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于新课标下大、中学数学教育的衔接问题的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大学数学 中学数学 衔接
一、引言
由于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层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等的差异,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关注问题[1][2]。国外早就提出了一些较好的策略,但是由于国情的差异,有些策略比较难实现[3]。在我国,随着中学数学新课标的推广和实施,这一衔接问题显现出新的特点,一些高校教师已经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如潘建辉紧扣教材分析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脱节和衔接问题[4],高雪芬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分析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5], 李盈科等也对新课标下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分析衔接问题[6]。但是,就近三的国内文献来看,关于大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仅仅有十几篇,可见此问题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析造成衔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二、成因分析
衔接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仅就教育受体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学习出现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同时学习环境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也存在,但是笔者认为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或许是形成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新课标推广后,原本新课标在教育理念上与大学数学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目标是缩小大中学数学教育的差异,将部分大学数学的知识点都放到了中学教育中,但是短时间内却导致了新的衔接问题。
(一)中学方面
1.教学内容
由于中學教师很长时间不接触大学数学课程,很难把握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高在高观点下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对很多知识点生吞活剥,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方法的本质,而数学教育是一个前后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一旦理解上有偏差就会进一步影响后续的课程学习。例如,在函数的教学,函数本质上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函数,为什么仅仅关注基本初等函数,以后我们会怎样进一步的研究函数的,研究函数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一次中学教师培训课上问教师们,几乎没有人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回答此问题,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如果教师都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怎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释,这个令人堪忧。
2.教学方法
中学教师迫于高考压力,时间很紧,只能实施题海战术,的确题海战术可以解决很多题目,也可以在应试中得到较好的成绩,但是走进大学后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反映了一点,中学数学成绩与大学数学成绩相关性很小,例如柴俊老师通过对华东师大、杭州师院、南通师院数学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与高考数学成绩的相关性调查, 发现其相关系数很小, 华东师大为0.3 左右, 南通师院不到0.2, 而杭州师院更是在0.1 以下。入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一年后,数学基础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的成绩差异显著, 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7]。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数学思想和乐趣都被淹没在题海中,学生们很少能体会数学的乐趣。没有数学思想的教学,导致学者会很盲目的,没有数学乐趣的诱导,学者也会失去兴趣,没有了兴趣,学习就会缺乏动力。
3.引导教育
中学生对大学数学的了解很少,除了课堂接受老师的数学教育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在做题,到底为什么学数学,将来到大学后,数学还会有什么内容,怎么学习大学数学等问题很少有人交流,这些对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必然会导致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学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练习题也不少的状况很难适应,但其实这个跨度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了解什么是数学,怎么学习数学。
(二)大学方面
1.教学内容
中学数学的课标改了,但是大学教材几乎没有变化,加上教学课时又大幅度的删减,大学教师很难及时去迎合新课标,有针对性的去实施教学。例如潘建辉和高月芬等就做了很多调查和分析,发现中三角函数,复数,极坐标和参数方程以及数学归纳法等预备内容高中并不讲授,函数连续极限和导数积分等概念虽然接触,但是高中段讲解不清,理解和计算都是问题[5]。
2.教学方法
尽管很多高校在改革数学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还是粉笔加黑板,语言的讲解加板书,使得数学的确有些枯燥和困难,例如李盈科等的调查表明,大学数学学教学是“粉笔+黑板”单一化教学方式,在教法上忽视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走的是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捷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6]。现代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概念的教学过程展现的更加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问题的由来和生活中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展现的更好,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3.引导教育
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从一个管理很紧备受关注的环境换到了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中来,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这些都会导致数学学习的问题。对于大学新生如何引导他们了解数学,了解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的课程总体认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新生教育阶段都要给学生引导,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加上数学的进度很快,累计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能学好的同学不算多,这也是很多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备受困惑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中学方面
1.加强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得中学教师能纵观全局,加深对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好的启发孩子的数学思想,更好的引导孩子学习数学。
2.加强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一方面组织孩子们走进大学,了解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到中学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动会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活。 3.加强中学和大学的联系,举办大学老师到中学讲座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大学方面
1.推进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学习中学新课标和中学教师的交流,调研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及时进行新编教材工作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加强整体结构性教学,讲清楚课程的目的手段方法,理清思维的脉络。
2.教学方法上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更加现代的教学方式,用计算机去实现概念的教学,使得原本需要用语言叙述的过程改为直观易理解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实现。同时,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实践活动与笔试相结合。
3.积极开展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和开设数学讲座吸引学生了解大学数学体系,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吸引学生学以致用,促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数学教学过程可看成是一个系统, 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这些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有机衔接,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解决好衔接问题,不仅需要大中学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更重要的相关部门的关注,积极引导大家对衔接问题的正确认识,协同解决好此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数学学习的自然过渡。
注:昌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大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新趋势—新加坡数学教育国际会议的报道[J]. 高等数学研究,1999.3.
