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庄子曰:“积行成习,积习成性,积性成命”,这句话也为我们阐述了“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教育理念。因此,良好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对农村留守儿童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培养成了当前学校班级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关系到农村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87-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些孩子长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生活,成了“留守儿童”。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缺失,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年在外,对孩子照顾不够,心存愧疚,一方面是爱子心切,所以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要求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而爷爷奶奶们则:一是隔代亲,二是感觉孩子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很可怜,三是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至于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许多老人对孙子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不少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心强、自理能力差、不爱学习、缺乏爱心、没有礼貌等不良习惯。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接合我校留守儿童的状况,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策略思考: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遵守校纪常规的引导,使其养成遵纪守时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引导或教育学生懂得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将“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思想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习惯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便今后能严格要求自已,规范自已,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帮助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现在应该遵守哪些校纪常规,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确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2.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各班加强《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同时还要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学校的各种行为常规以及《交通规则》等等。
3.以班会形式开展如“我是遵章守纪的好儿童”的主题活动,让这些规章制度通过活动,在留守儿童脑海中潜移默化,内化为留守儿童自觉的行为。
二、增强家长家教意识,形成家校合力,使留守儿童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坚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细致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准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1.举办家长培训会,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不同于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今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这一工作。请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家长提供借鉴;通过培训使家长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2.适时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家访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教育孩子之目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带来了便捷。
3.开展亲子活动,促亲子交流与合作。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随后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在活动中促进了亲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密切了亲子关系,达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高尚师德潜移默化学生
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注意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行胜于言”。作为教师,“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我们老师要做到:
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没有理解,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找到引发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已选择和决定,促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要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学生时刻能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监督。所以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授业解惑,关键还要传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为此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喜。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其生活的客观事实出发,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为起点,深入钻研教材,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现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进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教师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中,组织学生多参与有趣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让留守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积累生活经验,养成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收集更多的生活材料,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点滴入微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养成教育从留守儿童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而这些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必然会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会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
[2]余明山.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8(03).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01).
[4]陳武珍.浅析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读写算,2012(62).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18-HJYY-516)研究成果。
【关键词】农村留守儿童;文明行为习惯;策略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05-0287-01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不断深入与发展,农民进城打工的人数不断增多,这些孩子长留在农村,跟随爷爷、奶奶,外公、外婆或亲朋好友生活,成了“留守儿童”。在对他们的教育上就出现了某些缺失,特别是行为习惯方面的问题日渐凸显。孩子的父母一方面认为自己长年在外,对孩子照顾不够,心存愧疚,一方面是爱子心切,所以偶尔回来一次总想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在物质要求方面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而对孩子的一些不良行为习惯却视而不见或不忍心责备;而爷爷奶奶们则:一是隔代亲,二是感觉孩子这么小父母就不在身边很可怜,三是农村的老年人普遍文化水平不高,他们对孩子教育的理解只限于书本知识的掌握,并且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至于习惯问题,他们认为“树大自然直”。因此,许多老人对孙子辈总是娇宠、溺爱,事事包办,没有原则。不少留守儿童就养成了自私、任性、懒惰、依赖心强、自理能力差、不爱学习、缺乏爱心、没有礼貌等不良习惯。因此,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强培养农村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接合我校留守儿童的状况,我们决定从以下几方面策略思考:
