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的教育现状存在师资力量薄弱、生源质量下降以及学生实践平台缺失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剖析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现状,为体育新闻教育提供解决问题的措施。以查阅文献资料和个别院校师生访谈的方法,着重了解教育现状,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通过对当前体育院校体育新闻教育现状的调查,找出与体育新闻教育相关联的方面,并对此进行剖析和思考,尽可能多地提供建设性思路,为体育新闻教育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体育新闻;教育;现状;困境
1前言
体育新闻专业是国内体育院校为适应体育新闻发展新形势而设立的,该专业既是新闻学专业在体育方向的衍生学科,也是体育院校在新闻学专业领域的尝试,同时,国内大多数体育院校招收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皆为非体育生的高考统招学生。体育新闻专业教育情况关系到体育院校在新闻学专业领域教育的成败,该专业的教学情况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会影响到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将来的招生情况。然而,近年来,国内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就业状况的不理想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因此,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当会引发对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现状产生积极的反思。
2专业教材与师资情况的现状、困境及解决措施
2.1专业必修课以及选用教材情况
在大学里,每一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专业必修课的结构对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有着很深的影响。专业必修课的教材是专业学习的载体,好的教材对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帮助极大。
2.2新闻教研室师资力量现状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声名远扬的大师坐镇大学,会为该学校创造很好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前来求学,更能对该校的就业率产生积极影响。名师所在的院系专业势必成为热门院系专业。即使没有名声太大的大学教师,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也直接牵扯到该专业的教育情况。因此,研究大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是研究该专业教育现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节仍以上文提到的体育院校为参考对象,该院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主要由新闻教研室的老师来完成。而新闻教研室的师资力量现状却是专业课老师偏少,且缺乏新闻从业经验。
2.3专业教材与师资困境
第一,专业课程以及教材设置有待完善。经过专业学习,大多数学生没能学到一定的实践技术,文学功底也没能加强,再加上专业老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以致不能顾及到太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体育类专业必修课过多,而且诸如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类专业必修课,缺乏与体育新闻有关联的教学结合点。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新闻专业课老师人数少,每个老师需承担多个年级、班级以及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大。新闻教研室曾经尝试过外聘教师的方式解决此问题,但外聘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专业课教师缺乏一定的媒体从业经验,所授课程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不足。
2.4专业教材与师资困境的解决措施
第一,对专业课程以及教材进行系统评估,并做出一定调整。压缩体育类专业必修课,尤其是运动项目类的专业必修课,运动项目的学习应侧重于相关赛事以及运动规则,术科项目在精不在多。成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都曾尝试过请术科专项教师给新闻专业学生授课,但效果都不好,之后成都体育学院开设《赛事报道概论》课程,沈阳体育学院通过选修课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减少项目,让学生学精学透〔1〕。
增加偏实践技术类如新媒体操作课程,并提供技术设备以配合教学。武汉体育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科技、网络传播、网页制作与动漫设计等新媒体课程,毕业生反映良好〔2〕。
