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及其狐狸形象解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etela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伊索寓言》原名《埃索波斯故事集成》,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故事集,其中大部分故事来源于民间。此书共三百五十七篇,内容丰富,流派众多,倾向各异,时间跨度大。包含了古希腊、印度、阿拉伯和基督教的故事。关于此书的作者,说法不一,大部分学者认为此书并非一人一时之作,很可能是古希腊人长期集体创作的智慧结晶,而伊索在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一、伊索其人
  伊索,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文学家,与克雷洛夫、拉·封丹和莱辛并称世界四大寓言家。他以《伊索寓言》闻名于世,被认为是西方寓言的始祖。但现存伊索及与其相关的史料极少,他的名字首次出现于古希腊“历史之父”希罗多德的著作《历史》中,虽然也多次出现在其他古代希腊重要典籍中,但因他生前主要活跃于民间且是获释奴隶,既没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也没有直接著作或其他文字作品,加之死后又未引起人们的重视,所以其历史的真相逐渐被掩埋。
  伊索身处奴隶社会,曾应是埃塞俄比亚人,后沦为奴隶,历经艰辛被释放后,环游世界,游走在底层群体中,为广大受苦的奴隶群体讲述短小精悍、富有哲理的寓言小故事。当时的伊索观察社会现状却又无力改变,只能以寓言为武器,抨击奴隶制度的罪恶和人遭受的苦难。
  二、《伊索寓言》的出现
  伊索创作的寓言深受人们的喜爱,“伊索”之名也由此被广为传颂,钦佩于伊索的智慧,当时的古希腊寓言被尽数归于伊索名下。在后来数次的整理编辑中,慢慢地加入了印度、阿拉伯以及基督教世界的寓言成分,逐渐成为当今人们见到的《伊索寓言》。
  《伊索寓言》出自奴隶之手,其故事内容直接来源于人民的生活和劳动,主要表现了奴隶社会中期劳动人民的生活经验和思想感情。它开创了动物叙事的先河,通过动物的视角叙述当时的现实场景,赋予动物人类的语言、情感和性格,借兽拟人,以动物影射当时人物的真实性格和行为举止,以幽默而寓意深刻的语言展现当时的社会生活场景,揭示早期人类社会的生活状态,是古希腊的精神象征,影响深远。
  三、《伊索寓言》中的狐狸形象
  在《伊索寓言》中,出现了众多的动物、植物乃至神、人的形象,其中以动物为主人公叙述的篇章占有大多数,通过比较分析多种动物的形象,我们可以发现,每种动物都相应地对应当时乃至现有的一种社会人格和社会身份,其中,以狐狸为典型形象。
  (一)狐狸地位的来由
  在三百五十七篇寓言故事中,狐狸分别以主要形象或次要形象占据了近五十篇的内容,其中以主人公形象出现的有二十九篇。为何在《伊索寓言》中,狐狸占据了如此重要的地位呢?
  首先,源于古希腊文化的狐狸信仰。古希腊文化崇尚智慧,而与狐狸朝夕相处的古希腊人,深刻了解狐狸的习性,他们认为狐狸的机智、狡猾乃至冷静的特点都符合当时人们的追求。
  其次,狐狸的体型以及在自然界中所处的地位与人类相近,狐狸不似虎狮体型硕大,占据力量和地位的绝对优势,也不像鸡、兔等弱小到毫无反抗之力。狐狸的中等体型在面对大型动物时又不至于处于绝对的弱势,在小型动物面前又没有绝对的优势。正如人类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一样,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且都善于以智慧取胜。
  最后,则受到当时城邦制度的影响。在城邦生活中,遇到的形形色色的人和各种预料不到的遭遇,都不允许当时的人们一味地单纯或者逞凶斗狠,那是一个需要运用智慧的时代,要求人们在生活中必须具备聪明机智、冷静理性和面对困难勇于坚持的品质。加之伊索受到克瑞斯丰忒斯神话的影响,狐狸最终成为当时智者的化身,出现在众多的古希腊英雄史诗、寓言故事中。
  在《伊索寓言》中,狐狸的形象与它复杂多变的性格相似,丰富中带着狡黠,引人深思。
  (二)狐狸正面形象分析
  处于城邦生活中的人们,需要具备清醒的头脑,面对各种困难都需要能够冷静、理智,而狐狸聪明机智的形象无形中就符合了城邦人们对生活智慧的追求。
  首先,狐狸总是能够识破骗局,拆穿虚情假意的伪善面具。在《老狮子和狐狸》中,狐狸不轻信老狮子的言论,而是谨慎观察周围的环境,细心判断老狮子的言行,最后发现只有进洞的脚印而没有出洞的脚印,使得老狮子诱骗的计谋被戳穿,狐狸也避免了与其他动物一样身亡的下场。在城邦生活中,不能做到审时度势、根据迹象提前预见危险、避免不幸的人,自身利益都将受到心怀不轨的人的侵害。只有对事情能够进行冷静分析、不盲目跟从的人,才能保证自身的切实利益。
