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通常情况下人们将工业建筑与民用建筑统称为工民建,由于工民建与社会民生发展密切相关,在建筑结构设计上要考虑许多方面的内容,其中抗震设计就是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建筑物抗震性可以提高整体建筑的安全性与稳定性,保证建筑使用者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工民建;抗震;结构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产业领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建筑行业在新的市场态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规模愈来愈大,建筑愈来愈高是当前发展中已经出现的现象,然而为保障这些高大的建筑物站稳站好,需要不断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建筑构成。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有效抗震的重要环节,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要加强对抗震设计的重视。
1 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因素
在对工民建建筑结构抗震性的研究中发现建筑物抗震性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抗震设计中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是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体系,建筑物的整体安全与建筑结构体系是具有直接联系的,在面对抗震设计时一定要谨慎考量。从建筑物整体方面考虑,在抗震设计上要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设计上一定要保证建筑结构留有一定的余度,这样一旦某一局部位置发生损坏时,建筑的整体抗震性不受影响,能够保障大部分的建筑安全[1]。从建筑架构部件方面需要考虑建筑部件的刚度与强度的平衡,一定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分配均衡,一旦建筑结构部件刚强度不合格,将直接导致在震中建筑物无法发挥抗震属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次是建筑场地的影响,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将建设用地的土质结构考虑进去,发生地震时如果地表土层软或疏松,在地表发生位置变化时建筑受到的震损将变大,因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能力的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地质结构对建筑的影响[2]。
2 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依据
2.1 以基础构造作为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工程在结构上主要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因素,对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通过检测结果逐渐调整设计方案,加强抗震性的设计。另外,如果工民建使用砖混结构,那么在设计时会在楼高或建筑整体高度上进行限制;如果是纵横墙结构,则会通过设计构造柱和防震缝等实现抗震目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工民建工程抗震性设计也逐渐得到完善,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3]。
2.2 以建筑用地稳定性为依据
在工民建工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建筑规划用地,不同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场地的地质稳定情况。在考虑建筑物外观要求的同时要对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进行准确计算,确保建筑间距的合理性。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施工场地地质情况是建筑抗震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建筑物周围的情况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详细调研,保证建筑项目进行的合法合规。
2.3 以建筑结构性能为依据
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时抵御地震危害,平稳度过地震期。因此设计过程中要以抗震的性能目标为依据,在了解建筑地区以往的地震周期、等级情况后,科学计算、合理应用。
3 工民建筑抗震设计提升措施
3.1 谨慎选择建筑场地
在我国,建设用地在使用前要根据防震减灾法,对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规划用地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划分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工作。当前设防类别主要为甲乙丙丁四大类,以甲类为最重要的,通常指那些重大的且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建筑抗震首先要考虑在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尽可能避免那些地质松软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区,一旦地质较软,造成地基软弱液化,将降低地基能力甚至导致建筑物发生倾斜或倒塌[4]。除建筑本身区域外还有对周遭环境进行调研,要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建筑物不会对周围建筑造成二次伤害,将灾害区域限制在固定范圍。
3.2 科学设计结构形式
随着建筑美学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外观特性的建筑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些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各有不同,常见的有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不同建筑物根据其建造要求会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而建筑结构对建筑物抗震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要考虑不同结构形式带来的抗震作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缘于其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抗变性,抗震效果较好,当然在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上还要结合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进行。同时在面对高度较高的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量侧移量的影响,建筑越高侧移量越大,在面对地震等情况时要承受更大的荷载,因而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要科学合理的选择结构形式,保证建筑使用安全。
3.3 提升砂浆强度和刚度
一个科学合理的强度结构体系是直接影响建筑空间稳定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为保证建筑的抗震性需要合理提升砂浆强度和刚度,为建筑物的稳定性提供基础。以民用建筑为例,在设计中采用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屋盖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建立完善的内外部荷载力传递体系,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刚度,保障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4 结束语
工民建工程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民生发展有重要推进作用。因此,在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提高对建筑物抗震性能重要性的认识,秉持严谨、科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抗震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实际建筑需要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在规划用地、建筑结构形式、外观等方面综合分析,制定完善的抗震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胡靖.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探究[J].智能城市,2020,6(22):24-25.
[2]任维君.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6):6-7.
[3]周静.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居舍,2020(22):105-106.
[4]王万才.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81.
