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名不见经传资产不足200万元的小型商业企业;到如今拥有3家百货、11家超市,1家大酒店,集购物、休闲、餐饮、娱乐、住宿为一体,年销售额近30亿元的国内知名商业企业,济南华联集团是改革开放后济南零售行业的缩影,这一切的成就,离不开华联人的努力,更离不开他——
在华联集团总裁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书写济南商业传奇的李茂年董事长,这位济南华联的领路者给人的印象除了低调,还有沉稳和内敛。
早在1984年,只有22岁的李茂年作为年轻干部就被调入当时的西市场百货商店(济南华联集团前身),1986年他成为西市场商店经理,继而是西市商场总经理。
当时的西市场百货商店是一家营业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员工不足百人,资产不足200万元的小型商店,作为一个区属企业,一个商界的小字辈,面对诸多困难,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华联由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演变而来,华联创新的肇始也是始于革除传统老国企的弊端。举一个简单例子:在过去传统国有企业,布置任务部署工作,开完会就意味着结束;而在现代企业开完会,才意味着刚刚开始。”李茂年深知这一点,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场小的改革在这里悄然进行着,逐步实现与现代企业接轨,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接轨。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1995年,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跳跃到市场经济的时代,华联集团从弱不禁风开始逐渐强大,经济南市体改委批准,济南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左右,济南出现了首家大超市——“世购”,随后是万嘉隆、银座购物广场和大润发。刚开始,华联没有意识到超市所带来的冲击力,觉得老百姓要接受这种新业态还需要过程和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酝酿进军超市。奋起直追,是当年李茂年的心态:“那时我每周都要去大润发等超市进行调研,有时一周要去两三次。当时大润发等不少超市找到华联,要求租场地开超市。有的出价还相当高,内部有人劝我们租给他们算了,那样可以有一块稳定的收入。但我铁定了心,坚决不同意。那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必须涉足超市,否则死路一条。”
2002年9月嘉华购物广场及华联超市的开业,被李茂年称为华联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棋。“这步棋解决了两大问题:此前华联规模较小,功能配套不足;华联一直是传统的百货店经营,没有超市。而超市是零售商业业态中最符合潮流的一种业态。这种‘百货加超市’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华联健康发展的基础。”随后,华联商业街开街,造就了泉城第二条商业金街。此后华联超市逐年扩张,舜耕山庄店、东方家园店、山大路店……2008年更是济南华联集团规模扩张的高峰年,华联超市经六路西店、章丘百脉泉店、解放东路店相继开门营业,至年底,华联超市还将有2家新店开门纳客。届时,华联集团百货加超市将达到17家门店的规模,是济南市拥有门店最多的商业集团,经营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
当然,这场扩张战役的“导演”之一就是李茂年,不过李茂年并没有把企业的扩张看做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赛。他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创业成功了,搞再投资、再发展,结果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头脑发热,没有把握住市场和客观形势。“在开店上,我不主张下达指标,成熟一家开一家,没有好的店址就不开。”此时的李茂年显得轻松且底气十足:“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有时也在自我反思:是否开拓不足,谨慎有余?企业的决策者境界要高一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决策决不是一把手拍脑袋就能确定下来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决策体系,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放眼泉城商界,曾经的零售行业“五朵金花”几多凋零,而济南华联集团悄然变身为济南的“老大”。2007年销售收入25.8亿元,2008年仅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蝉联市属商企“冠军”。背景没有显赫之处,位置更无地利之优;外有沃尔玛、家乐福的进逼,内有银座、大润发的围攻,唯一纯正“济南血统”的华联硬是左冲右突,愈战愈勇,非但历练成就省城门店最多、网点分布最广的商业王牌,且“本土超市第一品牌”的宝座已然坐定。
“今后,从华联和西市场任何一个门进来,不出楼就可以逛完华联商厦、嘉华购物广场、华联超市嘉华店和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大“摩尔(Mall)”的概念。真正实现一站式购物。”李茂年自豪地说。