第二,加大对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严把外聘教师关,双管齐下减少师资力量薄弱对教学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为此,一方面,学院应加大对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努力从现有师资力量中培养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掌握新闻专业教学情况,及时补上“短板”。
为弥补专业课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未来几年内仍需外聘教师的力量。对于外聘教师,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原则。鼓励外聘教师活跃授课形式,但要保证授课效果,力争让外聘教师成为学生开拓专业视野的窗口。
3学生现状与困境、解决措施
3.1学生群体构成
当前国内体育院校的学生有三类:统招生、体育普招生、体育单招生。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有统招生和单招生两类。
(1)统招生。是指参加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以上文提到的体育学院为例,7个系部中只有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和体育旅游与外语系两个系收统招生,其他系部专业只招收体育生。体育新闻专业统招生的分数基本提档线都在二本线以上。
(2)单招生。是由国家针对体育类院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考文化和体育两个部分,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相同待遇。每年三月份报名,五月初考试,与高考不冲突,学生可不用参加高考。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也存在大量单招生。
3.2学生学习兴趣及困境分析
由于单招生在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特殊性,这里不再讨论,本节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访谈以该学院统招生为主。
在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同学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太大,对于理论学习最大的兴趣点在于拿奖学金和考研。
他们入学前对本专业了解并不太多。高考结束后填报本校本专业时,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能被录取,由于体育学院名称上与省内某211院校的关系,觉得体育学院就是该211院校的“体育学院”,并不知道二者的特殊关系。直到被录取来到体育学院后才发现二者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虽说专业是体育新闻,但新闻专业学生从一开始只看到了“体育”。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体育只占很少一部分,甚至没有。再加上头脑中或多或少地对体育工作者存在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一下子把他们放在以体育为主的体育学院,他们在内心里产生了本能的排斥。
学院在硬件条件上与其他高校的差距,让很多同学既看不到体院的体育新闻专业在省内高校中的实力,也看不到该专业在校内的实力,没有产生对专业的心理认同,进而对体育学院产生了心理抵触。
常设性学术活动的缺失,使学生丧失了在大学内与专业名师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也使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缺乏人文气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没有新鲜感,连最起码的好奇心也难以产生,进而难以获得学习成果的满足感。
3.3学生就业意愿、就业状况及困境分析
因为在专业学习方面与其他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差距,他们对从事新闻工作或是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工作都没有太大的信心。在就业方面,他们没有太多具体的想法和长远的打算,即使有想法,也多集中在考研、考公务员上。
对该学院2010级新闻专业学生关于就业意愿的调查中,有105人参与调查,其中40人决定考研,占总人数的38.10%;10人打算考公务员,占总人数的9.52%;其余55人没有太多的具体想法,对于毕业后的安排,暂时没有具体目标。
3.4学生困境的解决措施
前边的调查分析是以该学院的统招生为主,因此,本节所谈到的解决措施仍然是针对统招生。
第一,由主管领导牵头,加大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在体育学院内的活动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院团学组织及其它组织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担任活动组织者甚至是团学组织领导干部,促进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融入体育学院。
第二,由辅导员以及班干部发起,建立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与体育学院内体育类专业学生交流的平台,并使之长效化。通过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一方面能进一步促进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融入体育学院,加深对体育学院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体育认知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在授课过程中,新闻专业教师要在一开始给学生树立起专业认同、职业认同,让学生对新闻专业、新闻行业时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以及向往之情,同时要间歇性提醒学生的不足,让学生能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加强学习。