[2]袁洲.大、中數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N].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78-81.
[3]萧树铁.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0,3(4): 6-11.
[4]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N].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7-69.
[5]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5):30-36.
[6]李盈科,袁星,毛绪平,米拉吉古丽.浅谈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接轨[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98-101.
[7]柴俊,陆竞,俞曼.高考数学分数高,大学数学学习成绩一定好吗?[J].数学教学,2003(8):1-3.
关键词:大学数学 中学数学 衔接
一、引言
由于大中学数学教学内容层次、教学方法以及学生学习心理等的差异,大学数学与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一直是国内外数学教育的关注问题[1][2]。国外早就提出了一些较好的策略,但是由于国情的差异,有些策略比较难实现[3]。在我国,随着中学数学新课标的推广和实施,这一衔接问题显现出新的特点,一些高校教师已经开始对此进行研究,如潘建辉紧扣教材分析新课标下教学内容的脱节和衔接问题[4],高雪芬等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来分析新课标下教材内容的衔接问题[5], 李盈科等也对新课标下从教育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来分析衔接问题[6]。但是,就近三的国内文献来看,关于大中学数学的衔接问题仅仅有十几篇,可见此问题并没有得到更多的关注。本文结合十几年的教学经验分析造成衔接问题的原因,并提出了一些建议和措施。
二、成因分析
衔接问题成因比较复杂,仅就教育受体学生来说,学生的学习习惯和自我约束能力的差异是导致学习出现衔接问题的主观原因,同时学习环境的差异等客观原因也存在,但是笔者认为中学和大学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对学生的引导教育或许是形成衔接问题的主要原因, 特别是新课标推广后,原本新课标在教育理念上与大学数学教育是一脉相承的,目标是缩小大中学数学教育的差异,将部分大学数学的知识点都放到了中学教育中,但是短时间内却导致了新的衔接问题。
(一)中学方面
1.教学内容
由于中學教师很长时间不接触大学数学课程,很难把握数学课程体系,很难高在高观点下实施教学,造成学生对很多知识点生吞活剥,没有真正理解数学概念的内涵,数学方法的本质,而数学教育是一个前后联系很紧密的学科,一旦理解上有偏差就会进一步影响后续的课程学习。例如,在函数的教学,函数本质上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函数,为什么仅仅关注基本初等函数,以后我们会怎样进一步的研究函数的,研究函数的目的和手段是什么等等一系列问题,笔者在一次中学教师培训课上问教师们,几乎没有人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回答此问题,结果并不令人乐观。如果教师都没有很好的理解这些概念,怎样给学生一个清晰的解释,这个令人堪忧。
2.教学方法
中学教师迫于高考压力,时间很紧,只能实施题海战术,的确题海战术可以解决很多题目,也可以在应试中得到较好的成绩,但是走进大学后的学生的数学成绩却反映了一点,中学数学成绩与大学数学成绩相关性很小,例如柴俊老师通过对华东师大、杭州师院、南通师院数学系大学一年级的学生基础课程学习成绩与高考数学成绩的相关性调查, 发现其相关系数很小, 华东师大为0.3 左右, 南通师院不到0.2, 而杭州师院更是在0.1 以下。入校学生高考数学成绩差距不是很大,但是一年后,数学基础课程( 数学分析、高等代数) 的成绩差异显著, 两极分化现象十分严重[7]。更令人担忧的是很多数学思想和乐趣都被淹没在题海中,学生们很少能体会数学的乐趣。没有数学思想的教学,导致学者会很盲目的,没有数学乐趣的诱导,学者也会失去兴趣,没有了兴趣,学习就会缺乏动力。
3.引导教育
中学生对大学数学的了解很少,除了课堂接受老师的数学教育之外,大部分的时间在做题,到底为什么学数学,将来到大学后,数学还会有什么内容,怎么学习大学数学等问题很少有人交流,这些对中学生来说几乎没有很好的引导教育,必然会导致进入大学后,对于大学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练习题也不少的状况很难适应,但其实这个跨度关键就是引导学生了解大学生活,了解什么是数学,怎么学习数学。
(二)大学方面
1.教学内容