一、加强对留守儿童遵守校纪常规的引导,使其养成遵纪守时的好习惯
一个好习惯非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要让学生从小就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引导或教育学生懂得良好习惯的重要性。将“行为形成习惯,习惯决定品质,品质决定命运”的思想理念,灌输到学生的心里,使学生真正体会到良好的习惯养成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以便今后能严格要求自已,规范自已,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
1.帮助留守儿童认识自己现在应该遵守哪些校纪常规,如《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小学生守则》和学校、班级的各项规章制度。让他们明确什么是自己该做的,什么是不该做的。
2.结合学校少先队工作,各班加强《小学生守则》和《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学习,同时还要组织留守儿童学习学校的各种行为常规以及《交通规则》等等。
3.以班会形式开展如“我是遵章守纪的好儿童”的主题活动,让这些规章制度通过活动,在留守儿童脑海中潜移默化,内化为留守儿童自觉的行为。
二、增强家长家教意识,形成家校合力,使留守儿童好的行为习惯得以坚持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极易受家庭的影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的作用。”这也充分说明家庭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学校是教育的主要阵地,但如何细致有效地解决教育过程中来自各方面的问题,帮助学生形成良好心态,积极面对人生和社会,单靠以集体教育为主的学校教育是无法很好完成的,家庭教育在这方面有著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效补充,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因此,要增强家长参与教育的意识,争取家长的理解、关心、支持,让家庭和学校紧密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教育质量的提高。在教学中我们准备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家庭教育实效。
1.举办家长培训会,帮助家长提高对家庭教育重要性的认识。
家长不同于专业教育工作者,如今每个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许多人缺少家庭教育的方法与经验,这就需要学校做好这一工作。请家庭教育工作做得好的家长介绍自己教育孩子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为家长提供借鉴;通过培训使家长懂得了教育子女的正确方法。
2.适时家访,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
家访能帮助教师及时了解学生在家中的思想、学习、行为表现,并对学生在学校学习及表现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达到教育孩子之目的。现代社会,信息发达,为教师与家长的及时联系带来了便捷。
3.开展亲子活动,促亲子交流与合作。
家庭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终身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亲子关系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发展、态度行为、价值观念及未来成就。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开展丰富多彩的亲子活动,不仅有益于亲子之间的情感交流,同时对孩子本身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促进和影响作用。随后学校举办的亲子运动会、亲子读书会等,在活动中促进了亲子交流、沟通与合作,密切了亲子关系,达到了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
三、培养学生养成良好习惯,教师要高尚师德潜移默化学生
学校是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场所。农村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主要在学校里养成,因此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以身教为重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素养。注意良好的行为举止习惯对学生潜移默化的作用,用教师的人格力量和群体感染力、约束力影响、鞭策学生,成为学生的楷模。小学生的习惯养成教育更是“行胜于言”。作为教师,“身高为师、身正为范”,教师的每一个行动都是给学生无言的教育,教师的举手投足都孕育着教育。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的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我们老师要做到:
要理解学生。尊重学生的前提是理解学生。没有理解,尊重就无从谈起。理解是教育的前提,要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体会他们的切身感受,理解他们的处境,找到引发错误的原因,对他们进行更有效的心理健康教育。 要尊重学生。教学过程中,要重视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有的放矢;要善于倾听学生的意见,重视学生的情感,发扬其积极因素和优点,容忍并尽力弥补其短处和不足;维护学生的尊严和爱好,相信学生能自已选择和决定,促使其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
要关注学生。在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时,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其人生的成长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要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就得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让学生时刻能自我反省、自我总结、自我剖析、自我监督。所以作为素质教育背景下的一名教师,我们不能仅局限于授业解惑,关键还要传道。在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学生,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因为学生的心理会影响到学生的行为,更会影响到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四、工作中采取有效措施,促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
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形成的,必须反复抓,抓反复。尤其是对那些行为习惯比较差的学生。为此我们采取以下几种方法:
1.运用激励机制,深化养成教育。
不但要通过爱的甘泉去进行入脑入心的浇灌,通过榜样、示范的力量去争取,通过同龄效应去帮拉,还应运用一定的激励去鼓起他们奋进的风帆。学生毕竟还是孩子,教师的一丁点儿表扬肯定,对他们来讲都是一种荣誉,一份骄傲的资本。在对留守儿童进行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教育时,教师应适当地采用多种形式的激励方式。以表扬为主,要注意发现学生的闪光点,让他们多感受成功之喜。用成功的喜悦强化留守儿童的行为,培养他们辨别是非的能力,从而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2.将课堂教学与生活联系起来,与学生的现实世界联系起来。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密切关注儿童的生活世界,在教学中让学生从其生活的客观事实出发,以学生生活中的一些实际经验或事例为起点,深入钻研教材,沟通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创设现实情境,开展教学活动,促进学生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交融。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自己的角色,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学生成长的关爱,进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
3.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环境。
教师要努力为留守儿童创设良好的生活情境,在教学活动中,要发掘与学生生活相联系的素材,组织教学活动。在第二课堂中,组织学生多参与有趣的课外活动,丰富学生的生活。在社会综合实践活动中,让留守学生多参与社会活动,尤其是生产劳动,积累生活经验,养成留心自己周围的生活环境的生活习惯,收集更多的生活材料,从而使他们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综上所述,留守儿童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在学生的成长过程占据重要的位置,良好的行为习惯将使学生终身受益。而留守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是一个艰巨的长期的点滴入微的过程,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必须持之以恒。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养成教育从留守儿童身边的一件件小事做起,久而久之,留守儿童的良好行为习惯就培养出来了。而这些从小培养的好习惯必然会对孩子们以后的人生有很大的帮助,会让他们健康的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为学生未来的幸福生活打下坚实的基础。也为学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坤.浅析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养成教育[J].群文天地,2011(16).
[2]余明山.优化育人环境,强化习惯养成——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问题分析及对策[J].教育科研论坛,2008(03).
[3]郭明阳.浅析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J].素质教育论坛,2011(01).
[4]陳武珍.浅析培养小学生的良好行为习惯[J].读写算,2012(62).
本文系2018年度河南省农村学校应用性教育科研课题《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培养策略研究》(18-HJYY-516)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