与见面活动。集中召开了选民意见交办会,对涉及市级机关的选民意见视同代表建议办理,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代表,代表向选民反馈。为进一步延续和发展“统一见面日”活动,去年市人大开辟“民情绿色通道”,向代表、选民和“人大代表之家”发放一万多只“民情绿色通道”专用信封,代表和选民可以通过专用信封将意见和建议免费寄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将来信原汁原昧反馈给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民情绿色通道”建议答复会,承办单位对选民意见集中进行答复,有的建议被纳入市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计划。广大市民将上述做法赞之为“民情小信封,民主大通道”。这一做法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肯定。
六、开展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界别活动周”活动。组织政协委员走访群众、约请群众座谈、实地视察调研,将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转送给市委、市政府。市主要领导在报送材料上作出批示,分解到各部门办理,办理情况由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界别小组分别反馈给有关委员及相关群众。
七、开办“政协论坛”、“扬州讲坛”。市政协已连续6年举办“政协论坛”,紧扣全市工作大局,围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深入研讨对策思路,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为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去年初,由市面向全社会开设“扬州讲坛”,邀请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文化名流讲授,所有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免费电话索票。一年来,“扬州讲坛”开办24场,场场爆满,有超过4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从初步实践效果来看,讲坛成了真正的公益讲堂,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扬州、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具有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八、开辟媒体和行业联系服务群众平台。我市各类媒体都建立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扬州日报社先后创设了“党报在线”、扬州晚报“110”、晚报博客、96496热线等媒体与大众直接沟通的新平台;市广播电视总台以《关注》、《小丫帮你忙》、《今日生活》等电视栏目为平台,在为民办事、帮民解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市民群众欢迎。市广播电台每周一档《行风热线》节目,开播5年来,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被市民群众誉为“民主桥、连心线、服务站、监督岗”。此外,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开设了行业热线,主要有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价格举报热线“12358”、环境保护举报热线“12369”、纳税服务中心热线“12366”、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热线“12333”、农业一线通“12316”、工会热线“12351”等。根据行业特点,受理市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一些投诉、举报、咨询求助、意见、建议等,得到各方好评。
九、建立干部联系点制度。我们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15个,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220个,乡镇干部联系点952个。去年在全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经济”活动,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组织全市各级干部“沉下去”,服务企业、关注民生,市、县、乡三级干部走访企业3000多户,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城区街道和社区都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便民中心,组织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通过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机关党员结对帮扶、退休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等多种办法,让党员置身于群众之中,帮助服务群众。推行基层党组织“连心服务卡”、党员岗等。同时,在企事业单位普遍推行党员挂牌上岗。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经常化的服务群众网络和机制,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作用,使群众感到党员就在身边,先进近在眼前。
十、构建应急平台。以公安“110”、火警“119”、交通事故报警“122”、急救中心“120”等为核心的社会应急平台建设不断加强。2003年,我市按照上级要求,率先将“110”、“119”、“122”进行整合,实行“三台合一”。“三台合一”后,“110”指挥中心全天候接受群众电话报警、求助、投诉等,并协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指挥协调各种重大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处警速度得到提高,应急能力得到增强,协同作战水平得到提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目前“110”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应急反应的龙头、服务群众的窗口,成为政府与社会应急联动处置的重要平台。
一、设立市长热线、市委书记信箱。2002年,我们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开设“寄语市长”信箱,在社区街巷设立免邮寄的“市长信箱”;2005年,整合市长热线电话、信访接待电话和各部门联动电话,开通了“12345”市政府公开电话。“寄语市长”网络平台和“12345”公开电话大大方便了市民群众反映诉求,拓宽了社情民意收集和反映的渠道,提高了市民对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的认知度、认同度,加深了百姓与城市的情感共鸣。市、县两级4年中共受理群众来电超过10万件,市政府公开电话室直接接听处理2万多件,交办、督办、协调7000多件,办结率90%以上。去年,我们又在中国扬州门户网站设立了“市委书记信箱”,各县(市)也相应设立“县(市)委书记信箱”,进一步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开通一年来,共受理群众来信1000多件,答复率100%,一般诉求从受理到回复不超过7个工作日,群众“不出门、不见面、不上访”就可以与市委主要领导直接交流,由此搭建了一座党委与群众之间的“连心桥”。
