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回溯上世紀70年代,定做洋服是潮流。而如今潮流黯退,取而代之的是讓人眼花繚亂的各式成衣。雖說如今成衣服裝店遍地,但在澳門的舊城區依然零星散落著不少不為人留意的洋服小店,不僅見證了澳門“老行業”──洋服行業變遷,也見證了澳門人生活方式的改變。今天就帶大家一起逛逛那些遠離了視野,但卻依然堅挺的“老澳門”行業——洋服店。
盼再現往日繁華——應盛時裝
應盛時裝,位於十月初五街附近的草堆街,是一間經營了二十餘年的老店。與其他洋服店並無兩樣,店內整齊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西服襯衫,但走入店發現原來這間洋服店與隔壁的地產店相通。問其緣由才知洋服店生意不好,為了維持生計,老闆關超文先生就分租了一間出來經營地產公司。
關先生表示,現在與過去客人絡繹不絕的情景大相徑庭。“過去生意興旺時,他一共開有六間洋服店,隨著洋服生意慘淡,店舖一家一家地關了,只剩現在的這一間。但這一間生意依然不旺,大多承接一些學校校服之類的訂單。”
面對如今生意的慘淡經營,關先生總是很懷念曾經舊街的興旺,“這裡以前是澳門最重要的街道,從澳門出去的華僑回來都會到這裡走走。甚至葡國總統來到澳門,首先訪問的都是舊街啦。”所以洋服店在那時生意紅火,每天從早到晚客人不斷,生意十分興旺。自從澳門市中心轉移到新馬路之後,雖然相隔不遠,但是這條曾經繁華的街道卻慢慢地冷清下來。客人逐漸稀少,服裝生意也就漸漸淡了。關先生認為街道的興旺直接影響到了生意的好壞。因此希望政府可以站出來推出一些政策幫助舊街的發展。他希望政府可以將遊客分流,將新馬路的遊客擴散到十月初五街,遊客多了,街道旺了,生意自然就會好。關先生也很無奈地說“其實向政府反映過,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只有在立法會選舉時才會有人來關心我們舊街,我希望有真正想做事的人來幫助我們搞旺舊街。”
應盛時裝是在時代大潮中依然生存下來的洋服店,但也是當下萎縮洋服行業的一個典範。從興旺時的六間店到如今僅存一間,生意大不如以前。這正印證了大多數澳門洋服店如今的生命特征:在時代的輪軸下,他們不得不慢慢退出市場。加上政府關心不夠,政策不到位,他們更是在夾縫中生存。
獨創裁法——異裁洋服
異裁洋服位於十月初五毗鄰大三巴街的位置,這是一家經營了四十年的老店。店舖招牌下方寫著大大的“0.618”——這也是異裁洋服店經久不衰的秘訣。這幾個數字是店鋪老闆馮振皓先生的獨創,他通過從哲學中獲取的知識運用到制衣過程中並研究出該“三維分度法”即“0.618”。“三維分度法”制做西服,有收腰貼身的效果,就這樣“異裁洋服”就做出了名氣。
異裁洋服店舖雖不大,但是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式各類的西服布料和尚未製作完成的西服,無不讓人感受到店舖生意有多火旺。在記者表明來意之後,馮先生表現得並不意外,原來他因為“三維分度法”時常受媒體所邀採訪。馮先生從四十多年前在草堆街一帶的裁縫店做學徒,學成後自己開店,還把異裁洋服做得在澳門當地甚有名氣實屬不易。談到洋服行業的變化時,他說,“在40年前,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澳門人很流行做西裝,人們散步、拍拖都喜歡穿著西服,覺得這樣很有型。”70年代是洋服行業的黃金時期,那時澳門有八十幾間洋服店舖,人們不僅做西裝,而且做襯衣,甚至連牛仔服都是在洋服鋪裏訂做。馮先生的店裏就聘有十多個徒弟幫忙。時過境遷,到了八十年代,馮生說“那個年代流行寬鬆的西裝,人們喜歡穿大兩個碼的西服,很寬很大的沒有叉的西裝。所以洋服店生意很淡,因為在百貨都有得買了,人們不需要量身訂做西服了。”