师生要共同留心国内知名媒体针对大学生记者开展的活动,如中国青年报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央电视台“奋斗”传媒梦工坊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媒体活动,通过活动接触社会媒体,与其他高校学生充分交流,以实践促学习。
第四,与省内外媒体、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常设性媒体交流活动、学术活动。
通过与省内外媒体记者尤其是体育记者的交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新闻发展环境,并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增加与省内外高校、全国其他体育院校在专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活动活跃体育学院人文气息,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专业前沿的最新动态,使学生看到专业领域内新的问题,产生积极思考。
4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解决措施
新闻学是一门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方面,学生要将新闻理论掌握扎实,以增强新闻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多练笔,练好文字功夫,同时需要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进行深究,提高专业水平。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所高校为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内外构建的实践平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当前国内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研究,不能绕开实践平台这个方面。
4.1校内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
以上文提到的体育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与体育新闻专业实践相关性强的平台就是该学院团委(以下简称“院团委“)下属的三家新闻类社团——新闻通讯社、广播站、大学生记者团,以及学院党委办公室下属的学生电视中心。
新闻通讯社是院团委主推的,也是院团委三个新闻类社团中唯一获得过“省级优秀社团“称号的社团。它主要负责主办院报《大学生园地》、团讯,是院内宣传的主阵地。然而,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该院新闻通讯社,目前仅有8名成员,其中2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社团常规工作受到院团委行政干涉最多,社团成员的活动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完成院团委老师布置的各类行政事务上,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体育新闻实践上,因此,新闻通讯社在三个社团中发展形势最令人担忧,既没有院内影响力和新闻实践机会,也无力开拓社会实践机会。
广播站“体院之声”,号称“体院第一传媒”,是三个社团中唯一拥有独立办公室和较为完整的工作设备的社团,主要工作是制作广播节目以在院内播出,供师生收听。目前有22名成员,其中10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在院内影响不温不火。广播站和市广播电台偶尔有接触,但鲜有实践机会。
大学生记者团是三个社团中最年轻的一个,成立于2011年下半年。它主要负责学院的外宣工作,也是三个社团中参加校外活动最多的社团。目前,大学生记者团是三个社团中人数最多的,有43名成员,以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为主组成。
学生电视中心也成立于2011年,比大学生记者团成立稍早一点。它主要负责学院视频新闻的拍摄、制作,拥有摄影、摄像设备,以及用于后期制作的工作室。目前拥有12名成员,其中8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
4.2校外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
通过对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了解到,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在外未设体育新闻类实习基地,能与之相关的就是省体育记者协会,但实习工作基本就是办公室文秘类。
院团委方面有一些实践平台的资源,比如市电台、省电视台之类的,大多是已毕业的学生干部目前所在工作单位。但由于这些学生尚未走上领导岗位,没有权力安排实习工作,因此也不算是有实质性作用的实践平台。 4.3实践平台困境解决措施
第一,通过活动建立实践平台,充分利用体育学院内相关主题活动平台,努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增加体育新闻专业在体育学院内的影响力,并通过活动创造平台,培养精英人才。
