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馆藏清代刻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进行研究,并记录探究修复过程。
关键词: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纸质文物;古籍修复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文明和文化的主要载体。由于人为或自然环境的原因,很多古籍保存欠佳,亟须抢救性修复。本人参与了清刻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抢救性修复,现对修复此古籍的一些见解和经验予以分享。
一、刻本研究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珍藏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为光绪二十七年仿东湖饶氏本,即为王尚德重绘版。杨守敬,字惺吾,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籍隶湖北宜都。25岁时赴京参加会试,与邓承修交好,两人一起编写《历代舆地险要图》。光绪二年(1876),杨守敬受饶敦秩邀请,共同绘制疆域图,并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此后,杨守敬对《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多次修订。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刻的《历代舆地险要图说》,为王尚德重绘版。
全书首页写“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第二页写“光绪二十七年仿东湖饶氏本”,并附上一段图例说明“原底数经翻刻,与古今地名差异甚多。今遵正史校绘重订……”介绍了地图中十三种地图符号的含义。第三页为“历代沿革图说原序”,写有一篇饶敦秩自序,“敦秩弱冠读乙部书苦于地图不知其乡又古今异名,尤费稽,后得顾氏方舆纪要读之,叹为绝作。其历代州城形势尤得要领,惜其无图思欲补之……”从中可知,《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创作源于看史书时不知史书上的地图所指为何处,后读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古今州城有了了解,但缺地图,故想出一本地图集,介绍古今州城变化、地名变动。第四页为东半球、西半球地图。第五页“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序”。第六页为各个图说的名称,如“春秋列国图说”“南宋州郡志图说”“元四裔图说”等共计67个图说,右侧写有“宜都杨守敬,东湖饶敦秩共撰”。之后各页即为地图,每幅地图顶部写有地图沿革文字说明。實际地图为66幅,无“宋裔图说”。
二、修复前准备工作
(1)编制修复方案。该册古籍基本信息为尺寸29×25.5×0.7厘米。全书有多种病害,残缺、污渍、断线、粘连、变色、褶皱、字迹残缺等。
(2)准备修复材料。修复前,准备足够的修补用纸、书皮材料、装订丝线、修补黏合剂、浆糊等材料。其中修复配纸是一项细致和重要的工作,修复配纸的原则是宁薄勿厚、宁浅勿深。修复补纸的厚薄、颜色、纹理直接影响到修复质量。我们根据《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纸性、纸色、纸的厚度以及纸的帘纹选择了竹纸。
三、修复过程
(1)染色
使用藤黄、赭石、花青染色至比书页略浅。藤黄用冷水化开,赭石、花青可以用热水泡开,骨胶用热水泡开。比对书页颜色,慢慢加入三色调色,可以加入一点墨,让纸有陈旧感。颜色调好后,加入些许骨胶水,有助于颜色的稳定。可以先在几张小纸条上试色,试色成功后,再刷在大幅面纸上。上色水的过程需要动作快,不然颜色容易有沉淀,会不均匀。
(2)拆页
拆书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先将丝线和固定书页的纸捻取出。然后拆下书皮、护叶和包角 ,书页有粘连时,可蘸些许水,润湿纸张,使浆糊完全失去粘性,再轻轻地用镊子拆开书页。书页内衬纸也有较严重破损,收集起来单独放置,不做修补。
(3)清理与清洗
该册古籍前后数页破损严重,纸张结构强度已难以独立支撑整张书页,对此类书页采用托裱的方式修复。在开展托裱之前,先对书页进行表面清理和清洗。