那時洋服生意不景氣,很多人都轉行開服裝店賣現成的服裝了。澳門的洋服店一下子隻剩下20幾家。到了90年代,又興起了收腰貼身的西裝。這時大家又開始做西裝了。過了十年八年很多內地的師傅到澳門開舖頭做西裝,澳門的洋服店由曾經的二十幾間變為現在的九十幾間,競爭壓力很大。但是異裁洋服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靠的就是他獨創的“三維分度法”。如今馮生每個月只接幾個訂單,但每個訂單馮生都要做2-3個月,生意依然興旺。馮生笑言“以前做一套西服1000元到2000元,現在最平的都要3800元啦”。
馮生的子女都勸他退休,不用辛苦做西服,但讓他一直不放棄的原因,是他對做西服有興趣,擔心如果退休不做了,他獨創的三維分度法就會失傳。馮生無奈歎道,“過去製作西服是一門手藝,很多後生仔想來學,多的時候也有十多個徒弟。如今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學這些東西了。”馮生這句話也道出了澳門洋服行業的現狀:沒有接班人的窘境。
異裁洋服憑藉其自身獨創的“三維分度法”,使其能抗爭時代的浪潮,即使製衣行業已經慢慢萎縮,但是異裁洋服卻依舊能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再強大的內因,也改變不了時代環境:如今沒有年輕人願意當學徒,傳承不了這門獨創手藝,那“三維分度法”以後會不會成為紙上的一個理念了?
苑林洋服位於草堆街,是一家有二十幾年歷史的洋服店。老闆陳俊光先生從事洋服制服已超過了三十餘年。
從店舖外一眼就見三個穿著西裝塑膠模特,模特身上的衣服都是陳師傅一針一線親手製作。店內一張寬大的製衣臺非常地引人注目。陳師傅自小在裁縫店裏做學徒,一直就沒有離開這一個行業。與陳師傅的交談中瞭解到,在2000年生意是最旺的時候,當時做衣服人手多,而且那時候流行買布料來量身加工,所以生意興旺。現在大部分來做衣的都是一些賭場的高層人士,年輕人身材好一些的只要去買就可以了,不會定做衣服,所以生意也是日趨慘淡。
說到行業現況,陳師傅一臉惆悵,“現在製作衣服主要是依靠機器製作,人工制衣成本大,利潤低。如今年輕人不再入行學制衣,在澳門社會幾乎已經達到100%就業的條件之下,任何一份工作工資不會低於洋服行業。加上做洋服行業制衣辛苦,更加沒有年輕人願意到店裏來做學徒。這個行業在十年之後可能會消失,因為這個行業學習需要有基礎,而且需要有很多年的時間來學,學習時間長工資低。當然沒有年輕人會想來學。”雖然如此,但是陳先生對制衣很是熱愛,一堅持就是30年,他坦言這有他大半輩子的人生。不論洋服行業之後發展到如何,他都會堅持下去。他很實在地笑著說:“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做的是這個,叫我做其他的我也不會,現在我身體還行,眼睛還不花,能做我就多做一點,等到實在做不了,就不做下去了,把舖子關了吧。”聽到這裏,記者很是感動。
對很多人來說洋服行業或許只是一個即將沒落的“夕陽行業”,但是對於陳先生來說,制洋服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他身上,記者感受到的已不是一種堅持,而是對自己所投入的行業不容分說的愛。
結 語
時代的車輪呼嘯而來,沒有事物可以阻礙它的前進。創造與淘汰永遠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產物。在澳門,洋服行業有像“異裁洋服”那樣依舊可以打破時代行走步伐,獨自綻放光芒的店舖,但是大多數還是如應盛時裝一樣,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夾縫中維持生計。筆者相信,如今在澳門依舊堅持開著洋服店的經營者都有著像苑林洋服陳俊光一樣對洋服事業不容分說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不論是從事何種行業,都難能可貴。