回望过去的近三十年商海生涯,李茂年说:“凡是勤于创新、勇于开拓者,莫不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凡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无不举步维艰或踪影全无。21世纪是一个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世纪,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种世界潮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需要更多的创新,创新应该是创新者的座右铭,更是优秀企业家的座右铭。”
搏击商海20余载,尝尽个中酸甜苦辣,李茂年见证和亲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济南商业发展的每一步,2008年4月,李茂年当选了济南市商业联合会新一届会长,承担起了更多和更大的责任。
在华联集团总裁办公室里,我们见到了书写济南商业传奇的李茂年董事长,这位济南华联的领路者给人的印象除了低调,还有沉稳和内敛。
早在1984年,只有22岁的李茂年作为年轻干部就被调入当时的西市场百货商店(济南华联集团前身),1986年他成为西市场商店经理,继而是西市商场总经理。
当时的西市场百货商店是一家营业面积1000余平方米,拥有员工不足百人,资产不足200万元的小型商店,作为一个区属企业,一个商界的小字辈,面对诸多困难,改革是必然的选择。
“华联由一个纯粹的国有企业演变而来,华联创新的肇始也是始于革除传统老国企的弊端。举一个简单例子:在过去传统国有企业,布置任务部署工作,开完会就意味着结束;而在现代企业开完会,才意味着刚刚开始。”李茂年深知这一点,在改革的大背景下,一场小的改革在这里悄然进行着,逐步实现与现代企业接轨,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的接轨。在短短的几年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企业得到迅速发展。
1995年,处在计划经济时代跳跃到市场经济的时代,华联集团从弱不禁风开始逐渐强大,经济南市体改委批准,济南华联商厦股份有限公司更名为济南华联商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1997年左右,济南出现了首家大超市——“世购”,随后是万嘉隆、银座购物广场和大润发。刚开始,华联没有意识到超市所带来的冲击力,觉得老百姓要接受这种新业态还需要过程和时间,直到20世纪90年代末,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才开始酝酿进军超市。奋起直追,是当年李茂年的心态:“那时我每周都要去大润发等超市进行调研,有时一周要去两三次。当时大润发等不少超市找到华联,要求租场地开超市。有的出价还相当高,内部有人劝我们租给他们算了,那样可以有一块稳定的收入。但我铁定了心,坚决不同意。那时我们就已经意识到,必须涉足超市,否则死路一条。”
2002年9月嘉华购物广场及华联超市的开业,被李茂年称为华联发展史上至关重要的一步棋。“这步棋解决了两大问题:此前华联规模较小,功能配套不足;华联一直是传统的百货店经营,没有超市。而超市是零售商业业态中最符合潮流的一种业态。这种‘百货加超市’的经营模式奠定了华联健康发展的基础。”随后,华联商业街开街,造就了泉城第二条商业金街。此后华联超市逐年扩张,舜耕山庄店、东方家园店、山大路店……2008年更是济南华联集团规模扩张的高峰年,华联超市经六路西店、章丘百脉泉店、解放东路店相继开门营业,至年底,华联超市还将有2家新店开门纳客。届时,华联集团百货加超市将达到17家门店的规模,是济南市拥有门店最多的商业集团,经营面积将达到20万平方米。
当然,这场扩张战役的“导演”之一就是李茂年,不过李茂年并没有把企业的扩张看做是百米赛跑,而是一场马拉松赛。他告诉记者,很多企业创业成功了,搞再投资、再发展,结果失败了,主要原因是头脑发热,没有把握住市场和客观形势。“在开店上,我不主张下达指标,成熟一家开一家,没有好的店址就不开。”此时的李茂年显得轻松且底气十足:“我是个非常谨慎的人。有时也在自我反思:是否开拓不足,谨慎有余?企业的决策者境界要高一些,站得高,才能看得远。决策决不是一把手拍脑袋就能确定下来的,企业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科学决策体系,才能增强抗风险的能力。”
放眼泉城商界,曾经的零售行业“五朵金花”几多凋零,而济南华联集团悄然变身为济南的“老大”。2007年销售收入25.8亿元,2008年仅上半年就实现销售收入15.3亿元,实现利税6800万元,蝉联市属商企“冠军”。背景没有显赫之处,位置更无地利之优;外有沃尔玛、家乐福的进逼,内有银座、大润发的围攻,唯一纯正“济南血统”的华联硬是左冲右突,愈战愈勇,非但历练成就省城门店最多、网点分布最广的商业王牌,且“本土超市第一品牌”的宝座已然坐定。
“今后,从华联和西市场任何一个门进来,不出楼就可以逛完华联商厦、嘉华购物广场、华联超市嘉华店和西市场小商品批发市场,从而形成了真正的大“摩尔(Mall)”的概念。真正实现一站式购物。”李茂年自豪地说。
回望过去的近三十年商海生涯,李茂年说:“凡是勤于创新、勇于开拓者,莫不风声水起、有声有色;凡是墨守成规、不思进取者,无不举步维艰或踪影全无。21世纪是一个与时俱进、适者生存的世纪,孙中山先生有一句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这种世界潮流从市场经济的角度讲需要更多的创新,创新应该是创新者的座右铭,更是优秀企业家的座右铭。”
搏击商海20余载,尝尽个中酸甜苦辣,李茂年见证和亲历了改革开放之后济南商业发展的每一步,2008年4月,李茂年当选了济南市商业联合会新一届会长,承担起了更多和更大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