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观察能力是思维能力以及其他各种智力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许多教学经验证明:观察能力强的学生,一般对事物的感知迅速、准确、完整,善于抓住客观事物的最主要、最基本的因素;在单位时间内观察到的事物多,表现在学习上积累的知识丰富.因此,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是教学中必须完成重要任务之一.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其特征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
要想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动机要强.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的锻炼观察能力.可以用具体现象、事例来说明提高观察能力对获得和巩固化学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适当介绍那些以具有高度观察力而著称的科学家,如达尔文、巴甫洛夫等人在观察方面所总结出来的生动的论述,对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在演示实验时,如果不加指导,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在观察时,先明确实验目的弄清楚在实验中必须观察到哪些现象之后,再去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在为形成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所做的镁条的燃烧的演示实验中,如果不指导,则学生只注意到镁条燃烧放出的强光,不会注意生成白色氧化镁,就无法分析化学变化的概念.而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察要求:1.观察镁条在燃烧前的特点;2.观察镁条在什么条件下燃烧;3.观察镁条燃烧之后有哪些特点;4.观察镁条燃烧时有什么现象.这样学生就有了观察的方向,理解概念时就会分析、概括.
因此,对于初三同学来说,初学化学,刚刚接触化学实验,要想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一般要靠教师讲清观察的目的,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然后要对学生逐步提高要求,直到教会他们能独立地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的,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制定出观察的计划.
三、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极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验仪器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要求学生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能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就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
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主次的观察.首先,教会学生掌握观察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在观察的内容和顺序上.就顺序而言,一般是先观察实验仪器,再观察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就观察的内容而言,对仪器装置要在整体观察中迅速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时要注意它们的颜色、状态;观察物质变化时要注意过程中的颜色的改变、发光、放热、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其次,需教育学生具备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态度.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水平.例如观察红磷的燃烧:先引导学生观察红磷的色、态,然后在点燃的条件下的现象:发什么光,是否放热、还要注意产生了白烟,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四、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真、正确地掌握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只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等,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特征.
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思维是核心的能力,而且观察的最高境界就是“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也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如,在观察小结时往往要指导学生相关实验物质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关知识要点,这样既会在实验时注意弊端,又会引申实验以外的化学知识,从而对考试时的各类实验题目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基础则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知识的巩固.
化学是以实验为手段来研究物质及其变化的科学,实验是化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的主要途径,学生学习化学是以观察物质及其变化为其特征的.因此,在化学教学中,特别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发展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更加重要.在初中化学教学中,通过化学实验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有以下几点体会.
一、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激发学生的观察动机
要想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首先观察动机要强.使学生明确观察的意义,会激发他们自觉地、有意识的锻炼观察能力.可以用具体现象、事例来说明提高观察能力对获得和巩固化学知识的作用.还可以适当介绍那些以具有高度观察力而著称的科学家,如达尔文、巴甫洛夫等人在观察方面所总结出来的生动的论述,对提高学生在这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好的效果.
二、指导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弄清看什么,而后再观察
在演示实验时,如果不加指导,有的学生常常出现无目的:无要求、无方法,漫不经心地观察的情况.教师要使学生懂得在观察时,先明确实验目的弄清楚在实验中必须观察到哪些现象之后,再去有计划、有步骤地观察,才能把注意力集中到有关的事物上,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例如,在为形成化学变化这个概念所做的镁条的燃烧的演示实验中,如果不指导,则学生只注意到镁条燃烧放出的强光,不会注意生成白色氧化镁,就无法分析化学变化的概念.而教师在学生观察前围绕教学目标提出观察要求:1.观察镁条在燃烧前的特点;2.观察镁条在什么条件下燃烧;3.观察镁条燃烧之后有哪些特点;4.观察镁条燃烧时有什么现象.这样学生就有了观察的方向,理解概念时就会分析、概括.
因此,对于初三同学来说,初学化学,刚刚接触化学实验,要想培养独立观察的能力,一般要靠教师讲清观察的目的,提出观察的具体要求,引导学生先观察什么,后观察什么.然后要对学生逐步提高要求,直到教会他们能独立地根据实验内容和教学目的,确定观察的目的、对象,制定出观察的计划.
三、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主次地进行观察
“全面观察”是指对物质极其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以及实验仪器等都要进行观察.只有全面观察,才有助于获得完整的感性认识,才能对各个细节都有丰富的感知,便于从中找出事物的内在联系和本质特征.“分清主次”就是要根据实验目的和实验内容,分清实验的主要现象和次要现象.这样要求学生既要重点观察主要现象又不能遗漏观察次要现象;既要观察到明显的现象,又要迅速发现容易消失的现象.经常这样要求就能培养出敏锐的观察力.
指导学生学会既全面又分主次的观察.首先,教会学生掌握观察的规律,这个规律体现在观察的内容和顺序上.就顺序而言,一般是先观察实验仪器,再观察反应物和反应条件,后观察反应过程中的现象,最后观察生成物.就观察的内容而言,对仪器装置要在整体观察中迅速找到它的中心部位;观察反应物和生成物时要注意它们的颜色、状态;观察物质变化时要注意过程中的颜色的改变、发光、放热、气体的产生、沉淀的生成等.其次,需教育学生具备认真、细致、有始有终地观察态度.这样,才能提高观察水平.例如观察红磷的燃烧:先引导学生观察红磷的色、态,然后在点燃的条件下的现象:发什么光,是否放热、还要注意产生了白烟,最后观察生成物的色、态.
四、指导学生学会运用多种感官全面、认真、正确地掌握性质及其变化的规律
观察的认真、细致、深入是观察能力的重要品质之一,也是科学工作者的基本素养和要求.许多自然现象和实验中的科学现象,很多时候是稍纵即逝的特征.要让学生明确观察不仅只用眼看,还要用鼻子闻、用耳朵听等,用各种感官去感知观察对象,才能随时捕捉住其本质,发现细微的变化和隐蔽,全面、正确、深刻地认识物质的性质及其变化特征.
五、指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思维相结合
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地感知事物的外在属性或各事物间的外部联系.感知与思维总是密切联系的,整个观察过程都包括积极的思维活动,所以思维是核心的能力,而且观察的最高境界就是“直观性观察”升华为“逻辑性观察”.学生思维能力提高了,也就真正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的人.如,在观察小结时往往要指导学生相关实验物质的性质、特点以及相关知识要点,这样既会在实验时注意弊端,又会引申实验以外的化学知识,从而对考试时的各类实验题目积极思考,触类旁通.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过:“你播种行为就会收获习惯;你播种习惯就会收获性格;你播种性格,就会收获命运.”化学实验教学以培养中学生观察能力为前提,因为化学实验离不开观察,只有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才可能达到实验教学的目的,而且观察能力是发展思维能力及其他能力的基础,良好的基础则有利于学生兴趣的培养与知识的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