回想上世紀70年代定做洋服是一種潮流,到如今大多數年輕人只買成衣,洋服行業歷經興衰,見證了社會進步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洋服店雖然不像以前,遍地開花,經營狀況也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每個洋服店都像是一本活歷史書,透過它可以了解到最真實的澳門生活百態。
盼再現往日繁華——應盛時裝
應盛時裝,位於十月初五街附近的草堆街,是一間經營了二十餘年的老店。與其他洋服店並無兩樣,店內整齊地擺放著各式各樣的西服襯衫,但走入店發現原來這間洋服店與隔壁的地產店相通。問其緣由才知洋服店生意不好,為了維持生計,老闆關超文先生就分租了一間出來經營地產公司。
關先生表示,現在與過去客人絡繹不絕的情景大相徑庭。“過去生意興旺時,他一共開有六間洋服店,隨著洋服生意慘淡,店舖一家一家地關了,只剩現在的這一間。但這一間生意依然不旺,大多承接一些學校校服之類的訂單。”
面對如今生意的慘淡經營,關先生總是很懷念曾經舊街的興旺,“這裡以前是澳門最重要的街道,從澳門出去的華僑回來都會到這裡走走。甚至葡國總統來到澳門,首先訪問的都是舊街啦。”所以洋服店在那時生意紅火,每天從早到晚客人不斷,生意十分興旺。自從澳門市中心轉移到新馬路之後,雖然相隔不遠,但是這條曾經繁華的街道卻慢慢地冷清下來。客人逐漸稀少,服裝生意也就漸漸淡了。關先生認為街道的興旺直接影響到了生意的好壞。因此希望政府可以站出來推出一些政策幫助舊街的發展。他希望政府可以將遊客分流,將新馬路的遊客擴散到十月初五街,遊客多了,街道旺了,生意自然就會好。關先生也很無奈地說“其實向政府反映過,每次都是雷聲大雨點小,只有在立法會選舉時才會有人來關心我們舊街,我希望有真正想做事的人來幫助我們搞旺舊街。”
應盛時裝是在時代大潮中依然生存下來的洋服店,但也是當下萎縮洋服行業的一個典範。從興旺時的六間店到如今僅存一間,生意大不如以前。這正印證了大多數澳門洋服店如今的生命特征:在時代的輪軸下,他們不得不慢慢退出市場。加上政府關心不夠,政策不到位,他們更是在夾縫中生存。
獨創裁法——異裁洋服
異裁洋服位於十月初五毗鄰大三巴街的位置,這是一家經營了四十年的老店。店舖招牌下方寫著大大的“0.618”——這也是異裁洋服店經久不衰的秘訣。這幾個數字是店鋪老闆馮振皓先生的獨創,他通過從哲學中獲取的知識運用到制衣過程中並研究出該“三維分度法”即“0.618”。“三維分度法”制做西服,有收腰貼身的效果,就這樣“異裁洋服”就做出了名氣。
異裁洋服店舖雖不大,但是密密麻麻地擺放著各式各類的西服布料和尚未製作完成的西服,無不讓人感受到店舖生意有多火旺。在記者表明來意之後,馮先生表現得並不意外,原來他因為“三維分度法”時常受媒體所邀採訪。馮先生從四十多年前在草堆街一帶的裁縫店做學徒,學成後自己開店,還把異裁洋服做得在澳門當地甚有名氣實屬不易。談到洋服行業的變化時,他說,“在40年前,也就是上世紀70年代,當時澳門人很流行做西裝,人們散步、拍拖都喜歡穿著西服,覺得這樣很有型。”70年代是洋服行業的黃金時期,那時澳門有八十幾間洋服店舖,人們不僅做西裝,而且做襯衣,甚至連牛仔服都是在洋服鋪裏訂做。馮先生的店裏就聘有十多個徒弟幫忙。時過境遷,到了八十年代,馮生說“那個年代流行寬鬆的西裝,人們喜歡穿大兩個碼的西服,很寬很大的沒有叉的西裝。所以洋服店生意很淡,因為在百貨都有得買了,人們不需要量身訂做西服了。”那時洋服生意不景氣,很多人都轉行開服裝店賣現成的服裝了。澳門的洋服店一下子隻剩下20幾家。到了90年代,又興起了收腰貼身的西裝。這時大家又開始做西裝了。過了十年八年很多內地的師傅到澳門開舖頭做西裝,澳門的洋服店由曾經的二十幾間變為現在的九十幾間,競爭壓力很大。但是異裁洋服並沒有受到多大影響,靠的就是他獨創的“三維分度法”。如今馮生每個月只接幾個訂單,但每個訂單馮生都要做2-3個月,生意依然興旺。馮生笑言“以前做一套西服1000元到2000元,現在最平的都要3800元啦”。