表面清理,先观察书页,可用刷子轻刷除尘,用镊子夹除表面杂质,然后清洗。在裱台上刷一张比书页略大的皮纸,书页正面朝上,先用镊子,把卷曲褶皱部分轻轻打开,用湿润的毛笔固定。用喷壶喷湿书页,用毛笔轻轻挪动,对齐栏线。最后用吸水纸卷成小纸团,吸去多余水分。由于纸张老化严重,一搓就烂,用水可多一点,有利于纸张舒展与对齐。
(4)托裱与补洞
在书页正面再覆一层皮纸,刷实,整体起身,翻面,刷实。揭去最上层皮纸,揭起过程中如果书页有粘连在皮纸上,可用蘸水的毛笔,把书页轻轻舔下来。准备薄浆,在书页刷上一层浆,托裱一层补纸,排实,整体起身,翻面,揭去最上层皮纸。将托裱好的书页放置于毛毡上晾干。
除托裱书页外,其他破损不严重的书页则使用补洞的方法修补。先将书页展平喷润,然后在残缺边缘用毛笔轻轻涂上稀浆糊,将补纸平放在上面,黏结处以手指轻压,撕去过于部分。最后用吸水纸放在搭口处,轻轻按压,吸走多余的水分,压实搭口。
(5)隐补
残缺严重的书页修补后页面大量空白,为增加美观度,尝试使用书画修复时采用的隐补手法,恢复页面空白部分的方格,改善整体视觉效果。
将残破书页托裱,倒平放干后高清扫描,使用ps软件将残缺部分网格恢复,在补纸上高清打印输出,在正面刷浆,从背面吸去部分水分后覆于托裱书页背面,对齐,用刀刮去多余部分,刷实,晾干,倒平。
由于残缺部位地图内容无法确认,使用电脑技术仅能恢复残缺处的方格图案,经此法修补,修补部分正面覆盖一层薄纸,与原书页区别明显,可以明确提示阅读者此为后补部分,在符合可识别性原则的同时兼顾了修复的原真性原则。同时现代打印油墨与原书页间隔了一层薄纸,防止可能的油墨沾染,符合最小化干预原则。
(6)补封面
青色封面边缘磨损较严重,中部较为完整,使用染好色的封面纸,在拷贝台上画出需要补的部位,刮除不需要的部位,刷浆后补于封面背面。根据残余的一小块签条纸及封面签条印痕,使用高清仿真输出设备制作签条。根据残余签条纸上栏框线复原整张签条栏框,但提名因无处参考故留白。将制作完成的签条点浆贴于封面。
黄色封面纸质较厚,对光观察其帘纹为网状,推测为牛皮纸。使用牛皮纸将黄色封面托裱,上墙绷平。 (7)喷水折页
修补过的书页由于有水和浆糊的作用,干后会出现不平,需喷水压平。每张书页上下各放一张吸水纸,压上木板待干。为防止书页粘连,期间需要对书页进行倒页,也就是把每张书页拿起来重新放置一遍。压平的时间越久越好,以便纸张充分干透,确保其在保存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变形。
待书页完全干透后,依照书口的旧折痕进行折页。
(8)修边锤书
修补过的书页,往往有补纸露在外面,则需要修正。先裁一标准书页,之后其他书页以其为标准,进行裁切。尺子对齐后用裁纸刀裁切,小的补纸可以用剪刀剪去。
此本古籍书页破损的地方一致性高,因此导致书页修补过的地方会有凸起。此时就需要通过锤书来使书页平整。取10来张折好的书页,墩齐平放在平整的石板上,左手轻压固定书页,右手持锤轻轻地锤。先锤书口,再锤修补过的地方。一边锤,一边可用手指触摸,感受是否已平整。
(9)齐栏压平
齐栏以地脚边和下栏线为准,一张张书页对齐。正本书页对齐后,上下各放一块木板,放入压书机压平。
(10)装订
将所有修补好的书页夹上衬纸后修边、压平,依照原纸钉位打孔,穿纸钉,贴封面,按照历史多次装订中的首次装订孔位(4孔)打孔,穿线。
(11)制作四合套
按照装订后书籍尺寸,使用马粪纸板及靛蓝棉布,制作傳统四合套。将黄色封面贴于四合套封面之上。
经过几个月努力,此件纸质文物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修复。通过修复,有效保护了这套清刻本,使原本破损不完整的文物本体恢复生机,延续其使用寿命,提升了其展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S].北京出版社,2006(10):P01.
2.国家文化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21712—2008[S].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07):P01.
3.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7-2010[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02):P11.
4.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文物出版社,2010(09):P01.
5.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09):P01.
6.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P01.