二、开展“三在”主题实践活动。从2004年起,市委在全市党员干部中开展“走在群众中、干在群众前、乐在群众后”主题实践活动,并把每年“七一”定为“三在”实践日,广大党员热烈响应,纷纷到“百姓亲戚”家走访联系、交流调研,做群众的知心人、贴心人。这项活动已制度化,并且规范化、长期化,有力促进了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党员干部与人民群众的联系,对于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各项工作具有重要意义。《求是》杂志2005年第14期刊登署名文章,介绍了扬州的这一实践。
三、建立“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从2005年起,我们建立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共产党员、公务人员“走门串户、联系群众”制度,全市8100名市县乡人大代表、1100名市县政协委员、23万中共党员、18000名公务人员到社区和村组,常年与16万户基层群众“结对成亲”,既访“贫”问“苦”、又访贤问能,既收集民意、又为民解难,使普通群众与我们的党员干部、代表委员保持经常性联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四、信访工作坚持坐访、走访相结合。我们不断加强信访接待力量。加大信访案件调处督办力度,建立了纵向覆盖市、县、乡三级,横向覆盖机关职能部门的信访工作体系,并不断加以完善。2004年,建立市信访调处督办中心,与市信访局合署,抽调10多个部门干部集中办公:建立市处理信访突出问题及群体性事件联席会议制度,成立6个专项工作小组;2002年、2005年分别成立驻京、驻宁信访工作组。并在全省率先建立了党政领导信访接待日、领导阅批来信、领导包案等信访工作领导责任制度,建立市县两级人民来访接待中心。去年,在全市扎实开展县(市、区)委书记大接访活动,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带头走访信访群众,带头会办、督办信访突出问题;各位市委常委、副市长分头深入县(市、区)下访、督查;各地、各部门对信访突出问题全面实行包案处理,对信访和维护稳定工作失职干部实行责任追究制度。这些工作收到了明显成效,全市信访总量、来访数量、集访数量、来信数量、重复来信量全面下降,信访秩序明显好转。
五、设立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民情绿色通道”。200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市人大代表定期联系选民制度,把每年5月8日定为人大代表与选民“统一见面日”,人大代表参与率达97%以上,在扬的全国和省人大代表也参与见面活动。集中召开了选民意见交办会,对涉及市级机关的选民意见视同代表建议办理,相关部门在规定时间内答复代表,代表向选民反馈。为进一步延续和发展“统一见面日”活动,去年市人大开辟“民情绿色通道”,向代表、选民和“人大代表之家”发放一万多只“民情绿色通道”专用信封,代表和选民可以通过专用信封将意见和建议免费寄送市人大常委会。市人大常委会将来信原汁原昧反馈给市政府及有关部门,组织“民情绿色通道”建议答复会,承办单位对选民意见集中进行答复,有的建议被纳入市政府年度为民办实事计划。广大市民将上述做法赞之为“民情小信封,民主大通道”。这一做法得到了省人大常委会的肯定。
六、开展政协委员联系群众“界别活动周”活动。组织政协委员走访群众、约请群众座谈、实地视察调研,将活动中收集到的群众意见和建议,归纳整理转送给市委、市政府。市主要领导在报送材料上作出批示,分解到各部门办理,办理情况由政协各专门委员会和界别小组分别反馈给有关委员及相关群众。
七、开办“政协论坛”、“扬州讲坛”。市政协已连续6年举办“政协论坛”,紧扣全市工作大局,围绕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课题,组织政协委员和社会各界有识之士,深入研讨对策思路,向市委、市政府建言献策,为参政议政、反映社情民意和化解社会矛盾提供了制度化的平台。去年初,由市面向全社会开设“扬州讲坛”,邀请了一大批海内外专家学者、文化名流讲授,所有感兴趣的市民都可以免费电话索票。一年来,“扬州讲坛”开办24场,场场爆满,有超过4万人次的市民参加。从初步实践效果来看,讲坛成了真正的公益讲堂,对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文化扬州、提高市民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具有现实作用和深远意义。
八、开辟媒体和行业联系服务群众平台。我市各类媒体都建立了联系和服务群众的平台。扬州日报社先后创设了“党报在线”、扬州晚报“110”、晚报博客、96496热线等媒体与大众直接沟通的新平台;市广播电视总台以《关注》、《小丫帮你忙》、《今日生活》等电视栏目为平台,在为民办事、帮民解难上发挥了积极作用,深受市民群众欢迎。市广播电台每周一档《行风热线》节目,开播5年来,市民反映的各类问题办结率保持在95%以上,被市民群众誉为“民主桥、连心线、服务站、监督岗”。此外,市各有关职能部门分别开设了行业热线,主要有消费者投诉热线“12315”、价格举报热线“12358”、环境保护举报热线“12369”、纳税服务中心热线“12366”、劳动保障咨询服务热线“12333”、农业一线通“12316”、工会热线“12351”等。根据行业特点,受理市民群众、社会各界的一些投诉、举报、咨询求助、意见、建议等,得到各方好评。
九、建立干部联系点制度。我们建立了市级领导干部联系点15个,县处级领导干部联系点220个,乡镇干部联系点952个。去年在全市深入开展“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服务经济”活动,特别是在美国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组织全市各级干部“沉下去”,服务企业、关注民生,市、县、乡三级干部走访企业3000多户,积极帮助企业协调解决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城区街道和社区都建立了党员服务中心、服务站和便民中心,组织党员与困难群众结对帮扶。机关企事业单位党员到社区报到,通过在职党员“双重管理”、机关党员结对帮扶、退休无职党员设“岗”定“职”等多种办法,让党员置身于群众之中,帮助服务群众。推行基层党组织“连心服务卡”、党员岗等。同时,在企事业单位普遍推行党员挂牌上岗。这些多层次、全方位、经常化的服务群众网络和机制,有效地发挥了党员干部的作用,使群众感到党员就在身边,先进近在眼前。
十、构建应急平台。以公安“110”、火警“119”、交通事故报警“122”、急救中心“120”等为核心的社会应急平台建设不断加强。2003年,我市按照上级要求,率先将“110”、“119”、“122”进行整合,实行“三台合一”。“三台合一”后,“110”指挥中心全天候接受群众电话报警、求助、投诉等,并协助处置重大突发事件和指挥协调各种重大警务活动,公安机关处警速度得到提高,应急能力得到增强,协同作战水平得到提升,极大地方便了群众报警求助。目前“110”已经成为公安机关应急反应的龙头、服务群众的窗口,成为政府与社会应急联动处置的重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