馮生的子女都勸他退休,不用辛苦做西服,但讓他一直不放棄的原因,是他對做西服有興趣,擔心如果退休不做了,他獨創的三維分度法就會失傳。馮生無奈歎道,“過去製作西服是一門手藝,很多後生仔想來學,多的時候也有十多個徒弟。如今時代不同了,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來學這些東西了。”馮生這句話也道出了澳門洋服行業的現狀:沒有接班人的窘境。
異裁洋服憑藉其自身獨創的“三維分度法”,使其能抗爭時代的浪潮,即使製衣行業已經慢慢萎縮,但是異裁洋服卻依舊能立於不敗之地。可是再強大的內因,也改變不了時代環境:如今沒有年輕人願意當學徒,傳承不了這門獨創手藝,那“三維分度法”以後會不會成為紙上的一個理念了?
苑林洋服位於草堆街,是一家有二十幾年歷史的洋服店。老闆陳俊光先生從事洋服制服已超過了三十餘年。
從店舖外一眼就見三個穿著西裝塑膠模特,模特身上的衣服都是陳師傅一針一線親手製作。店內一張寬大的製衣臺非常地引人注目。陳師傅自小在裁縫店裏做學徒,一直就沒有離開這一個行業。與陳師傅的交談中瞭解到,在2000年生意是最旺的時候,當時做衣服人手多,而且那時候流行買布料來量身加工,所以生意興旺。現在大部分來做衣的都是一些賭場的高層人士,年輕人身材好一些的只要去買就可以了,不會定做衣服,所以生意也是日趨慘淡。
說到行業現況,陳師傅一臉惆悵,“現在製作衣服主要是依靠機器製作,人工制衣成本大,利潤低。如今年輕人不再入行學制衣,在澳門社會幾乎已經達到100%就業的條件之下,任何一份工作工資不會低於洋服行業。加上做洋服行業制衣辛苦,更加沒有年輕人願意到店裏來做學徒。這個行業在十年之後可能會消失,因為這個行業學習需要有基礎,而且需要有很多年的時間來學,學習時間長工資低。當然沒有年輕人會想來學。”雖然如此,但是陳先生對制衣很是熱愛,一堅持就是30年,他坦言這有他大半輩子的人生。不論洋服行業之後發展到如何,他都會堅持下去。他很實在地笑著說:“我這麼多年來一直做的是這個,叫我做其他的我也不會,現在我身體還行,眼睛還不花,能做我就多做一點,等到實在做不了,就不做下去了,把舖子關了吧。”聽到這裏,記者很是感動。
對很多人來說洋服行業或許只是一個即將沒落的“夕陽行業”,但是對於陳先生來說,制洋服已經融入了他的生命,是他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從他身上,記者感受到的已不是一種堅持,而是對自己所投入的行業不容分說的愛。
結 語
時代的車輪呼嘯而來,沒有事物可以阻礙它的前進。創造與淘汰永遠是一個時代變遷的產物。在澳門,洋服行業有像“異裁洋服”那樣依舊可以打破時代行走步伐,獨自綻放光芒的店舖,但是大多數還是如應盛時裝一樣,順應時代的發展,在夾縫中維持生計。筆者相信,如今在澳門依舊堅持開著洋服店的經營者都有著像苑林洋服陳俊光一樣對洋服事業不容分說的感情。而這種感情不論是從事何種行業,都難能可貴。
回想上世紀70年代定做洋服是一種潮流,到如今大多數年輕人只買成衣,洋服行業歷經興衰,見證了社會進步下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現在洋服店雖然不像以前,遍地開花,經營狀況也各有不同,但是相同的是,每個洋服店都像是一本活歷史書,透過它可以了解到最真實的澳門生活百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