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子的起源和功用

来源 :百科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nder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晋代《古今注》记载,扇子发端于殷代,以鸟羽制成,作仪卫之美。三国孔明之羽扇,非为自用,而是仪令之物。汉代之后,湖南竹扇、山东纨扇问世,才用之除热取凉。及宋时,折扇由朝鲜传入神州,张合自如,风行一时,苏东坡曾有“高丽白折扇、展之广尺余”的妙语。
  但是,中国人对扇子的使用和发展到后来却是艺术功用大于实际功能。一般来说,扇面之书画创作,以美态愉悦于人;而制作裱糊之时,却以精妙工艺潜化自身。苏州檀香扇、杭州绫绢扇、新会火画扇、自贡竹丝扇、江苏麦秆扇,声名遐迩。书画家在扇面写字取景,不求形似,但求神韵。飘逸造清凉,执扇祛暑气。
  
  明代大书画家祝枝山曾喻书扇为美女舞于瓦砾,乃盆景之象。其实,书扇环肥燕瘦,气候虽小,却能做到风云际会。吴子深、张大千等人的行书扇,文字如神龙升腾,达数十万港元之高价,令世人刮目。任伯年和赵之谦联袂的扇面,墨笔与金石同在,更价值不菲。
  喜好收藏明清闺秀折扇小楷的张中行,最爱其“形娟秀而神柔婉”。明清的书法扇面,最出众的是女性手迹,有薛素素、黄媛介、叶小鸾、周淑禧、李陀那、董小宛和马守真,或闺阁气韵,或工笔娟秀,或运风挟雷。
  女性与扇子,似乎是一对鸳鸯。“轻罗小扇扑流萤”“团扇团扇,美人并来遮面”等诗词,美兮雅兮,脍炙人口。执扇女子的形象,最早被唐寅画入《秋风纨扇图》。之后,闺秀画扇雅致迭出,陆小曼的仕女,顾青瑶的山水,郭娴的金鱼,江亚南的山水,丁慕冰的耄耋,皆为洁净本色。
  作为艺术品,扇面之画,讲求动息迷人。鸟兽虫鱼、人物山水,无不能画,贵在品味。有时仅画菊一枝、白菜一棵,也要清风雅意。上海博物馆收藏的唐寅扇面画《秋江垂钓》,清幽深邃,令人冥思。北京故宫博物馆珍藏的纵长59.5厘米、横宽152厘米的明代大折扇,一面画的是柳阴赏花,气息飘动,闲情如梦;一面画的是松下读书,主仆对语,儒风拂面。此画出自明宣德帝朱瞻基之手,为中国之最大折扇,乃罕见传世宝物。
  1982年《明清扇面画》六枚扇子邮票,依次为明代沈周《秋林独步图》、唐寅《枯木寒鸦图》、周之冕《竹雀图》、陈洪绶《松下题诗图》、清代恽寿平《菊花图》、王武《梧禽紫薇图》。把六把小小折扇放于一处,秋林美景、枯木寒鸦、竹雀闹春、松下题诗、菊花劲舞、喜鹊叫枝的自然玄妙扑面而来,天籁机趣栩栩如生。
  对于书画工笔家,定是意象在心间涌现,心迹在扇上流注。对于收藏使用者,必是悠然处见有微凉,挚爱间涌出性情。一朋友购得一把雪白鹅毛扇,折起像白鸽回巢,展开似白鹤亮翅,遂赞曰:“美,此处无墨胜有墨。”另一同事的客厅壁上,挂一把竹扇,白扇面只写四字隶书“宁静致远”,此时无声胜有声。
  【责任编辑】张田勘
其他文献
其实不论是外拍还是内景,只要触动了我,我就有拍摄的欲望。相比而言,我更钟情外拍,孩子在大自然中更容易放得开,因而也更易拍到他们有趣真实的一面。自然、写实的外拍理念我
我们党的三代领导核心对党员特别是党的领导干部以身作则的问题十分重视,在各种场合反复强调,并多有著述。我们社会产生腐败现象的主要原因之一就是一些领导干部不以身作则,
作者做了如下工作:1.结合地面和空间资料的各自优势,详细研究了NOAA 9077 delta活动区的磁场演化与2000年7月14日大耀斑事件的关系;2.利用矢量磁场演化和自运动计算,我们详细
该文主要分析大陆水储的变化对地球重力场时变性和地球自转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首先,计算和分析大陆水储和大陆水储流量的时间和空间分布.其次,计算和分析大陆
该文集中于脉冲星线偏振特性的研究,以期对脉冲星辐射特性和辐射过程的理解有所帮助.在第一章作一些一般情况的介绍后,该文在第二章较详细介绍了射电脉冲星的观测特性,包括累
脉冲星平均脉冲轮廓非常稳定,同时不同频率不同脉冲星之间,平均脉冲又各不相同.观测到平均脉冲轮廓包含了脉冲星辐射区重要物理信息,Rankin在对大量脉冲轮廓统计分析的基础上
该文研究的两台站长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相关处理机是中国VLBI网(CVN)的关键数据处理设备.CVN处理机不仅是复杂的高速信号处理系统,也是中国首次研制的FX型VLBI相关处理机
星系(尤其是富气的盘星系)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并合过程在星系的形成与演化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而极亮红外星系正是研究这一过程的理想实验室.在我们的研究中,对一个由97颗极
在冷暗物质等级成团模型中,小的暗晕逐渐并合形成大的暗晕,暗晕-暗晕并合率问题可与星系-星系并合率联系,暗晕-暗晕并合率问题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暗晕及增长及并合行为的规律。我
活动星系核是天体物理中最活跃的研究课题之一,它涉及到天体物理的各个领域,目前受到天文研究工作者的广泛关注.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第一颗类星体的发现以来,观测和理论上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