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当前的高中历史教学中,一定程度地存在学生兴趣不浓、教师效率低下等问题,制约着历史学科教学工作的发展。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广大高中历史教师要认真审视自身工作,在教育教学理念、方法手段和空间拓展等方面进行创新,以新课程理念指导教学工作,着眼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与全面成长,不断优化教学行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不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的生产线,学生则成为了这个生产线上等待“灌装”的容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对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参与意识,很难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做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个体,吸纳到其中。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的参与考虑其中,在哪个环节需要学生参与,在哪一部分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等,都要精心设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还要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提问、角色互换、情境表演等方式上做文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后,在思想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时,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体会与需求,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成效的途径。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墨守成规,不注重在教学手段改进上与时俱进,那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难度会非常大。在教育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电教媒体已经走进了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素材等资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些反映五四运动题材的影片精彩片段,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二是营造教学情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建国60周年庆典画面与音乐、解说等,作为开展教学的辅助素材,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豪迈、激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体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提高教学成效。三是增加教学信息。历史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难以展开,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补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生互动成效
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成效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将教学方法的改进作为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注重启发式教学。虽然在历史教学中,许多知识是固定的,但是发掘其原因与揭示道理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要注重开展启发引导,不能直接将问题答案教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我国建国初期外交工作的艰巨性与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要注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知识的拓展与重难点突破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可以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主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思维点拨与引导启发的角色。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组探究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2.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是什么?3.港澳问题的由来、回归过程及回归的意义各是什么?4.叙述自己对台湾问题的了解。5.结合课文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通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成效。三是注重串联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纵向前后联系的知识点或横向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习成效。
四、开展主题活动,拓展历史教学空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一些教学主题活动,对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一是组织课堂情境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可以相机开展一些情境活动,例如在教学“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建国前后各民族发展对比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发展变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再结合前一阶段发生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骚乱事件,更加深刻揭露这些犯罪分子的险恶用心与真实嘴脸。二是组织教学延伸活动。教师可以采取撰写读后感、社会调查报告,以及举办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周围群众进行不同时期生活变化调查活动,增强对新中国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直观感知。三是开展兴趣爱好活动。教师在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就学习与生活中关心的历史问题开展兴趣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走进社会实践,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强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延伸到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历史教育场所受到思想熏陶。例如在教学“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爱国主义场所参观有关抗战题材的图片展览,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教学成效,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近代史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图片、实物陈列以及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了解,进一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主义情感与发展责任感,激励学生为了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
一、转变教学理念,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在以往的高中历史教学中,有些历史教师不注重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将课堂教学作为自己向学生灌输历史知识的生产线,学生则成为了这个生产线上等待“灌装”的容器。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对教学活动缺乏一定的参与意识,很难真正融入到教学活动之中。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学生当做教学活动中平等的个体,吸纳到其中。首先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将学生的参与考虑其中,在哪个环节需要学生参与,在哪一部分能够让学生自主探究等,都要精心设计。其次,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不能只顾着自己滔滔不绝地讲解,还要采取互动的形式,让学生参与进来,在课堂提问、角色互换、情境表演等方式上做文章,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最后,在思想教育中要充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教师对学生开展教育时,要摒弃居高临下的姿态,和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听取学生对于学习历史的体会与需求,共同探讨提高教学成效的途径。
二、运用电教媒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如果还是墨守成规,不注重在教学手段改进上与时俱进,那么想要提高教学效率难度会非常大。在教育现代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各种先进的电教媒体已经走进了教学课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发挥多媒体教学设备的作用。一是激发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运用多媒体手段,向学生介绍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的背景、素材等资料,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兴趣。例如在教学“五四爱国运动”内容时,教师可以在教学中播放一些反映五四运动题材的影片精彩片段,增强学生的感知体验,激发学生对新授内容的学习兴趣。二是营造教学情境。教师在历史教学中,为了增强教学效果,可以营造与教学内容相对应的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氛围中开展探究。例如在教学“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时,教师可以选取建国60周年庆典画面与音乐、解说等,作为开展教学的辅助素材,在教学中营造一种豪迈、激昂的教学情境,引导学生深刻体悟新中国成立60年来取得的辉煌成就,提高教学成效。三是增加教学信息。历史课堂教学受到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教学活动难以展开,运用多媒体设备,可以补充大量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历史素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成效。
三、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师生互动成效
教学方法的改进对于提高历史教学成效具有重要作用,枯燥乏味的教学模式难以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苦,教学成效还不理想。因此,教师要将教学方法的改进作为提高教学成效的重要手段。一是要注重启发式教学。虽然在历史教学中,许多知识是固定的,但是发掘其原因与揭示道理具有一定的思维深度,教师要注重开展启发引导,不能直接将问题答案教给学生。例如在教学“新中国初期的外交”内容时,教师不仅要让学生知晓我国建国初期外交工作的艰巨性与取得的伟大成就,更要引导学生分析这种状况的深层次原因,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二是要注重探究式教学。高中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独立思维能力,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一些知识的拓展与重难点突破可以放手让学生去完成,教师可以将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分解成多个紧密相连、层层递进、环环相扣的思考题,让学生分组讨论探究,自主获得问题解决的方法。在此过程中,教师充当思维点拨与引导启发的角色。例如在教学“一国两制”和祖国的统一大业内容时,教师可以将教学内容归纳为一组探究题:1.“一国两制”构想的形成过程是什么样的?2.理解“一国两制”的深刻内涵是什么?3.港澳问题的由来、回归过程及回归的意义各是什么?4.叙述自己对台湾问题的了解。5.结合课文对祖国统一大业作出较为客观、科学的分析。通过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进行分析探究,让学生深刻理解教学重难点,提高了教学成效。三是注重串联式教学。在历史教学中,教师将纵向前后联系的知识点或横向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帮助学生形成完善的知识结构网络,提高学习成效。
四、开展主题活动,拓展历史教学空间
在高中历史教学中,教师可以结合教材内容组织一些教学主题活动,对讲授的知识进行巩固与强化。一是组织课堂情境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堂实际情况,可以相机开展一些情境活动,例如在教学“各族人民的共同发展”内容时,可以安排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建国前后各民族发展对比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国共产党为全民族发展变化作出的巨大贡献,再结合前一阶段发生的民族分裂主义分子骚乱事件,更加深刻揭露这些犯罪分子的险恶用心与真实嘴脸。二是组织教学延伸活动。教师可以采取撰写读后感、社会调查报告,以及举办征文竞赛、演讲比赛等形式,强化学生对学习内容的理解掌握。例如在讲解“现代社会生活的新变化”内容后,就可以布置学生对自己周围群众进行不同时期生活变化调查活动,增强对新中国社会生活巨大变化的直观感知。三是开展兴趣爱好活动。教师在课后还可以组织一些兴趣小组活动,引导学生就学习与生活中关心的历史问题开展兴趣探究活动,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五、走进社会实践,强化学生思想教育
高中历史教学不仅要在课堂上强化教育,还要将教育活动延伸到社会实践之中,引导学生走进社会,让学生在历史教育场所受到思想熏陶。例如在教学“共产党坚持抗战和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内容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到青少年活动中心等爱国主义场所参观有关抗战题材的图片展览,增强学生的感官刺激,增强教学成效,使学生受到强烈的爱国主义教育。再如教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到近代史博物馆参观学习,通过图片、实物陈列以及讲解员生动的解说,使学生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历程具有深刻的了解,进一步感受“落后就要挨打”的道理,增强民族主义情感与发展责任感,激励学生为了祖国与民族的未来而努力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