作者简介:
张莎,单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博馆员,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
关键词: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纸质文物;古籍修复
古籍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遗产,是人类物质文明和文化的主要载体。由于人为或自然环境的原因,很多古籍保存欠佳,亟须抢救性修复。本人参与了清刻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抢救性修复,现对修复此古籍的一些见解和经验予以分享。
一、刻本研究
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珍藏杨守敬《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为光绪二十七年仿东湖饶氏本,即为王尚德重绘版。杨守敬,字惺吾,生于道光十九年(1839),籍隶湖北宜都。25岁时赴京参加会试,与邓承修交好,两人一起编写《历代舆地险要图》。光绪二年(1876),杨守敬受饶敦秩邀请,共同绘制疆域图,并于光绪五年(1879)刊行。此后,杨守敬对《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多次修订。光绪二十四年(1898)刊刻的《历代舆地险要图说》,为王尚德重绘版。
全书首页写“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第二页写“光绪二十七年仿东湖饶氏本”,并附上一段图例说明“原底数经翻刻,与古今地名差异甚多。今遵正史校绘重订……”介绍了地图中十三种地图符号的含义。第三页为“历代沿革图说原序”,写有一篇饶敦秩自序,“敦秩弱冠读乙部书苦于地图不知其乡又古今异名,尤费稽,后得顾氏方舆纪要读之,叹为绝作。其历代州城形势尤得要领,惜其无图思欲补之……”从中可知,《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创作源于看史书时不知史书上的地图所指为何处,后读了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对古今州城有了了解,但缺地图,故想出一本地图集,介绍古今州城变化、地名变动。第四页为东半球、西半球地图。第五页“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序”。第六页为各个图说的名称,如“春秋列国图说”“南宋州郡志图说”“元四裔图说”等共计67个图说,右侧写有“宜都杨守敬,东湖饶敦秩共撰”。之后各页即为地图,每幅地图顶部写有地图沿革文字说明。實际地图为66幅,无“宋裔图说”。
二、修复前准备工作
(1)编制修复方案。该册古籍基本信息为尺寸29×25.5×0.7厘米。全书有多种病害,残缺、污渍、断线、粘连、变色、褶皱、字迹残缺等。
(2)准备修复材料。修复前,准备足够的修补用纸、书皮材料、装订丝线、修补黏合剂、浆糊等材料。其中修复配纸是一项细致和重要的工作,修复配纸的原则是宁薄勿厚、宁浅勿深。修复补纸的厚薄、颜色、纹理直接影响到修复质量。我们根据《历代舆地沿革险要图说》的纸性、纸色、纸的厚度以及纸的帘纹选择了竹纸。
三、修复过程
(1)染色
使用藤黄、赭石、花青染色至比书页略浅。藤黄用冷水化开,赭石、花青可以用热水泡开,骨胶用热水泡开。比对书页颜色,慢慢加入三色调色,可以加入一点墨,让纸有陈旧感。颜色调好后,加入些许骨胶水,有助于颜色的稳定。可以先在几张小纸条上试色,试色成功后,再刷在大幅面纸上。上色水的过程需要动作快,不然颜色容易有沉淀,会不均匀。
(2)拆页
拆书要按一定的顺序进行,先将丝线和固定书页的纸捻取出。然后拆下书皮、护叶和包角 ,书页有粘连时,可蘸些许水,润湿纸张,使浆糊完全失去粘性,再轻轻地用镊子拆开书页。书页内衬纸也有较严重破损,收集起来单独放置,不做修补。
(3)清理与清洗
该册古籍前后数页破损严重,纸张结构强度已难以独立支撑整张书页,对此类书页采用托裱的方式修复。在开展托裱之前,先对书页进行表面清理和清洗。