中学数学的课标改了,但是大学教材几乎没有变化,加上教学课时又大幅度的删减,大学教师很难及时去迎合新课标,有针对性的去实施教学。例如潘建辉和高月芬等就做了很多调查和分析,发现中三角函数,复数,极坐标和参数方程以及数学归纳法等预备内容高中并不讲授,函数连续极限和导数积分等概念虽然接触,但是高中段讲解不清,理解和计算都是问题[5]。
2.教学方法
尽管很多高校在改革数学教学方法,但是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还是粉笔加黑板,语言的讲解加板书,使得数学的确有些枯燥和困难,例如李盈科等的调查表明,大学数学学教学是“粉笔+黑板”单一化教学方式,在教法上忽视直观和问题背景方面的引导,走的是只讲推理“不讲道理的捷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因此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6]。现代的教学手段如采用多媒体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将概念的教学过程展现的更加形象生动,加深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对问题的由来和生活中要用数学来解决的实际问题展现的更好,让数学更贴近生活,增强学生的学习乐趣。
3.引导教育
学生学习环境的变化,从一个管理很紧备受关注的环境换到了一个很宽松的环境中来,自我约束能力还不够强,这些都会导致数学学习的问题。对于大学新生如何引导他们了解数学,了解学习数学的方法,数学的课程总体认识,怎样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等一系列的问题,在新生教育阶段都要给学生引导,但是很多学校并没有做到这点,学生在自我摸索的过程中遇到很多困难,加上数学的进度很快,累计的问题越来越多,最后能学好的同学不算多,这也是很多高校高等数学教学中备受困惑的问题。
三、几点建议
(一)中学方面
1.加强中学教师的继续教育工作,使得中学教师能纵观全局,加深对某些数学概念的理解,更好的启发孩子的数学思想,更好的引导孩子学习数学。
2.加强中学生对大学生活的了解,一方面组织孩子们走进大学,了解大学生活;另一方面,开展大学生到中学的交流,学生间的互动会让孩子们更加全面的了解大学生活。 3.加强中学和大学的联系,举办大学老师到中学讲座等活动,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和交流,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二)大学方面
1.推进大学教学内容的改革,通过学习中学新课标和中学教师的交流,调研学生学习数学的状况,及时进行新编教材工作和教学大纲的修订, 加强整体结构性教学,讲清楚课程的目的手段方法,理清思维的脉络。
2.教学方法上积极鼓励教师采用更加现代的教学方式,用计算机去实现概念的教学,使得原本需要用语言叙述的过程改为直观易理解的过程;计算的过程也可以用计算机实现。同时,考核方式上也可以采用灵活的方式,实践活动与笔试相结合。
3.积极开展大学一年级新生教育和开设数学讲座吸引学生了解大学数学体系,学习数学的方法和激发学习数学的乐趣;并开展数学建模活动吸引学生学以致用,促成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从系统论的角度看, 数学教学过程可看成是一个系统, 由各教育阶段的数学教学这些子系统构成. 各子系统之间必须相互协调, 相互配合, 有机衔接, 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要解决好衔接问题,不仅需要大中学教师积极探索教学改革,更重要的相关部门的关注,积极引导大家对衔接问题的正确认识,协同解决好此问题,引导学生从中学到大学数学学习的自然过渡。
注:昌吉学院教学研究项目:概率论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参考文献:
[1]张奠宙.大学数学教育的若干新趋势—新加坡数学教育国际会议的报道[J]. 高等数学研究,1999.3.
[2]袁洲.大、中數学教学衔接问题的研究综述[N].阜阳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25(1):78-81.
[3]萧树铁.面向21世纪大学数学教学改革的探讨[J].高等数学研究,2000,3(4): 6-11.
[4]潘建辉.大学数学和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脱节问题与衔接研究[N].数学教育学报,2008,17(2):67-69.
[5]高雪芬,王月芬,张建明.关于大学数学与高中衔接问题的研究[N].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3(5):30-36.
[6]李盈科,袁星,毛绪平,米拉吉古丽.浅谈大学数学与新课标下高中数学的接轨[N].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0(4):98-101.
[7]柴俊,陆竞,俞曼.高考数学分数高,大学数学学习成绩一定好吗?[J].数学教学,2003(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