院团委是院内活动的主要组织者,“1088主题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是院团委负责的品牌活动,两个活动隔年交替进行,持续时间长,并有院内重要领导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院团委活动平台组织新闻专业精品活动,使其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补充。
成都体育学院在校内设立了“新闻艺术节”,每届艺术节安排两天时间进行主持人、网页制作、DV、摄影和新闻作品等比赛,比赛裁判都是媒体或广告公司的人员,这样不仅让同学觉得很专业,同时也加强了本专业和用人单位的沟通〔3〕。
第二,完善校内实践平台组织机制,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整合校内实践平台,引入专业教师指导机制,让校内实践平台在业务上能得到专业教师更多的帮助,在平台学生负责人的选拔上,增加专业教师话语权,使其良性发展,共同为学生建设好校内实践平台。
第三,体育新闻专业的相关领导与新闻教研室共同努力,挖掘省体育记者协会的实习机会,与协会中体育记者所在的媒体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社会筹码。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部省份某所体育学院为例,介绍了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一方面,体育新闻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招生连年出现投档不足的困境,生源质量下降,教学效果出现问题。
体育新闻专业的主管领导是解决新闻专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应充分重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情况,并努力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如果能从整体宏观出发,积极利用体育学院各方面资源,对体育新闻专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适时做出调整,相信该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会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J〕.新闻记者,2010(8):92-93.
〔2〕张江南.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7-91.
〔3〕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J〕.新闻记者,2010(8):92-93.
〔4〕高雪梅,郝小刚.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教学实践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79-80,83.
(责任编辑:李宏斌)
【关键词】体育新闻;教育;现状;困境
1前言
体育新闻专业是国内体育院校为适应体育新闻发展新形势而设立的,该专业既是新闻学专业在体育方向的衍生学科,也是体育院校在新闻学专业领域的尝试,同时,国内大多数体育院校招收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皆为非体育生的高考统招学生。体育新闻专业教育情况关系到体育院校在新闻学专业领域教育的成败,该专业的教学情况也关系到学生毕业后的就业情况,更会影响到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将来的招生情况。然而,近年来,国内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出现了诸多问题,直接表现就是学生就业状况的不理想和生源质量逐年下降。因此,对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困境进行研究分析,当会引发对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现状产生积极的反思。
2专业教材与师资情况的现状、困境及解决措施
2.1专业必修课以及选用教材情况
在大学里,每一个专业的专业必修课对学生的专业学习至关重要。专业必修课的结构对学生专业学习的系统性有着很深的影响。专业必修课的教材是专业学习的载体,好的教材对学生构建自我知识体系帮助极大。
2.2新闻教研室师资力量现状
俗话说,名师出高徒。有声名远扬的大师坐镇大学,会为该学校创造很好的品牌效应,吸引更多的优秀学子前来求学,更能对该校的就业率产生积极影响。名师所在的院系专业势必成为热门院系专业。即使没有名声太大的大学教师,一个专业的师资力量也直接牵扯到该专业的教育情况。因此,研究大学专业的师资力量是研究该专业教育现状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本节仍以上文提到的体育院校为参考对象,该院的体育新闻专业教育主要由新闻教研室的老师来完成。而新闻教研室的师资力量现状却是专业课老师偏少,且缺乏新闻从业经验。
2.3专业教材与师资困境
第一,专业课程以及教材设置有待完善。经过专业学习,大多数学生没能学到一定的实践技术,文学功底也没能加强,再加上专业老师工作量大,学生人数多,以致不能顾及到太多学生,心有余而力不足。同时,体育类专业必修课过多,而且诸如篮球、足球等体育项目类专业必修课,缺乏与体育新闻有关联的教学结合点。
第二,师资力量薄弱。新闻专业课老师人数少,每个老师需承担多个年级、班级以及多门课程的教学任务,工作量大。新闻教研室曾经尝试过外聘教师的方式解决此问题,但外聘教师专业水平参差不齐,教学质量无法保证。同时,专业课教师缺乏一定的媒体从业经验,所授课程理论性强,而实用性不足。
2.4专业教材与师资困境的解决措施