  其次,《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有勇于尝试的精神。在《狐狸和狮子》一篇中,狐狸从初次见到狮子被吓得半死到后来的一次次尝试接近,到最终的亲密相处,表现了狐狸敢于实践、敢于突破自我的精神。
  再次,狐狸还是一个心灵美的体现者。在《狐狸和豹》中,狐狸深知内在美远比像豹子的美丽皮毛一样的外在美重要得多。
  最后,狐狸总是能够运用自身的智慧,化险为夷,保护自身的安全。《狮子、狼和狐狸》一篇中的狐狸,面对狼的恶意,在狮子的威胁下,化被动为主动,先说明自己对狮子病情的关心以打消狮子的不满,接着借药方巧妙地对狼进行了反击。既保护了自己,又对恶意进行了绝妙的反击。狐狸不愧是智者的化身。
  《伊索寓言》通过对狐狸机智、聪明和勇敢的描述,表现了当时人们对以机智和冷静为基础的勇敢行为的讴歌,并且传达出面对困境不轻易放弃、冷静睿智摆脱险境行为的颂扬。
  (三)狐狸负面形象分析
  在人们的主观意识中,狐狸的形象总是与狡诈奸猾相联系,一方面是出于对狐狸天性的认知,另一方面更主要的是狐狸的形象代表了城邦生活中的众多利己主义者。
  《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总是以欺骗等手段来达到自身的目的,例如在《掉在井里的狐狸和公山羊》中,狐狸由于自身无法跳上井,便大肆向山羊夸耀井水的甘甜,誘骗山羊下井,最后在山羊的帮助下逃离险境却置井中的山羊于不顾。这在现实中,是很典型的一种过河拆桥的行为,影射了那些生活中不顾他人死活的小人行径。   在《狐狸和狗》《驴子、狐狸和狮子》《乌鸦和狐狸》《狐狸和为王的猴子》等篇章中,狐狸通过不同形式的花言巧语,“先夸后骗”,欺骗了众多的动物来试图达到自身的目的。
  在不同的结局中,狐狸的计谋也不是每次都能达成的。例如,在与狗的较量中,聪明的狗就识破了狐狸与小羊羔亲近的真实目的,最后狐狸无功而返。又比如,在《蝉与狐狸》中,蝉不轻信狐狸的赞美,识破狐狸想吃掉自己的阴谋,最终没有下树让狐狸得逞。这些篇章都说明了,狡猾的敌人不是不可战胜的,也不是毫无破绽的,其中所需要的就是人们的智慧和对谎言小心谨慎的甄别。
  (四)狐狸复杂形象分析
  赋予了人的情感和性格的狐狸,更多展现的是人性的复杂和善变。
  在《伊索寓言》中,第一篇《狐狸与葡萄》被人们广泛引用,对它的解读也是层出不穷。故事很简单,说的是狐狸摘不到葡萄架上晶莹剔透的葡萄,就对自己说,葡萄还没成熟,是酸的。这就是著名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俗语的來源。
  这个故事中的狐狸,影射到现实社会,从寓言给出的角度,我们可以认为它是失败者的逃避行为,为自身的弱点找借口。生活中,有些人就像这里的狐狸一样,没有付出足够的努力而失败,却安慰自己是因为没有明确的目标,然后安心地放弃努力。它告诫人们,要不懈地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不能轻言放弃,更不应堂而皇之地找借口安慰自己的不作为。
  但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看作是智者的选择,面对自身无法实现的目标,理智的选择放弃,及时止损。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狐狸的自我安慰可以与阿Q的“精神胜利法”相联系,在面对挫折的时候适当的自我安慰是必要的,也更有利于从消极的情绪中摆脱,以更好的状态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五)小结
  作为古希腊智者形象的狐狸,在与不同动物的争斗中,展现出古希腊城邦复杂的社会环境和人们的生活智慧。无论褒义的机智,还是贬义的狡猾,都来源于最初的聪慧。其多面性也展现了人性,使人们在狐狸的行为中能够找到自己的身影,在无言中深思自身的行为。
  四、总结
  意大利作家卡尔维诺曾经在《为什么读经典》一书中这样说道:“动物一旦被命名,便具有幻影的力量,它变成了寓言、象征与标记。”《伊索寓言》中的狐狸来自自然界,是在原生态狐狸的基础上演变而来的。狐狸身上被人们赋予的语言、行为、情感和心理状态,都是对古希腊人生活原型进行的再现。狐狸成为一种象征,而与这种象征最为接近的就是当时处于城邦生活中的普通劳动人民,也是当今社会中普通大众的象征,狐狸身上体现的是最真实的人性,每一个人都可以在不同的狐狸形象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
  在《伊索寓言》中,有对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最赤裸的剖析,有对人类历史的宏观瞭望和微观反思,有对思想的生发和延展,更有对现实社会的嘲讽和批判。
  寓言最大的价值不在于告诉人们真理是什么,而在于其作为一种镜子存在,让人们在这面镜子面前无所遁形,它的存在不单是作为孩子们的教育工具,更多是对成人的警示,这部分价值值得所有人重视。
其他文献