表面清理,先观察书页,可用刷子轻刷除尘,用镊子夹除表面杂质,然后清洗。在裱台上刷一张比书页略大的皮纸,书页正面朝上,先用镊子,把卷曲褶皱部分轻轻打开,用湿润的毛笔固定。用喷壶喷湿书页,用毛笔轻轻挪动,对齐栏线。最后用吸水纸卷成小纸团,吸去多余水分。由于纸张老化严重,一搓就烂,用水可多一点,有利于纸张舒展与对齐。
(4)托裱与补洞
在书页正面再覆一层皮纸,刷实,整体起身,翻面,刷实。揭去最上层皮纸,揭起过程中如果书页有粘连在皮纸上,可用蘸水的毛笔,把书页轻轻舔下来。准备薄浆,在书页刷上一层浆,托裱一层补纸,排实,整体起身,翻面,揭去最上层皮纸。将托裱好的书页放置于毛毡上晾干。
除托裱书页外,其他破损不严重的书页则使用补洞的方法修补。先将书页展平喷润,然后在残缺边缘用毛笔轻轻涂上稀浆糊,将补纸平放在上面,黏结处以手指轻压,撕去过于部分。最后用吸水纸放在搭口处,轻轻按压,吸走多余的水分,压实搭口。
(5)隐补
残缺严重的书页修补后页面大量空白,为增加美观度,尝试使用书画修复时采用的隐补手法,恢复页面空白部分的方格,改善整体视觉效果。
将残破书页托裱,倒平放干后高清扫描,使用ps软件将残缺部分网格恢复,在补纸上高清打印输出,在正面刷浆,从背面吸去部分水分后覆于托裱书页背面,对齐,用刀刮去多余部分,刷实,晾干,倒平。
由于残缺部位地图内容无法确认,使用电脑技术仅能恢复残缺处的方格图案,经此法修补,修补部分正面覆盖一层薄纸,与原书页区别明显,可以明确提示阅读者此为后补部分,在符合可识别性原则的同时兼顾了修复的原真性原则。同时现代打印油墨与原书页间隔了一层薄纸,防止可能的油墨沾染,符合最小化干预原则。
(6)补封面
青色封面边缘磨损较严重,中部较为完整,使用染好色的封面纸,在拷贝台上画出需要补的部位,刮除不需要的部位,刷浆后补于封面背面。根据残余的一小块签条纸及封面签条印痕,使用高清仿真输出设备制作签条。根据残余签条纸上栏框线复原整张签条栏框,但提名因无处参考故留白。将制作完成的签条点浆贴于封面。
黄色封面纸质较厚,对光观察其帘纹为网状,推测为牛皮纸。使用牛皮纸将黄色封面托裱,上墙绷平。 (7)喷水折页
修补过的书页由于有水和浆糊的作用,干后会出现不平,需喷水压平。每张书页上下各放一张吸水纸,压上木板待干。为防止书页粘连,期间需要对书页进行倒页,也就是把每张书页拿起来重新放置一遍。压平的时间越久越好,以便纸张充分干透,确保其在保存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变形。
待书页完全干透后,依照书口的旧折痕进行折页。
(8)修边锤书
修补过的书页,往往有补纸露在外面,则需要修正。先裁一标准书页,之后其他书页以其为标准,进行裁切。尺子对齐后用裁纸刀裁切,小的补纸可以用剪刀剪去。
此本古籍书页破损的地方一致性高,因此导致书页修补过的地方会有凸起。此时就需要通过锤书来使书页平整。取10来张折好的书页,墩齐平放在平整的石板上,左手轻压固定书页,右手持锤轻轻地锤。先锤书口,再锤修补过的地方。一边锤,一边可用手指触摸,感受是否已平整。
(9)齐栏压平
齐栏以地脚边和下栏线为准,一张张书页对齐。正本书页对齐后,上下各放一块木板,放入压书机压平。
(10)装订
将所有修补好的书页夹上衬纸后修边、压平,依照原纸钉位打孔,穿纸钉,贴封面,按照历史多次装订中的首次装订孔位(4孔)打孔,穿线。
(11)制作四合套
按照装订后书籍尺寸,使用马粪纸板及靛蓝棉布,制作傳统四合套。将黄色封面贴于四合套封面之上。
经过几个月努力,此件纸质文物得到较为科学合理的修复。通过修复,有效保护了这套清刻本,使原本破损不完整的文物本体恢复生机,延续其使用寿命,提升了其展示价值。
参考文献:
1.国家文化部.古籍特藏破损定级标准:WH/T22—2006[S].北京出版社,2006(10):P01.
2.国家文化部.古籍修复技术规范与质量要求:GB/T21712—2008[S].中国质检出版社,2008(07):P01.
3.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档案记录规范WW/T 0027-2010[S].中国标准出版社,2019(02):P11.
4.国家文物局.馆藏纸质文物保护修复方案编写规范:WW/T0025-2010.文物出版社,2010(09):P01.
5.杜伟生.中国古籍修复与装裱技术图解[M].北京:中华书局,2019(09):P01.
6.童芷珍.古籍修复技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11):P01.
作者简介:
张莎,单位:上海中国航海博物馆,文博馆员,历史学学士,研究方向:文物保护与修复