第一,对专业课程以及教材进行系统评估,并做出一定调整。压缩体育类专业必修课,尤其是运动项目类的专业必修课,运动项目的学习应侧重于相关赛事以及运动规则,术科项目在精不在多。成都体育学院和沈阳体育学院都曾尝试过请术科专项教师给新闻专业学生授课,但效果都不好,之后成都体育学院开设《赛事报道概论》课程,沈阳体育学院通过选修课为非体育专业学生开设公共体育课,减少项目,让学生学精学透〔1〕。
增加偏实践技术类如新媒体操作课程,并提供技术设备以配合教学。武汉体育学院从2009年开始,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媒介科技、网络传播、网页制作与动漫设计等新媒体课程,毕业生反映良好〔2〕。
第二,加大对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严把外聘教师关,双管齐下减少师资力量薄弱对教学质量产生的消极影响。为此,一方面,学院应加大对全职教师的培训力度,尤其是新闻专业出身的教师,努力从现有师资力量中培养出学科带头人;另一方面,要从宏观上掌握新闻专业教学情况,及时补上“短板”。
为弥补专业课教师人手不足的问题,未来几年内仍需外聘教师的力量。对于外聘教师,要设立严格的准入原则。鼓励外聘教师活跃授课形式,但要保证授课效果,力争让外聘教师成为学生开拓专业视野的窗口。
3学生现状与困境、解决措施
3.1学生群体构成
当前国内体育院校的学生有三类:统招生、体育普招生、体育单招生。部分体育院校的体育新闻专业学生有统招生和单招生两类。
(1)统招生。是指参加高考并被录取的学生。以上文提到的体育学院为例,7个系部中只有体育新闻与管理系和体育旅游与外语系两个系收统招生,其他系部专业只招收体育生。体育新闻专业统招生的分数基本提档线都在二本线以上。
(2)单招生。是由国家针对体育类院校单独组织的招生考试,考文化和体育两个部分,文化考试由国家体育总局科教司统一命题,体育由各高校自行组织考试,单独划线,单独录取,录取学生跟参加普通高考学生相同待遇。每年三月份报名,五月初考试,与高考不冲突,学生可不用参加高考。由于一些客观原因,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也存在大量单招生。
3.2学生学习兴趣及困境分析
由于单招生在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的特殊性,这里不再讨论,本节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访谈以该学院统招生为主。
在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的访谈中了解到,很多同学对专业学习兴趣不太大,对于理论学习最大的兴趣点在于拿奖学金和考研。
他们入学前对本专业了解并不太多。高考结束后填报本校本专业时,也没有抱太大希望能被录取,由于体育学院名称上与省内某211院校的关系,觉得体育学院就是该211院校的“体育学院”,并不知道二者的特殊关系。直到被录取来到体育学院后才发现二者并没有太大的直接关系。 虽说专业是体育新闻,但新闻专业学生从一开始只看到了“体育”。从小到大接受的教育中,体育只占很少一部分,甚至没有。再加上头脑中或多或少地对体育工作者存在着“头脑简单、四肢发达”的偏见,一下子把他们放在以体育为主的体育学院,他们在内心里产生了本能的排斥。
学院在硬件条件上与其他高校的差距,让很多同学既看不到体院的体育新闻专业在省内高校中的实力,也看不到该专业在校内的实力,没有产生对专业的心理认同,进而对体育学院产生了心理抵触。
常设性学术活动的缺失,使学生丧失了在大学内与专业名师交流的机会,限制了学生在专业领域的视野,也使体育学院新闻专业缺乏人文气息。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没有新鲜感,连最起码的好奇心也难以产生,进而难以获得学习成果的满足感。
3.3学生就业意愿、就业状况及困境分析
因为在专业学习方面与其他院校新闻专业学生的差距,他们对从事新闻工作或是与之相关联的行业工作都没有太大的信心。在就业方面,他们没有太多具体的想法和长远的打算,即使有想法,也多集中在考研、考公务员上。
对该学院2010级新闻专业学生关于就业意愿的调查中,有105人参与调查,其中40人决定考研,占总人数的38.10%;10人打算考公务员,占总人数的9.52%;其余55人没有太多的具体想法,对于毕业后的安排,暂时没有具体目标。
3.4学生困境的解决措施
前边的调查分析是以该学院的统招生为主,因此,本节所谈到的解决措施仍然是针对统招生。
第一,由主管领导牵头,加大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在体育学院内的活动参与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体育学院团学组织及其它组织的活动,鼓励学生主动担任活动组织者甚至是团学组织领导干部,促进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融入体育学院。
第二,由辅导员以及班干部发起,建立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与体育学院内体育类专业学生交流的平台,并使之长效化。通过与不同专业学生的交流,一方面能进一步促进体育新闻专业学生融入体育学院,加深对体育学院的了解;另一方面,对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培养体育认知会起到积极作用。
第三,在授课过程中,新闻专业教师要在一开始给学生树立起专业认同、职业认同,让学生对新闻专业、新闻行业时刻保持着一颗敬畏之心以及向往之情,同时要间歇性提醒学生的不足,让学生能在现实环境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加强学习。
师生要共同留心国内知名媒体针对大学生记者开展的活动,如中国青年报的中国高校传媒联盟、中央电视台“奋斗”传媒梦工坊活动等。鼓励学生参加媒体活动,通过活动接触社会媒体,与其他高校学生充分交流,以实践促学习。
第四,与省内外媒体、省内外高校相关专业加强联系,为学生开辟常设性媒体交流活动、学术活动。
通过与省内外媒体记者尤其是体育记者的交流,让学生更加全面地了解体育新闻发展环境,并帮助学生增强专业学习的针对性。增加与省内外高校、全国其他体育院校在专业方面的学术交流活动,通过学术活动活跃体育学院人文气息,也能让学生接触到专业前沿的最新动态,使学生看到专业领域内新的问题,产生积极思考。