关键词:工民建;抗震;结构设计
0 引言
随着城市发展不断进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各产业领域都得到了显著提升,建筑行业在新的市场态势下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城市规模愈来愈大,建筑愈来愈高是当前发展中已经出现的现象,然而为保障这些高大的建筑物站稳站好,需要不断提升建筑结构设计,优化建筑构成。抗震设计是保证建筑结构有效抗震的重要环节,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要加强对抗震设计的重视。
1 建筑物抗震能力影响因素
在对工民建建筑结构抗震性的研究中发现建筑物抗震性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在抗震设计中要对其影响因素进行更加全面的了解。首先是建筑物整体的结构体系,建筑物的整体安全与建筑结构体系是具有直接联系的,在面对抗震设计时一定要谨慎考量。从建筑物整体方面考虑,在抗震设计上要妥善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在设计上一定要保证建筑结构留有一定的余度,这样一旦某一局部位置发生损坏时,建筑的整体抗震性不受影响,能够保障大部分的建筑安全[1]。从建筑架构部件方面需要考虑建筑部件的刚度与强度的平衡,一定要保证两者之间的分配均衡,一旦建筑结构部件刚强度不合格,将直接导致在震中建筑物无法发挥抗震属性,造成严重的损失。其次是建筑场地的影响,在建筑结构的抗震设计中要将建设用地的土质结构考虑进去,发生地震时如果地表土层软或疏松,在地表发生位置变化时建筑受到的震损将变大,因此,在对建筑结构进行抗震能力的设计时,要充分考量地质结构对建筑的影响[2]。
2 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依据
2.1 以基础构造作为设计依据
当前建筑工程在结构上主要应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大大提高了建筑物的稳定性。在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混凝土结构的影响因素,对影响混凝土结构的因素进行分析,并对所有因素的影响程度进行测算,通过检测结果逐渐调整设计方案,加强抗震性的设计。另外,如果工民建使用砖混结构,那么在设计时会在楼高或建筑整体高度上进行限制;如果是纵横墙结构,则会通过设计构造柱和防震缝等实现抗震目标。近年来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工民建工程抗震性设计也逐渐得到完善,进一步保障了人们的生命安全[3]。
2.2 以建筑用地稳定性为依据
在工民建工程中会遇到不同类型的建筑规划用地,不同地质条件对建筑工程的影响是非常明显的,因而在对工民建结构进行抗震设计时要充分考虑施工场地的地质稳定情况。在考虑建筑物外观要求的同时要对相邻建筑之间的间距进行准确计算,确保建筑间距的合理性。在建筑工程结构设计中施工场地地质情况是建筑抗震的直接影响因素,而建筑物周围的情况也是影响建筑工程能否顺利进行的因素,在实际工作中要对周围环境进行详细调研,保证建筑项目进行的合法合规。
2.3 以建筑结构性能为依据
在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的主要目的就是能够让建筑物在遇到地震时抵御地震危害,平稳度过地震期。因此设计过程中要以抗震的性能目标为依据,在了解建筑地区以往的地震周期、等级情况后,科学计算、合理应用。
3 工民建筑抗震设计提升措施
3.1 谨慎选择建筑场地
在我国,建设用地在使用前要根据防震减灾法,对可能发生地震灾害的规划用地进行安全性评价,并严格按照划分标准进行抗震设防工作。当前设防类别主要为甲乙丙丁四大类,以甲类为最重要的,通常指那些重大的且易发生次生灾害的建筑。建筑抗震首先要考虑在能够有效降低地震影响的地质环境进行,尽可能避免那些地质松软不利于建筑施工的地区,一旦地质较软,造成地基软弱液化,将降低地基能力甚至导致建筑物发生倾斜或倒塌[4]。除建筑本身区域外还有对周遭环境进行调研,要确保一旦发生地震灾害建筑物不会对周围建筑造成二次伤害,将灾害区域限制在固定范圍。
3.2 科学设计结构形式
随着建筑美学表现形式愈发丰富,各种各样具有不同外观特性的建筑物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而这些建筑的结构形式也各有不同,常见的有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砖混结构。不同建筑物根据其建造要求会选择合适的建筑结构,而建筑结构对建筑物抗震性能具有直接影响,因此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要考虑不同结构形式带来的抗震作用。钢筋混凝土结构被广泛应用在建筑工程中,缘于其具有较好的承载力和抗变性,抗震效果较好,当然在建筑结构类型的选择上还要结合实际需要,科学合理进行。同时在面对高度较高的建筑设计时,要充分考量侧移量的影响,建筑越高侧移量越大,在面对地震等情况时要承受更大的荷载,因而在建筑抗震设计中要科学合理的选择结构形式,保证建筑使用安全。
3.3 提升砂浆强度和刚度
一个科学合理的强度结构体系是直接影响建筑空间稳定的直接决定因素,因此为保证建筑的抗震性需要合理提升砂浆强度和刚度,为建筑物的稳定性提供基础。以民用建筑为例,在设计中采用现场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楼板屋盖提升建筑物的整体强度,建立完善的内外部荷载力传递体系,进一步提升建筑物的刚度,保障建筑的稳定性与安全性。
4 结束语
工民建工程的抗震能力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对民生发展有重要推进作用。因此,在对建筑进行抗震设计时要提高对建筑物抗震性能重要性的认识,秉持严谨、科学的原则,进行合理的设计工作。抗震设计要充分考虑建筑物内部结构与外部环境因素,结合实际建筑需要以及未来发展情况,在规划用地、建筑结构形式、外观等方面综合分析,制定完善的抗震设计方案。
参考文献:
[1]胡靖.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抗震设计探究[J].智能城市,2020,6(22):24-25.
[2]任维君.房建结构设计体系选型及抗震设计分析[J].建筑技术开发,2020,47(16):6-7.
[3]周静.浅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要点分析[J].居舍,2020(22):105-106.
[4]王万才.工民建结构设计中的抗震设计[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8(2):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