《窦娥冤》是元代著名杂剧家关汉卿所创作出的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这不仅仅是元代这一时期杂剧最负盛名的一个典型的悲剧性作品,也是我国历史上比较著名的具有特色的悲剧性戏剧。王国维对该剧就曾经指出:“剧中虽有恶人交构其间,而其赴汤蹈火者,乃出于其主人翁之意志。”所以能够看出,他对《窦娥冤》的评价是非常高的。在《窦娥冤》中所凸显出的主人翁意识的觉醒,与西方悲剧的理论以及相关命运观是不同的,《窦娥冤》的悲剧
期刊
张悦然是80后新生代作家,她十四岁开始发表小说,可谓天赋异禀。从2003年至今,她的小说经历了十七年的变化。张悦然2015年就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其第一部小说《葵花走失在1890》(2003)就是莫言作序。她以自己独特的审美视角,通过奇幻的想象、虚构的情节对女性生活以及女性内心世界作出了深入剖析,通过系列作品的女性形象塑造,来展现作家不同创作阶段的女性立场。短篇小说集《十爱》(2004)、《葵花
期刊
凯瑟琳·曼斯菲尔德出生于新西兰惠灵顿,后随父亲工作调度来到英国伦敦。后几经波折,经济状况的急转直下使她失去了中产阶级生活特权,凯瑟琳也正式开启文学创作之旅。受苏俄文化影响,凯瑟琳的笔法近似俄国作家契诃夫、托尔斯泰。对于苏俄文化的痴迷直接反映在了其短篇小说作品《莳萝泡菜》中。《莳萝泡菜》以简单的短句“自这以后,过了六年,她又遇到了他”(曼斯菲尔德,223)为开篇,并未交代任何前因后果,带领读者走进故
期刊
多模态话语指运用听觉、视觉、触觉等多种感觉,通过语言、图像、声音、动作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进行交际的现象。(张德禄,2009:24)影视作品融合了图像、声音、文字等多个模态元素,因而在分析字幕翻译时需要综合考虑各个元素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国产喜剧电影《我和我的家乡》在国内上映后,广受欢迎,后期电影配有官方英文字幕,在英国、北美和澳大利亚等海外多地上映。  一、《我和我的家乡》剧中人物语言的特点  
期刊
萧红,近现代著名女作家.她的一生颠沛流离,饱经风霜,这形成了她看待生活的独特角度和方式,这也是萧红文学作品中悲剧意识形成的重要因素.《呼兰河传》是萧红的晚期巅峰代表作
期刊
普利策戏剧奖获得者苏珊·格拉斯贝尔是美国现代史上第一位重要的女剧作家,在美国文学史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不可动摇的地位,为美国戏剧传统的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一些评
期刊
苏珊·桑塔格是美国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欧式知识分子之一,她的欧洲式思想完全来源于其犹太人的身份背景。苏珊·桑塔格在文学创作上成绩斐然,她先后创作了四部长篇小说、一部短篇小说集和两部剧本。她创作的《我们现在的生活方式》被约翰·厄普代克收藏在了《世纪美国最佳短篇小说集》中,另外,她的长篇小说《在美国》获得了三个国际性的文学奖项。除了文学创作,苏珊·桑塔格在文学评论方面也颇有建树,她在美术创作中融入了大量
期刊
《孔乙己》是鲁迅继《狂人日记》后创作的第二篇白话小说。鲁迅在《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对自己的这些早期代表作给予了这样的评价—“因那时的认为‘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颇激动了一部分青年读者的心”。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由此看出鲁迅创作的文学作品的价值主要来源于两方面,一是深刻的思想,二是独特的文学和艺术形式。而所谓“格式”或“形式”,其具体表现为作者对于一些写作技巧的运用。独特的形式也
期刊
在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人物永远是作品最为关键的创作元素,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作者也会创作出不同类型的人物。相较于社会中的大人物,处于社会边缘与底层的小人物往往更难描摹和刻画。德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具有较为重要的地位,其中包含很多刻画小人物的作品。本文以德国文学作品为中心,以小人物为切入点,对德国文学作品中小人物的大悲欢进行赏析。  一、小人物概念的厘定  目前,在文学作品赏析中,对小人物形象
期刊
穆旦,原名查良铮,借用杜运燮的话来说,穆旦“是第一流的诗才,也是第一流的诗人”.穆旦虽然只给我们留下了约154首诗歌,但有趣而令人惊叹的是,他有“双重”的诗歌创作,那就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