4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解决措施
新闻学是一门对学生的要求比较高的学科。一方面,学生要将新闻理论掌握扎实,以增强新闻专业素养;另一方面,课余时间要多读书,多练笔,练好文字功夫,同时需要在扩大知识面的基础上对某一领域进行深究,提高专业水平。
新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一所高校为新闻专业学生在校内外构建的实践平台,对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未来的就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因此,对当前国内体育院校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研究,不能绕开实践平台这个方面。
4.1校内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
以上文提到的体育学院为例,通过调查发现,与体育新闻专业实践相关性强的平台就是该学院团委(以下简称“院团委“)下属的三家新闻类社团——新闻通讯社、广播站、大学生记者团,以及学院党委办公室下属的学生电视中心。
新闻通讯社是院团委主推的,也是院团委三个新闻类社团中唯一获得过“省级优秀社团“称号的社团。它主要负责主办院报《大学生园地》、团讯,是院内宣传的主阵地。然而,曾经有过辉煌历史的该院新闻通讯社,目前仅有8名成员,其中2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社团常规工作受到院团委行政干涉最多,社团成员的活动时间基本上都用在完成院团委老师布置的各类行政事务上,根本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在体育新闻实践上,因此,新闻通讯社在三个社团中发展形势最令人担忧,既没有院内影响力和新闻实践机会,也无力开拓社会实践机会。
广播站“体院之声”,号称“体院第一传媒”,是三个社团中唯一拥有独立办公室和较为完整的工作设备的社团,主要工作是制作广播节目以在院内播出,供师生收听。目前有22名成员,其中10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在院内影响不温不火。广播站和市广播电台偶尔有接触,但鲜有实践机会。
大学生记者团是三个社团中最年轻的一个,成立于2011年下半年。它主要负责学院的外宣工作,也是三个社团中参加校外活动最多的社团。目前,大学生记者团是三个社团中人数最多的,有43名成员,以体育新闻专业学生为主组成。
学生电视中心也成立于2011年,比大学生记者团成立稍早一点。它主要负责学院视频新闻的拍摄、制作,拥有摄影、摄像设备,以及用于后期制作的工作室。目前拥有12名成员,其中8人是体育新闻专业学生。
4.2校外实践平台现状与困境
通过对该学院体育新闻专业相关负责老师的访谈了解到,体育学院新闻专业在外未设体育新闻类实习基地,能与之相关的就是省体育记者协会,但实习工作基本就是办公室文秘类。
院团委方面有一些实践平台的资源,比如市电台、省电视台之类的,大多是已毕业的学生干部目前所在工作单位。但由于这些学生尚未走上领导岗位,没有权力安排实习工作,因此也不算是有实质性作用的实践平台。 4.3实践平台困境解决措施
第一,通过活动建立实践平台,充分利用体育学院内相关主题活动平台,努力开展具有专业特色的品牌活动,增加体育新闻专业在体育学院内的影响力,并通过活动创造平台,培养精英人才。
院团委是院内活动的主要组织者,“1088主题活动”、“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是院团委负责的品牌活动,两个活动隔年交替进行,持续时间长,并有院内重要领导参与,因此,要充分利用院团委活动平台组织新闻专业精品活动,使其作为专业学习的重要补充。
成都体育学院在校内设立了“新闻艺术节”,每届艺术节安排两天时间进行主持人、网页制作、DV、摄影和新闻作品等比赛,比赛裁判都是媒体或广告公司的人员,这样不仅让同学觉得很专业,同时也加强了本专业和用人单位的沟通〔3〕。
第二,完善校内实践平台组织机制,争取相关主管部门的支持,整合校内实践平台,引入专业教师指导机制,让校内实践平台在业务上能得到专业教师更多的帮助,在平台学生负责人的选拔上,增加专业教师话语权,使其良性发展,共同为学生建设好校内实践平台。
第三,体育新闻专业的相关领导与新闻教研室共同努力,挖掘省体育记者协会的实习机会,与协会中体育记者所在的媒体合作建立实践基地,为学生未来就业增加社会筹码。
5结论与建议
本文以中部省份某所体育学院为例,介绍了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的现状,并分析了目前存在的种种问题,提出了解决措施。一方面,体育新闻专业师资力量不足,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教学质量难以保证;另一方面,体育学院体育新闻专业招生连年出现投档不足的困境,生源质量下降,教学效果出现问题。
体育新闻专业的主管领导是解决新闻专业教育问题的关键,应充分重视新闻专业的教学情况,并努力争取院领导的重视。如果能从整体宏观出发,积极利用体育学院各方面资源,对体育新闻专业教育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并适时做出调整,相信该院体育新闻专业教育会有更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J〕.新闻记者,2010(8):92-93.
〔2〕张江南.全媒体语境下体育新闻教育建设的思索
〔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1(10):87-91.
〔3〕陈国强.打造中国体育新闻人才的摇篮〔J〕.新闻记者,2010(8):92-93.
〔4〕高雪梅,郝小刚.江苏省高校社会体育本科专业教学实践现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0,26(6):79-80,83.
(责任编辑:李宏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